线圈盘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8729发布日期:2021-08-24 12:1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圈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

目前,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面板和线圈盘,底壳通常包括下盖和围设在下盖上的上盖,上盖和下盖共同围成一端敞口的容纳腔,面板盖设在上盖上,并覆盖容纳腔的敞口,线圈盘位于容纳腔内并设置在下盖上,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和饶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为实现对面板上锅具温度的准确检测,面板上开设有测温孔,容纳腔内还设置有测温件,测温件通过固定架固定设置在线圈盘架上,测温件的测温端可以伸出测温孔内,锅具放置在面板上,测温件能够与锅具的锅底直接接触,从而实现对电磁炉加热温度的精确控制。

然而,在装配时,首先将固定有固定架以及测温件的线圈盘架设置在下盖上,然后将面板盖设在上盖上时,测温孔与测温件可能存在位置偏差,导致测温孔与测温件对不准而出现卡涩的现象,降低装配效率,甚至可能导致测温件或面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的烹饪器具在装配时测温件与面板上的测温孔对不准而发生卡涩现象,降低装配效率甚至导致测温件或面板的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中,包括:线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线圈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用于承载设置所述烹饪器具的测温件;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弹性件、安装座和多个连接杆,所述安装座用于与所述测温件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杆环绕所述安装座的外周间隔设置;

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且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通过包括线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线圈饶设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用于承载测温件,第二支架包括弹性件、安装座和多个连接杆,安装座与测温件固定连接,多个连接杆环绕安装座的外周间隔设置,使连接杆的第一段与安装座固定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滑动连接,弹性件套设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第一支架上,这样当弹性件收缩或伸展时,使第一支架固定,弹性件的伸缩就会带动连接杆发生水平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架所在平面)上的移动,并带动与连接杆连接的安装座发生水平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座上的测温件发生水平移动(即相对面板发生位移),实现对测温件位置的可调节,进而在与面板装配时,能够调节测温件位置使测温件与面板上的测温孔对准,有效的避免了在装配时由于测温件与测温孔间的位置偏差而对位不准导致的卡涩现象,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对测温件或面板的损坏,提高了电磁炉的成品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线圈的一面上,所述安装座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所述安装座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孔活动设置。

使第二支架位于第一支架背离线圈的一面上,这样第二支架的设置就不会影响线圈的饶设空间,降低第二支架的设置对线圈盘组件的加热性能造成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上具有定位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卡设在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定位孔活动设置。

这样通过定位座上的定位孔实现了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连接杆的第二端插设在定位孔内,即将连接杆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装配方式简便,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座至少包括与所述安装座相对的正面、与所述安装座相对的背面、以及连接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的侧面;

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使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并设置在所述定位孔内。

这样在装配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时,可以使三个连接杆的第二端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第二支架,使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开口并卡在定位孔内,即将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卡设固定,装配方式简单便捷,有效的提升了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的装配效率,进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使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

由于连接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可以相对定位孔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使安装座的背面上具有与定位孔连通的第二开口,连接杆的第二端能够穿过第二开口,这样就能够使连接杆的第二端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便于通过连接杆及弹性件实现对测温件位置的调节,同时该结构也更易于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臂、第二限位臂和第三限位臂,所述第三限位臂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限位臂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的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连接杆卡设在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连接杆相对所述限位槽活动设置。

这样限位槽就能够对连接杆进行限位,限制连接杆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避免了连接杆从定位孔的第一开口处滑出,进一步提高连接杆与第一支架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测温件的装配稳定性。

另外,使第三限位臂与第一支架相对的一侧具有限位槽,连接杆卡设在限位槽内,第三限位臂对连接杆的限位作用,还能够避免在压力作用下连接杆带动测温件发生过渡的竖直向下运动,避免发生测温件脱出于面板上测温孔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测温件的设置稳定性,保证测温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杆包括杆体和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位于所述杆体上,且所述抵接件环绕设置在所述杆体的周向上;

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所述抵接件上,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所述定位座上。

这样就使弹性件分别与连接杆和第一支架抵接,从而在弹性件伸缩时带动连接杆相对第一支架发生位移,进而带动安装座及其上设置的测温件发生水平移动,实现对测温件位置的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测温件,所述测温件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所述安装座内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壁上具有凸起的限位部,所述测温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至少部分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

这样使至少部分限位部位于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就能够限制测温件在第二安装孔内发生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实现对测温件的固定卡设,使测温件固定设置在安装座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抵接部和多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为环形,多个所述第二抵接部环绕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抵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后抵接在所述第二抵接部远离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二卡接部抵接在所述第一抵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上。

这样第二抵接部与第一卡接部的抵接就能够限制测温件发生竖直向上的移动,而第二卡接部与第一抵接部的抵接就能够限制测温件发生竖直向下的移动,从而限制了测温件的位移,实现了测温件与安装座之间的固定卡接。

另外,使多个第二抵接部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二抵接部在一定作用力下具有朝向第二安装孔内壁的活动余量,可便于第一卡接部穿过第二抵接部,便于实现与第二抵接部的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至少包括底壳、面板和上述任一所述的线圈盘组件,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容纳腔体,所述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体内,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面板与线圈相对设置;

测温件设置在第二支架上,所述测温件穿设在所述面板上的测温孔内,且所述测温件的测温端凸出于所述面板,所述测温件相对所述面板竖直移动。

通过包括线圈盘组件,该线圈盘组件包括线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线圈饶设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测温件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包括弹性件、安装座和多个连接杆,安装座与测温件固定连接,多个连接杆环绕安装座的外周间隔设置,使连接杆的第一段与安装座固定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滑动连接,弹性件套设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第一支架上,这样当弹性件收缩或伸展时,由于第一支架固定,弹性件的伸缩就会带动连接杆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座及其上的测温件相对面板发生水平移动,实现对测温件位置的可调节,进而在与面板装配时,能够调节测温件位置使测温件与面板上的测温孔对准,有效的避免了在装配时由于测温件与测温孔间的位置偏差而对位不准导致的卡涩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装配效率以及成品性能。

另外,连接杆由于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韧弹性,使测温件在一定作用力下能够在测温孔内相对面板发生竖直移动,当面板上放置有锅具时,由于锅具的重力会使锅具挤压测温件,从而使连接杆向下弯曲,而连接杆本身的回弹会通过安装座反作用于测温件,使其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这样就能够使测温件和锅具底部接触的更加紧密,从而提升对锅具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角下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角下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与测温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与测温件装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放置有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0-线圈盘组件;11-第一支架;111-第一安装孔;112-定位座;1121-定位孔;1122-第一开口;1123-第二开口;12-第二支架;121-弹性件;122-安装座;1221-第二安装孔;1222-限位部;1222a-第一抵接部;1222b-第二抵接部;1223-连接段;1224-抵接段;123-连接杆;1231-杆体;1232-抵接件;13-限位件;131-第一限位臂;132-第二限位臂;133-第三限位臂;1331-限位槽;

20-测温件;21-第一卡接部;22-第二卡接部;

30-底壳;40-面板;50-安装架;

200-锅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电磁炉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烹饪器具,具体的,利用在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使线圈周围形成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的锅体,会在锅底产生大量涡流,也就产生热量。

通常电磁炉包括底壳和面板,底壳一般包括有下盖和上盖,上盖围设在下盖上,形成一个一端具有敞口的容纳腔,面板盖设在上盖上并覆盖敞口,从而通过面板和底壳共同围成一个密闭的腔室。用于加热的线圈盘、以及用于控制及显示等的电路板、灯板等设置在该腔室内,具体的,线圈盘通常包括有线圈盘架和线圈,线圈饶设在线圈盘架上,线圈盘架设置在下盖上,在该腔室内还会设置有测温件,面板上开设有测温孔,测温件可以穿设在测温孔内,如测温件设置在测温孔内,测温件的测温端可以凸出于面板,从而使测温件的测温端可以直接与锅具的锅底接触,提高电磁炉测温的准确性。通常测温件通过固定架实现固定,如测温件设置在固定架上,固定架可以与线圈盘架卡接固定,从而实现测温件的固定装配。

然而,在电磁炉的装配中,首先将线圈盘固定在下盖上,将固定有测温件的固定架与线圈盘架固定装配,然后将面板盖设在上盖上,此时须要使测温件穿设在测温孔内,而在装配过程中,由于各部件的出厂以及装配的误差等原因,很可能导致测温孔与测温件之间可能存在位置的偏差,从而导致测温孔与测温件对不准而出现卡涩现象,从而须要重新装配,降低装配效率,甚至有可能因装配不当导致测温件或面板的损坏,影响电磁炉的合格率以及性能等。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组件及烹饪器具,该线圈盘组件通过包括线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线圈饶设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用于承载测温件,第二支架包括弹性件、安装座和多个连接杆,安装座与测温件固定连接,多个连接杆环绕安装座的外周间隔设置,使连接杆的第一段与安装座固定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滑动连接,弹性件套设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连接杆上,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第一支架上,这样当弹性件收缩或伸展时,由于第一支架固定,弹性件的伸缩就会带动连接杆发生水平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架所在平面)上的移动,并带动与连接杆连接的安装座发生水平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座上的测温件发生水平移动,实现对测温件位置的可调节,进而在与面板装配时,能够调节测温件位置使测温件与面板上的测温孔对准,有效的避免了在装配时由于测温件与测温孔间的位置偏差而对位不准导致的卡涩现象,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对测温件或面板的损坏,提电磁炉的成品性能。

下面以该烹饪器具为电磁炉为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组件及烹饪器具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角下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角下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的装配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圈盘组件与测温件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圈盘组件10,包括线圈(图中未示出),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线圈饶设在第一支架11上,第二支架12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第二支架12用于承载设置烹饪器具100的测温件20,如图1所示,测温件20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架12上,第二支架12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线圈饶设在第一支架11上,将该线圈盘组件10设置在烹饪器具100中时,可以将第一支架11固定在底壳30上,通过第二支架12将测温件20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也就将测温件20设置在底壳30上,实现对测温件20的装配固定。

其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支架12包括弹性件121、安装座122和多个连接杆123,安装座122用于与测温件20固定连接,即测温件20固定设置在安装座122上,多个连接杆123环绕安装座122的外周间隔设置,图中以第二支架12包括有三个连接杆123为例,三个连接杆123均匀环绕安装座122的外周间隔设置。

具体的,连接杆123可以固定设置在安装座122的外周壁上,连接杆123的第一端与安装座122固定连接,其中,连接杆123可以与安装座122一体成型,或者,连接杆123与安装座122可以分体成型后,将连接杆123通过粘接、卡接以及螺纹固定等方式固定在安装座122的外周上。

如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图中一个连接杆123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以与第一支架11所在平面(即平行于面板40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为水平面,在该水平面内与该连接杆123平行的方向为水平方向(即图中的x方向),与该连接杆123垂直的方向为垂直方向(即图中的y方向),在竖直面(垂直于水平面)内与该连接杆123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即图中的z方向)。

连接杆123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架11滑动连接,具体的,弹性件121套设在连接杆123上,弹性件121的第一端抵接在连接杆123上,弹性件121的第二端抵接在第一支架11上。弹性件121为具有弹性能够收缩的结构件,以弹性件121为弹簧为例,当弹性件121收缩或伸展时,由于弹性件121两端分别与连接杆123和第一支架11抵接,而第一支架11固定设置,弹性件121的伸缩就会带动连接杆123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即连接杆123的第二端相对第一支架11发生水平滑动,并带动与连接杆123固定连接的安装座122相对第一支架11发生水平移动(也即相对底壳30和面板40发生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座122上的测温件20发生移动,实现对测温件20位置的可调节。进而在与面板40进行装配时,能够调节测温件20位置使测温件20与面板40上的测温孔对准,有效的避免了在装配时由于测温件20与测温孔间的位置偏差而对位不准导致的卡涩现象,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对测温件20或面板40的损坏,提电磁炉的成品性能。

另外,由于连接杆123具有一定的长度,使连接杆123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弹性,连接杆123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时就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同时变形后还具有一定的回弹性,从而使测温件20可发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这样在装配时,可以使测温件20穿设在面板40上的测温孔内,并使测温件20的测温端凸出于面板40,从而使锅具200可以压设在测温件20的测温端上,有助于提高对锅具200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连接杆123的成型材质可以是金属,在保证连接杆123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的同时,金属本身具有的弹性能够使连接杆123具有更好的弹性变形或回弹性能。

其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11上可以具有第一安装孔111,第二支架12可以位于第一支架11背离线圈的一面上,这样第二支架12的设置就不会影响线圈的饶设空间,降低第二支架12的设置对线圈盘组件10的加热性能造成影响。

安装座122可以伸入第一安装孔111内,且安装座122相对第一安装孔111活动设置,即安装座122位于第一安装孔111内,且与第一安装孔111之间不存在固定的连接关系,以保证安装座122在弹性件121和连接杆123的带动下可发生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安装座122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11内,安装座122可以在弹性件121的作用下相对第一安装孔111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或者,由于连接杆123在竖直压力所用下的弯曲形变,带动安装座122相对第一安装孔111发生竖直方向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为实现连接杆123第二端与第一支架11之间的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1上设置有定位座112,可以理解的是,每个连接杆123具有对应的定位座112,每个连接杆123通过对应的定位座112实现与第一支架11的固定连接。

具体的,第一支架11背离线圈的一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定位座112,定位座112上具有定位孔1121,连接杆123的第二端卡设在定位孔1121内,从而通过定位孔1121实现连接杆123第二端与第一支架11之间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连接杆123的第二端插设在定位孔1121内,即将连接杆123与第一支架11固定连接,装配方式简便,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123可相对定位孔1121活动设置,即定位孔1121不会影响连接杆123在弹性件121的作用下相对第一支架11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定位座112至少包括与安装座122相对的正面、与安装座122相背的背面、以及连接正面和背面的侧面。定位孔1121可以设置在正面上,在侧面上可以开设有与定位孔1121连通的第一开口1122,第一开口1122用于使连接杆123的第二端穿过并设置在定位孔1121内。其中,如图3中所示,以安装座122垂直方向上右侧的侧面为例,在该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开口1122,连接杆123的第二端可以穿过侧面的第二开口1123设置在定位孔1121内,这样在装配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时,结合图2所示,可以使三个连接杆123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开口1122处,顺时针旋转第二支架12,使连接杆123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开口1122并卡在定位孔1121内,即将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卡设固定,装配方式简单便捷,有效的提升了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的装配效率,进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其中,参见图3所示,在安装座122的背面上也可以开设与定位孔1121连通的第二开口1123,第二开口1123用于使连接杆123的第二端穿过,连接杆123在弹性件121的作用下可以相对定位孔1121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使安装座122的背面上具有与定位孔1121连通的第二开口1123,连接杆123的第二端能够穿过第二开口1123,这样就能够使连接杆123的第二端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便于通过连接杆123及弹性件121实现对测温件20位置的调节,同时该结构也更易于实现。

其中,定位座112可以通过粘接固定、螺纹连接以及卡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杆123可以包括有杆体1231和抵接件1232,抵接件1232位于杆体1231上,且抵接件1232环绕设置在杆体1231的周向上,弹性件121的第一段抵接在抵接件1232上,弹性件121的第二端抵接在定位座112上,这样就使弹性件121分别与连接杆123和第一支架11抵接,从而在弹性件121伸缩时带动连接杆123相对第一支架11发生位移,进而带动安装座122及其上的测温件20发生水平移动,进而实现对测温件20位置的调节。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与测温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与测温件装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盘组件10可以包括有上述的测温件20,为实现测温件20与第二支架12的固定连接,参见图5和图6所示,在测温件20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22,在安装座122内具有第二安装孔1221,第二安装孔1221的内壁上具有凸起的限位部1222,测温件20位于第二安装孔1221内,且至少部分限位部1222位于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22之间,这样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22就能够限制测温件20在第二安装孔1221内发生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实现对测温件20的固定卡设,使测温件20固定设置在安装座122内。

具体的,参见图6至图8所示,限位部1222可以包括有第一抵接部1222a和多个第二抵接部1222b,其中,第一抵接部1222a可以为环形,多个第二抵接部1222b环绕在第一抵接部1222a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抵接部1222b通过第一抵接部1222a与安装座122连接,也即多个第二抵接部1222b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的一端就能够共同形成一个圆形的开口。

结合图6所示,第一卡接部21可以依次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和第二抵接部1222b后抵接在第二抵接部1222b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的一侧上,而第二卡接部22抵接在第一卡接部21远离第二抵接部1222b的一侧上,即在测温件20穿入安装座122的第二安装孔1221内时,测温件20上的第一卡接部21可以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和第二抵接部1222b后,抵接在第二抵接部1222b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的一侧上,而测温件20的第二卡接部22不能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而是抵接在第一抵接部1222a远离第二抵接部1222b的一侧上。

这样第二抵接部1222b与第一卡接部21的抵接能够限制测温件20发生竖直向上的移动,而第二卡接部22与第一抵接部1222a的抵接能够限制测温件20发生竖直向下的移动,从而使部分限位部1222位于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22之间,进而限制了测温件20的位移,实现测温件20与安装座122之间的固定卡接。

另外,使多个第二抵接部1222b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二抵接部1222b在一定作用力下具有朝向第二安装孔1221内壁的活动余量,可便于第一卡接部21穿过第二抵接部1222b,实现与第二抵接部1222b的抵接。安装座122的成型材质可以是塑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进一步便于第一卡接部21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和第二抵接部1222b,便于实现测温件20和安装座122之间的卡设固定。

其中,结合图6和图8所示,第二抵接部1222b可以包括连接段1223和抵接段1224,抵接段1224通过连接段1223与第一抵接部1222a连接,连接段1223倾斜于第一抵接部1222a设置,抵接段1224垂直于第一抵接部1222a设置。

其中,连接段1223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的一端可以朝向第二安装孔1221的轴线倾斜,这样就使抵接段1224共同形成的开口内径小于第一抵接部1222a的开口内径,也就使第二抵接部1222b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的一端共同围成的开口内径小于第一抵接部1222a的开口内径,可以便于实现第一卡接部21依次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和第二抵接部1222b后与第二抵接部1222b抵接。

同时抵接段1224的设置还能够增大第二抵接部1222b与测温件2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对测温件20的限位稳定性,进而提升测温件20的设置稳定性。

另外,第一卡接部21的外径可以略大于第二抵接部1222b远离第一抵接部1222a一端形成的开口内径,第二卡接部22的外径大于第一抵接部1222a的开口内径,这样可以便于实现测温件20在第二安装孔1221内的卡设,便于测温件20与安装座122的卡设装配。

第一卡接部21远离第二卡接部22一端的端面上可以具有过渡斜面,该过渡斜面的倾斜方向可以与第二抵接部1222b的连接段1223的倾斜方向相同,过渡斜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便于第一卡接部21穿过第一抵接部1222a和第二抵接部1222b,便于测温件20与安装座122的卡设装配。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线圈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c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参见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盘组件10还包括有限位件13,限位件13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具体的,限位件13位于第一支架11背离线圈的一面上,限位件13对连接杆123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避免连接杆123从定位孔1121内滑出,提高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测温件20的设置稳定性。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每个连接杆123可以对应有一个或多个限位件13。

具体的,参见图10所示,限位件13的形状可以是如图10中的拱形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类似于拱形的结构。限位件13可以包括有第一限位臂131、第二限位臂132和第三限位臂133,第三限位臂133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限位臂131和第二限位臂132与第一支架11固定连接,即第三限位臂133的一端与第一限位臂131的一端连接,第一限位臂13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第三限位臂133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臂132的一端连接,第二限位臂132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

在第三限位臂133与第一支架11相对的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1331,连接杆123卡设在限位槽1331内,这样限位槽1331就能够对连接杆123进行限位,限制连接杆123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避免了连接杆123从定位孔1121的第一开口1122处滑出,进一步提高连接杆123与第一支架1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测温件20的设置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连接杆123相对限位槽1331活动设置,即限位槽1331在保证限位的同时,不会影响连接杆123在弹性件121作用下相对第一支架11的水平移动。

其中,第一限位臂131和第二限位臂132的另一端可以分别通过卡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架11固定连接,这样在将第二支架12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后,再将限位件13卡设在第一支架11上,并使连接杆123位于限位槽1331内,便于装配,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放置有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至少包括底壳30、面板40和上述任一的线圈盘组件10。底壳30和面板40围成容纳腔体,线圈盘组件10位于容纳腔体内,具体的,第一支架11设置在底壳30上,第一支架11可以通过安装架50设置在底壳30上,面板40与线圈相对设置,从而在线圈通电后对面板40及其上的锅具200实现加热。

测温件20设置在第二支架12上,面板40上开设有测温孔,测温件20可以穿设在测温孔内,测温件20的测温端可以凸出于面板40设置,测温件20能够在测温孔内相对面板40竖直移动,具体的,如上述的内容,连接杆123由于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韧弹性,在压力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从而使测温件20在一定作用力下能够在测温孔内相对面板40发生竖直移动。

结合图13所示,当面板40上放置有锅具200时,由于锅具200的重力会使锅具200挤压测温件20,从而使连接杆123向下弯曲,而连接杆123本身的回弹会通过安装座122反作用于测温件20,使其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这样就能够使测温件20和锅具200底部接触的更加紧密,从而提升对锅具200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当面板40上不放置锅具200时,连接杆123的回弹性会使测温件20恢复原位,便于再次使用。

另外,结合图12和图10所示,当连接杆123由于锅具200的压力而向下变形时,由于连接杆123卡设在限位件13的限位槽1331内,与第一支架11相对的第三限位臂133就能够对连接杆123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测温件20在压力作用下过渡的向下运动,而发生脱出于面板40上测温孔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测温件20的设置稳定性,保证电磁炉的测温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