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7658发布日期:2023-02-04 15:2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2.已知有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框体,具有前梁和后梁;马达托架,设置在前梁与后梁之间;以及送风机,搭载于马达托架。马达托架是平行地架设在前梁与后梁之间的一对梁部件。各个梁部件的一方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前梁,各个梁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后梁。
3.送风机具备电动机、以及安装于电动机的旋转轴的送风风扇。电动机搭载于马达托架。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59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前梁以及后梁沿着机械室与送风机室的边界配置。机械室收纳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送风机室收纳送风机。驱动的送风机使空气、即由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外部气体从机械室向送风机室流动。因而,优选马达托架不妨碍从机械室向送风机室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或者不产生伴随空气的流动的噪音、例如风噪声。因此,优选马达托架的从机械室朝送风机室的方向观察时的投影面积较小。
9.此外,马达托架支承送风机的重量,且支承由于送风机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因此,马达托架需要具有足够的刚性。
1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马达基座的空调机的室外机,该马达基座不妨碍伴随送风机的驱动的空气的流动,并具有支承作为旋转机械的送风机的重量和伴随旋转的振动的足够的刚性。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框架,具有平行地延伸的一对横架件;马达基座,架设在上述一对横架件之间;电动机,支承于上述马达基座;以及叶轮,由上述电动机旋转驱动,上述马达基座具备:一对第一桁架部,架设在上述一对横架件之间;一对第二桁架部,架设在上述一对第一桁架部之间,将上述一对第一桁架部连结为一体;以及支承架部,设置于各个上述第二桁架部,沿着上述第二桁架部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向通过上述一对第一桁架部以及上述一对第二桁架部的假想平面的法线方向突出,支承上述电动机。
13.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一对第三桁架部,该一对第三桁架部分别架设在上述一对第一桁架部的一方的端部之间以及上述一对第一桁架部
的另一方的端部之间,上述一对第三桁架部的一方与上述一对横架件的一方相接,上述一对第三桁架部的另一方与上述一对横架件的另一方相接。
14.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上述马达基座具有加强肋,该加强肋是钣金加工的一体成形件,通过对各个边缘部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
15.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紧固部件,该紧固部件将上述马达基座固定于上述框架。
16.发明效果
1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备马达基座的空调机的室外机,该马达基座不妨碍伴随送风机的驱动的空气的流动,并具有支承作为旋转机械的送风机的重量和伴随旋转的振动的足够的刚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框架、马达基座、送风机的立体分解图。
20.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2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立体图。
22.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俯视图。
23.图6是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比较例的立体图。
24.图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与比较例的支承刚性的优劣进行说明的图。
25.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与比较例的振动振幅的优劣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多个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2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具备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省略图示)。室内机的设置场所为建筑物的室内。室外机1的设置场所为建筑物的室外。室外机1设置在水平的基础上。室内机埋入室内的顶棚或者从顶棚、横梁吊下设置。
29.此外,空调机具备制冷循环(省略图示)。制冷循环具备热源侧的热交换器(省略图示)、压缩机(省略图示)、利用侧的热交换器(省略图示)、膨胀机(省略图示)、使制冷剂在这些设备中循环的制冷剂管(省略图示)。制冷循环也可以具备切换空调机的冷却运行和加热运行的四通阀(省略图示)。
30.室外机1收纳制冷循环的热源侧的热交换器、压缩机以及四通阀。室内机收纳制冷循环的利用侧的热交换器。膨胀机可以收纳于室内机,也可以收纳于室外机。室外机与室内机经由连接配管(省略图示)连接。连接配管是制冷剂管的一部分。空调机使制冷剂在室外机1侧的热交换器与室内机侧的热交换器之间循环来调节室内的空气。
31.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框架、马达基座、送风机的立体分解图。
32.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33.在图1的基础上,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外机1具备:宽度尺寸小于高度尺寸且进深尺寸小于宽度尺寸的长方体形状的框体2;设置于框体2的马达基座3;以及支承于马达基座3的送风机5。
34.在框体2的内部划分有收纳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的机械室6、以及收纳送风机5的送风机室7。机械室6配置在框体2内的下部。送风机室7配置在机械室6的上方。在送风机室7的上表面设置有吹出口11。
35.此外,机械室6以及送风机室7在框体2的宽度方向上各排列两个。在框体2的主视观察(从图1的实线箭头f方向观察)时,将框体2的左侧的机械室6设为左机械室6l,将框体2的右侧的机械室6设为右机械室6r。此外,在框体2的主视观察时,将框体2的左侧的送风机室7设为左送风机室7l,将框体2的右侧的送风机室7设为右送风机室7r。在各个左机械室6l以及右机械室6r单独配置有热源侧的热交换器。
36.在左送风机室7l配置有左送风机5l。在右送风机室7r配置有右送风机5r。在左送风机5l的正上方设置有左吹出口11l。在右送风机5r的正上方设置有右吹出口11r。即,室外机1具备多个送风机5、以及与送风机5相同数量的吹出口11。
37.另外,左机械室6l与右机械室6r的边界、左送风机室7l与右送风机室7r的边界以及左吹出口11l与右吹出口11r的边界可以明显,也可以不明显。
38.框体2具备框架15以及覆盖框架15的外板16。
39.框架15是钢板的钣金加工品即多个部件的组装件。各部件通过螺纹固定或焊接接合。框架15具备:配置在框体2的底面的基座框架21;从基座框架21的四角分别向上方延伸的4个支柱22;以及分别架设在相邻的支柱22之间的4个横梁23(横架件)。
40.基座框架21具备与被设置面平行地延伸并呈井字形组合的多个桁架件25。多个桁架件25包括沿着框体2的正面的前桁架件25f、沿着框体2的背面的后桁架件25r、以及架设在前桁架件25f与后桁架件25r之间的多个纵桁架件25c。前桁架件25f与后桁架件25r平行地延伸。前桁架件25f的左端相当于框体2的底部的左前的角部,前桁架件25f的右端相当于框体2的底部的右前的角部。后桁架件25r的左端相当于框体2的底部的左后的角部,后桁架件25r的右端相当于框体2的底部的右后的角部。
41.4个支柱22相互平行地延伸。4个支柱2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尺寸。支柱22的长度相当于框体2的高度。
42.4个横梁23在支柱22的长度的中途,在框体2的高度方向上架设在实质上相同的部位。换言之,4个横梁23在使框体2与被设置面接地的状态下实质上与被设置面平行地延伸。4个横梁23是机械室6与送风机室7的边界。比4个横梁23靠下方的框体2的内部空间是机械室6,比4个横梁23靠上方的框体2的内部空间是送风机室7。
43.4个横梁23包括架设于左前的支柱22与右前的支柱22的前梁23f、以及架设于左后的支柱22与右后的支柱22的后梁23r。这些前梁23f与后梁23r平行地延伸。
44.外板16覆盖框体2的机械室6的正面、即前侧的侧面,且在同一面内被适当地分割。框体2的背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具有开口。热交换器在该开口露出。外板16包括钢板的钣
金加工品即多个部件。各个部件螺纹固定于框架15。
45.收纳于室外机1的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左机械室6l以及右机械室6r。热交换器分别沿着被支柱22包围的框体2的背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各个热交换器是在框体2的俯视下形成为字形状(省略图示)的板状的热交换器,单独地设置于左机械室6l以及右机械室6r。各个热交换器的字的开口部朝向框体2的正面即外板16。因此,框体2的机械室6具有如下构造:向在背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的开口露出的热交换器直接送入外部气体,并向送风机室7排出外部气体。
46.前梁23f是截面l字形状的钢板的一体成形件。前梁23f水平地架设在左前的支柱22与右前的支柱22之间。前梁23f的左侧的端部螺纹固定或者焊接于左前的支柱22。前梁23f的右侧的端部螺纹固定或者焊接于右前的支柱22。截面l字形状的前梁23f具有沿着框体2的正面的第一板部27、以及从框体2的正面向框体2的内侧呈凸缘状突出的第二板部28。
47.后梁23r具有前梁23f的镜像的形状。后梁23r是截面l字形状的钢板的一体成形件。后梁23r水平地架设在左后的支柱22与右后的支柱22之间。后梁23r的左侧的端部螺纹固定或者焊接于左后的支柱22。后梁23r的右侧的端部螺纹固定或者焊接于右后的支柱22。截面l字形状的后梁23r具有沿着框体2的背面的第一板部27、以及从框体2的背面向框体2的内侧呈凸缘状突出的第二板部28。
48.马达基座3是被钣金加工的钢板的一体成形件。马达基座3架设于作为一对横架件的前梁23f以及后梁23r。即,马达基座3向框体2的进深方向架设。室外机1具备与多个送风机5相同数量的马达基座3、即2个马达基座3。左马达基座3l在左送风机室7l支承左送风机5l。右马达基座3r在右送风机室7r支承右送风机5r。
49.送风机5具备支承于马达基座3的电动机31、以及由电动机31旋转驱动的叶轮32。送风机5使电动机31的旋转轴33朝向框体2的高度方向、即框体2与水平面接地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
50.电动机31的旋转轴33从电动机31的壳体35铅垂向上突出。壳体35具备向与旋转轴33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多个腿部36。送风机5经由腿部36支承于马达基座3。
51.叶轮32是所谓的轴流式(axial flow impeller)。叶轮32也仅被称作螺旋桨。叶轮32固定于电动机31的旋转轴33。叶轮32配置在电动机31的壳体35的上方。
52.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立体图。
53.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俯视图。
54.另外,左马达基座3l以及右马达基座3r具有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将左马达基座3l以及右马达基座3r一并记载为马达基座3进行说明。
55.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马达基座3具备:一对第一桁架部41,架设在前梁23f与后梁23r之间;一对第二桁架部42,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之间并将一对第一桁架部41连结为一体;以及支承架部43,设置于各个第二桁架部42,沿着第二桁架部42的长边方向延伸,并向通过一对第一桁架部41以及一对第二桁架部42的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突出,支承电动机31。
56.一对第一桁架部41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一桁架部41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实质上成直角抵接。
57.一对第二桁架部42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二桁架部42与一对第一桁架部41实质上成
直角抵接。一对第二桁架部42分别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长度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相当于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以便在框体2的俯视观察时的送风机室7的中央部配置送风机5。
58.支承架部43具有向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突出的立起板部43a、以及与立起板部43a的顶部相连并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凸缘部43b。各个第二桁架部42的立起板部43a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高度尺寸的突出量。各个第二桁架部42的凸缘部43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构成支承电动机31的水平的支承面。即,各个凸缘部43b向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长度方向中的朝向中央部的方向、且是配置送风机5的方向突出。凸缘部43b从下方支承从电动机31的壳体35突出的腿部36。
59.支承架部43可以是组装到一对第二桁架部42的独立构件。在该情况下,支承架部43优选具有与一对第二桁架部42以及一对第一桁架部41一体化的平板部。平板部的中央部分较大地开口。在该开口的4个边缘中的沿着一对第二桁架部42面对的一对边缘设置有立起板部43a。
60.此外,马达基座3具备分别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一方的端部41f之间以及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另一方的端部41r之间的一对第三桁架部45。
61.一对第三桁架部45的一方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一方相接,一对第三桁架部45的另一方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另一方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框体2的正面侧的第三桁架部45f与前梁23f相接,配置在框体2的背面侧的第三桁架部45r与后梁23r相接。
62.一对第三桁架部45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三桁架部45与一对第一桁架部41实质上成直角抵接。一对第三桁架部45以及一对第一桁架部41为长方体形状的框体。
63.此外,马达基座3具有对各个边缘部进行折弯加工而成的加强肋46。即,第一桁架部41、第二桁架部42以及第三桁架部45的各个边缘的两端具有朝向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框体2的上方突出的加强肋46。在第二桁架部42中的朝向马达基座3的中央部的方向且在配置送风机5的方向上形成的加强肋46与支承架部43的立起板部43a连续地相连。
64.进而,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马达基座3也可以具备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之间并将一对第一桁架部41连结为一体的第四桁架部47。第四桁架部47与一对第一桁架部41实质上成直角抵接。第四桁架部47也可以代替支承送风机5的支承架部43而具备加强肋48,该加强肋48沿着第四桁架部47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向通过一对第一桁架部41以及一对第二桁架部42的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突出。该加强肋48是马达基座3的加强肋46的一部分。
65.马达基座3将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端部41f、41r以及一对第三桁架部45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相接而固定于框架15。马达基座3可以载置在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呈凸缘状突出的第二板部28,也可以远离第二板部28。
66.马达基座3可以通过向框体2的水平方向紧固的紧固部件51、例如螺钉紧固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第一板部27,也可以通过向框体2的垂直方向紧固的紧固部件(省略图示)、例如螺钉紧固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第二板部28。
67.图6是室外机的马达基座的比较例的立体图。
68.如图6所示,马达基座的比较例6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基座3的第二桁架部42不具备支承架部43。比较例60的支承架部43设置于一对第一桁架部41。此外,比较例60的支承架
部43设置在第一桁架部41的一部分、即被一对第二桁架部42夹着的部位a。
69.图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与比较例的支承刚性的优劣进行说明的图。
70.图7是对向图4的第一方向作用负荷f1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向图4的第二方向作用负荷f2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向图4的第三方向作用负荷f3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向图6的第一方向作用负荷f1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向图6的第二方向作用负荷f2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以及向图6的第三方向作用负荷f3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进行比较的图。这些变形量取决于数值分析。
71.此处,负荷f1、负荷f2、负荷f3是具有相同的大小和不同的朝向的矢量。
72.此外,图4以及图6的第一方向相当于马达基座3(比较例60)的长边方向且为框体2的前方向或者后方向。图4以及图6的第二方向相当于马达基座3(比较例60)的短边方向且为框体2的右方向或者左方向。图4以及图6的第三方向相当于相对于马达基座3(比较例60)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倾斜的方向且为框体2的斜前方向或者斜后方向。因而,负荷f3能够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分力表示。
73.进而,除了支承架部43的配置之外的其他各条件、例如板厚的条件、材质的条件、马达基座3(比较例60)与电动机31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以及马达基座3(比较例60)与框架15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相同。
74.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以及比较例60的变形量通过向图6的第三方向作用的负荷f3而呈现最大值。图7所示的各情形的变形量被标准化为对比较例60作用负荷f3时的最大变形量为1。
75.并且,作用负荷f1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为0.32(量纲为1的数)。作用负荷f2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为0.73(量纲为1的数)。作用负荷f3时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为0.75(量纲为1的数)。
76.作用负荷f1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为0.23(量纲为1的数)。作用负荷f2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为0.87(量纲为1的数)。作用负荷f3时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为1.00(量纲为1的数、标准化的代表值)。
77.作用负荷f1时的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为比较例60的约1.39倍。作用负荷f2时的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为比较例60的约0.84倍。作用负荷f3时的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为比较例60的约0.75倍。
78.即,在作用负荷f1的情形下,变形量的绝对值相对小,在作用负荷f2、负荷f3的情形下,变形量的绝对值相对大。并且,在变形量的绝对值较小的负荷1的情形下,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相比比较例60增加,另一方面,在变形量的绝对值较大的负荷2、负荷3的情形下,马达基座3的变形量相比比较例60减少。并且,负荷1的情形下的变形量的增加约为9(量纲为1的数),为少量,另一方面,负荷2的情形下的变形量的减少约为14(量纲为1的数),负荷2的情形下的变形量的减少约为25(量纲为1的数)。
79.换言之,在变形量与其他两个方向相比约为三分之一以下的第一方向上,在第二桁架部42具备支承架部43的马达基座3与比较例60相比产生少许的刚性降低,而在变形量较大的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上,在第二桁架部42具备支承架部43的马达基座3与比较例60相比能够得到高刚性。
80.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马达基座与比较例的振动振幅的优劣进行说明的图。
81.图8是对图4的第一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图4的第二方向(短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图4的第四方向(高度方向、法线方向n、电动机31的旋转轴33的轴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图6的第一方向上的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图6的第二方向上的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以及图6的第四方向上的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进行比较的图。这些振幅量取决于数值分析,基于旋转驱动的送风机5的旋转轴33的前端部的分析结果。
82.在振动分析中,考虑到送风机5的叶轮32的重心相对于叶轮32的旋转中心偏心这一情况。此外,在振动分析中,考虑到电动机31的转矩,对电动机31的旋转轴33作用扭矩。除了支承架部43的配置之外的其他各条件、例如板厚的条件、材质的条件、马达基座3(比较例60)与电动机31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以及马达基座3(比较例60)与框架15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相同。
83.通过马达基座3(比较例60)向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即框体2的上下方向以弓形振动的弯曲1次模式,评价各个最大振幅量。该弯曲1次模式是根据使电动机31的转速从每分钟20圈(revolutions per minute,rotations per minute,rpm)变化到每分钟1200圈的分析结果,送风机5的旋转轴33的前端部的振动振幅最大的振动模式。弯曲1次模式的振动振幅中的主导分量为第四方向(高度方向)的分量。
84.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以及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在图6的第四方向上呈现最大值。图8所示的各情形的最大振幅量被标准化为比较例60的第四方向的最大振幅量为10000。
85.并且,第一方向(长边方向)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为5.862(量纲为1的数)。第二方向(短边方向)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为13.128(量纲为1的数)。第四方向(高度方向)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变形量为9511.977(量纲为1的数)。
86.第一方向(长边方向)的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为4.567(量纲为1的数)。第二方向(短边方向)的比较例60的最大振幅量为458.607(量纲为1的数)。第四方向(高度方向)的比较例60的最大变形量为10000.000(量纲为1的数、标准化的代表值)。
87.即,第四方向(高度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与比较例60相比减少4.8%。
88.第一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以及第二方向(短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停留在第四方向(高度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的十分之一以下。第二方向(短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与比较例60相比减少97.1%。第一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与比较例60相比增加28.4%,但该方向的最大振幅量为第四方向(高度方向)上的马达基座3的最大振幅量的千分之一以下,这样的增量不会成为问题。
89.换言之,在第二桁架部42具备支承架部43的马达基座3具有如下效果:与比较例60相比能够得到高刚性,且抑制由于电动机31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振动。
90.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马达基座3具备:一对第一桁架部41架设在前梁23f与后梁23r之间;一对第二桁架部42,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之间并将一
对第一桁架部41连结为一体;以及支承架部43,设置于各个第二桁架部42,沿着第二桁架部42的长边方向延伸,并向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突出,支承电动机31。因此,马达基座3不妨碍伴随送风机5的驱动的空气的流动,具有支承作为旋转机械的送风机5的重量和伴随旋转的振动的足够的刚性。
9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马达基座3具备一对第三桁架部45,上述一对第三桁架部45分别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一方的端部之间以及一对第一桁架部41的另一方的端部之间。一对第三桁架部45的一方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一方相接,一对第三桁架部45的另一方与前梁23f以及后梁23r的另一方相接。因此,马达基座3容易且牢固地固定于室外机1的框架15。
92.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马达基座3也可以具备第四桁架部47,该第四桁架部47架设在一对第一桁架部41之间,将一对第一桁架部41连结为一体。即使在框体2的进深尺寸扩大的情况下,马达基座3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支承送风机5的重量和伴随旋转的振动的足够的刚性。
9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马达基座3具有加强肋46,该加强肋46是钣金加工的一体成形件,通过对各个边缘部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因此,马达基座3呈梁状架设在前梁23f与后梁23r之间,另一方面,能够具有足够的弯曲刚性。另外,马达基座3即使加强肋46的突出高度比比较例60的加强肋46的突出量低,也能够得到与比较例60相同程度的刚性。
94.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具备将马达基座3固定于框架15的紧固部件51。该紧固部件51可以将沿着假想平面p的马达基座3的主板部分固定于框架15,也可以将沿着假想平面p的法线方向n延伸的加强肋46固定于框架15。因此,马达基座3容易且牢固地固定于室外机1的框架15。
95.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96.符号的说明
97.1:室外机;2:框体;3:马达基座;3l:左马达基座;3r:右马达基座;5:送风机;5l:左送风机;5r:右送风机;6:机械室;6l:左机械室;6r:右机械室;7:送风机室;7l:左送风机室;7r:右送风机室;11:吹出口;11l:左吹出口;11r:右吹出口;15:框架;16:外板;21:基座框架;22:支柱;23:横梁;23f:前梁;23r:后梁;25:桁架件;25f:前桁架件;25r:后桁架件;25c:纵桁架件;27:第一板部;28:第二板部;31:电动机;32:叶轮;33:旋转轴;35:壳体;36:腿部;41:第一桁架部;41f:第一桁架部的前侧的端部;41r:第一桁架部的后侧的端部;42:第二桁架部;43:支承架部;43a:立起板部;43b:凸缘部;45、45f、45r:第三桁架部;46:马达基座的加强肋;47:第四桁架部;48:第四桁架部的加强肋;51:紧固部件;60:马达基座的比较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