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5477发布日期:2021-07-23 21:09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生活中用户有时想要体验到快速制冷/制热的效果,但传统空调在送风方式上存在送风方向单一、送风范围太小等问题。已有双导风板分为上下导风板占用室内机空间较大,不够美观;并且送风角度有限,导致用户等待时间较久,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至少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导风板送风风向单一的技术问题,具体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包括:

导风框,所述导风框包括外导风板和安装框架,所述外导风板与所述安装框架连接在一起围成气流通道;

内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可转动地与所述安装框架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框架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框转动,当所述导风框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内导风组件随导风框一起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与所述内导风组件驱动连接,以使所述内导风组件可相对所述安装框架转动;

所述内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出风单元,每一个出风单元对应至少一个送风区域;

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内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机,每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对应的驱动一个所述出风单元,以使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可相对安装框架独立转动,满足不同送风区域的送风需要。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内导风组件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框转动轴线平行。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单元设置有两个,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设有一个内导风板,每一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一个内导风板。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内导风组件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框转动轴线垂直。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单元设置有两个,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设有一组所述内导风板,每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一组所述内导风板。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安装框架包括两个端板和一个连接板,两个所述端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并用于与所述外导风板连接,两个所述端板、外导风板和连接板围成所述气流通道。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两个所述端板之间,并与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外导风板连接。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端板或所述支撑板上。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上设置有上述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处。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位置,判断用户所在送风区域;

根据用户所在送风区域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向用户所在送风区域送风。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根据用户所在送风区域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向用户所在送风区域送风包括:

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使导风框转动开启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

控制第二导风机构,使与用户所在区域对应的所述出风单元动作,向所述送风区域送风,同时使其他出风单元关闭所在的气流通道。

本发明通过导风框和内导风组件配合,增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将内导风板设置在导风框上,不额外占用室内机面板以及内部空间,并通过内导风组件的可转动设置增大导风范围和角度,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导风组件背面示意图(未示出驱动机构);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导风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左侧内导风板关闭,右侧内导风板开启);

图5示出空调室内机截面示意图(出风口关闭);

图6示出空调室内机截面示意图(出风口开启);

图7示出空调室内机出风范围划分示意图。

图中:

10、导风组件;11、安装框架;111、连接板;112、端板;113、支撑板;12、外导风板;13、内导风板;14、第一驱动机构;15、第二驱动机构;20、空调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发明通过导风框和内导风板配合,增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将内导风板设置在导风框上,不额外占用室内机面板以及内部空间,并通过内导风板的可转动设置增大导风范围和角度,提高用户体验。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导风组件10,可作为整体部件安装到空调室内机20的壳体上,包括:

导风框,导风框包括外导风板12和安装框架11,外导风板12与安装框架11连接,并在导风板与安装框架1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内导风组件,设置在气流通道内,并可转动地与安装框架11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14,与安装框架11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框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15,设置在安装框架11上,与内导风组件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内导风组件转动。内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出风单元,每一个出风单元对应至少一个送风区域;

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内导风板13;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5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机,每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对应的驱动一个所述出风单元,以使每一个所述出风单元可相对安装框架11独立转动,满足不同送风区域的送风需要。

本发明导风组件10通过导风框与内导风组件的上述结构设置使得其能够实现多区域同时送风或多区域的独立送风。并且,通过内导风组件和导风框的配合还能调整送风角度,增加送风范围,可以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安装框架11包括两个端板112和一个连接板111,两个端板112连接在连接板111的两端,并用于与外导风板12连接,两个端板112、外导风板12和连接板111围成气流通道。其中,连接板111的宽度小于外导风板12的宽度,端板112的宽度小于外导风板12的宽度,并且端板112连接在外导风板12的后侧边缘,优选地,端板112宽度不大于外连接板111宽度的1/2,从而减小安装框架11的设置对外挡风板导流作用的影响,也避免了安装框架11对出风角度的影响,使导风组件10的出风角度更大。

优选地,两个端板112上各设置一个转动轴,用于与空调室内机2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驱动机构14包括驱动电机,与其中与各转动轴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导风框转动,第一驱动机构14可以设置在安装框上,或者,还可以设置在空调室内机20的壳体上。

第二驱动机构15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与内导风板13驱动连接,内导风板13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转动轴,端板112上设置有安装轴座,内导风板13上的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到安装轴座内。驱动电机安装在内端板112上,并与转动轴驱动连接,驱动内导风板13转动。

优选地,内导风板13设置有多个,多个内导风板13均可独立转动,优选地,每个内导风板13对应设置一个第二驱动机构15,即每个内导风板13都有一个第二驱动机构15独立进行驱动。其中,多个内导风板13的轴线共线或者多个内导风板13的轴线平行均可。进一步地,多个内导风板13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将多个内导风板13设置成不同长度,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出风调控。

当设置多个内导风板13时,安装框架11还包括支撑板113,支撑板113设置在两个端板112之间,并与连接板111连接,用于内导风板13的安装,并且,两个端板112和支撑板113同时与外导风板12连接,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并提高导风框的整体强度。具体的,当设置有两个内导风板13时,在两个端板112之间设置一个或两个支撑板113,将两个端板112之间分隔成两部分,每部分内安装一个内导风板13,并且内导风板13的一端与端板112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板113连接。优选地,每个支撑板113可以用于一个内导风板13的安装,或者,支撑板113的两侧均可以用于内导风板13的安装,即一个支撑板113可以用于两个内导风板13的安装。进一步优选地,当设置有支撑板113时,第二驱动机构15还可以设置在支撑板113上,支撑板113上同样需要设置供内导风板13的转轴安装的安装轴座。

优选地,导风框的转动范围为0°-100°,即外导风板12的转动范围为0°-100°,其中,0°为外导风板12闭合状态,100°为外导风板12开启到最大角度的状态。内导风板13的转动轴线与导风框的转动轴线平行,使内导风板13可实现上下扫风或导流。内导风板13的转动角度为-45°-45°,其中,内导风板13与外导风板12相互平行时,为内导风板13的0°位置,内导风板13向上转动至最大角度将气流通道阻断时为内导风板13的45°位置,内导风板13向下转动至最大角度将气流通道阻断时为内导风板13的-45°位置。优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导风组件的转动轴线与导风框的转动轴线垂直,出风单元设置有两个,每一个出风单元设有一组内导风板,每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一组所述内导风板,内导风板可实现左右导风。

如图5、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导风组件10,导风组件10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处,安装框架11与室内机的底壳可转动地连接,优选地,空调室内机20为壁挂机。室内机上设置有位置检测部件,优选为雷达检测装置或红外检测装置等,用于检测用户位置,并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控制导风组件10动作,使出风朝向用户所在区域,达到快速调节用户所在区域的温度的效果,并且,通过外导风板12和内导风板13的配合,实现避免直吹用户,提高舒适度的效果。

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所在区域;

根据用户所在区域控制导风组件10,向用户所在区域出风。

所述根据用户所在送风区域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向用户所在送风区域送风包括:

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使导风框转动开启所述室内机的出风口;

控制第二导风机构,使与用户所在区域对应的所述出风单元动作,向所述送风区域送风,同时使其他出风单元关闭所在的气流通道。

内导风板13设置多个,多个内导风板13均可独立转动,每个内导风板13对应一个出风区域,控制与用户所在区域对应的内导风板13动作,对出风进行导流,控制对应区域没有用户的内导风板13转动,将其所在气流通道关闭。

优选地,在本实施中,导风组件10设置有两个内导风板13,两个内导风板13大小相同,将每个内导风板13对应的区域分成多份,如图7所示,将空调所对区域分成a、b、c、d、e、f六个区域,其中,b、c、d、e为与导风组件10正对区域平分形成,即,图中所示左侧导风组件10对应b、c两个区,图中所示右侧导风组件10对应d、e两个区,a、f两个区为空调器两侧的区域,a区位于空调器左侧,由左侧导风组件10送风,f区位于空调器右侧,由右侧导风组件10送风。

由于冷空气与热空气密度不同,因此内、外导风板12根据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旋转角度也不相同。空调室内机20处于制冷时,导风组件10需将冷风上抬;室内机处于制热时,导风组件10需将热风下压。

具体的,以内导风板13的转动轴线与导风框的转动轴线平行为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制冷模式时:

与用户所在区域相对的内导风板13在0°-45°范围内转动导风,未与用户所在区域相对的内导风板13转至45°停止。

具体的,当用户处于a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0°,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45°;当用户处于b、c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30°,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45°;当用户处于d、e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30°,45°];当用户处于f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0°,45°]。

制热模式时:

与用户所在区域相对的内导风板13在-45°-0°范围内转动导风,未与用户所在区域相对的内导风板13转至-45°停止。

具体的,当用户处于a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45°,0°],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45°;当用户处于b、c区域时,当用户处于d、e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45°,-30°];当用户处于f区域时,空调室内机20左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为-45°,右侧内导风板13旋转角度[-45°,0°]。

优选地,将当前的环境以及用户位置信息,输入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空调运行送风的控制模式,随着使用该功能的时间越久,数据不断累加,模型不断完善优化,自动控制调整更加准确。进一步优选地,为决策空调运行模式和运行温度将输入层采用五个神经元,分别是环境温度、上一次运行内导风板13角度(两个内导风板13可单独对应应该神经元)、上一次运行外导风板12角度、用户位置,输出层采用四个神经元,分别为空调运行温度、内侧导风板13角度、外导风板12角度,从而实现多角度送风,使得用户在短时间得到适宜温度,并在此前提下以多股气流与室内空气进行充分混合,从而实现室内快速制热/制冷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一种内、外双导风板,可增加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内外侧导风板在不占用室内机面板等其他结构空间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内侧导风板旋转功能,解决现有双导风板外观效果不佳、送风角度太小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种导风板运动优化逻辑,在兼顾用户体验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空调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和便捷性,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无需考虑送风角度引起的制热/制冷慢的问题。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