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8724发布日期:2023-01-17 23:08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引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因其制冷制热快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大都采用出风口送风,在空调器处于启动的初始状态时,室内环境与换热气流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温差,使用户感受到的送风气流会过冷或过热,用户的体感舒适度不佳。
3.相关技术中存在通过在空调器上设置引风口,引入室内空气,或单独设置新风模块引入室外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吹入室内来中和换热气流的温度,形成温和的出风,但是在相关技术中,当用户需要快速调节室内温度时,大量引入室内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会降低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率,当室内温度逐渐趋于用户设定的温度时,引入室外气流会影响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增大空调换热器的负荷,提高空调的能耗。
4.因此,如何满足用户对空调器引风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满足用户对空调器引风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
7.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进风槽、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壳体包括引风口;进风槽设置于壳体的一侧壁,进风槽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通室内环境,第二开口连通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引风口设置于进风槽内;第一开关部设置于第一开口处,且与进风槽活动连接,能够封闭或打开第一开口;第二开关部设置于进风槽内,且位于引风口与第二开口之间,能够封堵或打开进风槽的过流面。
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9.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引风口,引风口设置在进风槽内,进风槽通过第一开口连通室内,通过第二开口连通室外或室内的不同区域,该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时,能够利用引风口产生的负压通过第一开口引入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开口引入室外或室内不同区域的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利用引入的气流的温度来中和换热气流的温度,形成温和舒适的出风,通过第一开关部能够调节引风口与室内环境的连通状态,通过第二开关部能够调节引风口与室外环境或室内不同区域环境的连通状态,使该空调器具有引室内风、引室外风、引室内与室外风和不引风的状态,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节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的状态,进而调节该空调器的引风状态,能够满足用户对空调器引风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的
体验。
1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1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槽的侧视图;
1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口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口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槽与第一开关部的爆炸示意图;
18.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关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槽与第二开关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开关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剖面图;
24.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环形导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00、壳体;101、引风口;102、室内风机;103、新风管;104、出风口;110、出风通道;111、进风口;120、换热气流腔;200、进风槽;210、第一开口;220、第二开口;230、滑槽;240、驱动部;250、容置腔;260、轴座;270、转轴;300、第一开关部;310、盖板;311、齿条;320、滑条;400、第二开关部;500、引风通道;510、毛细部;520、流通部;600、导流件;610、环形导流体;611、环形射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0.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1.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3.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4.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35.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结合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进风槽200、第一开关部300和第二开关部400。壳体100包括引风口101;进风槽200设置于壳体100的一侧壁,进风槽200具有第一开口210和第二开口220,第一开口210连通室内环境,第二开口220连通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引风口101设置于进风槽200内;第一开关部300设置于第一开口210处,且与进风槽200活动连接,能够封闭或打开第一开口210;第二开关部400设置于进风槽200内,且位于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能够封堵或打开进风槽200的过流面。
38.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引风口101,引风口101设置在进风槽200内,进风槽200通过第一开口210连通室内,通过第二开口220连通室外或室内的不同区域,该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时,能够利用引风口101产生的负压通过第一开口210引入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开口220引入室外或室内不同区域的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利用引入的气流的温度来中和换热气流的温度,形成温和舒适的出风,通过第一开关部300能够调节引风口101与室内环境的连通状态,通过第二开关部400能够调节引风口101与室外环境或室内不同区域环境的连通状态,使该空调器具有引室内风、引室外风、引室内与室外风和不引风的状态,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节第一开关部300和第二开关部400的状态,进而调节该空调器的引风状态,能够满足用户对空调器引风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
39.可选地,壳体100为矩形体结构,进风槽200位于壳体100一侧壁的上部区域,引风口101位于进风槽200的内壁上。这样,矩形体结构的壳体100便于安装,增强了该空调器在安装后的稳定性,将进风槽200设置在壳体100一侧壁的上部区域,在壳体100通过第一开口210与室内环境连通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引风的位置,避免引入室内下部污浊的空气,改善引风气流的质量。
40.可选地,壳体100具有前端面和后端面,进风槽200位于壳体100的后端面上。这样,将进风槽200设置在壳体100的后端面上,在该空调器安装后能够将进风槽200以及进风槽
200内的引风口101进行隐藏,使该空调器更美观。
41.可选地,进风槽200为开设于壳体100后端面上的矩形槽状结构,引风口101位于进风槽200与后端面平行的一侧内壁上。这样,使引风气流能够更顺畅地被引入进风槽200内,然后进入引风口101内与换热气流混合。
42.可选地,第一开口210位于进风槽200上与设置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相对的一侧壁上。这样,使第一开口210所在平面与引风口101所在平面之间平行,从而在进风槽200通过第一开口210与室内连通时,通过第一开口210被引入进风槽200内的气流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引风口101内,降低引风气流的压力损失。
43.可选地,第二开口220位于进风槽200的下端。这样,在进风槽200通过第二开口220与室内连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二开口220引入与第一开口210处于不同区域的室内气流,从而根据该空调器处于不同的运行模式时,选择性地引入室内不同区域的气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引风需求。
44.可以理解地,第二开关部400能够封堵或打开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进风槽200的过流面。
45.可选地,该空调器还包括:引风通道500。引风通道500竖直设置于壳体100内,且引风通道500上端与第二开口220连通,下端连通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这样,进风槽200通过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开口220与引风通道500连通,在引风通道500的下端连通室外环境的情况下,可通过引风通道500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风,引入的新风进入引风口101内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形成温和的出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引风通道500的下端连通室内环境的情况下,可通过引风通道500引入室内下部的气流,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控制第二开关部400打开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过流面,使第二开口220与引风口101之间连通,从而选择性地引入室外环境中的新风或室内下部的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更好地的满足用户的引风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46.在一些引风通道500的下端连通室内环境的实例中,由于进风槽200位于壳体100一侧壁的上部区域,而第一开口210位于进风槽200的一侧壁上,第二开口220位于进风槽200的下端,引风通道500竖直设置,其上端与第二开口220连通,下端与室内环境连通,因此引风口101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10连通室内环境的中上部区域,能够通过第二开口220连通室内环境的下部区域,在该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运行,用户可通过第一开关部300封闭第一开口210,通过第二开关部400打开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通过第二开口220连通室内环境的下部区域,由于热空气自然上升,冷空气自然下沉的特性,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室内环境的下部区域冷空气堆积,因此利用引风口101处的负压通过引风通道500引入室内环境下部区域的冷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能够更好地利用引风气流平衡换热气流的温度形成温和的出风,提高该空调器的制热效率;在该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运行,用户可通过第一开关部300打开第一开口210,通过第二开关部400封堵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通过第一开口210连通室内环境的中上部区域,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室内环境中上部区域热空气聚集,因此利用引风口101处的负压通过第一开口210引入室内环境中上部区域的热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能够更好地利用引风气流平衡换热气流的温度形成温和的出风,提高该空调器的制冷效率。
47.在一些引风通道500的下端连通室外环境的实例中,此时进风槽200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10连通室内环境,通过第二开口220连通室外环境,在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温差较小的情况下,用户可通过第一开关部300封闭第一开口210,通过第二开关部400打开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通过第二开口220与室外环境连通,从而利用引风口101处形成的负压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风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温和的出风的同时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较小,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风对室内环境的温度均匀性的影响较小,此时空调器处于引室外风状态;在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若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风会对室内环境的温度均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此时用户可通过第一开关部300打开第一开口210,通过第二开关部400封堵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通过第一开口210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利用引风口101处的负压引入室内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温和的出风的同时降低引风气流对室内温度均匀性的影响,此时空调器处于引室内风的状态;在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温差适中,且室内环境的空气污浊的情况下,用户可通过第一开关部300打开第一开口210,通过第二开关部400打开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之间的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10和第二开口220均与室内外环境之间连通,利用引风口101处形成的负压能够同时引入室外环境的新风和室内环境的气流,使室外环境的新风与室内环境的气流在进风槽200内混合,然后进入引风口101内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利用室内环境的气流温度来中和室外环境的新风温度,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对室内温度均匀性的影响,此时空调器处于引室外和室内风状态。
48.可选地,引风通道500的部分位于空调器的室内风机102的进风侧。这样,在引风口101通过引风通道500连通室外环境的情况下,利用引风口101处的负压引入室外新风时,由于室外新风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温差较大,因此将引风通道500的部分设置在室内风机102的进风侧,能够利用室内回风气流与引风通道500内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中和引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进一步减小引入的室外空气对室内温度均匀性的影响,降低空调的能耗。
49.可选地,引风通道500的其余部分的外壁涂覆有隔热材料。这样,在引风口101通过引风通道500连通室外环境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引风通道500引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与室内环境的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在冬季制热时引入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会导致引风通道500的外壁出现凝露,在夏季制冷时引入温度较高的室外空气会导致引风通道500的内壁出现凝露,因此在引风通道500的其余部分的外壁涂覆隔热材料,减少凝露的产生。
50.可选地,隔热材料可为气凝胶毡。这样,气凝胶毡是以纳米二氧化硅或金属类气凝胶为主体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同碳纤维或陶瓷玻璃纤维棉或预氧化纤维毡复合而成的柔性保温毡,具有导热系数低,有一定的抗拉及抗压强度的特点。
51.可选地,该空调器还包括:新风管103。新风管103设置于壳体100后端面,且引风通道500下端能够通过新风管103与外界环境连通。这样,新风管103的设置便于位于壳体100内的引风通道500与外界环境连通,更好地引入室外空气。
52.可选地,新风管103为弹性软管。这样,使新风管103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室内以及室外环境的安装,降低外界环境对该空调器的安装限制。
53.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引风通道500包括:毛细部510和流通部520。流通部520的上端与引风口101连通,流通部520的下端通过新风管103与外界环境连
通;毛细部510连通于流通部520,且毛细部510位于室内风机102的进风侧。这样,在引风通道500的下端通过新风管103连通室外环境的情况下,使引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毛细部510流经室内风机102的进风侧,增大设置于室内风机102进风侧的引风通道500与室内回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引风通道500内流通的室外空气更高效地与室内回风气流之间进行换热,更好地利用室内回风气流来中和引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进一步减小引入的室外空气对室内温度均匀性的影响,降低空调的能耗。
54.可选地,毛细部510由多个毛细管组成,多个毛细管均沿竖直方向上连通于流通部520。这样,使引入的室外空气在流经室内风机102的进风侧时,室外空气经多个毛细管流通,被室内风机102吸入的室内回风气流吹过多个毛细管,与多个毛细管充分接触换热,进一步提高室内回风气流与室外空气的换热效率,更好地利用室内回风气流来中和引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进一步减小引入的室外空气对室内温度均匀性的影响。
55.结合图6-7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进风槽200相对的两侧内壁设有滑槽230,第一开关部300通过滑槽230与进风槽200可滑动地连接。这样,将第一开关部300与进风槽200可滑动地连接,使第一开关部300在调节时能够沿着滑槽230的方向滑动,通过滑槽230对第一开关部300进行导向,便于第一开关部300的调节,提高了第一开关部300的稳定性。
56.可选地,第一开关部300包括:盖板310和滑条320。盖板310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开口210内;滑条320设置于盖板310上对应滑槽230的位置,滑条320被限定在滑槽230内滑动。这样,通过滑条320与滑槽230的配合能够使盖板310更稳定地与进风槽200滑动连接,通过滑槽230能够对盖板310的滑动方向进行导向,使盖板310在调节时沿着滑槽230的方向滑动,提高了盖板310的滑动稳定性,而且在盖板310对应滑槽230的位置均设有滑条320,使盖板310的两侧均通过滑条320和滑槽230的结合与进风槽200之间可滑动地连接,进一步提高盖板310的稳定性,更好地调节第一开口210的封闭和打开。
57.可选地,第一开口210宽度与进风槽200设置第一开口210的一端面的宽度相同,进风槽200的长边对应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滑槽230。这样,能够增大第一开口210的进风面积,在盖板310打开第一开口210时,室内的空气能更顺畅的通过第一开口210被引入进风槽200内,在进风槽200的长边对应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滑槽230,使盖板310能够更好地通过滑条320与滑槽230滑动连接,提高盖板310在滑动调节时的稳定性。
58.可以理解地,第一开口210的宽度是指沿平行于壳体100后端面的水平方向上第一开口210一侧边沿至另一侧边沿的宽度。
59.可选地,盖板310为矩形板状结构,在盖板310的长边位置均设有滑条320,盖板310通过滑条320与滑槽230可滑动地连接。这样,通过矩形板状结构的盖板310能够更好地与进风槽200上的第一开口210适配,将盖板310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开口210内,利用设置在盖板310的长边位置的滑条320与滑槽230可滑动地连接,便于盖板310进行滑动调节,更好地控制第一开口210的封闭或打开,从而更好地控制引风口101与室内环境的连通。
60.可选地,盖板310的长边与水平面垂直,盖板310沿竖直方向上与进风槽200可滑动地连接。这样,由于壳体100为矩形体结构,将壳体100竖直安装在室内,盖板310沿竖直方向上与进风槽200可滑动地连接,使盖板310在滑动调节时可以依附于竖直安装的壳体100进行滑动调节,避免盖板310凸出壳体100,占用室内空间。
61.可选地,进风槽200内设有驱动部240,驱动部240的输出端与盖板310啮合连接。这样,通过驱动部240能够驱动盖板310进行上下滑动调节,从而更好地调节引风口101的封闭或打开,由于驱动部240的输出端与盖板310啮合连接,能够提高盖板310滑动时的稳定性。
62.可选地,进风槽200内设有容置腔250,驱动部240固定设置于容置腔250内,其输出端伸出容置腔250与盖板310啮合连接。这样,将驱动部240固定安装在容置腔250内,能够将驱动部240进行隐藏,降低驱动部240对进风槽200内的气流的干扰。
63.可选地,容置腔250设置于进风槽200设有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上。这样,由于第一开口210位于进风槽200上与设置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相对的一侧壁上,盖板310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210内,即盖板310也位于进风槽200上与设置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相对的一侧壁上,因此将容置腔250设置于进风槽200设有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上,使固定设置在容置腔250内的驱动部240的输出端能够更好地与盖板310啮合连接,从而更好地驱动盖板310进行滑动调节。
64.可选地,盖板310朝向进风槽200的一侧壁设有齿条311,驱动部240的输出端与齿条311啮合连接。这样,通过驱动部240的输出端驱动设置于盖板310朝向进风槽200的一侧壁上的齿条311运动,进而驱动盖板310进行滑动,通过驱动部240的输出端与齿条311啮合连接的驱动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盖板310的驱动稳定性,便于盖板310的滑动调节。
65.可选地,驱动部240设有两个,盖板310的长边对应的位置均设有齿条311,两个驱动部240中的一个的输出端与盖板310一侧长边对应的齿条311啮合,另一个的输出端与盖板310另一侧长边对应的齿条311啮合。这样,通过设置两个驱动部240,两个驱动部240的输出端分别与盖板310的两侧长边对应的齿条311啮合连接,通过两个驱动部240同时驱动盖板310进行滑动调节,进一步增强了盖板310在滑动调节时的稳定性。
66.可选地,驱动部240为电机,其输出端具有齿轮,齿轮与齿条311啮合连接。这样,电机易于获得,且驱动的成本较低,通过电机驱动齿轮,进而驱动与齿轮啮合的齿条311运动的方式,稳定性较高。
67.可选地,驱动部240上设有行程开关。这样,通过行程开关能够控制驱动部240的驱动行程,进而控制盖板310的行程,更好地通过盖板310的滑动来控制第一开口210的封闭或打开,从而更好地控制引风口101与室内的连通。
68.结合图8-9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开关部400包括:开关板。开关板设置于进风槽200内,且与进风槽200可旋转地连接,开关板的形状与进风槽200过流面的形状适配。这样,通过与进风槽200过流面的形状适配的开关板能够封堵或打开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使引风口101与第二开口220连通或不连通,与进风槽200可旋转地连接的开关板便于调节,从而更好地封堵或打开进风槽200的过流面,提高用户的体验。
69.可选地,进风槽200设有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设有轴座260,开关板通过转轴270与轴座260可旋转地连接。这样,开关板通过转轴270与轴座260的配合能够更稳定地与进风槽200的内壁可旋转地连接,提高开关板在调节时的稳定性。
70.可选地,进风槽200设有引风口101的一侧内壁还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270的一端连接。这样,通过驱动电机能够驱动转轴270在轴座260内转动,从而驱动开关板旋转更好地封堵或打开进风槽200的过流面,便于开关板的调节。
71.结合图10-15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空调器还包括:出风口104和出风通
道110。出风口104设置于壳体100的另一侧壁;出风通道110贯穿地设置于壳体100内,出风通道110的一端与引风口101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104连通。这样,在空调器内部设置贯穿的出风通道110,出风通道110内的换热气流通过位于该壳体100的另一侧壁的出风口104吹出,在出风口104出风的情况下会在出风通道110后方引风口101处形成负压区域,利用负压通过引风口101引入室内和/或室外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形成温和的出风,该空调器利用出风通道110的出风在后方形成引流所需的负压,无需设置专用的引流风机,能够更好地引入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
72.可选地,出风通道110为圆柱形通道,出风口104设置于壳体100与进风槽200所在的一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这样,使引风口101与出风口104均位于圆柱形的出风通道110的轴向上,引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一致,引风气流能够更顺畅地在出风通道110内流通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出,降低引风气流的压力损失,提高送风距离。
73.可选地,出风口104位于壳体100的前端面上。这样,在该空调器安装后,位于前端面上的出风口104能够更好地朝向室内出风。
74.可选地,出风通道110的内壁设有进风口111,进风口111内设有导流件600。这样,换热气流能够通过进风口111进入出风通道110内,并在导流件600的作用下朝向出风通道110与出风口104连通的一端流动,最终经出风口104吹出,由于引风口101与出风通道110的另一端连通,引风气流从出风通道110的后方进入出风通道110内,因此将进风口111设置于出风通道110的内侧壁上,使换热气流能够与引风气流更均匀的混合,形成温和的出风,提高送风舒适性。
75.可选地,进风口111为开设于出风通道110内侧壁的环形开口。这样,使换热气流通过环形的进风口111能够更均匀的进入出风通道110内,使出风通道110内的气流压力更均衡,在通过出风口104出风时,在出风通道110后端形成的负压区域也更均匀,更好地通过引风口101引入室内空气,而且环形的进风气流能够对引风气流起到包围的效果,使换热气流能够更均匀地与引风气流混合,形成温和的出风,进一步提高送风舒适性。
76.可选地,壳体100内设有换热气流腔120,出风通道110贯穿换热气流腔120。这样,由于出风通道110贯穿换热气流腔120,而进风口111位于出风通道110的内壁上,因此换热气流腔120内的换热气流能够通过进风口111更均匀的进入出风通道110内吹出。
77.可选地,换热气流腔120下侧设有室内风机102,且与室内风机102的出风端连通,在换热气流腔120与室内风机102的出风端之间设有换热器。这样,通过室内风机102吸取室内空气,室内空气在室内风机102的作用下流入换热气流腔120内,在流入换热气流腔120的过程中,室内空气与换热器之间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经进风口111进入出风通道110内吹出,从而更好地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78.可选地,壳体100上对应室内风机102进风端的位置设有回风口。这样,室内空气能够通过回风口被室内风机102吸入,然后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79.可选地,导流件600由多个环形导流体610组成,多个环形导流体610沿其轴向上均匀排布,且相邻的环形导流体610之间限定出朝向出风口104的环形射流口611。这样,通过进风口111流入出风通道110内的换热气流在流经由多个环形导流体610组成的导流件600时,换热气流被多个环形导流体610导向,由于进风口111为开设于出风通道110内侧壁的环形开口,换热气流在进入出风通道110时也呈现出环形的进风区域,因此利用多个环形导流
体610对环形的进风区域的气流进行导向,能够更均匀的对换热气流进行导向,经导向后的换热气流经环形射流口611吹入出风通道110内,使进入出风通道110内的换热气流能够更均匀地通过出风口104吹出,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80.可选地,环形导流体610为外侧面朝向其中轴线弯曲的喇叭状结构。这样,使环形导流体610的外环面形成能够导流的曲面,由于进风口111呈环形设置于出风通道110的内侧壁,进风口111内设有导流件600,导流件600又由多个喇叭状结构的环形导流体610组成,因此在通过进风口111向出风通道110内进风时,进风气流先吹在环形导流体610的外环面上,从而通过多个环形导流体610对进风气流进行更好的导向,使进风气流更均匀的吹入出风通道110内,形成向出风通道110中轴线偏移的气流,在出风通道110的中轴线区域汇聚成强力的送风气流,提高送风距离。
81.可选地,环形导流体610具有粗口和细口,且导流件600中的多个环形导流体610的细口均朝向出风口104设置。这样,由于环形导流体610呈喇叭状结构,因此将导流件600中的多个环形导流体610的细口均朝向出风口104设置,使经环形导流体610的外环面导向后的气流能够更好的向出风通道110的出风口104的方向射流。
82.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