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6535发布日期:2023-02-03 21:45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在机壳前侧下部设置一个长条状出风口,出风口朝向前下方,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板来引导上下送风方向。
3.在此基础上,一些现有技术对出风结构进行了很多改进,但由于受到出风口本身朝向的约束,空调的送风方向、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仍然受到极大限制,特别是制冷时冷风吹人的问题难以解决,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送风均匀分散、能解决制冷吹人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5.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避免分流件外侧面产生凝露。
6.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7.机壳,其具有第一送风口;和
8.分流件,与所述第一送风口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口外侧,以使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出风气流吹向所述分流件,然后在所述分流件表面引导下朝所述分流件的边缘发散地吹向室内环境;且
9.所述分流件具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分流件的朝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内侧面和背离所述分流件的外侧面,以允许出风气流经所述气流通道流动至所述分流件外侧。
10.可选地,所述分流件为实体结构,并开设有贯穿其内侧面和外侧面的多个通风微孔,每个所述通风微孔构成一个所述气流通道。
11.可选地,所述分流件为中空结构;且
12.所述分流件的内侧面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分流件内部空间的进风微孔,所述分流件的外侧面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分流件内部空间的出风微孔,每个所述进风微孔与一个所述出风微孔以及所述分流件内部空间共同构成一个所述气流通道。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口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的长条状,所述分流件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送风口长度方向的杆状;
14.所述分流件朝向所述第一送风口和背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两侧表面均为外凸弯曲面,两者相接处构成两个顶端,使所述分流件的横截面外形轮廓形成“橄榄形”。
15.可选地,所述分流件朝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外凸弯曲面由两段圆弧面相接而成,背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外凸弯曲面为一段圆弧面。
16.可选地,所述分流件配置成可沿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方向往复移动,以开闭所述第一送风口,或调节其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距离。
17.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送风口送风的风道;且
18.所述风道具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口相接且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大的渐扩出口;
19.所述风道渐扩出口处的表面轮廓与所述分流件相应区段的表面轮廓相匹配,以使所述分流件在关闭状态时贴合于所述风道渐扩出口处的表面。
20.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
21.所述机壳的底壁开设有朝下敞开的第二送风口。
22.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前后排列的蜗舌、蜗壳以及位于所述蜗舌前端下方且位于所述蜗壳下端前方的分隔条,所述蜗舌、所述蜗壳与所述分隔条共同限定有风道;
23.所述分隔条与所述蜗舌的前端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分隔条与所述蜗壳的下端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口。
24.可选地,所述蜗舌从其进口端至出口端依次包括:
25.进风段,从所述进口端向后下方延伸;
26.中间段,从所述进风段末端向前下方延伸;和
27.出风段,从所述中间段末端向前上方延伸;且
28.所述分隔条上表面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以与所述出风段共同构成所述风道的渐扩出口。
29.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第一送风口外侧设置有分流件,出风气流吹向分流件,在分流件表面引导下朝分流件的边缘发散地吹向室内环境,使出风气流更加分散,扩散范围更大,从而使得室内制冷/制热速度更快,室内各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温差更小。出风气流分散吹出后不会强吹人体,也更加接近于自然风,使人感更加舒适。
30.此外,由于分流件开设有贯穿其内侧面和外侧面的气流通道,使一些出风气流经气流通道流动至分流件外侧,可以减少分流件外侧的涡流,以避免空调制冷时分流件外侧面产生凝露。而且,多个气流通道也向外输出了一些出风气流,达到了微风送风效果。
31.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分流件朝向第一送风口的表面为外凸弯曲面。出风气流冲击到外凸弯曲面后再沿外凸弯曲面向边缘扩散,使得气流转向角度更小,气流转向地更加缓和、气流损失和噪音都更小。
32.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分流件配置成可沿接近或远离第一送风口的方向往复移动,以调节其与第一送风口的距离,从而能够调节第一送风口的风量。
33.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具有与第一送风口相接且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大的渐扩出口,这种出口形状使气流在流出第一送风口前已经开始向边缘扩散,更加利于出风气流的扩散吹出。
34.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5.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6.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放大图;
38.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分流件打开第一送风口时的示意图;
39.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下吹模式时的示意图;
40.图5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41.图6是分流件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图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43.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4.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46.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分流件30打开第一送风口11时的示意图。为清楚起见,图1仅示意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件结构,并未将分流件30的通风微孔示意出。
4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和分流件30。
48.机壳10具有第一送风口11。机壳10用于挂在室内墙壁上。第一送风口11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调节室内空气。前述的气流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等。
49.例如,在一种可选结构中,如图1,机壳10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机壳10的横向或者为长度方向在图中用x表示。当然,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机壳10为圆形、方形等其他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50.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器的室
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贯流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机壳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其可为三段式翅片换热器。贯流风机50设置于机壳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经机壳10顶部进风口13进入机壳1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20流动至第一送风口11,最终从第一送风口11吹向室内。
51.分流件30与第一送风口11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送风口11外侧,以使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气流吹向分流件30,然后在分流件30的表面的引导下朝分流件30的边缘发散地吹向室内环境。例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长度方向x的长条状,分流件30为平行于第一送风口11长度方向的杆状。此时,出风气流将在分流件30表面的引导下,朝分流件30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侧,也就是第一送风口11宽度方向的两侧吹出。更具体地,当第一送风口11开设于机壳10的前侧时,在分流件30表面引导下,送风气流的分为两路支流,分别向上和向下吹出。其中,向上吹出的气流上扬流动,用于远距离送风;向下吹出的气流下沉流动,用于近距离送风。远近两股气流送风,使送风范围扩大。当然,若第一送风口11为圆形或方形,可使分流件30相应为圆形或方形,使出风气流沿分流件30的径向向外流动。
52.本发明实施例中,出风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流出后,并非直接吹向室内环境,而是吹向分流件30,在分流件30的表面的引导下朝分流件30的边缘发散地吹向室内环境,能够使出风气流更加分散,扩散范围更大,使得室内制冷/制热速度更快,室内各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温差更小。出风气流分散吹出后不会强吹人体,也更加接近于自然风,使人感更加舒适。
53.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更多将改进方向放在如何更好地增大送风距离或加强对出风气流的方向引导,以使其吹到设定区域,使其达到躲避人体的目标。而本实施例创造性地改变思路,在出风气流刚刚吹出第一送风口11就使其向多个方向(至少2个方向)扩散,避免其出现向前直吹的强力气流,从而既能够躲避人体,又能够使冷量/热量扩散范围更大,减少室内温差。并且,本实施例利用分流件30取代了常规的导风板,并通过分流,使气流流速降低,避免因流速过快,未能对导风板及机壳10表面充分降温,使其温度分布不均而出现凝露。此外,可对分流件30进行表面处理,增加表面的疏水功能,进一步防止其表面产生凝露。
54.发明人发现,由于分流件30位于第一送风口11处,在空调制冷时受冷风直吹,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在其表面容易遇冷凝结,产生凝露。并且,冷风经分流件30的边缘流出,但分流件30的外侧面31及其邻近区域内却没有气流吹过,容易产生涡流,从而在分流件30的外侧面31上产生凝露。
55.为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分流件30具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贯穿分流件30的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内侧面32和背离分流件的外侧面31,以允许出风气流经气流通道流动至分流件30的外侧(图2用空心箭头示意了该部分气流)。如此使分流件30外侧面邻近区域的涡流被打散,形成扰动流场,进而分流件30的外侧面31无法有效构成、累积凝露,避免出现较大凝露而滴落到室内环境,影响用户体验。
56.并且,多个气流通道也向外输出了一些出风气流,达到了微风送风效果,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5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可使分流件30为实体结构,并开设有贯穿其内侧面32和外侧面31的多个通风微孔301,每个通风微孔301构成一个前述的气流通道。分流件30的开孔率(全部通风微孔的总面积/分流件表面积)优选在30%-60%之间。通风孔优选为圆孔,以方便加工。其直径优选处于小于1cm,进一步优选小于0.5cm,以既能够避免凝露,又避免此处流出过多气流影响分流件30的正常分流功能。
58.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使分流件30为中空结构,且其内侧面32开设有多个连通分流件30的内部空间的进风微孔,分流件30的外侧面31开设有多个连通分流件30内部空间的出风微孔。分流件30的每个进风微孔与一个出风微孔以及分流件30的内部空间共同构成一个气流通道。各进风微孔和出风微孔可均为圆孔,以方便加工。优选使其分流件30的外表面上均布,当然也可使其不均布排列。各进风微孔和出风微孔的直径优选小于1cm,进一步优选小于0.5cm,分流件30的开孔率(全部孔的总面积/分流件外表面总面积)优选在30%-60%之间,以既能够避免凝露,又避免此处流出过多气流影响分流件30正常发挥其分流功能。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可使分流件30至少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内侧面32为外凸弯曲面,以利于将气流朝分流件30的边缘引导。具体地,假如分流件30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内表面为平面,出风气流垂直地吹向该表面后,将转向90
°
后,才能沿该表面向边缘扩散。而本实施例使该表面为外凸弯曲面,出风气流冲击到外凸弯曲的内侧面32后再沿内侧面32向边缘扩散,气流转向小于90
°
,在转向过程中,内侧面32的外凸形状使得方向转变地相对更加缓和、气流损失和噪音都更小。
60.例如在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分流件30为平行于第一送风口11长度方向的杆状。分流件30朝向第一送风口11和背向第一送风口11的两侧表面(内侧面32和外侧面31)均为外凸弯曲面,两者相接处构成两个顶端a1和a2,两个顶端a1和a2处可设置有圆角,使分流件30的横截面(垂直于x轴的截面)外形轮廓形成“橄榄形”。分流件30的这种结构较为简洁,易于制作,也使其外观更加美观。
61.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可使分流件30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内侧面32由两段圆弧面ca1和ca2相接而成,以使内侧面32特别是其中间点c更加向外凸出,从而能够将吹向其的气流更均匀地向c点两侧分开。使背向第一送风口11的外侧面31为一段圆弧面,使其满足外观美观且便于制作即可。可进一步使内侧面32的两端圆弧面ca1、ca2的半径r1、r2和长度均相等,以使流向两者的气流趋于相等。当然,分流件30的横截面外形轮廓也可为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62.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若第一送风口和分流件均为圆形,可使外凸弯曲面为球冠状,在此不再赘述。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分流件30配置成可沿接近或远离第一送风口11的方向往复移动,以调节其与第一送风口11的距离,并可据此调节第一送风口11的风量。可以理解的是,分流件30越接近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越受阻,其风量越小,但分流件30对出风气流的转向作用(促使气流朝其边缘方向转向)越强。当分流件30越远离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越顺畅,风量越大,但对气流的转向作用变弱。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机壳10还具有用于向第一送风口11送风的风道20。
可使风道20具有与第一送风口11相接且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大的渐扩出口。即,风道20在临近第一送风口11处为渐扩状,这种形状使气流在流出第一送风口11前已经开始向边缘扩散,更加利于出风气流的扩散吹出。
65.如图2和图3所示,分流件30配置成可沿接近或远离第一送风口11的方向往复移动地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送风口11。如图3,风道20渐扩出口处的表面轮廓与分流件30相应区段的表面轮廓相匹配,以使分流件30在关闭状态时贴合于风道20渐扩出口处的表面,这使得分流件30能更好地封闭第一送风口11,避免灰尘等异物经第一送风口11进入机壳10。并且,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断电或者待机等非运行状态时,将分流件30移动至关闭状态,也使分流件30向内“嵌入”第一送风口11处,避免分流件30完全处于第一送风口11外影响美观。例如,当分流件30为橄榄形,其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内侧面为外凸弯曲面时,使出风段sa为内凹的弯曲面,以与之匹配。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使第一送风口11开设于机壳10的前侧,使机壳10的底壁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风道20相接的第二送风口12。第二送风口12处可设置有导风板60。如此一来,可由第二送风口12向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正下方送风。制热模式时向下送风更有利于加快房屋下层空间的温度升高速度,使人体更快感受到制热效果。
67.本实施例所述的机壳10包括用于构成室内机基本框架的骨架和用于限定出风道的蜗壳、蜗舌等机体部件,并非纯粹的空调外壳。具体地,如图2和图所示3,机壳10包括前后排列的蜗舌21、蜗壳22以及位于蜗舌21前端下方且位于蜗壳22下端前方的分隔条23。蜗舌21、蜗壳22与分隔条23共同限定有风道20。分隔条23与蜗舌21的前端限定出第一送风口11,分隔条23与蜗壳22的下端限定出第二送风口12。可以理解的是,蜗舌21、蜗壳22与分隔条23均为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风道20的进口处安装有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长度方向的贯流风机50。分隔条23为机壳10的一部分,可使之与相邻的机壳部分为一体成型结构。
68.更具体地,蜗舌21从其进口端至出口端依次包括进风段(kc)、中间段(cs)和出风段(sa)。其中,进风段(kc)从进口端(k)向后下方延伸。中间段(cs)从进风段(kc)的末端(c)向前下方延伸。出风段(sa)从中间段(cs)的末端(s)向前上方延伸。蜗壳22位于蜗舌21后方,整体为凹侧朝前的弯曲形结构。分隔条23的上表面(ed段)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以与出风段(sa)共同构成风道20的渐扩出口。可进一步使出风段(sa)和分隔条23的上表面(ed段)均为内凹的弧形,且各段均以圆角过渡,以使气流的方向转变更加平缓,减小流动损失。
69.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下吹模式时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最大送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70.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几种送风模式供用户选择,具体如下:
71.向前送风模式:如图3所示,使分流件30前移打开第一送风口11,使导风板60关闭第二送风口12或以较小角度打开第二送风口12以避免凝露,由第一送风口11向前分流送风。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可以按照该送风模式进行送风。
72.向下送风模式:如图4所示,控制分流件30关闭第一送风口11,使导风板60打开第二送风口12。在导风板60的引导下,由第二送风口12向下送风。在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可以按照下送风模式送风,以利于加快制热速度。在该模式下,可使导风板60处于竖直延伸状
态,其端部与风道20的蜗舌21邻近,以引导送风气流向下弯折流动,以流向第二送风口12。气流进入风道20后,截面逐渐增大实现扩压,经导风板60作用后转向竖直向下,再经过导风板60与风道20的蜗壳22限定的渐缩状通道,实现流出前的加速。最终制热送风风量大,风速高,风向竖直,有利于热风直达地面,地毯式送风效果良好。
73.最大送风模式:如图5所示,使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均打开,两者同时出风,以使风量最大。
74.图6是分流件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2-图5为更好地示意风路走向,省略了驱动机构,图6为更好地示意驱动机构,省略了导风板60。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用于驱动分流件30前后平移的驱动机构为齿轮齿条机构,其安装于机壳10的横向侧部以不影响气流流动。驱动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分流件30的齿条71,与齿条71啮合的齿轮72,和用于驱动齿轮72转动以带动齿条71前后平移的电机73。电机73可固定于机壳10,齿条71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于机壳10。电机73能够受控地正反转,以使分流件30能沿前后方向往复平移。电机73可为步进电机。
76.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