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

文档序号:27363946发布日期:2021-11-10 09:5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


背景技术:

2.随社会发展,为满足敷设纵横交错的电缆和各种管线的需要或者方便空调下送风的机房进行使用,这样空调的冷风即可从地面吹上来,从而可以对地面的主机进行冷却。常在架空地板适当部位设置通风口,通风口处一般铺设有通风板。但是现有的通风板的开口大小一般是不可调节的,无法满足使用者根据自己需要任意调节通风板上开口的大小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包括框体和通风板主体,所述通风板主体包括正面和背面,所述框体固定在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的外周,所述通风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开口,所述通风开口内对应的设有转板,所述转板的中部固定轴杆,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固定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支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通风开口的两侧,所述轴杆的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通孔,所述轴杆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通孔旋转配合,所述轴杆的一端还通过绕线杆固定有重力块,所述绕线杆上还缠绕固定连接线的一端,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缠绕固定在传动装置上。
5.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旋钮、涡轮和蜗杆,所述旋钮为圆形,所述涡轮的中心固定连杆的一端,所述连杆从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向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穿出,所述旋钮的中部固定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还设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结构相同,所述蜗杆固定在第二支撑座上,所述蜗杆与第二支撑座的通孔转动配合,所述涡轮和蜗杆相互啮合,所述蜗杆上固定有绕线器,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在绕线器上。
6.优选地,所述绕线杆垂直固定在所述轴杆上,所述绕线杆固定在所述轴杆远离所述转板的一侧,所述绕线杆与所述转板固定所述轴杆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7.优选地,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所述通风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转板竖直状态,转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齐平。
8.优选地,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旋钮设置在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旋钮的直径。
9.优选地,所述旋钮的侧壁设有弧形凹槽。
10.优选地,所述轴杆的两端均设有两个凸块。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凸块之间。
11.优选地,所述绕线器套设固定在所述蜗杆上,所述绕线器的外侧壁绕其圆周等距设有固线杆的一端,所述固线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防脱块,所述连接线分别缠绕固定在所述
固线杆上。
12.优选地,所述通风开口至少设置三个。
13.优选地,所述绕线器的外侧壁距离所述通风板主体背面的长度与所述轴杆的外侧壁距离所述通风板主体背面的长度相同。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在连接线松弛时,绕线杆在重力块的带动下呈竖直状态,此时转板是水平方向的,从而实现通风开口的关闭;当旋转旋钮,带动涡轮蜗杆转动时,开始绕线,连接线拉动轴杆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转板进行翻转,实现通风开口的开启,保证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挡板调节翻转至需要的角度,通风开口的极限开启状态是转板呈现竖直的状态。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的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的绕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但不应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方便说明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说明均以附图所展示为准。
20.如图1和图2,一种新型开合通风板,包括框体100和通风板主体200,所述通风板主体200包括正面201和背面202,所述框体100固定在所述通风板主体200的背面202的外周,所述通风板主体200上开设有通风开口210,所述通风开口210内对应的设有转板220,所述转板220的中部固定轴杆221,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202固定有第一支撑座230,所述第一支撑座230上设有通孔231,所述第一支撑座230分别设置在所述通风开口210的两侧,所述轴杆221的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座230的通孔231,所述轴杆221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通孔231旋转配合,如图3,所述轴杆221的一端还通过绕线杆222固定有重力块223。所述绕线杆222上还缠绕固定连接线300的一端,所述连接线300的另一端缠绕固定在传动装置400上。
21.所述传动装置400包括旋钮410、涡轮420和蜗杆430,所述旋钮410为圆形,所述涡轮420的中心固定连杆440的一端,所述连杆440从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202向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201穿出,所述旋钮201的中部固定在所述连杆440的另一端,所述通风板主体的背面202还设有第二支撑座240,所述第二支撑座240与所述第一支撑座230结构相同,所述蜗杆430固定在第二支撑座240上,所述蜗杆430与第二支撑座240的通孔转动配合,所述涡轮420和蜗杆430相互啮合,所述蜗杆430上固定有绕线器500,所述连接线300的另一端固定在绕线器500上,所述绕线器500的外侧壁距离所述通风板主体背面202的长度与所述轴杆221的外侧壁距离所述通风板主体背面202的长度相同,保证绕线时,在连接线绷直状态时,该转板220处于极限状态,此时转板220能够呈现竖直状态,实现通风开口210开启程度的最大化。
22.结合图3所示,所述绕线杆222垂直固定在所述轴杆221上,所述绕线杆222固定在所述轴杆221远离所述转板220的一侧,所述绕线杆222与所述转板220固定所述轴杆221的
表面所在的平面相垂直。当本装置固定后,在连接线松弛时,绕线杆222在重力块223的带动下呈竖直状态,此时转板220是水平方向的,从而实现通风开口的关闭;当旋转旋钮410,带动涡轮蜗杆转动时,开始绕线,连接线300拉动轴杆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转板进行翻转,实现通风开口的开启,通风开口的极限开启状态是转板呈现竖直的状态。
23.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201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250,所述通风开口210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250内,所述转板220竖直状态,转板22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凹槽250的槽口齐平。
24.所述通风板主体的正面201还设有第二凹槽260,所述旋钮410设置在第二凹槽260内,所述第二凹槽260的直径大于所述旋钮410的直径,方便手或工具进入第二凹槽260内旋转旋钮,同时旋钮410置于第二凹槽260内,防止通风板设置在地面时,旋钮妨碍行走,绊倒行人。所述旋钮410的侧壁设有弧形凹槽,方便手抓握进行旋转。
25.如图3,所述轴,221的两端均设有两个凸块224。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凸块224之间,防止轴杆221从第一支撑座内脱落。
26.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绕线器500套设固定在所述蜗杆430上,所述绕线器500的外侧壁绕其圆周等距设有固线杆510的一端,所述固线杆510的另一端固定有防脱块520,所述连接线分别缠绕固定在所述固线杆510上,固定牢固的同时还可以防止不同的连接线缠绕在一起。
27.所述通风开口210至少设置三个,多个通风开口方便通风透气。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
“ꢀ
第一”、
“ꢀ
第二”、
“ꢀ
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
安装”、
“ꢀ
相连”、
“ꢀ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