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1581发布日期:2022-09-02 22:43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国内电站应用的汽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等热交换器均为独立的产品。而两种换热器的冷却水取自相同的冷却水泵,独立设置时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需从同一冷却水泵不同的管道分别接出,同时也需从各自的管道流回同一冷却水塔的水池中,多种冷却水管道的布置交错复杂、厂房布置困难。为了有效缩短厂房空间,追求更紧凑更经济的厂房布置,本实用新型开发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将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集成为一体,冷却水仅需同一根管道即可通过两个或三个换热器经过换热后流回冷却水塔的水池中。
3.综上所述,现有电站应用的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存在多种冷却水管道的布置交错复杂、厂房布置困难,厂房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电站应用的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存在多种冷却水管道的布置交错复杂、厂房布置困难,厂房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它包括汽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a、水水换热器b、冷却水进口水室4、冷却水出口水室5、两个支撑架6和两个管板7,水水换热器b壳体3位于水水换热器a壳体2内部,装有水水换热器b壳体3的水水换热器a壳体2位于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汽水换热器壳体1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管板7,汽水换热器壳体1、水水换热器a壳体2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均与两个管板7密封连接,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分别密封安装在两个管板7远离汽水换热器壳体1的两端,且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均与汽水换热器管侧、水水换热器a管侧和水水换热器b 管侧连通,两个支撑架6对称安装在汽水换热器壳体1上。
7.进一步地,它还包括冷却水进口接管4-1和冷却水出口接管5-1,冷却水进口水室4 上开设冷却水进口,所述冷却水进口与冷却水进口接管4-1一端密封连接,冷却水出口水室5上开设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出口与冷却水出口接管5-1一端密封连接。
8.进一步地,它还包括排汽进口接管1-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c1-2,汽水换热器壳体1 顶部设有排汽进口,所述排汽进口与排汽进口接管1-1一端密封连接,汽水换热器壳体1 底部设有凝结水出口c,所述凝结水出口c与凝结水出口接管c1-2一端密封连接,排汽进口接管1-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c1-2均与汽水换热器壳侧连通。
9.进一步地,它还包括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水水换热器a 壳体2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进口a,所述凝结水进口a与凝结水进口接管a2-1一端密封连接,
水水换热器a壳体2另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出口a,所述凝结水出口a与凝结水出口接管a2-2一端密封连接,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均与水水换热器a壳侧连通,汽水换热器壳体1两侧下部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汽水换热器壳体1外部。
10.进一步地,它还包括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水水换热器b壳体3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进口b,所述凝结水进口b与凝结水进口接管b3-1一端密封连接,水水换热器b壳体3另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出口b,所述凝结水出口b与凝结水出口接管b3-2一端密封连接,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均与水水换热器b壳侧连通,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伸出汽水换热器壳体1一侧下部分别开设两个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另一端依次穿过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内部及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外部,凝结水出口接管 b3-2另一端依次穿过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内部及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外部。
11.进一步地,汽水换热器管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开设水水换热器a装配孔,水水换热器a壳体2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支撑板分别与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壁和水水换热器a 壳体2外壁连接,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沿汽水换热器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部,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一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一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连通。
12.进一步地,水水换热器a管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沿水水换热器a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水水换热器a壳体 2内部,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开设水水换热器b装配孔,水水换热器b壳体3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第二换热管支撑板分别与水水换热器a壳体2 内壁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外壁连接,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二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二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连通。
13.进一步地,水水换热器b管束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和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沿水水换热器b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水水换热器b壳体 3内部,第三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三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三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第三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连通。
14.进一步地,水水换热器a壳体2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均为圆筒型结构。
15.进一步地,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或凝结水出口接管b3-2的直径小于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或凝结水出口接管a2-2的直径。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7.本实用新型为了改善厂房布置,使其更经济更紧凑,开发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这种集成式热交换器将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集成为一体,冷却水仅需同一根管道即可通过两个或三个换热器经过换热后流回冷却水塔的水池中。具有占地空间小、冷却水管道数
量少、布置便捷等优点,有效地节省了电站的厂房布置空间,提高了电站厂房布置的紧凑性和经济性,值得在电站市场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集成式热交换器,它包括汽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a、水水换热器b、冷却水进口水室4、冷却水出口水室5、两个支撑架6和两个管板7,水水换热器b壳体3位于水水换热器a壳体2内部,装有水水换热器b壳体3的水水换热器a壳体2位于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汽水换热器壳体1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管板7,汽水换热器壳体1、水水换热器a壳体2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均与两个管板7密封连接,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分别密封安装在两个管板7远离汽水换热器壳体1的两端,且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均与汽水换热器管侧、水水换热器a管侧和水水换热器b管侧连通,两个支撑架6 对称安装在汽水换热器壳体1上。
22.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均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管板7连接。集成式热交换器采用悬挂式的支撑架7,也可以采用鞍式支座。
23.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冷却水进口接管4-1和冷却水出口接管5-1,冷却水进口水室4上开设冷却水进口,所述冷却水进口与冷却水进口接管4-1一端密封连接,冷却水出口水室5上开设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出口与冷却水出口接管5-1一端密封连接。如此设置,冷却水从进口水室4的冷却水进口接管4-1进入,流经换热管,到另一端出口水室5的冷却水出口接管5-1流出,进口水室4 和出口水室5根据循环水压力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厚度。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24.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水从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不分区,通过汽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a和水水换热器b的壳体内换热器的换热管根数确定冷却水的流量,并满足各换热器换热面积的需求。
25.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排汽进口接管 1-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c1-2,汽水换热器壳体1顶部设有排汽进口,所述排汽进口与排汽进口接管1-1一端密封连接,汽水换热器壳体1底部设有凝结水出口c,所述凝结水出口 c与凝结水出口接管c1-2一端密封连接,排汽进口接管1-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c1-2均与汽水换热器壳侧连通。如此设置,所述汽水换热器的排汽进口1-1位于换热器的顶部,热蒸汽经过汽水换热器壳体1换热后通过底部的凝结水出口1-2时排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26.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水水换热器a壳体2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进口a,所述凝结水进口a与凝结水进口接管a2-1一端密封连接,水水换热器a壳体2另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出口a,所述凝结水出口a与凝结水出口接管a2-2一端密封连接,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
结水出口接管a2-2均与水水换热器a壳侧连通,汽水换热器壳体1两侧下部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汽水换热器壳体1外部。如此设置,所述水水换热器a的壳侧凝结水从壳体一侧下部的凝结水进口接管a2-1 流入换热器a的壳侧,并从壳体另一侧下部的凝结水出口接管a2-2流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27.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水水换热器b壳体3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进口b,所述凝结水进口b与凝结水进口接管b3-1一端密封连接,水水换热器b壳体3另一侧下部开设凝结水出口b,所述凝结水出口b与凝结水出口接管b3-2一端密封连接,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均与水水换热器b壳侧连通,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伸出汽水换热器壳体1一侧下部分别开设两个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另一端依次穿过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内部及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外部,凝结水出口接管b3-2另一端依次穿过凝结水出口接管 a2-2内部及第二凝结水进出接管装配孔并延伸至外部。如此设置,所述水水换热器b的壳侧凝结水从壳体一侧下部的凝结水进口接管b3-1流入换热器b的壳侧,并从壳体另一侧下部的凝结水出口接管b3-2流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相同。
28.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水水换热器b的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分别从水水换热器a的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内接出。
29.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汽水换热器管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开设水水换热器 a装配孔,水水换热器a壳体2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支撑板分别与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壁和水水换热器a壳体2外壁连接,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沿汽水换热器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汽水换热器壳体1内部,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一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一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管支撑板,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 连通。如此设置,第一换热管支撑板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汽水换热器壳体1和水水换热器a 壳体2连接,第一换热管支撑板同时兼做汽水换热器的骨架,用于支撑汽水换热器壳体1,提高汽水换热器壳体1的强度。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相同。
30.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水水换热器a管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沿水水换热器a 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水水换热器a壳体2内部,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开设水水换热器b装配孔,水水换热器b壳体3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第二换热管支撑板分别与水水换热器a壳体2内壁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外壁连接,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二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二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管支撑板,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连通。如此设置,第二换热管支撑板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水水换热器a壳体2 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连接,第二换热管支撑板同时兼做水水换热器a的骨架,用于支撑水水换热器a壳体2,提高水水换热器a壳体2的强度。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31.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水水换热器b管束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和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沿水水换热器b 长度方向由左至右依次竖直均布在水水换热器b壳体3内部,第三换热管支撑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多个第三换热管装配孔,多个第三换热管由左至右依次穿过多个第三换热管支撑板,第三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连通。如此设置,第三换热管支撑板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水水换热器b壳体3连接,第三换热管支撑板同时兼做水水换热器b的骨架,用于支撑水水换热器b壳体3,提高水水换热器b壳体3的强度。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32.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水水换热器a壳体2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均为圆筒型结构。如此设置,水水换热器a壳体2和水水换热器b壳体3采用具有承压性好的圆筒型结构,使得水水换热器a和水水换热器b能够同时承受内压和外压的压力。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相同。
33.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凝结水进口接管 b3-1和/或凝结水出口接管b3-2的直径小于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或凝结水出口接管 a2-2的直径。如此设置,水水换热器b的凝结水进口接管b3-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b3-2 通过水水换热器a的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接出,因此,水水换热器a的凝结水进口接管a2-1和凝结水出口接管a2-2应按需增大口径。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或九相同。
34.工作原理
35.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成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所述汽水换热器壳体1、水水换热器a壳体2、水水换热器b壳体3集成为一体,集成换热器的各换热器共用同一冷却水进口水室4和冷却水出口水室5,冷却水从进口水室4的冷却水进口接管4-1 进入,流经汽水换热器壳体1的第一换热管、水水换热器a壳体2的第二换热管、水水换热器b壳体3的第三换热管,再到另一端出口水室5的冷却水出口接管5-1流出;热蒸汽经过汽水换热器的壳体换热后通过底部的凝结水出口1-2时排出;水水换热器a的壳侧凝结水从壳体一侧下部的凝结水进口接管a2-1流入换热器a的壳侧,并从壳体另一侧下部的凝结水出口接管a2-2流出;水水换热器b的壳侧凝结水从壳体一侧下部的凝结水进口接管b3-1流入换热器b的壳侧,并从壳体另一侧下部的凝结水出口接管b3-2流出。
3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