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165发布日期:2022-04-07 02:1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调器通常设置有导风板引导气流,保证冷风不直接吹向目标对象以提高目标对象的使用体验、热风吹向地面以快速制热,但常规的导风板设计取得的效果均有限,且出风口无法完全隐藏,影响外观。
3.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采用导风板引导气流以提高目标对象的使用体验时,存在着制冷只能往上吹、制热只能往下吹的问题,并且在室内机的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也不能独立控制出风,室内机的吹出的气流也无法实现追踪目标对象或避让目标对象的功能,上述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目标对象的使用体验,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室内机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工作时用户的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体,面板体与壳体连接,面板体具有风口,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一个导风板将风口打开,多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风口关闭,将风口关闭的多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且其余的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沿壳体长度方向并排地设置。
6.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将风口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一导风板具有将风口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风口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面板的外侧,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7.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将风口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将风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其中,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与风口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风口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关闭。
8.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沿壳体长度方向并排地设置,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将风口打开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第三导风板具有将风口关闭的第三关闭位置;其中,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三打
开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与风口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出风通道,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三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风口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三出风通道关闭。
9.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风口上侧壁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且第二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板的背离第一导风板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与风口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10.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容纳腔内,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背离第一导风板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三导风面,第三导风面与风口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出风通道。
11.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移动至第三打开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与第二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
12.进一步地,与第一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齿条,驱动齿轮与面板体、壳体、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齿条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连接,齿条的第二端与面板体、壳体、面板中的至少一个可活动地连接,驱动齿轮与齿条相啮合地设置。
13.进一步地,面板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测量目标对象的体温。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室内机具有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一个导风板将风口打开,通过控制多个导风板处于相应的打开或关闭位置,能够使得室内机根据需要切换成多个不同的出风模式,并且将风口关闭的多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使得室内机可以大幅度调节导风板,以达到提高用户舒适性的目的,解决了空调制冷时舒适性不好、制热时热风不能快速落地的问题。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工作时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7.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8.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0.1、壳体;
31.2、面板体;
32.3、风口;
33.4、面板;
34.5、第一导风板;51、第一出风通道;52、驱动齿轮;53、齿条;
35.6、第二导风板;61、第二出风通道;
36.7、第三导风板;71、第三出风通道;
37.8、容纳腔;
38.9、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2.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43.结合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
44.室内机包括壳体1、面板体2、导风板组件。面板体2与壳体1连接。面板体2具有风口3。面板体2上设置有面板4。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一个导风板将
风口3打开。多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风口3关闭,将风口3关闭的多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4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4的外表面,且其余的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沿壳体1长度方向并排地设置。
4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室内机具有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一个导风板将风口3打开,通过控制多个导风板处于相应的打开或关闭位置,能够使得室内机根据需要切换成多个不同的出风模式,并且将风口3关闭的多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4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4的外表面,使得室内机可以大幅度调节导风板,以达到提高用户舒适性的目的,解决了空调制冷时舒适性不好、制热时热风不能快速落地的问题。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工作时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46.如图7所示,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5。第一导风板5与面板体2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5具有将风口3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一导风板5具有将风口3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5的第一端靠近风口3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5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4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的第二端位于面板4的外侧。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4一侧的表面与面板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51。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5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4一侧的表面能起到引导气流吹出方向的作用。室内机在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板5将冷风引导吹向至屋顶,能够实现“淋浴式”的制冷效果。
47.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6。第二导风板6与面板体2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6具有将风口3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6具有将风口3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其中,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与风口3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1。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一导风板5的第一端与风口3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61关闭。这样设置使得第二导风板6一侧的表面能起到引导气流吹出方向的作用。室内机在制热模式时,第二导风板6将热风引导吹向至地板,能够实现“地毯式”的制热效果,有利于房间快速升温。
48.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7。第三导风板7与第二导风板6沿壳体1长度方向并排地设置。第三导风板7与面板体2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7具有将风口3打开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第三导风板7具有将风口3关闭的第三关闭位置。其中,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三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7与风口3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出风通道71。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三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一导风板5的第一端与风口3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三出风通道71关闭。这样设置使得第三导风板7一侧的表面能起到引导气流吹出方向的作用。室内机在制热模式时,第三导风板7将热风引导吹向至地板,能够实现“地毯式”的制热效果,有利于房间快速升温。
49.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一导风板5与风口3上侧壁之间形成的容纳腔8内,且第二导风板6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5设置。第二导风板6的第二端靠近风口3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板6的背离第一导风板5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与风口3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1。这样设置使得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能够隐藏至室内机的内部,使得室内机的外形更加美观,并且第二导风板6的第二导风面能够起到引导气流流向的作用,防止气流四处溢
洒,进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凝露现象的产生,也有助于提高室内机的工作效率。优选的,第二导风面设置为弧面。
50.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7位于容纳腔8内,且第三导风板7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5设置。第三导风板7的第二端靠近风口3的上边沿设置。第三导风板7的背离第一导风板5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三导风面。第三导风面与风口3的下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出风通道71。这样设置使得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能够隐藏至室内机的内部,使得室内机的外形更加美观,并且第三导风板7的第三导风面能够起到引导气流流向的作用,防止气流四处溢洒,进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凝露现象的产生,也有助于提高室内机的工作效率。优选的,第三导风面设置为弧面。
5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三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面与第三导风面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高度平齐地设置
52.第三导风板7、第二导风板6和第一导风板5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7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7移动至第三打开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与第二导风板6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5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各导风板之间独立运动,不互相干涉,室内机可以通过控制各导风板单独的位置状态进而切换成不同的工作模式,即室内机通过各导风板的驱动动作的各种组合的控制方式,分别可实现单上制冷模式、单下制热模式和同时上下出风的制冷模式以及同时上下出风的制热模式。特别的,室内机相互独立的控制第三导风板7、第二导风板6,可以实现室内机左右分区送风。
53.进一步地,与第一导风板5对应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52、齿条53。驱动齿轮52与面板体2、壳体1、面板4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齿条5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5连接。齿条53的第二端与面板体2、壳体1、面板4中的至少一个可活动地连接。驱动齿轮52与齿条53相啮合地设置。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5的运动平稳、可靠,运动精度高,不易出现故障,驱动机构隐藏与室内机内部,使得室内机的外形美观。
54.进一步地,面板4设置有传感器9。传感器9用于测量目标对象的体温。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进一步地,传感器也可替换为图像采集装置或语音信号采集装置。室内机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控制各导风板位于不同导风位置。
55.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还可应用于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
5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具有制冷模式。室内机开启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关闭位置。室内机具有制热模式,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位于第三打开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制冷时冷风从高处“淋浴式”降落,室内机制热时热风从低处“地毯式”升起,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57.具体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具有上下出风模式。室内机开启上下出风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
风板7处于第三打开位置,或者,控制第一导风板5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不但可以实现单上、单下出风,同时还可以实现上、下同时出风,提升送风舒适性。此时,无论是空调器开启制冷还是制热模式,其都可以实现同时上、下出风,让整个房间的空气更为均匀。
58.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具有第一人感模式。室内机开启第一人感模式时,控制传感器9处于工作状态,根据传感器9检测目标对象的当前位置。当传感器9检测到目标对象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导风板6的同侧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关闭位置。当传感器9检测到目标对象当前位置位于第三导风板7的同侧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能够实时追踪目标对象的位置,并且自动控制各导风板的位置,以使吹出的气流直接朝向目标对象,实现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
59.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具有第二人感模式。室内机开启第二人感模式时,控制传感器9处于工作状态,根据传感器9检测目标对象当前位置。当传感器9检测到目标对象当前位置位于第二导风板6的同侧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打开位置。当传感器9检测到目标对象当前位置位于第三导风板7的同侧时,控制第一导风板5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7处于第三关闭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6处于第二打开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能够实时追踪目标对象的位置,并且自动控制各导风板的位置,以使吹出的气流不直接朝向目标对象,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0.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存在的制冷只能往上吹、制热只能往下吹的问题,以及室内机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也不能独立控制出风、室内机的吹出的气流也无法实现追踪目标对象或避让目标对象的功能的问题。室内机通过单风叶即可实现左右分区送风,通过传感器9可以实现“风随人”或者“风避人”的效果。室内机通过传感器9,根据检测的人体温度,进而独立地对左、右两块导风板(第二导风板6、第三导风板7)进行控制,以实现左右分区送风、风随人和风避人的效果。
6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组合式导风板结构及得以实现各种制冷、制热状态模式的室内机。如图4和图3所示,将下部导风板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分成两块小导风板(第二导风板6、第三导风板7),其分别采用两组电机或者两组驱动机构驱动其旋转打开,即第二导风板6、第三导风板7两个导风板可以进行独立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室内机除了可以实现单独上出风实现普通制冷模式,单独出风实现普通制热模式,与此同时室内机也可以实现上、下同时出风的制冷和制热模式。
62.如图3所示为普通制冷模式,第二导风板6和第三导风板7不动,旋转打开第一导风板5至一定角度,冷气流往上吹出,实现淋浴式制冷。
63.如图6所示为室内机的普通制热模式,第一导风板5不动,第二导风板6和第三导风板7旋转打开至一定角度,热气流往下吹出,实现地毯式制热。
64.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导风板6和第三导风板7可以分别处于两种不同位置状态,即位于壳体1左侧的第二导风板6保持不动,位于壳体1右侧的第三导风板7旋转打开至一定角度,再配合第一导风板5打开至一定角度。在此模式下,室内机在
第二导风板6那一侧(左侧)实现气流往上吹,室内机在第三导风板7那一侧(右侧)实现气流往下吹,无论是空调器开启制冷还是制热模式,室内机都可以实现同时上、下出风,让整个房间的空气更为均匀。
65.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小导风板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状态,即位于壳体1右侧的第三导风板7保持不动,位于壳体1左侧的第二导风板6旋转打开至一定角度,再配合第一导风板5打开至一定角度。在此模式下,室内机在第三导风板7那一侧(右侧)实现气流往上吹,室内机在第二导风板6那一侧(左侧)实现气流往下吹。进一步地,室内机实现的两种上、下共同出风模式,除了可以改善整个房间空气组织的均匀性外,也能实现左右不同区域的分区送风模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66.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空调中间设置一个人感传感器,传感器9以空调器中间为界把房间大致分为两边的区域(a区和b区)。室内机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当传感器9检测到对应区域的人体的温度时,其可以自动调整第二导风板6和第三导风板7以及第一导风板5位置的组合,实现“风随人”或者“风避人”的送风效果。室内机采用一个风叶就可以实现分区送风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室内机具体控制方法如图10和图11所示。
67.在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5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拆分为两块能够独立驱动的导风板,比如拆分成左侧导风板和右侧导风板,其与第二导风板6和第三导风板7可以进行多种的组合,分别在制冷、制热两种模式下实现不同的送风形式。
68.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9.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70.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