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087发布日期:2022-04-07 02:10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有的空气调节机具有能够容易装拆的导风面板和一块小导风板,这类空气调节机制冷时,气流通过导风面板和小导风板进行送风;制热时,主要依靠小导风板压风。现有的空调器有的还具有导风板驱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导风板、驱动导风板沿其一边转动的齿轮齿条传动组件,以及驱动导风板沿其另一边转动的二连杆驱动组件。但常规导风板存在冷风不吹人效果有限,且出风口无法完全隐藏,影响外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出风口的气流直接吹向人体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体,面板体与壳体连接,面板体具有风口,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风口关闭,将风口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
5.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将风口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一导风板具有将风口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风口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面板的外侧,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6.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面板的长度为l1,面板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其中,0.5
×
l2≤l1≤2
×
l2/3。
7.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将风口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将风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风口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风口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关闭。
8.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外侧,且第二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远离第一导风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导风板的朝向第二出风通道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
9.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
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所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10.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11.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
12.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所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13.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三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之间,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14.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移动至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与第二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
15.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1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导风板组件,可大幅度调节导风板,达到舒适性较好的送风目的,解决了空调制冷时,送风距离不远,且冷风吹人的问题,解决了空调闭合以及制冷、制热运行时露出出风口等外观不美观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空调制热舒适性不好、热风不能落地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处于制冷状态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5.10、壳体;11、风口;12、风道面;13、容纳腔;
26.20、面板;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1、第一导风面;23、第三导风板;231、第二导风面;
27.31、第一出风通道;32、第二出风通道;
28.40、风道导面。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33.结合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34.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该室内机包括壳体10、面板体和导风板组件。面板体与壳体10连接,面板体具有风口11,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20。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风口11关闭,将风口11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20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20的外表面。
3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导风板组件,可大幅度调节导风板,达到舒适性较好的送风目的,解决了空调制冷时,送风距离不远,且冷风吹人的问题,解决了空调闭合以及制冷、制热运行时露出出风口等外观不美观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空调制热舒适
性不好、热风不能落地的问题。
36.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21,第一导风板21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21具有将风口11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一导风板21具有将风口11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靠近风口11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20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位于面板20的外侧,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面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31。其中,图3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图4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将第一导风板21设置于面板的外侧,可以对导风板的尺寸设计成最大尺寸结构,起到优化导风板的作用,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板21沿竖直方向的宽度大于室内机壳体沿竖直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上,同时这样设置使第一导风板21的打开角度可以大幅度调节,起到优化气流角度的作用。
37.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面板20的长度为l1,面板2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其中,0.5
×
l2≤l1≤2
×
l2/3。这样设置使得空调闭合时,可以更好地遮挡风口11,从而使空调的外观更加美观。
38.如图1和图4所示,再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风口11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风口11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风口11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风口11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32关闭。这样设置使第二导风板22可以大幅度调节,并且如图4所示,当空调制热运行,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出风通道32可以向下导风,而如图1所示,当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配合将空调闭合,并对风口11起到外观遮挡作用,美化外观。
39.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外侧,且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远离第一导风板21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导风板22的朝向第二出风通道32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221。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热风第二导风板22的内表面导流,使得气流更为有效的把热风往地面导向,提升制热的送风舒适性。
40.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3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内侧,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壳体10的风道面12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远离第二导风板22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12、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这样设置使得当空调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二出风通道32关闭,第一出风通道31打开,冷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通道31进行远距离的送风至靠近天花板处,让冷风吹得更高、送风更远,因为冷空气比较重,从而实现淋浴式制冷,且能够起到防止冷风吹人的作用,提升制冷送风舒适性。
41.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板21与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且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风口11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12、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处于制热状态下、形成容纳腔13的同时,还可以使第一导风板21打开一定角度,热风从第二出风通道32吹出,往地面的下前方吹出,实现地毯式的制热效果。同时通过第二导风面231,使得气流更为有效的把热风往地面导向,提升制热的送风舒适性。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22处于打开状态也能把风口11遮挡住,起到美化室内机外观的作用。
42.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与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这样设置使,从外观上不能看到第二导风板22,进一步美化了空调的外观。
4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中,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3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内侧,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壳体10的风道面12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远离第二导风板22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12、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这样设置保证了空调处于制冷状态时,冷风沿着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12、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的过流面吹出,进一步提高了制冷送风的舒适性。
44.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三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1之间,且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风口11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12、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这样设置保证了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热风只能从第二出风通道32吹出,可以实现向下出风。
45.其中,第三导风板23、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一导风板21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23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23移动至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与第二导风板22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21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导风板组件的打开和关闭状态,进而方便控制空调进行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其中,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机、电机输出轴上设置有齿轮,以及与齿轮配合的驱动齿条结构。
46.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这样设置以便制冷时,冷风均匀地通过第一导风板21的内面和外面,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导风板21出现凝露的问题。
47.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还可以用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
4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开启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保证了室内机开启制冷模式时,第二出风通道32处于关闭状态,冷风只能从第一出风通道31吹出,实现了单上出风,提升了制冷送风舒适性。
49.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便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3处于最优导风位置。
50.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朝向壳体10内转动第一预设角度后移动至避让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从避让位置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后位于第二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3的运动过程,进而使导风板处于最优导风位置。
51.该控制方法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一导风板21打开第三预设角度后,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这样设置能够方便打开各个导风板,避免了导风板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
52.该控制方法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的运动过程,保证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1最终处于制热位置,保证了第一出风通道31关闭,同时外观上看不到第二导风板22,使空调外观比较美观。
53.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可以实现舒适性比较好的单上、单下送风效果,起到提升制冷、制热送风舒适性。空调器整机闭合(关机)状态如图1所示。整机外观面由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和面板20组成,另外在风道面12里面还有一个第三导风板23。按照空调正常安装的位置来看,其中第二导风板22位于空调的下方,第一导风板21位于空调的下前方,其为一块超大导风板,其遮挡住了1/2~2/3的空调前面板20,即作为空调的导风板,又作为空调正面的主要外观。
54.当开启制热状态时,方案一:
55.如图2所示,第三导风板23由初始状态(在图1中所示位置)打开一定角度至图2中第三导风板23(虚线示出部分)的位置,与此同时,第一导风板21从闭合状态的初始位置(即图1所示出的第一导风板21的位置)打开一定角度至图2中所示出的第一导风板21(虚线示出部分)的位置,接着,第二导风板22从图1所示出的第二导风板22的初始位置旋转一定角度至图2中所示出的第二导风板22(实线部分)的位置。最后,第三导风板23从图2中(虚线示出部分)的位置继续旋转一定角度至图2中所示出的第三导风板23(实线部分)的位置,第一导风板21从图2中所示出的第一导风板21(虚线部分)的位置回到闭合状态时的初始位置即图1所示出的第一导风板21的位置。以上三块导风板运动结束,最终处于制热位置,如图5所示。
56.当开启制热状态时,方案二:
57.如图4所示,第三导风板23打开一定角度,第一导风板21不动即处于初始位置,风道导面40与第三导风板23的外表面以及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容纳腔13。同时打开第二导风板22至一定角度。在壳体的下部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热风从此通道吹出,往地面的下前方吹出,实现地毯式的制热效果。与此同时,通过第二导风板22的内表面,使得气流更为有效的把热风往地面导向,提升制热的送风舒适性。
58.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9.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60.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