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35930发布日期:2022-04-07 04:0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室内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空调器,用户已从最初的关注温度调节发展到更注重舒适健康的体验,传统室内空调器的冷热风直吹用户,虽然较快的改变室内温度,但部分用户存在易感冒或者关节不舒服等不佳的体验。
3.现有技术中,很多室内空调器都整合了新风装置和净化装置,但新风装置和净化装置的出风未经换热处理,在冬天存在温度过冷的问题,在夏天存在温度过高的问题。通过设置导风件,将新风装置和净化装置的出风与换热器的出风混合,可以解决寒冬时,新风装置和净化装置的出风温度低,室内空调器制热后出风温度高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酷暑时,新风装置和净化装置的出风温度高,室内空调器制热后出风温度低的问题。
4.但是,在净化后的风经过送风通道时,可能因为温差的原因,从而可能形成凝露,这样通向室内的气流中也会存在一些湿冷空气,进而会影响混风效果,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室内空调器,该室内空调器可以防止净化后的风在送风通道的内壁形成凝露,进而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侧设置有混风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新风装置和/或净化装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换热处理装置,所述换热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处理装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处理装置设置有换热出风口,所述换热处理装置和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送风通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与所述送风通道的下端相连通,其中,所述换热处理装置和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两侧,所述第一密封槽与所述送风通道内贴设有第一密封件,以密封所述换热处理装置和所述机壳之间的间隙。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空调器,在换热处理装置和机壳对应安装时,换热处理装置和机壳之间可以限定出送风通道,而在换热处理装置和机壳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形成为“u”形,而且第一密封槽分布在送风通道的两侧,如此,可以将第一密封件的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密封槽,从而可以将送风通道靠近换热处理装置的一侧进行全面地密封,第一密封件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如此,可以防止净化后的风在送风通道的内壁形成凝露,进而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壳朝向所述换热处理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边,所述换热处理装置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边,所述第一卡边与所述第二卡边限定出所述送风通道,且所述第一卡边与所述第二卡边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密封槽。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宽度为a,a的范围为:1mm≤a≤5mm。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边朝向远离所述换热处理装置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三卡边,所述第三卡边凸出于所述机壳的表面且形成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贴设有第二密封件。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宽度。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为海绵件。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处理装置上且围绕所述换热出风口,所述导风件与所述送风通道的上端相连通,所述导风件为截头锥体且横截面积在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风件的截面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
°
≤α≤30
°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风件与所述换热处理装置之间形成保温隔离腔。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风件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1.图3是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22.图4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23.图5是图4中d部分的放大图;
2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调器的局部爆炸图;
25.图7是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室内空调器;
28.10、机壳;11、混风出风口;12、第一卡边;13、第三卡边;14、第二密封槽;20、换热处理装置;21、换热出风口;22、送风通道;23、第一密封槽;24、第二卡边;30、空气处理装置;40、导风件;41、保温隔离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0.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调器1,该室内空调器1可
以为柜式室内空调器1。
31.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调器1,包括:机壳10、空气处理装置30、换热器(图中未标出)和换热处理装置20。机壳10可以起到遮挡和保护作用,防止室内空调器1内的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换热器可以给室内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实现室内空调器1的制冷和制热功能。换热处理装置20可以对换热后的风进行处理,使换热后的风更好地排到室内。空气处理装置30则可以对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使通入到室内的空气更加清新和健康。
32.如图4和图5所示,机壳10的前侧设置有混风出风口11,换热器设置于机壳10内,这样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风可以通过混风出风口11排到室内,从而降低或升高室内的温度。换热处理装置20设置于机壳10内,而且换热处理装置20位于换热器的前侧,这样换热器换热后的风经过混风出风口11排到室内之前需要先通过换热处理装置20,换热处理装置20设置有换热出风口21,换热后的风可以先通过换热出风口21,然后通向混风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另外,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形成有送风通道22,净化后的风可以通过送风通道22通入到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从而方便与从换热处理装置20排出的换热风进行混风,进而可以使室内空调器1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和适宜,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33.如图1和图4所示,空气处理装置30设置于机壳10内,而且空气处理装置30位于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下方,这样设置更加合理,上方的换热处理装置20可以正常排出换热风,而位于下方的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净化风,而且空气处理装置30与送风通道22的下端相连通,这样净化风可以通过送风通道22通入到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方便与换热风进行混风。空气处理装置30为新风装置和/或净化装置,也就是说,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排出新风,新风为室外经过过滤净化后的风,也可以排出净风,净风为室内经过过滤净化后的风,当然,空气处理装置30也可以同时排出新风和净风,这样设置更加方便,可以通过调节空气处理装置30选择室内空调器1的进风模式。
34.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形成有第一密封槽23,第一密封槽23位于送风通道22的两侧,第一密封槽23与送风通道22内贴设有第一密封件,以密封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在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对应安装时,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可以限定出送风通道22,而在换热处理装置20和机壳10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密封槽23,第一密封槽23形成为“u”形,而且第一密封槽23分布在送风通道22的两侧,如此,可以将第一密封件的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密封槽23,从而可以将送风通道22靠近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进行全面地密封,第一密封件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如此,可以防止净化后的风在送风通道22的内壁形成凝露,进而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
35.具体地,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机壳10朝向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边12,换热处理装置20朝向机壳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边24,第一卡边12与第二卡边24限定出送风通道22,而且第一卡边12与第二卡边24之间形成第一密封槽23。通过第一卡边12与第二卡边24的卡接配合,可以限定出送风通道22,而且第一卡边12卡设在第二卡边24的内侧,这样第一卡边12与第二卡边24之间就会形成第一密封槽23,将第一密封件的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密封槽23,从而可以将送风通道22靠近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进行全面地密封,防止净化后的风在送风通道22的内壁形成凝露,从而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
36.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密封槽23的宽度为a,a的范围为:1mm≤a≤5mm。第一密封槽
23的宽度不能太小,如果小于1mm,这样不便于将第一密封件粘接在第一密封槽23内,第一密封槽23的宽度也不能太大,如果大于5mm,这样就会降低第一密封件与第一密封槽23之间粘接的牢固性,而且宽度过大,机壳10与换热处理装置20之间的密封效果也会降低。
37.此外,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卡边12朝向远离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三卡边13,第三卡边13凸出于机壳10的表面,而且第三卡边13形成第二密封槽14,第二密封槽14内贴设有第二密封件。也就是说,在机壳10背离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槽14,而第二密封槽14靠近内侧的第三卡边13为第一卡边12的延伸部,第二密封槽14也形成为“u”形,而且第二密封槽14分布在送风通道22的两侧,同样,可以将第二密封件的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二密封槽14,从而可以将送风通道22靠近机壳10的一侧进行全面地密封,第二密封件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如此,可以使送风通道22的内壁形成全面的保温和密封,防止净化后的风在送风通道22的内壁形成凝露,进而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另外,将第二密封槽14设置于机壳10背离换热处理装置2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将第二密封槽14设置于机壳10的内侧,这样第二密封件也会占据一部分送风通道22的空间,从而会影响送风通道22的整体通风量。
3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槽14的宽度大于第一密封槽23的宽度。由于第二密封件不需要占据送风通道22内的空间,第二密封槽14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密封槽23的宽度,这样第二密封槽14内粘接的第二密封件可以更多一点,从而可以提升送风通道22的保温密封效果。
39.当然,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为海绵件。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可以均为海绵件,海绵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防止形成凝露,当然,海绵件也可以起到吸水作用,吸附形成的凝露,从而可以防止室内气体产生湿冷感,影响用户的体验效果。
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室内空调器1还包括:导风件40,导风件40设置于换热处理装置20上,而且导风件40围绕换热出风口21,导风件40与送风通道22的上端相连通,导风件40为截头锥体,而且导风件40的横截面积在换热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导风件40可以起到导风作用,使空气处理装置30净化后的风与换热器换热后的风混合,从而使室内空调器1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和适宜,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41.导风件40设置于换热处理装置20上,这样可以固定导风件40的位置,而且导风件40围绕换热出风口21,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出风口21通入至导风件40处,并且通过导风件40排到室内。导风件40与送风通道22的上端相连通,这样空气处理装置30净化后的风可以通过导风件40导向至室内,从而可以与换热后的风进行混风,使室内空调器1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和适宜,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导风件40为截头锥体,而且导风件40的横截面积在换热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导风件40向混风出风口11的轴向方向倾斜,又换热器换热后的风从混风出风口11排出,这样导风件40中净化后的风才能够与所有换热器换热后的风交汇混合,从而使混风的效果更好。
42.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导风件40的截面与换热出风口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
°
≤α≤30
°
。这样设置可以确定导风件40中的风与换热后的风的交汇范围,导风件40的截面与换热出风口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不能小于15
°
,这样导风件40中的风与换热后的风的交汇范围过大,影响混风效果,而导风件40的截面与换热出风口21的轴线之
间的夹角大于30
°
,这样可以保证导风件40中净化后的风与换热后的风的交汇点位于混风出风口11的前端,从而方便导风件40的设置。
43.需要说明的是,导风件40中净化后的风与换热后的风的交汇点距混风出风口11圆心距离优选为:0-1.5米,在交汇点前侧可感受到混风之后的气流。其中,当交汇点距混风出风口11圆心的距离越小时,用户靠近混风出风口11时不会明显感觉冷热不均,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当交汇点距混风出风口11圆心的距离越大时,导风件40中的风对换热后的风的阻滞作用越小,从而可以增强换热后的风的效果。
44.可选地,如图5所示,导风件40与换热处理装置20之间形成保温隔离腔41。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时,净化后的风温度相对较高,这样净化后的风在经过导风件40时可能在导风件40内形成凝露,或者在冬季通新风时,导风件40与换热处理装置20之间的温度相对较低,这样换热后的风在经过时又可能在导风件40与换热处理装置20之间的内侧面形成凝露,保温隔离腔41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形成凝露,从而可以避免对混风效果产生影响。
45.另外,导风件40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在导风件40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也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净化后的风在经过导风件40时在导风件40内形成凝露,提升混风效果。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4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