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50933发布日期:2022-06-02 01:31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空气调节系统,如家用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以及汽车专用的空气内外循环调节系统等,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及回风系统主要采取的方案为独立一进一出双通道或者单通道只进不出以及单通道异步送回风结构,这些结构不但繁琐效率不高、不美观等还存在体积大占用有限空间、增加施工难度及增加成本投入等诸多缺陷,另外室内排出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能量不利于节能减排环保,即使采用了目前的热交换模块还是有近70%的能量损失,如何尽快高效、简捷、全面地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成了我们的攻关课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及原型机的验证终于实用新型了单孔穿透变径技术加上专用的单孔双通道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相结合的技术有效彻底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空气内外循环能量损失严重的问题而提出的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回风管道、第二回风管道、送风管道、循环面板;所述循环面板为矩形中空设置,所述送风管道与循环面板固定并与其内部连通,所述循环面板沿中部固定限位板使其内部一分为二,所述第一回风管道与限位板连通固定;所述循环面板于前侧正对第一回风管道管口位置设有回风格栅,所述循环面板于限位板后侧向四周开设有送风口,所述循环面板送风口处设有弧形导流罩;所述第一回风管道沿送风管道管口穿入并呈z结构设置穿出,所述第二回风管道呈l型结构设置由送风管道外部穿入内部,所述第二回风管道管口在送风管道内部沿送风方向弯折。
6.优选的,所述第一回风管道与第二回风管道与送风管道外侧连通,并在连接处安装有循环泵。
7.优选的,所述第一回风管道与第二回风管道连通后与送风管道可切换风向。
8.优选的,所述送、回风口处安装有高效活性炭过滤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回风管道与第二回风管道建立回风循环,第一回风管道与第二回风管道穿入送风管道内部完成送风循环,第二回风管道管口朝向送风方向弯折,使循环的能量重新汇入送风管道内部实现全能量的回收,循环面板搭配设计高效活性炭过滤器,在全能量回收时进行净化、消毒杀菌。
11.本实用新型中循环面板搭配单孔双循环技术使用其结构设计为前置回风与四周
送风,实际使用时一般情况推荐是左右下送风,也可根据安装模式如吊装、壁装等方式,设计为下回风与左右加前置送风等多种模式。
12.本实用新型中循环面板的四周设有弧形导流罩可以使送风效果更加合理,全能量回收技术除了利用经过专用面板过滤净化后的室内洁净空气再回收外还更全面的使能量得到再利用除此以外还有增加管道风压的作用,使用该技术能更加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前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左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边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回风循环面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回风循环面板后视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回风循环面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回风循环面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回风循环面板后视结构示意图;
21.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回风循环面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22.图号说明:1、第一回风管道;2、第二回风管道;3、送风管道;4、循环面板;401、限位板;402、弧形导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实施例1:
26.请参阅图1-6,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回风管道1、第二回风管道2、送风管道3、循环面板4。第一回风管道1、第二回风管道2均有送风管道3外部穿入其内部,第一回风管道1与第二回风管道2在送风管道3外部通过循环泵连接,第二回风管道2穿入送风管道3内部后朝向送风方向弯折,第一回风管道1在穿入送风管道3内部后沿其管口穿出,第一回风管道1、第二回风管道2连通后与送风管道3连接形成单孔双向的循环流向。
27.循环面板4采用限位板401分隔,送风管道与循环面板4固定后与其后侧连通,第一回风管道1穿出送风管道与循环面板4前侧连通,循环面板4前侧有通风的格栅,循环面板4后侧四周有送风口。
28.循环面板4顶面正对第一回风管道1管口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高效活性炭过滤器。
29.在实施例中采用前置回风结构设计,如图4-6所示,在循环面板4前侧设置回风格栅,让室内与第一回风管道1连通,循环面板4四周开设送风口,并用弧形导流罩402引流,其中在实际使用中避免顶面积灰采取左右下送风方式。
30.实施例2:
31.请参阅图1-3及7-9,单孔双向流体专用面板及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回风管道1、第二回风管道2、送风管道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面板4;
32.循环面板4为矩形中空设置,送风管道3与循环面板4固定并与其内部连通,循环面板4沿中部固定限位板401使其内部一分为二,第一回风管道1与限位板401连通固定;
33.本实用新型的循环面板4与其内部的限位板401可一体成型生产。
34.第一回风管道1沿送风管道3管口穿入并呈z结构设置穿出,第二回风管道2呈l型结构设置由送风管道3外部穿入内部,第二回风管道2管口在送风管道3内部沿送风方向弯折。
35.循环面板4于限位板401前侧向底部开设有回风口,循环面板4于限位板401后侧向四周开设有送风口,循环面板4的回风口及送风口处均设有弧形导流罩402。
36.第一回风管道1与第二回风管道2与送风管道3外侧连通,并在连接处安装有循环泵。
37.第一回风管道1与第二回风管道2连通后与送风管道3可切换风向。
38.循环面板4顶面正对第一回风管道1管口的位置开设有高效活性炭过滤器的安装槽。
39.在实施例中采用下回风结构设计,如图7-9所示,在循环面板4前侧向底部开设有回风口,让室内空气由循环面板4底部与第一回风管道1连通,循环面板4四周开设送风口,并用弧形导流罩402引流,其中在实际使用中避免顶面积灰与下方送回风加错采取左右送风方式。
40.本实用新型中送风管道3可与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以及汽车专用的空调排气口连接,第一回风管道1穿入送风管道3内部实现单孔穿墙,减少墙面多开孔,空调热量流过风管道3经循环面板4的送风口送入室内;室内空气循环使用时,采用循环泵抽气,室内空气由循环面板4前侧流入第一回风管道1经第二回风管道2重新流入送风管道3内部,第二回风管道2管口朝向送风方向弯折,使循环的能量重新汇入送风管道3内部实现全能里的回收,循环面板4搭配设计高效活性炭过滤器,在全能量回收时进行净化、消毒杀菌。
41.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回风管道1与第二回风管道2可设计成一体式回风管道,第一回风管道1与第二回风管道2的弯折结构可在使用环境下设计,有助于能量回流,实现能量回收。
42.本实用新型中循环面板4搭配单孔双循环技术使用其结构设计为前置回风与四周送风,实际使用时一般情况推荐是左右下送风,也可根据安装模式如吊装、壁装等方式,设计为下回风与左右加前置送风等多种模式。
43.本实用新型中循环面板4配合单孔穿透双循环管道技术使得输送介质同步的有进有出由于设计结构合理占用空间小所以特别适合封闭空间环境使用,如汽车、幼儿园、手术室、小空间出租屋、民宿改造、地下室等还可实现军用如人防工事以及航空等高端应用如换气、燃料输送供给等。
44.本实用新型中循环面板4搭配设计高效活性炭过滤器,在全能量回收后进行净化、消毒杀菌等功能。
45.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管道3内可设多条第二回风管道2,第二回风管道2相互平行或相互套设。
46.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回风管道1、第二回风管道2、送风管道3的形状可设计成圆形或多边形等各种可用形状,根据送风管道3的形状进行穿孔结构设计,其原理技术还可应用于中央集成式双循环空气调节系统等各种可应用的系统环境之中。
47.本实用新型在循环面板4四周的送风口处设有弧形导流罩可以使送风效果更加合理,全能量回收技术除了利用经过专用面板过滤净化后的室内洁净空气再回收外还更全面的使能量得到再利用除此以外还有增加管道风压的作用,使用该技术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如中央空调这类需要长距离输送的案例中。
48.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孔双向流体技术搭配循环面板,实现群能量回收,非常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节能的政策。
4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