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80859发布日期:2022-07-09 01:5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藻类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2.雨生红球藻是一种淡水单胞绿藻,隶属绿藻门、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该藻能大量累积虾青素而呈现红色,虾青素具有比类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更高的抗氧化活性。雨生红球藻是目前科学界发现的继螺旋藻、小球藻之后,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藻类食品。
3.雨生红球藻生长成熟以后需要将其从水中分离出来进行脱水,脱水后进行干燥成粉状物料。在现有技术中,一般将雨生红球藻盛放在干燥箱内,采用加热管直接对雨生红球藻进行烘烤,雨生红球藻与热量的接触面积固定,受热不均匀,导致雨生红球藻局部受热过高出现烤焦,位于干燥箱中心内部及底部的雨生红球藻受热不充分,干燥效果不佳,干燥时间较长,极大的影响了干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顶部开口且表面为镂空的干燥筒;所述干燥筒底部设有穿出所述壳体的排料管;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底端伸入所述干燥筒内的进料管;
6.竖轴,其竖直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竖轴顶端通过旋转接头与热风管连接;所述竖轴包括两端封闭的外轴与套设在外轴内部的内管,所述内管顶端固定在外轴顶壁上且外轴顶壁开有与内管连通的进气口,所述内管底部开口与外轴底壁具有流动空隙,所述外轴顶部侧壁上开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外轴中下部外壁设有多个搅拌杆;
7.干燥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用以向干燥筒吹风干燥;
8.位于所述壳体顶部的除湿管,所述除湿管管路上安装有抽风机。
9.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顶端连接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顶部铰接有盖板。
10.进一步地,任一所述搅拌杆包括一对具有空腔的横杆,2个所述横杆在外轴高度方向排列,所述横杆远离外轴的一端相互连通,其面向外轴的一端端口与所述外轴内部连通;2个所述横杆之间的外轴内壁设有环形的隔板,所述隔板内圈固定在所述内管外壁上。
11.进一步地,所述干燥组件包括多个环绕所述干燥筒设置的干燥管;任一所述干燥管面向所述干燥筒的侧面开有多个吹风孔,所述干燥管通过进风管与热风机出风端连接,所述热风管与所述热风机出风端连接。
12.进一步地,任一所述干燥管包括竖直段与横向段,所述横向段位于所述干燥筒底部,所述竖直段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所述竖直段底端与横向段一端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与进风管内均安装有过滤网。
14.进一步地,所述干燥筒底部呈漏斗状。
15.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筒用于盛放待干燥雨生红球藻,干燥筒表面镂空结构用于通风干燥,便于热风对干燥筒周身及干燥筒底部的雨生红球藻进行干燥,干燥组件向干燥筒周身输入热风进行干燥,竖轴向干燥筒内部中心输入热量进行干燥,使得干燥筒的四周、底部及其内部中心受热均匀,干燥筒内各个部位的雨生红球藻能够充分吸热,有效地提高干燥效率及干燥质量,缩短干燥时长,避免位于干燥筒中心内部及底部的雨生红球藻受热过低导致干燥不充分;
17.2、热风在外轴与内管的引流下被分散到干燥筒中心内部,且外轴与内轴转动促进热风的热量均匀地与雨生红球藻接触,加快干燥速率;竖轴带动搅拌杆转动从而翻动分散干燥筒内的雨生红球藻,使得雨生红球藻与干燥组件的热风均匀接触、与外轴内的热风传导的热量均匀接触,大大地增加了雨生红球藻与热量的接触面积,促进雨生红球藻充分受热干燥,提高干燥速度;
18.3、抽风机通过除湿管抽出壳体内部带有水蒸气的热风,避免水蒸气冷凝在壳体内部影响干燥效果,外轴顶部的出风孔用于将经内管进入外轴内部的热风排出至壳体顶部,便于除湿管将热风排出。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竖轴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壳体,2-干燥筒,21-排料管,22-进料管,23-进料斗,24-盖板,3-竖轴,31-外轴,311-进气口,312-出风孔,32-内管,321-流动空隙,33-隔板,4-驱动件,5-热风管,51-旋转接头,6-搅拌杆,61-横杆,7-除湿管,9-干燥管,91-吹风孔,92-进风管,10-竖直段,11-横向段。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3.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24.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雨生红球藻干燥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顶部开口且表面为镂空的干燥筒2,干燥筒2顶端焊接或螺栓固定在壳体1内顶壁上;所述干燥筒2底部设有穿出所述壳体1的排料管21,所述干燥筒2底部呈漏斗状,底部呈漏斗状便于干燥后的雨生红球藻顺利排出;所述壳体1顶部设有底端伸入所述干燥筒2内的进料管22,所述进料管22顶端连接有进料斗23,所述进料斗23顶部铰接有盖板24,进料斗23用于加入待干燥的雨生红球藻,盖板24的设置用于在干燥过程中封闭进料斗23,从而密封壳体1避免热量散失影响干燥效率;
25.竖轴3,其竖直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且与驱动件4传动连接,驱动件4选用现有产品电机;所述竖轴3顶端通过旋转接头51与热风管5连接;所述竖轴3包括两端封闭的外轴31与
套设在外轴31内部的内管32,所述内管32顶端固定在外轴31顶壁上且外轴31顶壁开有与内管32连通的进气口311,所述内管32底部开口与外轴31底壁具有流动空隙321,所述外轴31顶部侧壁上开有多个出风孔312;所述外轴31中下部外壁设有多个搅拌杆6;
26.干燥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1内壁上用以向干燥筒2吹风干燥;
27.位于所述壳体1顶部的除湿管7,所述除湿管7管路上安装有抽风机,抽风机为现有技术产品。
28.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干燥筒2用于盛放待干燥雨生红球藻,干燥筒2表面镂空结构用于通风干燥,便于热风对干燥筒2周身及干燥筒2底部的雨生红球藻进行干燥,干燥组件向干燥筒2周身输入热风进行干燥,竖轴3向干燥筒2内部中心输入热量进行干燥,使得干燥筒2的四周、底部及其内部中心受热均匀,干燥筒2内各个部位的雨生红球藻能够充分吸热,有效地提高干燥效率及干燥质量,缩短干燥时长,避免位于干燥筒2中心内部及底部的雨生红球藻受热过低导致干燥不充分;热风在外轴31与内管32的引流下被分散到干燥筒2中心内部,且外轴31转动促进热风的热量均匀地与雨生红球藻接触,加快干燥速率;竖轴3带动搅拌杆6转动从而翻动分散干燥筒内的雨生红球藻,使得雨生红球藻与干燥组件的热风均匀接触、与外轴31内的热风传导的热量均匀接触,大大地增加了雨生红球藻与热量的接触面积,促进雨生红球藻充分受热干燥,提高干燥速度;抽风机通过除湿管7抽出壳体1内部带有水蒸气的热风,避免水蒸气冷凝在1内部影响干燥效果,外轴31顶部的出风孔312用于将经内管32进入外轴31内部的热风排出至壳体1顶部,便于除湿管7将热风排出。干燥完成后,打开排料管21,干燥筒2内的干燥雨生红球藻通过排料管21排出。
29.在另一种实例中,任一所述搅拌杆6包括一对具有空腔的横杆61,2个所述横杆61在外轴31高度方向排列,所述横杆61远离外轴的一端相互连通,其面向外轴的一端端口与所述外轴31内部连通,2个横杆61构成的搅拌杆可以是横卧的u形、v形,这里不做限定;2个所述横杆61之间的外轴31内壁设有环形的隔板33,所述隔板33内圈固定在所述内管32外壁上。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隔板33的设置,使得热风经热风管5进入内管32内向下流动,然后通过流动空隙321进入外轴31内向上流动,在隔板33的阻隔下,热风进入搅拌杆6下层的横杆61内,再流动至上层的横杆61内最后重新进入外轴31内部,继续向上流动,在下一个隔板33的阻隔下,重复上述运动,延长了热风的流动时长,使得与外轴31、搅拌杆6接触的雨生红球藻充分接收热风的热量,提高热量利用率,进一步加强干燥速率。
30.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干燥组件包括多个环绕所述干燥筒2设置的干燥管9;任一所述干燥管9面向所述干燥筒2的侧面开有多个吹风孔91,所述干燥管9通过进风管92与热风机(未示出)出风端连接,所述热风管5与所述热风机出风端连接。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热风机产生的热风分别经过进风管92、热风管5进入到干燥管9、内管32内,干燥管9内部的热风再经吹风孔91吹向干燥筒2。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干燥管9包括竖直段10与横向段11,所述横向段11位于所述干燥筒2底部,所述竖直段10安装在所述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竖直段10底端与横向段11一端连通,进风管92与竖直段10连接。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横向段11位于干燥筒2底部可对干燥筒2底部进行吹风干燥,使得干燥筒2各部位都受热充分且均匀。
3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风管5与进风管92内均安装有过滤网(未示出)。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过滤网过滤热风中的杂质,避免热风中的杂质污染雨生红球藻,保证生产安
全。
33.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