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48613发布日期:2023-03-29 06:12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空调器一般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包括低压罐、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风机等结构,室外换热器呈u形并侧向设置在底盘上,u形室外换热器的上侧形成出风口,在出风口处设置风道组件,室外换热器、底盘和风道组件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u形室外换热器的三个侧壁面为与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外侧的气流在风道组件的抽吸作用下,经过室外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到容纳腔,并通过出风口的风道组件排出。然而现有的u形室外换热器三面进风,进风面积小,进风量少,风阻较大,风道内流场流动不均匀,影响风道组件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u形室外换热器三面进风,进风面积小,进风量少,风阻较大,风道内流场不均匀,影响风道组件运行效率。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第一换热器、底座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呈u形,所述第一换热器安装于底座上,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处。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侧。
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安装区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二换热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电控盒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
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控盒覆盖所述第二安装区,且所述电控盒能够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安装区。
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控盒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电控盒均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且两个所述电控盒之间形成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检修间隙。
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检修板,所述检修板覆盖所述第二安装区,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检修板的内侧。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侧。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机和导流圈,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形成出风口,所述导流圈设于所述出风口上侧并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导流圈内。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上侧时,所述电控
盒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导流圈相对的两侧。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设有上盖,所述上盖、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所述容纳腔,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导流圈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设于所述上盖上。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器呈平板状。
15.本发明再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其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包第一换热器、底座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呈u形,第一换热器安装在底座上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而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开口处,空调器室外机运行时,外侧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三个侧壁和开口处的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到容纳腔内,在不改变空调器室外机体积的前提下,提供更大的回风面积,增强回风量,进而能够减少气流堵塞现象,降低风道内流场的流动不稳定性,提升风机运行效率,降低涡流噪声。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去除检修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立体图;
23.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俯视图;
24.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仰视图;
25.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主视图;
26.图9为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标:1-空调器室外机;11-第一换热器;111-容纳腔;112-检修板;12-第二换热器;13-电控盒;14-压缩机;15-低压罐;16-底座;17-上盖;18-风机;181-轮毂;182-风叶;183-第一整流机构;1831-第一整流面;1832-前导翼;184-第二整流机构;1841-第二整流面;1842-后导翼;19-导流圈;191-第二导叶;192-后固定块;193-第二导圈。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1,包括:第一换热器11、底座16和第二换热器12;所述第一换热器11呈u形,所述第一换热器11安装于底座16上,所述第一换热器11和所述底座16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111,所述第二换热器12设于所述容纳腔111的开口处。
30.现有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呈u形,室外换热器侧向设置在底座16上,室外换热器的内部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111,在风道组件的驱动下,室外换热器外侧的空气通过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出风口排除,气流经过室外换热器时与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带走室外换热器的热量或者冷量,其中u形的室外换热器的三个侧壁作为进风口,进风量不足,存在气流堵塞问题,影响风道流场均匀性。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1,在第一换热器11的开口处设置第二换热器12,外侧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11三个侧壁和开口处的第二换热器12换热后进入到容纳腔111内,在不改变空调器室外机1体积的前提下,提供更大的回风面积,增强回风量,进而能够减少气流堵塞现象,降低风道内流场的流动不稳定性,提升风机18运行效率,降低涡流噪声。
3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外机1还包括电控盒13,所述电控盒13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2的下侧,现有的空调器室外机1的电控盒13是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开口上端的,而空调器室外机1的出风口也是设置在上侧的,气流经过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容纳腔111内,在容纳腔111向上侧的出风口流动时,电控盒13可能会阻碍气流流动,因此会影响容纳腔111内的流场。而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2设置在上端,电控盒13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2的下侧,也即是电控盒13的安装位置下移,因此能够降低电控盒13对于容纳腔111内流场的影响,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外机1气流的流通效率,进而提升空调器室外机1的性能。
3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容纳腔111的开口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安装区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二换热器12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电控盒13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其中所述开口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一致,所述第二换热器12设于所述开口的顶端,所述开口安装第二换热器12的区域即为第一安装区;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12呈平板状,所述第二换热器12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顶端平齐,所述第二换热器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开口两侧的第一换热器11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器12覆盖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开口处在所述第一安装区的下侧形成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二安装区可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安装区下侧的开口空间,所述第二安装区也可以是只覆盖一部分第一安装区下侧的开口空间,也即是所述容纳腔111的开口除了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外,还可以有其它的与容纳腔111连通的检修区,只有第二换热器12覆盖的区域为第一安装区,电控盒13对应的区域为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二安装区可以设置在开口的底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开口的中部,且所述第二安装区也可以紧邻第一安装区,也即是所述电控盒13可以紧挨着第二换热器12设置。
33.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13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间隔设置,且所述电控盒13与所述底座16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隔,也即是电控盒13设置在开口的中部区域,所述电控盒1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2和所述底座16之间均形成了与容纳腔111连通的检修区。为了保证容纳腔111的相对密封性,避免外界的雨水、灰尘或者固体进入到容纳腔111内,对容纳腔111内的压缩机14等元件造成损坏,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空调器室外机1还包括检修板112,所述检修板112覆盖所述开口除第二换热器12的区域,阻止雨水等进
入到容纳腔111内。当需要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检修时,可以打开所述检修板112,然后通过电控盒13和第二换热器12、以及电控盒13和底座16之间的检修区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维修或更换。
3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13能够转动,在装配状态下,电控盒13覆盖所述第二安装区,在需要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时,打开检修板112,转动电控盒13,打开第二安装区,此时第二安装区以及检修区全是开放状态,也即是所述容纳腔111的开口处,除了第二换热器12的区域,其它区域全是处于开放状态,因此作业人员的能够通过第二安装区和检修区的空间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检修或更换,作业空间更大,作业人员检修或者更换作业更加便捷。
35.如图2所示,所述电控盒13一侧的侧壁端部通过合页与一个第一换热器11转动连接,所述电控盒13的另一端能够绕合页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安装区;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13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转动,例如在底座16上设置轴座,轴座上设有轴孔,电控盒13的一侧固定有转轴,通过转轴与轴孔的转动配合来实现电控盒13转动,进而实现电控盒13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安装区。
3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电控盒1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电控盒13均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且两个所述电控盒13之间形成与所述容纳腔111连通的检修间隙;本实施例中,电控盒13设有两个,两个电控盒13均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且两个电控盒13之间在对应第二安装区的位置形成检修间隙,检修间隙与容纳腔111连通,在需要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检修时,先打开位于外侧的检修板112,然后作业人员通过两个电控盒13之间的检修间隙就能够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操作更加便捷。可选的,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控盒13均为平板状结构,且两个所述电控盒13分别设于所述开口底部相对的两侧,也即是电控盒13的一个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换热器11的侧壁相接,本实施例中将一个大的电控盒13分开设置成两个小的电控盒13,且两个电控盒13靠近第二换热器12开口的边缘设置,这样能够减少电控盒13对于风道组件在容纳腔111内产生流场的干扰,提升出风效果。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电控盒13设于所述容纳腔111的底部,并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区,所述检修板112覆盖第二安装区,也即是检修板112覆盖除第一安装区以外所述开口的所有区域,以实现对与容纳腔111的密封和阻隔作用。
37.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空调器室外机1还包括电控盒13,所述电控盒13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上侧;本实施例中,电控盒13没有设置在容纳腔111内,也即是电控盒13没有位于风道内,因此能够避免电控盒13对于风道内流场产生干扰,并且电控盒13设置在容纳腔111外侧,对于电控盒13进行检修时,不需要打开容纳腔111,检修更加便捷。另外,由于电控盒13没有设置在容纳腔111的开口处或者容纳腔111内,因此在检修容纳腔111内压缩机14等元件时,只需要打开检修板112,然后通过第二换热器12下侧的开口就能够对容纳腔111内的元件进行检修,避免了电控盒13的阻碍,检修空间更大,检修更加便接。
3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外机1还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风机18和导流圈19,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上端形成出风口,所述导流圈19设于所述出风口上侧并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18设于所述导流圈19内。空调器室外机1运行时,风机18
转动,气流从外侧经过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换热后进入容纳腔111内,然后再从上侧的出风口排出,风机18为气流的流通提供动能。可选的,如图4所示,当所述电控盒13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上侧时,所述电控盒13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电控盒13位于所述导流圈19相对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将一个大的电控盒13替换成两个小的电控盒13,能够缩减电控盒13的尺寸,避免电控盒13的长度超过第一换热器11的长度或者宽度,也即是电控盒13安装在第一换热器11上侧时,不会超出第一换热器11的范围,避免电控盒13占用其它空间,缩减整机体积;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电控盒13也可以不是关于导流圈19对称设置,例如两个电控盒13设置在导流圈19的同一侧,其同样能够实现将电控盒13移出容纳腔111,来减少对于容纳腔111内流场干扰的目的。
39.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上端设有上盖17,所述上盖17、所述第一换热器11和所述底座16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所述容纳腔111,所述上盖17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111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导流圈19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设于所述上盖17上;通过上盖17来密封容纳腔111的上端,使气流只能够通过出风口经过风机18流出;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外侧设有外壳,所述外壳为钣金件,通过设置外壳对第一换热器11进行保护,其中所述外壳呈支架形式,或者网格形式,这样气流可以穿过外壳经过第一换热器11进入到容纳腔111内。
4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空调器室外机1还包括压缩机14、低压罐15和四通阀,其中压缩机14、低压罐15和四通阀均设于所述容纳腔111内。所述第二安装区对应压缩机14的安装位置,由于空调器室外机1检修主要是对压缩机14进行维护,因此将第二安装区对应压缩机14的位置,当需要对压缩机14进行检修时,只需要打开检修板112,然后转动电控盒13或者从两个电控盒13之间的检修间隙直接对压缩机14进行维修更换即可,操作更加便捷。
41.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8包括轮毂181和风叶182,所述轮毂181周向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风叶182,多个所述风叶182间隔设于所述轮毂181的周向外壁上;如图5至图8和图所示,所述轮毂181呈圆筒状,圆筒转轮毂181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风叶182,多个所述风叶182在所述轮毂181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其中所述风叶182大体呈扇形,风叶182与轮毂181外壁连接的一端宽度较窄,而相对的另一端宽度较宽;轮毂181带动风叶182转动进而将气体从进风侧向出风侧驱动,通过气流来带走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的热量。
42.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轮毂181的进风侧设置有第一整流机构183,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表面形成第一整流面1831,其中第一整流面1831可以为曲面也可以为平面结构。由于第一整流机构183上形成第一整流面1831,因此从轮毂181进风侧进入的气流在接触第一整流面1831后,由于附壁效应,气流会吸附在第一整流面1831上,沿着第一整流面1831流动,轮毂181处的流场更好,利用附壁效应对轮毂181处来流进行整流,减小轴流风机18出风侧的气动分离,减少能量损耗,增强做功,提升风机18运转效率。
43.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上还设有前导翼1832,所述前导翼1832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风叶182的尾缘;风机18运行时,轮毂181带动风叶182转动,气流从进风侧进入,并从出风侧流出,轮毂181也会带动前导翼1832同步转动,前导翼1832旋转带动气流做功,前导翼1832引导气流冲击风叶182尾缘位置,增强风叶182尾缘处的动能,减
缓风叶182尾缘的气动分离现象,减少气动分离能量损失,提升风叶182做功效率,增强风叶182做功能力,进而增强风机18整机性能。
4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前导翼1832设有n1个,所述风叶182设有n个,n1≥n,且所述n1为n的整数倍;也即是前导翼183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风叶182的数量,每一个风叶182在进风侧至少对应一个前导翼1832,通过前导翼1832引导气流至对应的风叶182尾缘位置,使每个风叶182都能够增强尾缘处的动能,减缓风叶182尾缘的气动分离现象,减少气动分离能量损失。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风叶182设有四个,而前导翼1832设有四个,也即是n1=n,每一个风叶182都对应一个前导翼1832,通过对应的前导翼1832能够增强每一个风叶182尾缘处的动能,进而减缓尾缘处出现气动分离的情况,进而增强风叶182做功能力。
4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轮毂181呈圆柱状,所述风叶182外延转动轨迹至轮毂181轴线的距离为r,所述前导翼1832外延转动轨迹至所述轮毂181轴线的距离为r1,0.1r<r1<r。
4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整流面1831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截面积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面1831由于自出风侧至进风侧表面积逐渐增大,也即是自进风侧至出风侧,由中部向外侧倾斜,因此气流接触第一整流面1831后,可以沿着第一整流面1831在轮毂181上向出风侧移动,进而可以在轮毂181附近形成更好的流场,以使出风侧气流更加均匀,减少能量损耗,增强做功,提升风机18运转效率。
47.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呈子弹头状,由也即是所述第一整流面1831为平滑的曲面结构,气流在第一整流面1831上的附壁效应更好,气流流动时受到的风阻较小,能够减少能量的损耗。
48.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呈水滴状,也即是第一整流机构183为类椭圆形结构,第一整流面1831同样为曲面结构,同样能够实现通过第一整流面1831改善轮毂181流场的目的。
49.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呈半球状,球体沿着任意一个平面切削之后形成的结构,此时第一整流面1831为圆弧面,因此气流在第一整流面1831上流动更加顺畅。
50.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与轮毂181连接的一端为圆形,且与轮毂18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与所述轮毂181相接的一端呈圆形半径为d,而轮毂181的半径为d,0.9d《d《1.1d;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d,也即是轮毂181半径等于第一整流机构183与轮毂181相连一端的半径,以使得气流从第一整流面1831向轮毂181表面流动时,流动更加顺畅;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81半径也可以是略大于或者略小于第一整流机构183靠近轮毂181一端的半径,其同样能够实现气流从第一整流面1831流到轮毂181表面的目的。
5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整流机构183的高度为h,0.6d《h《3d,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h=d,也即是第一整流机构183的高度,等于第一整流机构183的半径,此时第一整流机构183类似于半球体,气流的附壁效应更好;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整流机构183优选为尖长状,避免扁宽状(也即是第一整流机构183的高度h远小于第一整流机构183的半径d),这样能够更好的使气流沿着第一整流面1831流动。
5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轮毂181出风侧一端设有后导翼1842。轮毂181转动时,带动后导翼1842同步转动,后导翼1842带动气流在轮毂181出风端做功,抑制轮毂181出风端产生回流,增强风叶182做功能力,提升系统效率,降低噪音。
5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后导翼1842设有n2个,所述风叶182设有n个,n2≥n,且所述n2为n的整数倍。也即是后导翼184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风叶182的数量,每一个风叶182在出风侧至少对应一个后导翼1842,通过后导翼1842做功来减少轮毂181出风端产生回流,能量损失。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风叶182设有四个,而后导翼1842设有四个,也即是n2=n,每一个风叶182都对应一个后导翼1842。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风叶182对应的后导翼184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等,也即是n2为n的二倍、三倍、四倍等。
54.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轮毂181呈圆柱状,所述风叶182外延转动轨迹至轮毂181轴线的距离为r,所述后导翼1842外延转动轨迹至所述轮毂181轴线的距离为r2,0.2r<r2<0.5r。
5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轮毂181出风侧的一端设有第二整流机构184,所述后导翼1842设于所述第二整流机构184上。所述第二整流机构184的表面形成第二整流面1841,所述第二整流机构184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的截面积逐渐减小。通过设置第二整流机构184来安装后导翼1842,同时第二整流机构184表面形成第二整流面1841,通过附壁效应,气流会沿着第二整流面1841流动,进而调整风机18出风端气流的均匀性。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整流机构184与第一整流机构183的结构相同,因此其具体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整流机构183。当然,在本技术中,所述后导翼1842也可以是直接连接于所述轮毂181出风端,同样能够实现通过后导翼1842整流的作用。
5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9所示,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导叶191,所述第一导叶设于所述风机18的进风侧,所述第二导叶191设于所述风机18的出风侧;通过设置第一导叶能够对进入风叶182之前的气流进行整流,调整气流射向风叶182表面的角度,冲击风叶182的夹角发生变化,进而能够提升整个风道组件的做功效率,减少能量损耗;通过在导流圈19出风侧设置第二导叶191能够将出风侧气流的周向速度转化为轴向速度,进而能够提升抗静压能力,提升做功效率,降低噪音。
5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圈(图中未示出)、第二导圈193、前固定块(图中未示出)和后固定块192;所述前固定块设于所述第一导圈内,所述第一导圈设于所述风机18的进风口处,所述第一导叶的一端与所述前固定块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圈相连;所述后固定块192设于所述第二导圈193内,所述第二导圈193设于所述风机18的出风口处,所述第二导叶191的一端与所述后固定块192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圈193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叶通过第一导圈进行固定,第二导叶191通过第二导圈193进行固定,且所述第一导圈和第二导圈193可以为与导流圈19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然后第一导圈、第二导圈193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的方式与导流圈19固定。
5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1,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等结构。由于空调器室外机1的换热性能更好,因此可以提高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