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5144发布日期:2022-06-25 06:3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室内空气湿度也被作为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判断标准,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3.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破坏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在夏季时,空调机组的热湿比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难以适应室内热湿比的变化;在冬季时,空调制热会导致室内空气干燥,空调运行时间长会导致人体内水分蒸发迅速,严重的情况下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头晕胸闷,因此空调能够进行温湿度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4.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现在的换热器表面设置有吸附件,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除湿和加湿过程中,对吸附件上的水分进行重复利用,可以有效提高新风机的能源利用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设置一种可以高效快速切换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新风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以减少管路和阀门的设置,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方便快捷的转换。
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7.一种新风机,其包括:
8.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
9.换热组件,其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均形成有吸附件;
10.转换组件,包括转换主体,所述转换主体上形成有进风端口、出风端口、第一换热端口以及第二换热端口,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转换主体内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分别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同侧。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的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主体为圆筒形,所述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第二端面上。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限位隔挡,各所述限位隔挡分别位于所述进风端口、所述出风端口的两侧,和/或;
15.各所述限位隔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的两侧。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阀包括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输
出端连接的转动轴以及与所述转动轴连接的开关件,所述开关件的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在所述流通腔内转动。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阀包括呈角度分布的第一开关件以及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件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开关阀口,各所述开关阀口上可转动连接有开关部,用于控制各所述开关阀口的开关。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开关件上的各所述开关部相互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开关件上的各所述开关部相互连接。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阀,其包括第二驱动部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的两个风量调节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带动各所述风量调节部运动,进而调节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的开口大小。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端口外连进风管,所述出风端口外连出风管。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2.该申请所涉及的新风机,其外壳体内设置有转换组件,该转换组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通,转换组件中的转化阀可以实现输入到转换组件中的气体输送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处,进而改变进风通道或者排风通道的具体路线,进而对设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上的吸附件循环利用,利用吸附件进行除湿和加湿,有利于减少供水管路等的管路排布;
23.转换组件中的转换主体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多种安装形式,通用性强,且其内设置的限位隔挡有利于使得气体流通过程更加顺畅,降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阻力;调节阀可以调节气体流量,控制单位时间的进风量,以适应不同的进出风要求。
24.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新风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机中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8.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机中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9.图4是转换主体为方形的切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圆筒形转换主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圆筒形转换主体的转换阀连通状态示意图;
32.图7是转换阀中开关阀口位置示意图;
33.图8是第一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34.图9是第二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35.图10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一;
36.图11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二;
37.图12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三;
38.图13是调节阀结构示意图;
39.图中,
40.100、转换组件;
41.110、转换主体;
42.120、进风端口;
43.130、出风端口;
44.140、第一换热端口;
45.150、第二换热端口;
46.160、转换阀;161、转动轴;162、开关件;163、第一开关件;164、第二开关件;165、开关阀口;
47.170、限位隔挡;
48.180、风量调节部;
49.200、外壳体;201、室外进风口;202、室内送风口;203、室内回风口;204、室外排风口;
50.210、第一分隔部;
51.220、第二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4.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7.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58.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特别的,其内设置有用于切换进风通道以及排风通道的转换组件100.
59.新风机包括外壳体200,外壳体20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201、室外排风口204、室内送风口202以及室内回风口203; 室外进风口201以及室外排风口204位于外壳体200的同一侧,室内送风口202以及室内回风口203设置在其对侧。
60.第一分隔部210、第二分隔部220垂直于气流流通的方向设置在外壳体200内,第一分隔部210靠近室外进风口201的一侧,第二分隔部220靠近室内送风口202的一侧,外壳体200内部通过第一分隔部210以及第二分隔部220分隔成室内侧腔体、换热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
61.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换热腔体内。
62.下面将对转换组件100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63.室内侧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内均设置有转换组件100,分别用于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如图2-4所示,转换组件100包括转换主体110,转换主体110上形成有进风端口120、出风端口130、第一换热端口140以及第二换热端口150,进风端口120外连进风管,出风端口130外连出风管。
64.位于室内侧腔体中的转换组件100中的进风端口120与室内送风口202连接,出风端口130与室内送风口202连接;位于室外侧腔体中的转换组件100上的进风端口120与室外进风口201连通,出风端口130与室外排风口204连通。
65.第一换热端口140与第一换热内腔连通,第二换热端口150与第二换热内腔连通。
66.转换主体110内形成有流通腔,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160,通过转换阀160的作用,将各转换组件100中的进风端口120与第一换热端口140或第二换热端口150连接,将出风端口130与第二换热端口150或第一换热端口140连通,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切换。
67.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转换组件100上的进风端口120以及出风端口130分别位于转换主体110相对的两侧,第一换热端口140以及第二换热端口150位于转换主体110的同侧,优选的,两个端口上下分布,第一分隔部210以及第二分隔部220上均形成有上下分布的通孔,第一换热端口140和第二换热端口150均通过通孔与第一换热内腔和第二换热内腔连接。
68.流通腔的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转换阀160包括第一驱动部、与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的转动轴161以及与转动轴161连接的开关件162,开关件162的以转动轴161为中心沿着流通腔的内壁转动。
69.当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切换的时候,第一驱动部带动转动轴161及开关件162转动一定角度,使得进风端口120的连通位置从第一换热端口140切换到第二换热端口150,出风
端口130的连通位置从第二换热端口150切换到第一换热端口140。
70.如图5、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转换主体110还可以设计为圆筒形,进风端口120以及出风端口130位于转换主体110的第一端面上,第一换热端口140以及第二换热端口150位于转换主体110的第二端面上,转动轴161与该转换主体110同轴连接,转动轴161带动开关件162在转动主体内转动,将位于两个端面上的不同端口连接。
71.如图7-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换阀160包括呈角度分布的第一开关件163以及第二开关件164,第一开关件163以及第二开关件164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开关阀口165,各开关阀口165上可转动连接有开关部,用于控制各开关阀口165的开关,第一开关件163和第二开关件164上的各开关部分别通过一个连杆连接在一起,连杆通过电机控制其运动,实现第一开关件163或第二开关件164上的各开关阀同步开关。
72.电机控制连杆实现第一开关件163或第二开关件164上的各开关阀同步开关,其原理可以参考百叶窗开关,该方案并不是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此不做赘述。
73.例如,当第一开关件163上的各开关阀口165开启,第二开关件164上的各开关阀口165关闭,进风端口120与第一换热端口140连通,出风端口130与第二换热端口150连通,反之,进风端口120与第二换热端口150连通,出风端口130与第一换热端口140连通。
74.如图10-1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限位隔挡170,转换阀160上的开关件162转动到限位隔挡170位置时停止,在限位隔挡170的作用下,实现进风端口120与第一换热端口140或第二换热端口150的切换。
75.根据实际的安装空间条件,各所述限位隔挡170分别位于所述进风端口120、所述出风端口130的两侧,和/或;各所述限位隔挡17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端口140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150的两侧。
76.限位隔挡170代替流通腔内壁的弧形面,可以减小开关件162相对于弧形面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和摩擦,使得转动过程更加顺畅,且可以减小气体流通阻力,减小噪音,限位隔挡17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能起到限定和隔挡作用即可。
77.如图13所示,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换组件100上还设置有调节阀,调节阀包括第二驱动部以及与第二驱动部连接的两个风量调节部180,第二驱动部开启后,带动各风量调节部180相对第一换热端口140和第二换热端口150运动,进而调节第一换热端口140以及第二换热端口150的开口大小。
7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