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尤其是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2.现有的空调多是分体式空调,包括外机和内机,外机安装在室外的墙壁上或专用空调机位上,内机安装在室内,然后通过管路连接,管路连接好后抽真空,再加入冷媒,现场操作复杂,拆装和维护不方便,并且安装在室外的墙壁的上的外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外机和内机集成在一起,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的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具体技术方案为:
4.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还与所述压缩机连接;还包括:底座,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均安装在所述框架上;外壳,所述外壳固定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外壳正面的顶部设有空调出风口,所述外壳背面和/或侧面设有空调进风口,所述外壳的背面或侧面还设有冷凝进风口和冷凝出风口,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进风口的一侧,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冷凝风机的进风孔与所述冷凝器相对设置,所述冷凝风机的出风孔与所述冷凝出风口连接;蒸发风机,所述蒸发风机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所述蒸发风机的进风孔位于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孔与所述蒸发器相对设置;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且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冷凝风机和蒸发风机连接;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冷凝进风口连接;及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所述冷凝出风口连接。
5.优选的,还包括水冷装置,所述水冷装置包括:水冷出水盘,所述水冷出水盘固定在所述冷凝器的顶部,所述水冷出水盘上设有若干水冷孔,所述水冷孔将冷却水输送到所述冷凝器上;水冷积水盘,所述水冷积水盘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且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所述水冷积水盘用于收集冷却水;水箱,所述水箱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一侧,所述水箱与所述水冷积水盘连通;及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水箱和所述水冷出水盘连通,将所述水箱内的冷却水输送到所述水冷出水盘内。
6.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出水盘上设有若干分水板和挡水板,若干所述分水板交错设置,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水冷孔的一侧,且与所述水冷孔一一对应,所述挡水板设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与所述水冷孔相通。
7.优选的,还包括: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上,且与所述水泵连接。
8.进一步的,还包括:蒸发积水盘,所述蒸发积水盘安装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方,且与所述水箱连通。
9.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框架上,所述控制盒上设有冷却风道,
所述冷却风道的冷却进孔与所述外壳上的冷却进口相通,所述冷却风道的冷却出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及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安装在所述控制盒内,且位于所述冷却风道中,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控制盒内,且与所述散热板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框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设有四个,所述立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孔与所述第一通风孔相通;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蒸发风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及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11.优选的,还包括: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固定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底部的两侧;前挡板,所述前挡板固定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底部的两侧;及后挡板,所述后挡板固定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底部的另一端,所述冷凝风机的出风孔位于所述后挡板上。
12.优选的,所述冷凝器倾斜设置,所述冷凝风机为离心风机,且所述冷凝风机倾斜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且与所述冷凝器相对设置。
13.优选的,还包括隔音装置,所述隔音装置包括:隔音底板,所述隔音底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隔音底板上设有若干管道孔,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隔音底板上;及隔音罩,所述隔音罩固定在所述隔音底板上,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隔音罩内,所述隔音罩上设有隔音层,所述隔音层为真空层或氮气层。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将外机和内机集成到一起,没有外接管路,安装时只需要连接进风管和出风管即可,现场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结构紧凑、拆装方便,由于没有外机,减少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的立体图;
17.图2是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的后视图;
18.图3是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隐藏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隐藏外壳后的侧视图;
20.图5是蒸发器和蒸发风机的装配示意图;
21.图6是蒸发器安装在蒸发积水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冷凝器和冷凝风机的装配示意图;
23.图8是图7的侧视图;
24.图9是冷凝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冷凝器安装在水冷积水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是水冷出水盘的正视图;
27.图12是水冷出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3是图12中的i处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4是冷凝器、水冷积水盘、第三隔板、水箱、隔音罩和控制盒的装配示意图;
30.图15是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6是隔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7是隔音装置的仰视图;
33.图18是隔音装置隐藏隔音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9是控制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6.实施例一
37.如图1至图19所示,一种集成式立式空调,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64、冷凝器41、膨胀阀和蒸发器31,蒸发器31还与压缩机64连接;还包括底座68、框架、外壳1、冷凝风机43、蒸发风机34、控制器、进风管98和出风管99。
38.框架包括立柱20、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和第三隔板23,立柱20设有四个,立柱20固定在底座68的四个角上,立柱20的顶部通过四个连接杆24 连接。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和第三隔板23均安装在立柱20上,且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其中,第一隔板21上设有第一通风孔211。第一隔板21底部的两侧还对称装有侧支撑板29,侧支撑板29既能支撑第一隔板21,同时提高了框架的强度。立柱20、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和侧支撑板29均为镀锌板制成,既能保证强度,同时耐腐蚀。
39.外壳1固定在框架上,外壳1正面的顶部设有空调出风口12,外壳1背面设有空调进风口16,或者外壳1的侧面设有空调进风口16,或者外壳1的背面和侧面同时设有空调进风口16。外壳1的背面设有冷凝进风口15和冷凝出风口 14,或者外壳1的侧面设有冷凝进风口15和冷凝出风口14,或者外壳1的背面和侧面同时设有冷凝进风口15和冷凝出风口14。冷凝器41位于冷凝进风口15 的一侧,蒸发器31位于空调出风口12的一侧。当空调进风口16设置在外壳1 的背面时,空调进风口16上装有格栅板19。外壳1的正面装有显示控制板11,用于显示温度和设定温度等。空调出风口12上装有若干导风板13,导风板13 阵列设置。
40.蒸发器31的底部装有蒸发积水盘32,蒸发积水盘32安装在第一隔板21上,且位于第一通风孔211的一侧,蒸发积水盘32用于收集蒸发器31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排出。蒸发积水盘32采用泡沫或塑料制成,并通过第一隔板21支撑。
41.蒸发器31的出风面的两端装有前导风板37,前导风板37采用泡沫制成,既能对出风进行导向,同时能够保温。两个前导风板37之间装有顶部保温板38,顶部保温板38采用泡沫制成,顶部保温板38与两个前导风板37形成出风风道,并与空调出风口12相通,向室内吹经过蒸发器31换热的冷风或热风。蒸发器 31的进风面的两端装有后支撑挡板30,后支撑挡板30通过螺钉与蒸发器31连接,后支撑挡板30还通过螺钉与后方的两个立柱20以及第一隔板21连接,蒸发器31通过后支撑挡板30倾斜设置,并与第一通风孔211相对设置,倾斜设置的蒸发器31过风面积大,并能降低高度。后支撑挡板30还形成导风结构,将离心风机的出风导向蒸发器31。
42.蒸发风机34为离心风机,蜗壳的两侧均设有进风孔,风量和风压大。蒸发风机34上装有u形的蒸发支架35,蒸发支架35与蒸发风机34的电机连接,并且固定在蒸发连接板36上,蒸发连接板36固定在立柱20上,且位于正面,蒸发连接板36和蒸发支架35提高蒸发风机34的稳定性。蒸发风机34的蜗壳还分别与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连接,实现蒸发风机34
的可靠固定。蒸发风机 34的进风孔位于空调进风口16的一侧,蒸发风机34的出风孔安装在第一隔板 21上,且与第一通风孔211相通,向蒸发器31吹风。第一隔板21、后支撑挡板 30和外壳1的顶部形成蒸发器31的进风风道,对进风进行导向,使蒸发风机34 的出风经过蒸发器31,保证换热效率。
43.冷凝器41的进风面的两端装有冷凝支撑板42,冷凝支撑板42还分别与立柱20和第三隔板23连接。冷凝支撑板42使冷凝器41向冷凝进风口15倾斜设置,冷凝器41的顶部位于背面的两个立柱20处,冷凝器41的底部位于正面的两个立柱20处,第三隔板23和两个冷凝支撑板42形成冷凝进风风道,并且位于冷凝进风口15处。倾斜设置的冷凝器41通风面积大,换热效率高,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44.冷凝风机43为离心风机,蜗壳的两侧均设有进风孔,风量和风压大。冷凝风机43倾斜设置,与冷凝器41接近平行装置,冷凝风机43的进风孔与冷凝器 41相对设置,冷凝风机43上装有转向管45,转向管45固定在后挡板27上,后挡板27固定在背面的两个立柱20上,并且位于第二隔板22的下方,转向管45 与冷凝出风口14相通。后挡板27既用于形成封闭的箱体,同时支撑冷凝风机 43。冷凝风机43上还装有冷凝支架48,冷凝支架48安装在前挡板26上,前挡板26安装在正面的两个立柱20上。冷凝风机43的蜗壳还分别与后挡板27和前挡板26连接,从而实现冷凝风机43的可靠固定。还包括两个侧挡板25,侧挡板25对称安装在后挡板27和前挡板26的两侧,后挡板27、前挡板26、侧挡板 25、第二隔板22和第三隔板23形成冷凝箱,通过独立的冷凝箱对冷凝器41进行冷凝。冷凝箱形成独立的风道结构,保证冷凝的效果。冷凝箱的四周均装有保温板,保温板位于外壳1与挡板之间,防止制冷时外壳1上形成凝露。第二隔板 22上的保温板防止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
45.控制器安装在控制盒92上,控制盒92固定在第三隔板23的底部,控制盒 92上设有冷却风道,冷却风道的冷却进孔921与外壳1上的冷却进口17相通,冷却进口17设置在外壳1背面的底部。冷却风道的冷却出口922位于冷凝器41 的下方。散热板923安装在控制盒92内,且位于冷却风道中,控制器安装在控制盒92内,且与散热板923连接。散热板923上设有若干散热翅片,散热板923 用于对控制器进行散热,使控制器保证在工作温度。冷却风道的冷却进孔921 从室内吸风,室内的低温空气经过散热板923后从冷却出口922进入到冷凝箱内,然后经过冷凝器41和冷凝风机43排出室外。控制盒92的冷却风量较小,对室内的温度影响很小。控制器分别与压缩机64、冷凝风机43和蒸发风机34连接,用于控制压缩机64、冷凝风机43和蒸发风机34的工作。
46.压缩机64安装在底座68上。为了减小噪音,还包括隔音装置,隔音装置包括隔音底板62和隔音罩61,隔音底板62固定在底座68上,隔音底板62上设有若干管道孔,压缩机64安装在隔音底板62上,压缩机64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穿过管道孔,从底部引出;隔音罩61固定在隔音底板62上,压缩机64位于隔音罩61内,隔音罩61上设有隔音层,隔音层为真空层或氮气层。隔音底板62 为镀锌板制成,隔音底板62的底部装有隔音板63,隔音板63采用隔音棉制成,压缩机64从隔音底板62的底部穿管,保持了隔音罩61的完整性,并且开孔位于底部,噪音向底部的隔音板63和底座68传导,减少了噪音的漏出,提高了静音效果。隔音罩61上还可以铺设隔音棉进一步减小噪音。吸气管和排气管与管道孔之间还可以填充隔音棉隔绝噪音。压缩机64通过橡胶减震垫66安装在隔音底板62上。
47.为了方便安装,油分65和压缩机64均位于隔音罩61内。
48.进风管98与冷凝进风口15连接;出风管99与冷凝出风口14连接,进风管 98和出风管99均穿过墙壁,与室外相通,将室外的空气通过进风管98吸入到冷凝箱内对冷凝器41冷凝后从出风管99排出到室外。
49.将冷凝器41、冷凝风机43和压缩机64均集成到柜机的内部,形成一体机,安装时只需要将空调放置到指定位置,并将进风管98和出风管99穿过墙体的孔与室外进行连通即可,安装非常方便,无需现场安装管路,不需要现场抽真空和加注制冷剂,无需安装外机,缩短了安装时间,降低了安装成本,并且由于无外机,安全性高,维护和拆装也方便,实现即装即用。
50.内部将冷凝器41和冷凝风机43倾斜设置,控制整体高度,结构紧凑。
51.实施例二
52.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19所示,还包括水冷装置,水冷装置包括水冷出水盘5、水冷积水盘93、水箱91和水泵。
53.水冷出水盘5固定在冷凝器41的顶部,水冷出水盘5上设有若干水冷孔51,水冷孔51将冷却水输送到冷凝器41上;水冷积水盘93安装在第三隔板23上,且位于冷凝器41的底部,水冷积水盘93用于收集冷却水;水箱91安装在底座 68上,且位于压缩机64的一侧,水箱91与水冷积水盘93连通;水泵分别与水箱91和水冷出水盘5连通,将水箱91内的冷却水输送到水冷出水盘5内。
54.水冷出水盘5上设有若干水冷孔51和挡水板52,水冷孔51与挡水板52一一对应,水冷孔51用于将水排到冷凝器41上。其中,挡水板52上设有出水槽 53和溢流槽54,出水槽53位于底部,且与水冷孔51相通,出水槽53控制水流的大小,溢流槽54位于出水槽53的上方,溢流槽54的宽度大于出水槽53的宽度,在水冷出水盘5内的水较多时迅速将水排出,溢流槽54可以为喇叭形。挡水板52用于使水能够从各个水冷孔51中排出,避免水集中在几个水冷孔51上排水,使翅片各个部分均能被水均匀的冷凝,从而保证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率。
55.水冷出水盘5上设有固定块57,固定块57卡在冷凝器41上,提高水冷出水盘5固定的可靠性。
56.水冷出水盘5上设有进水管56,进水管56位于水冷出水盘5的一端,进水管56的顶部高于水冷出水盘5的底部,防止水倒流。水冷出水盘5内设有三个分水板55,其中,水冷出水盘5的两侧设有两个分水板55,中间设有一个分水板55,形成“凸”字形的流道,水从中间位置向两侧流动,然后向分水板55与挡水板52之间的位置流动,使水在水冷出水盘5内均匀分布,防止水集中在某处,分水板55与挡水板52配合,实现各个水冷孔51均匀的出水,保证了冷凝器41稳定、可靠的散热效果。进水管56通过水管与水泵连接。
57.水冷积水盘93上设有冷却通孔321,冷却通孔321与控制盒92上的冷却出口922相通。
58.为了方便排出冷凝水,同时提升冷凝水的利用率,还包括蒸发积水盘32,蒸发积水盘32通过水管与水箱91连接,用于将冷凝水排到水箱91内,实现低温冷凝水的利用,提高能效。
59.工作时,水泵启动,水泵将水箱91内的冷却水抽到水冷出水盘5内,冷却水根据分水板55进行流动,冷却水均布在水冷出水盘5内,然后冷却水通过出水槽53流入到水冷孔51中,出水槽53使冷却水均匀的流到冷凝器41上,冷却水从冷凝器41的顶部流道冷凝器41的
底部,对冷凝器41进行冷却,由于冷凝器41同时进行风冷,风冷同时对冷却水进行冷却,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冷却。水冷积水盘93收集经过冷凝器41的冷却水,并通过排水孔流回到水箱91内。
60.实施例三
61.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15所示,冷凝器41上设有冷却管路412,冷却管路412可以位于冷凝器41的底部,或冷却管路412与冷媒管路交错设置,冷却管路412用于冷却水与冷媒进行热交换,提高能效。冷却管路412的一端为进水口413,另一端为出水口414,进水口413与水泵连接,出水口414与水箱 91连接。
62.由于采用了水淋冷却和管路热交换,能够实现水冷的循环,并且提高了冷却效果,降低了风机的功耗和转速,同时降低了噪音。
63.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