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0046发布日期:2023-01-24 21:1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空调的风机风道的设计中,出风动力源多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贯流风机。
3.对于可实现分布式送风的空调,普遍采用离心风机作为动力输出,且一般布置数量为2 个以上。在其风道设计中,易出现流道折弯扭转大,流道阻力高,气流冲击流道壁面,令噪音的音质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结构的流道阻力较高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第一风道部具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用于安装第一风机的第一风机安装腔,第二风道部具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具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机的第二风机安装腔,第一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h的取值范围为:630mm≥h≥570mm;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与第一风机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与第二风机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第一风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第一过渡段以及第一下风道段,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上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下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40
°
≥α≥25
°

6.进一步地,第二风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风道段、第二过渡段以及第二下风道段,第二过渡段与第二上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二过渡段与第二下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为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16
°
≥β≥0
°

7.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沿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第一上风道段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下风道段的一侧。
8.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沿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第二上风道段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下风道段的一侧。
9.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第一风道部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风道部的至少部分在预定竖直面内的投影重叠设置;其中,预定竖直面垂直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
10.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第一风道部具有渐缩部,渐缩部与第一下风道段远离第一过渡段的一端连接;第二下风道段的底部和渐缩部沿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布置并拼接以形成下出风过渡部,下出风过渡部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进风口进风方向的宽度c的取值范围为: 0.9*(a+b)≥c≥0.8*(a+b);其中,a为第二下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为第一下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风道结构具有进风
口,预定方向平行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
11.进一步地,第二下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的取值范围为80mm至 120mm;和/或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下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大于第一下风道段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其中,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预定方向平行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
12.进一步地,第一风道部具有第一下风道段,第二风道部具有第二下风道段,第一下风道段的部分风道段和第二下风道段的部分风道段由共用的分隔板体部相分隔;其中,分隔板体部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1;其中,l1的取值范围为:460mm≥l1≥380mm。
13.进一步地,分隔板体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连通开口。
14.进一步地,连通开口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l2的取值范围为:0.8*l1≥l2≥0.7*l1。
15.进一步地,连通开口内设置有止挡板,止挡板与连通开口的顶端和底端均间隔设置。
16.进一步地,止挡板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其中,120mm≥p≥100mm;和/或止挡板的底端与连通开口的底端之间的竖直距离为q;其中,80mm≥q≥40mm。
17.进一步地,第一下风道段的位于分隔板体部处的的气流流通截面为s1,第二下风道段的位于分隔板体部处的气流流通截面为s2;其中,s1:s2=3:4。
18.进一步地,第一风机安装腔和第二风机安装腔均具有出气口,第一风机安装腔的出气口的宽度与第二风机安装腔的出气口的宽度相等;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的出气口的宽度方向与第二风机安装腔的出气口的宽度方向为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分布方向。
19.进一步地,h的取值为600mm;和/或第一风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第一过渡段以及第一下风道段,第一上风道段和第一下风道段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上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下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30
°
;和/或第二风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风道段、第二过渡段以及第二下风道段,第二上风道段和第二下风道段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二过渡段与第二上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二过渡段与第二下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为β;其中,β=14
°

20.进一步地,第一风道部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风道部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重叠分布,第二风道部的风道腔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为100mm;和/或第一风道部的风道腔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为74mm;和/或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重叠处的宽度c为175mm。
21.进一步地,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重叠处设置有共用的分隔板体部,分隔板体部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1为440mm;和/或分隔板体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的连通开口,连通开口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为330mm。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23.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部和第二风道部,第一风道部具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用于安装第一风机的第一风机安装腔,第二风道部具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具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机的第二风机安装腔,第一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h的取值范围为:630mm≥h≥570mm;其中,第一风机安装
腔的中心线与第一风机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风机安装腔的中心线与第二风机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第一风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第一过渡段以及第一下风道段,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上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与第一下风道段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40
°
≥α≥25
°
,在空调器中,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一风道部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紧凑,并且会增大流动阻力,减少了出风风量;而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小,在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风道的直流段的长度较短,不利于气流的流通和两个并列风道的布置。因此,本技术通过设计弯折角α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设计两个风机安装腔之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来保证风机风道布局紧凑,减小了第一风道的流动阻力,提升了出风风量。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未连通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未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风道结构的e-e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2.10、第一风道部;100、第一风道;110、第一风机;101、第一风机安装腔;11、第一上风道段;12、第一过渡段;13、第一下风道段;130、第一出口;20、第二风道部;200、第二风道;14、渐缩部;140、下出风过渡部;210、第二风机;201、第二风机安装腔;21、第二上风道段;22、第二过渡段;23、第二下风道段;230、第二出口;30、分隔板体部;300、连通开口;301、止挡板;4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4.因柜式空调易受形体限制,从而其流道设计大多采用并行出风的流道,并且风机位置上下分布,因其各自出风流道长度不一样,以及出风面积的不同,导致出风流道流速存在差异,从而使得流道共用的流道壁面两侧产生不同压力差,伴随气流的不稳定,会使得壁面发生振动,从而引起类似“鼓声”的气动噪声异响。
35.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 20,第一风道部10具有第一风道100,第一风道100具有用于安装第一风机110的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第二风道部20具有第二风道200,第二风道200具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机210的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h的取值范围为:630mm≥h≥570mm;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与第一风机110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中心线与第二风机210的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第一风道部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11、第一过渡段12以及第一下风道段13,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上风道段1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下风道段13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40
°
≥α≥25
°

36.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第一风道部10具有第一风道100,第一风道100具有用于安装第一风机110的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第二风道部20具有第二风道200,第二风道200具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机210的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h的取值范围为:630mm≥h≥570mm;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与第一风机110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风机安装腔 201的中心线与第二风机210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第一风道部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11、第一过渡段12以及第一下风道段13,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上风道段 1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下风道段13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40
°
≥α≥25
°
,在空调器中,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一风道部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紧凑,并且会增大流动阻力,减少了出风风量;而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小,在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风道的直流段的长度较短,不利于气流的流通和两个并列风道的布置。因此,本技术通过设计弯折角α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设计两个风机安装腔之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来保证风机风道布局紧凑,减小了第一风道100 的流动阻力,提升了出风风量。
37.优选地,第二风道部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风道段21、第二过渡段22以及第二下风道段23,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上风道段2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下风道段23之间的弯折角为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16
°
≥β≥0
°
。在空调器中,若弯折角β的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二风道部2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紧凑,并且会增大第二风道的流动阻力,减少了出风风量;而弯折角β的角度过小,在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风道的直流段的长度较短,不利于气流的流通和两个并列风道的布置。因此,本技术通过设计弯折角β的取值范围,并且结合上述设计的两个风机安装腔之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和弯折角α的取值范围,进一步地保证风机风道的布局紧凑,同时减小了第一风道 100和第二风道200的流动阻力,提升了出风风量。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应用在双离心风机的分布式送风柜式空调的风道设计上。
39.如图2和图5所示,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沿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第一上风道段11 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下风道段13的一侧。
40.具体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沿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第二上风道段21的至少
部分位于第二下风道段23的一侧。
41.具体地,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第一风道部10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风道部20的至少部分在预定竖直面内的投影重叠设置;其中,预定竖直面垂直于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第一风道部10具有渐缩部14,渐缩部14与第一下风道段13远离第一过渡段12的一端连接;第二下风道段23的底部和渐缩部14沿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布置并拼接以形成下出风过渡部140,下出风过渡部140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的宽度c的取值范围为:0.9*(a+b)≥c≥0.8*(a+b);其中,a为第二下风道段23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为第一下风道段13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预定方向平行于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
4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下风道段23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的取值范围为80mm至120mm;和/或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下风道段23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大于第一下风道段13的气流流通截面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其中,风道结构具有进风口40,预定方向平行于进风口40的进风方向。
44.具体地,第一风道部10具有第一下风道段13,第二风道部20具有第二下风道段23,第一下风道段13的部分风道段和第二下风道段23的部分风道段由共用的分隔板体部30相分隔;其中,分隔板体部3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1;其中,l1的取值范围为:460mm≥l1≥380mm。
4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分隔板体部3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的连通开口300。
46.具体地,连通开口30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l2的取值范围为:0.8*l1≥l2≥0.7*l1。
47.可选地,连通开口300内设置有止挡板301,止挡板301与连通开口300的顶端和底端均间隔设置。
4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止挡板301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其中,120mm≥p≥ 100mm;和/或止挡板301的底端与连通开口300的底端之间的竖直距离为q;其中,80mm≥ q≥40mm。
49.如图3所示,第一下风道段13位于分隔板体部30处的气流流通截面为s1,第二下风道段23位于分隔板体部30处的气流流通截面为s2;其中,s1:s2=3:4。
50.具体地,第一风机安装腔101和第二风机安装腔201均具有出气口,第一风机安装腔101 的出气口的宽度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出气口的宽度相等;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出气口的宽度方向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出气口的宽度方向为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 20的分布方向。
51.可选地,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出气口的宽度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出气口的宽度具有微小差距。
52.具体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出口130和第二出口230,第一出口130与第一风道100连通,第一出口130设置在第一下风道段13的末端,第二出口230与第二风道200连通,第二出口230设置在第二下风道段23的末端;其中,第一出口130的宽度与第二出口230的宽度相等,第一出口130和第二出口230的宽度方向为风道结构的延伸方向。
5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h的取值为600mm;和/或第一风道部10包括依次
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11、第一过渡段12以及第一下风道段13,第一上风道段11和第一下风道段13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上风道段1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12 与第一下风道段13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30
°
;和/或第二风道部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风道段21、第二过渡段22以及第二下风道段23,第二上风道段21和第二下风道段23 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上风道段2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下风道段23之间的弯折角为β;其中,β=14
°

54.具体地,第一风道部10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风道部20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重叠分布,第二风道部20的风道腔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a为100mm;和/或第一风道部10的风道腔的沿预定方向的宽度b为74mm;和/或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的重叠处的宽度c为 175mm。
55.具体地,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的重叠处设置有共用的分隔板体部30,分隔板体部3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1为440mm;和/或分隔板体部3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的连通开口300,连通开口30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l2为330mm。
56.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5所示,采用此设计参数设计时,风机风道布局紧凑,风道体积占用整机空间处于最佳状态,流道风阻小,不同风道间压力自平衡较优。因第一风机110所处的第一风道100相对较长,且气流汇聚处,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的截面比为s1:s2=3:4,且第一风道100的第一过渡段12折弯,故第一风道的流动阻力较大,第一风机110的出风动压转变静压较多,引起风速损失较大,导致静压较高,动压较小。第二风机210出风并未有较大阻力,从而风速较高,气流动压较大,静压较小。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连通后。
57.虽然,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内的气流汇总前是平行的,但静压高的一侧对将出风推向低的一侧,气流流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均衡两侧压力,使得涡流减少,减小了流动阻力,令风量提升,也使得第一出口130和第二出口230的出风风量近乎一致。同时,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内的动压静压均变得稳定,令整体气动噪声明显改善。
5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风机110和第二风机210之间的距离 h=600mm,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的截面比为s1:s2=3:4,第一过渡段12的弯折角α=30
°
,第二过渡段22的弯折角β=14
°
,第二风道200的宽度a=100mm,第一风道100的宽度b=74mm;出风风道的宽度c=175mm,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共用壁面长度l1=440mm,风道连通开口的长度l2=330mmm还可将l2段为分成两段连通段,其中距离底部隔断位置q高度, 80mm≥q≥40mm,布置p长度的隔板,120mm≥p≥100mm,从而均衡两侧压力,减少涡流,减小流阻,令风量提升,令风道内的压力自平衡,从而减少气动噪声。
5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60.综上,本实用新型风道结构的参数设计,在空调的多个风机布置在不同水平高度时,其各自的风道平行出风时,采用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流动阻力,增大出风风量,还可令出风流道内压力自平衡,使得不同流道间的气流动压和静压转变更顺畅,达到均衡各流道气压差的效果,令气动噪声更小,音质更佳。
61.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2.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部10和第二风道部20,第一风道部10具有第
一风道100,第一风道100具有用于安装第一风机110的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第二风道部20具有第二风道200,第二风道200具有用于安装第二风机210的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风机安装腔201的中心线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h的取值范围为:630mm≥h≥570mm;其中,第一风机安装腔101的中心线与第一风机110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风机安装腔 201的中心线与第二风机210的叶轮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第一风道部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风道段11、第一过渡段12以及第一下风道段13,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上风道段 1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一过渡段12与第一下风道段13之间的弯折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40
°
≥α≥25
°
,在空调器中,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一风道部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紧凑,并且会增大流动阻力,减少了出风风量;而若弯折角α的角度过小,在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风道的直流段的长度较短,不利于气流的流通和两个并列风道的布置。因此,本技术通过设计弯折角α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设计两个风机安装腔之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来保证风机风道布局紧凑,减小了第一风道100 的流动阻力,提升了出风风量。
63.进一步地,第二风道部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风道段21、第二过渡段22以及第二下风道段23,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上风道段21之间的弯折角和/或第二过渡段22与第二下风道段23之间的弯折角为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16
°
≥β≥0
°
。在空调器中,若弯折角β的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二风道部2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紧凑,并且会增大第二风道的流动阻力,减少了出风风量;而弯折角β的角度过小,在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风道的直流段的长度较短,不利于气流的流通和两个并列风道的布置。因此,本技术通过设计弯折角β的取值范围,并且结合上述设计的两个风机安装腔之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和弯折角α的取值范围,进一步地保证风机风道的布局紧凑,同时减小了第一风道 100和第二风道200的流动阻力,提升了出风风量。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