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5103发布日期:2022-10-05 00:20阅读:47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空调机,其室内机具有主热交换器30、辅助热交换器40以及将两者固定的固定结构(请参照图1~3)。其中,图1是表示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的固定结构中的、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上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41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1的固定结构中的、安装在主热交换器30上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31的示意图。
3.如图1~3所示,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41为挂耳结构,通过利用螺钉将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31和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41(具体而言,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41的挂耳部)固定而将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一起。
4.但是关于上述的固定结构,由于热交换器的各个冷媒管之间的空间小,因此存在不容易将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一起,并且容易划伤或撞伤冷媒管的问题。并且,由于是利用螺钉将固定件31、41固定起来的结构,因此还存在组装所需的工作量大、成本高的问题。此外,在根据分流的需要而调节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时,由于固定件31、41被螺钉固定,因此还存在不容易对辅助热交换器40的位置进行调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就是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使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将主热交换器和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且容易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
6.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是一种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其用于将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主热交换器和辅助热交换器固定,所述固定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可被固定在所述主热交换器上的第1固定件;和可被固定在所述辅助热交换器上的第2固定件,在所述第1固定件的表面形成了n个通孔,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在所述第2固定件的表面形成了1个可与各个所述通孔卡合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可进入1个所述通孔中与该通孔卡合。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8.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是第1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在所述第1固定件的表面沿边缘形成了与所述n个通孔对应的n个滑槽,各个所述滑槽在所述边缘开口,所述边缘是所述第1固定件的表面的、固定所述主热交换器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器时与所述第2固定件接触的边缘,所述n个滑槽和所述n个通孔以1个滑槽与1个通孔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的方式构成n个滑槽通孔组,在所述第2固定件的表面形成了1个可沿所述滑槽滑动的柱形突起,当所述柱形突起从1个滑槽的一端的开口移动至该滑槽的另一端时,所述弹性片进入与所述1
个滑槽构成滑槽通孔组的通孔中与该通孔卡合。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通过使突起沿滑槽移动,能够引导第2固定件相对于第1固定件的移动,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更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10.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是第1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n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5的自然数。
11.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面是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所述滑槽包括: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和位于所述第1延伸部与所述第2延伸部之间的平滑连接部,所述第2延伸部在所述第1固定件的边缘处开口。
12.根据第4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通过使滑槽的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为平滑结构,除了能够获得与第2方面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使柱形突起能够从滑槽的一端平滑地移动至该滑槽的另一端。
13.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面是第4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2方向垂直,所述第1延伸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柱形突起的外径大致相同或者大于所述柱形突起的外径,所述第2延伸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柱形突起的外径大致相同或者所述柱形突起的外径。
14.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面是第1方面~第5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在与所述第1固定件的表面垂直的一个截面中所述第1固定件为z字形,所述第1固定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1平板部;位于下方的第2平板部;和连接所述第1平板部和所述第2平板部的中间部,在所述中间部形成有供所述主热交换器的多个冷媒管插通在其中的多个冷媒管通孔,所述第2平板部用于将所述第1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室内机中。
15.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面是第1方面~第5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所述弹性片的根端形成在所述第2固定件的表面,所述弹性片的表面与所述第2固定件的表面所成的角为锐角。
16.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面是第1方面~第5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所述第2固定件为盒形,通过将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一端插入所述第2固定件中而将所述第2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辅助热交换器。
17.根据第3方面~第8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能够获得与第1方面相同的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面是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具有主热交换器和辅助热交换器,所述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方面~第8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所述第1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主热交换器上,所述第2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辅助热交换器上,所述弹性片与1个所述通孔卡合。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面的室内机,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20.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面是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第9方面的室内机。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面的空调机,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附图说明
22.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主热交换器与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23.图2是表示图1的固定组件中的、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上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
24.图3是表示图1的固定组件中的、安装在主热交换器上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
25.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器与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26.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27.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中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
28.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中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
29.图8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主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
30.图9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主热交换器之后的示意图。
31.图10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
32.图11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之后的示意图。
33.图12是表示将图11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图9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
34.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器与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35.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框图。
36.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下面,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下面的实施方式仅仅为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面的实施方式。
41.(第1实施方式)
42.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器与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中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中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主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
43.图9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主热交换器之后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之后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将图11所示的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图9所示的主热交换器之前的示意图。
44.如图4、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1(也可称为“固定用组件1”)包括:可被安装在主热交换器30上的主热交换器侧固定件10(下面简称为固定件10);和可被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上的辅助热交换器侧固定件20(下面简称为固定件20)。其中,由于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本说明书中省略对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详细说明。
45.如图4、6所示,在固定件10(第1固定件)的表面沿固定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时与固定件10接触的边缘(即,最靠近辅助热交换器40的边缘)形成了在该边缘开口的5个滑槽11a~11e,并且在固定件10的表面形成了与滑槽11a~11e对应的5个通孔12a~12e。其中,5个滑槽和5个通孔以1个滑槽与1个通孔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的方式构成5个滑槽通孔组。
46.例如,在图6中,滑槽11a与通孔12a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滑槽11b与通孔12b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滑槽11c与通孔12c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滑槽11d与通孔12d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滑槽11e与通孔12e构成1个滑槽通孔组。
47.在图6中,5个滑槽11a~11e沿x方向(第1方向)排列,并且5个通孔12a~12e也沿x方向排列。但是并不限定于此,5个滑槽11a~11e只要沿固定件10的表面中最靠近辅助热交换器40的边缘形成即可,通孔12a~12e与滑槽11a~11e对应地形成即可。
48.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槽通孔组形成有5个,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数量,例如可以是2、3、4或更多。滑槽通孔组的数量优选在2个~5个的范围内。
49.在与x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固定件10形成为z字形。固定件10包括:位于上方的第1平板部10a;位于下方的第2平板部10c;和连接第1平板部10a和第2平板部10c的中间部10b。作为一例,固定件10由镀锌钢板形成。
50.在俯视时(即,在与固定件1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各个滑槽11a~11e为l字形。这里以滑槽11e为例进行说明。滑槽11e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111;沿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第2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113;和位于第1延伸部111与第2延伸部113之间的平滑连接部112,第2延伸部113朝向辅助热交换器40一侧开口。
51.在固定件10的中间部10b形成有供主热交换器30的多个冷媒管插通在其中的多个
冷媒管通孔13。固定件10的第2平板部10c用于将第1固定件10固定在室内机中。
52.如图7所示,在固定件20的表面形成了1个可沿滑槽11a~11e滑动的柱形突起21和1个可与通孔12a~12e卡合的弹性片22。弹性片22的根端形成在固定件20的表面,前端与固定件20的表面分开而向上方翘起,弹性片22的表面与固定件20的表面所成的角为锐角。弹性片22在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可绕其根端转动。
53.在各个滑槽通孔组中,滑槽与通孔在x方向上的距离都为第1距离,滑槽与通孔在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的距离都为第2距离。
54.当柱形突起21从1个滑槽(图4中为滑槽11b)的一端的开口移动至该滑槽11b的另一端时,弹性片22进入与滑槽11b构成滑槽通孔组的通孔12b中与该通孔12b卡合。也就是说,弹性片22与突起21在x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1距离,弹性片22与突起21在y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2距离(即,弹性片22与突起21在第1方向上的距离,同各个滑槽通孔组中的滑槽与通孔在x方向上的距离相同;弹性片22与突起21在第y方向上的距离,同各个滑槽通孔组中的滑槽与通孔在y方向上的距离相同)。
5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令第1距离为23.4mm,第2距离为5.8mm。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任意地调整第1距离、第2距离,只要能够将固定件10、20彼此固定、进而将主热交换器30、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即可。
56.各个滑槽11a~11e的第1延伸部111在y方向上的宽度与突起21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突起21的外径稍大。第2延伸部113在x方向上的宽度与突起21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突起21的外径大。为了使突起21容易进入各个滑槽11a~11e中,优选各个滑槽11a~11e的面向辅助热交换区40的一侧的开口在x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突起21的外径。
57.固定件20为盒形,由树脂形成,通过将辅助热交换器40的一端沿y方向插入固定件20中而将固定件20固定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上。
58.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滑槽11a~11e为l字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将突起21从一端引导至另一端的形状即可。例如,在俯视时(即,在与x方向、y方向垂直的方向观看时),各个滑槽也可以为弧形,或弯折多次的形状(例如,s形)。
59.各个滑槽彼此的形状也可以互不相同。例如,可以令1个滑槽为l字形,另一个滑槽为弧形或弯折多次的形状。或者各个滑槽虽然都是l字形,但是第1延伸部111的沿x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彼此不同,第2延伸部113的沿y方向的延伸长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60.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时,弹性片22为矩形状。在y方向上,通孔12a~12e与弹性片22的宽度相同。但是弹性片22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是能够进入通孔12a~12e中且与通孔12a~12e卡合的形状即可。
61.在要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1来固定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时,如图8中箭头所示,首先将固定件10安装在主热交换器30上。主热交换器30的各个冷媒管插通在固定件10的中间部10b上的通孔13中。
62.如图9所示,在将固定件10安装在主热交换器30上之后,在固定件10的第1平板部10a与主热交换器30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空间,该空间用来安装辅助热交换器40。
63.然后如图10中箭头所示,将固定件20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上,即,将辅助热交换器40的靠固定件20的一端沿y方向插入在盒形固定件20中。
64.当然,也可以先将固定件20安装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上,然后将固定件10安装在主
热交换器30上。
65.最后,如图12所示,将辅助热交换器40放置在主热交换器30的表面上,在使固定件20上的突起21对准固定件10上的一个滑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滑槽11b)的开口的状态下,沿y方向使辅助热交换器40移动。在突起21从滑槽11b的一端的开口进入滑槽11b后在该滑槽11b内移动至另一端,辅助热交换器40也随之移动。如图4所示,当突起21从滑槽11b的一端的开口到达滑槽11b的另一端时,弹性片22处于与通孔12b(通孔12b与滑槽11b构成一个滑槽通孔组)对应的位置,进入并卡止在该通孔12b内。
66.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只需使辅助热交换器40沿主热交换器30的表面与该表面大致平行地移动,就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主热交换器30上。也就是说,能够在固定件10的第1平板部10a与主热交换器30的上表面之间的受限的空间内,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主热交换器30上。因此,能够避免如现有技术那样划伤或撞伤冷媒管的问题。
67.此外,在为了分流而在x方向上调节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时(例如要使弹性片22卡合到另一个通孔12a内时),首先将辅助热交换器40从主热交换器30上拆卸下来。具体而言,操作者按住弹性片22使其绕其根端下降至通孔12b内(即,使弹性片22的表面与固定件10的表面所成的角度大致为0),然后使突起21沿滑槽11b移动至其开口,即可将辅助热交换器40从主热交换器30上拆卸下来。
68.然后按与之前相同的方式,使突起21对准滑槽11a,沿y方向使辅助热交换器40移动。在突起21从滑槽11a的一端的开口进入滑槽11a后在该滑槽11a内移动至另一端,辅助热交换器40也随之移动。当突起21从滑槽11a的一端的开口到达滑槽11a的另一端时,弹性片22处于与通孔12a(通孔12a与滑槽11a构成一个滑槽通孔组)对应的位置,进入并卡止在该通孔12a内。
69.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弹性片22从通孔12b移动至通孔12a内,改变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
7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8、9所示,在x方向上,各个通孔(例如通孔12a)与相邻的通孔(12b)之间的距离为s1,各个冷媒管与相邻的冷媒管之间的距离为s2,并且s1=s2=15.6mm。但是s1、s2的距离并不限定于此。在冷媒管彼此之间的距离改变了的情况下,也可以相应地改变通孔彼此之间的距离。
7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通孔为矩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通孔也可以为椭圆形、圆形或六边形。
72.如之前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只需在与主热交换器30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辅助热交换器40,就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主热交换器30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
73.(第2实施方式)
74.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主热交换器与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75.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滑槽通孔组仅设置了2组。
76.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这里省略对其说明。
7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同样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
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78.在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组件中,在固定件10的表面除了形成了通孔12a~12e之外,还形成了滑槽11a~11e;并且在固定件20的表面除了形成了可与各个通孔12a~12e卡合的弹性片22之外,还形成了可沿各个滑槽11a~11e滑动的突起2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也可以省略滑槽11a~11e和突起21的设置。
79.在不设置滑槽11a~11e和突起21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主热交换器30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
80.但是,在设置了滑槽11a~11e和突起21的情况下,通过使突起21沿各个滑槽移动,与没有设置滑槽11a~11e和突起21的情况相比,能够引导固定件20相对于固定件10的移动,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40固定在主热交换器30上,并且能够更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40相对于主热交换器30的位置。
81.(第3实施方式)
82.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框图。
8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50包括主热交换器30和辅助热交换器40,此外还包括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组件1。
84.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框图。
85.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100包括室内机50。
8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和空调机,能够容易地将辅助热交换器固定在主热交换器上,并且能够容易地调节辅助热交换器相对于主热交换器的位置。
8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