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

文档序号:31889196发布日期:2022-10-22 01:04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炭化炉尾气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炭化炉是将含碳的有机物料在炉内高温条件下进行干馏、无氧炭化的设备。炭化产品可用于固碳减排、土壤改良、水源净化等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途径,具有广阔运用前期。炭化炉炭化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含有气化焦油等有害物质,若直接排入空气,会污染环境。
3.目前,已有针对炭化炉尾气处理的在先专利,如申请号为cn201921517271.9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减小污染的炭化炉,该装置将尾气导回炉体,充分利用了尾气的余热,但尾气冷却后产生的焦油附着在炭产品上,降低了炭产品质量;申请号为cn202010732817.3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化工装置用尾气余热降温装置,该装置将尾气通过冷水管冷却过滤后将尾气排出了,但尾气的余热被水吸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没有设置焦油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以提高尾气热值的利用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干燥塔、翻转机构和焦油收集机构,所述焦油收集机构安装在干燥塔的底部,所述干燥塔内腔设有干燥筒,所述干燥塔套设在干燥筒外部,所述干燥塔与干燥筒之间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螺旋环绕在干燥筒外壁,所述干燥筒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伸出干燥塔外部与外设的炭化炉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与焦油收集机构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进气管的出气端的上方,所述翻转机构盖设在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机构与干燥塔活动连接。
7.进一步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散热孔所排布的路径与进气管环绕的路径相适配。
8.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板和伺服电机,所述翻转板盖设在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板的一端与干燥塔铰接,所述伺服电机安装在干燥塔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翻转板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还包括净化塔,所述净化塔位于干燥塔一侧,所述净化塔与集油收集机构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塔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干燥塔的顶部的开口处盖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开关把手。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通过将炭化炉排出的且温度较高的尾气排到进气管中,由于进气管螺旋环绕在干
燥筒外壁,且干燥筒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这样使得排到进气管中的尾气产生的热量会通过散热孔扩散到干燥筒内对干燥筒内的待炭化物质进行干燥,温度较高的尾气在经过热扩散之后从进气管的出气端排到集油收集机构中进行收集,通过将尾气中的热量用于下一批物料干燥,尾气冷却后凝结成焦油后被收集起来,充分利用了尾气热值,从而提高了尾气的热值的利用率,且可以单独将焦油单独收集起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3.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的干燥塔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的干燥塔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的干燥塔和净化塔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的图3的剖视图;
17.标号说明:
18.1、干燥塔;101、干燥筒;102、散热孔;
19.2、翻转机构;201、翻转板;202、伺服电机;
20.3、焦油收集机构;
21.4、进气管;
22.5、净化塔;
23.6、密封盖;601、开关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5.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26.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干燥塔、翻转机构和焦油收集机构,所述焦油收集机构安装在干燥塔的底部,所述干燥塔内腔设有干燥筒,所述干燥塔套设在干燥筒外部,所述干燥塔与干燥筒之间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螺旋环绕在干燥筒外壁,所述干燥筒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伸出干燥塔外部与外设的炭化炉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与焦油收集机构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进气管的出气端的上方,所述翻转机构盖设在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机构与干燥塔活动连接。
27.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8.通过将炭化炉排出的且温度较高的尾气排到进气管中,由于进气管螺旋环绕在干燥筒外壁,且干燥筒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这样使得排到进气管中的尾气产生的热量会通过散热孔扩散到干燥筒内对干燥筒内的待炭化物质进行干燥,温度较高的尾气在经过热扩散之后从进气管的出气端排到集油收集机构中进行收集,通过将尾气中的热量用于下一批物料干燥,尾气冷却后凝结成焦油后被收集起来,充分利用了尾气热值,从而提高了尾气的热值的利用率,且可以单独将焦油单独收集起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9.进一步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散热孔所排布的路径与进气管环绕的路径相适配。
30.从上述描述可知,使得装有尾气的进气管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通过散热孔扩散到干燥筒内腔,提高了物料干燥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尾气的热值的利用率。
31.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板和伺服电机,所述翻转板盖设在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板的一端与干燥塔铰接,所述伺服电机安装在干燥塔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翻转板固定连接。
32.从上述描述可知,干燥塔底部设置翻转机构,通过伺服电机进行翻转,使干燥后炭化原料迅速取出;即当干燥筒内腔的物料干燥好之后,驱动伺服电机转动,伺服电机转动带动翻转板翻转使得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打开,这样干燥完毕的物料就可以从干燥塔的底部的开口出来以备作为炭化炉炭化的原料。
33.进一步的,还包括净化塔,所述净化塔位于干燥塔一侧,所述净化塔与集油收集机构连通。
34.从上述描述可知,排入到焦油收集机构中的尾气一部分凝结成焦油,一部分还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通过设置净化塔,对剩余的尾气进行净化。
35.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塔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干燥塔的顶部的开口处盖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开关把手。
36.从上述描述可知,将干燥塔的顶部设计敞开式开口,能够便于炭化原料装入干燥塔内。
37.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38.请参照图1、图2和图4,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干燥塔1、翻转机构2和焦油收集机构3,所述焦油收集机构3安装在干燥塔1的底部,所述干燥塔1内腔设有干燥筒101,所述干燥塔1套设在干燥筒101外部,所述干燥塔1与干燥筒101之间设有进气管4,所述进气管4螺旋环绕在干燥筒101外壁,所述干燥筒101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102,所述进气管4的进气端伸出干燥塔1外部与外设的炭化炉连通,所述进气管4的出气端与焦油收集机构3连通,所述进气管4的进气端位于进气管4的出气端的上方,所述翻转机构2盖设在干燥塔1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机构2与干燥塔1活动连接。
39.请参照图4,两个以上的所述散热孔102所排布的路径与进气管4环绕的路径相适配。
40.请参照图2,所述翻转机构2包括翻转板201和伺服电机202,所述翻转板201盖设在干燥塔1的底部的开口处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翻转板201的一端与干燥塔1铰接,所述伺服电机202安装在干燥塔1上,所述伺服电机202的输出端与翻转板201固定连接。
41.请参照图3和图4,还包括净化塔5,所述净化塔5位于干燥塔1一侧,所述净化塔5与集油收集机构连通。
42.请参照图1,所述干燥塔1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干燥塔1的顶部的开口处盖设有密封盖6,所述密封盖6上设有开关把手601。
43.还包括干燥塔1支架和净化塔5支架,所述干燥塔1放置在干燥塔1支架上,所述净化塔5放置在净化塔5支架上。
44.上述的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45.将炭化炉排出的且温度较高的尾气排到进气管4中,由于进气管4螺旋环绕在干燥筒101外壁,且干燥筒101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102,这样排到进气管4中的尾气
产生的热量会通过散热孔102扩散到干燥筒101内对干燥筒101内的待炭化物质进行干燥,温度较高的尾气在经过热扩散之后从进气管4的出气端排到集油收集机构中进行收集,通过将尾气中的热量用于下一批物料干燥,尾气冷却后凝结成焦油后被收集起来,充分利用了尾气热值;
46.当干燥筒101内的物料干燥完成后,启动伺服电机202,伺服电机202转动带动翻转板201翻转,这时干燥塔1底部的开口打开,这样干燥完毕的物料就可以从干燥塔1的底部的开口出来以备作为炭化炉炭化的原料;
47.由于排入到焦油收集机构3中的尾气一部分凝结成焦油,一部分还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将剩余的气态的尾气排入到净化塔5中进行净化。
4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炭化炉尾气处理装置,通过将炭化炉排出的且温度较高的尾气排到进气管中,由于进气管螺旋环绕在干燥筒外壁,且干燥筒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散热孔,这样使得排到进气管中的尾气产生的热量会通过散热孔扩散到干燥筒内对干燥筒内的待炭化物质进行干燥,温度较高的尾气在经过热扩散之后从进气管的出气端排到集油收集机构中进行收集,通过将尾气中的热量用于下一批物料干燥,尾气冷却后凝结成焦油后被收集起来,充分利用了尾气热值,从而提高了尾气的热值的利用率,且可以单独将焦油单独收集起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