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5451发布日期:2022-08-27 02:21阅读:53来源:国知局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为了丰富空调器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在空调器上集成新风模块、净化模块、加湿模块等,以提升用户体验。
3.但是,现有的净化模块、加湿模块等均直接设置在新风模块上,以使得净化模块、加湿模块和新风模块形成为一体件,这样在生产净化模块、加湿模块和新风模块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相互位置关系等,导致净化模块、加湿模块和新风模块在设计、加工、装配上的灵活性较差,从而增加装配难度,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提出一种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由多个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以降低新风部件的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部件装配难度大、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部件的空调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新风部件,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具有出风口;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具有新风风道以及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新风组件之间,且包括净化支架和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支架与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新风组件分别装配相连,且所述净化支架的侧周壁限定出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的净化风道,所述侧周壁上具有抽拉口,所述净化模块适于通过所述抽拉口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通过将净化组件设在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之间,以使得新风部件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本技术将净化支架分别与新风风机、新风组件装配相连,也就是净化支架、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结构,这样在生产新风部件的过程中,即可分别单独加工净化支架、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以确保净化支架、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能够加工成各自需要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得净化支架、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在设计、加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同时上述设置还可降低净化支架、新风风机和新风组件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进而提高新风部件的装配效率。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新风部件不仅具有净化功能,且在设计、加工、装配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生产效率高。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净化支架内具有导向结构,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导向结构配合,以适于沿所述导向结构限定的轨迹抽拉。
9.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筋,所述净化模块的底面适于支撑在所述导向筋
上滑动。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净化支架内具有防跳结构,所述防跳结构与所述净化模块配合,以防止所述净化模块在垂直于抽拉方向上超出预定幅度窜动。
11.可选地,所述防跳结构为配合槽和配合凸起中的一个,所述净化模块上设有所述配合槽和所述配合凸起中的另一个,所述配合凸起适于配合于所述配合槽内以沿所述配合槽的延伸方向滑动;或者,所述防跳结构为防跳凸起,所述防跳凸起适于抵接在所述净化模块的顶部。
12.可选地,沿所述净化模块的抽拉方向,所述防跳结构位于所述净化支架的中心平面的远离所述抽拉口的一侧。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净化支架内设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抽拉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以用于防止从所述抽拉口向所述出风口伸手。
14.可选地,所述防护件上具有若干通风孔。
15.可选地,所述通风孔的长度小于60mm,宽度小于10mm。
16.可选地,所述防护件在所述净化模块的插入方向上的延展长度l1,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净化模块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l,l1为的1/3l-2/3l。
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风机上具有朝向所述抽拉口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净化支架与所述第一翻边通过插接组件定位配合和/或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
1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净化支架的侧周壁在除了形成所述抽拉口的一侧外,其余至少一侧具有朝向所述新风风机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密封配合在所述新风风机的限定出所述出风口的壁面外侧。
19.可选地,所述净化支架在所述抽拉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二翻边,两侧的所述第二翻边夹设在所述新风风机的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壁面的外侧。
2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组件包括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包括风向或风感调节模块、湿度调节模块、温度调节模块、气味调节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21.可选地,所述湿度调节模块包括加湿支架和加湿件,所述加湿支架与所述净化支架装配相连,且所述加湿支架限定出加湿风道,所述加湿件设于所述加湿风道。
22.可选地,所述加湿支架在靠近所述抽拉口的一侧设有水槽,所述加湿支架的在远离所述水槽的一侧与所述净化支架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23.可选地,所述加湿支架在所述抽拉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上,分别通过卡位结构与所述净化支架卡位配合,所述卡位结构包括卡孔和伸入所述卡孔的卡钩。
24.可选地,所述净化支架的侧周壁在除了形成所述抽拉口的一侧外,其余至少一侧具有朝向所述加湿支架延伸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密封配合在所述加湿支架的限定出所述进风口的壁面外侧。
25.可选地,所述净化支架在所述抽拉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三翻边,两侧的所述第三翻边夹设在所述加湿支架的两侧壁面的外侧。
2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具有换热
风道;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以及使气流流经所述换热风道的送风装置;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为前述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的出风与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混合出风或者分别单独出风。
2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部件,在确保空调器具有新风功能、净化功能的同时,还可降低空调器的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2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剖视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净化组件的爆炸图。
33.图4为图3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净化支架的俯视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风机与净化支架的爆炸图。
36.图7为图6中区域ⅱ的局部放大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净化支架的爆炸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部分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40.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41.图12为图11的爆炸图。
42.附图标记:
43.1000、空调器;
44.100、新风部件;
45.10、湿度调节模块;
46.11、加湿支架;111、加湿风道;114、水槽;
47.12、加湿件;
48.20、新风组件;21、新风风道;211、进风口;
49.30、新风风机;
50.31、出风口;
51.32、第一翻边;321、第一连接孔;
52.50、净化组件;
53.51、净化支架;
54.511、净化风道;
55.512、抽拉口;
56.513、导向结构;5131、导向筋;
57.514、防跳结构;5141、配合槽;5142、配合凸起;515、防护件;5151、通风孔;
58.516、第二翻边;
59.517、第三翻边;
60.518、第一连接柱;
61.519、第二连接孔;
62.52、净化模块;
63.60、插接组件;61、插扣;62、插槽;
64.70、卡位结构;71、卡孔;72、卡钩;
65.200、换热部件;
66.300、空调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6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9.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
7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包括新风风机30、新风组件20和净化组件50。
71.其中,如图2所示,新风风机30具有出风口31。出风口31适于连通新风风机30的内外两侧,用于将新风风机30引入的风排出。
72.如图2所示,新风组件20具有新风风道21和进风口211,进风口211与新风风道21连通。进风口211用于连通新风组件20内部的新风风道21与新风组件20外部的空气,以实现通过进风口211将外部空气导入至新风风道21内。
73.如图1和图3所示,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与新风组件20之间,净化组件50包括净化支架51和净化模块52,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新风组件20分别装配相连。这里可以理解为,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均为单独的结构,在装配的过程中,将净化支架51分别与新风风机30、新风组件20进行连接,并将净化组件50连接在新风风机30与新风组件20之间。
74.如图2和图3所示,净化支架51的侧周壁限定出净化风道511,净化风道511连通出风口31与进风口211。因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与新风组件20之间,也就是净化组件50会形成在出风口31和进风口211之间,通过在净化支架51上设置净化风道511,以避免净化支架51封堵出风口31或进风口211,从而实现利用净化风道511连通出风口31与进风口211,
确保出风口31排出的气流能够通过净化风道511顺利输送至进风口211内,便于气流的流动。
75.在具体的示例中,可以在位于出风口31和进风口211之间的净化支架51的相对侧周壁上开设避让通口,两个避让通口连通以限定出净化风道511,从而实现利用净化风道511连通出风口31与进风口211。
76.如图3所示,净化支架51的侧周壁上具有抽拉口512,净化模块52适于通过抽拉口512可拆卸地安装于净化风道511。也就是说,净化组件50包括净化模块52,净化模块52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这样当出风口31排出的气流通过净化风道511朝向进风口211流动时,气流会流经净化模块52,净化模块52用于对气流进行净化,以提高气流的洁净度,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提升用户体验。
7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净化支架51的侧周壁上具有抽拉口512,抽拉口512用于避让净化模块52,以确保净化模块52能够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降低净化模块52的安装难度,同时,将净化模块52可拆卸地安装于净化风道511内,便于用户通过抽拉口512拆卸净化模块52,从而方便用户更换或清洗净化模块52。
78.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通过将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与新风组件20之间,并在净化组件50的净化支架51上设置连通出风口31与进风口211的净化风道511,这样当新风风机30朝向新风组件20输送气流时,气流即可经过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的净化模块52,净化模块52先对气流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再通过进风口211进入新风风道21内,以提高新风部件100引入的新风的洁净度,提升用户体验。
79.此外,本技术将净化支架51分别与新风风机30、新风组件20装配相连,也就是在生产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单独加工生产,以使得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结构,在各部件生产完成后,再将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进行连接,以形成新风部件100。
80.通过上述装配过程,以确保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能够加工成各自需要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得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在设计、加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同时上述设置还可降低净化支架51、新风风机30和新风组件20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进而提高新风部件100的装配效率。
81.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不仅具有净化功能,且在设计、加工、装配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生产效率高。
82.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净化功能,且同时由多个相互单独的结构相连而成,也就是在生产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将新风部件100拆分成若干单独的结构进行生产装配,这样从设计、加工、装配上均使得新风部件100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从而提高新风部件100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
83.可选地,净化模块52可为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ment,高效颗粒过滤)网或活性炭网,hepa网或活性炭网可拆卸地安装于净化风道511内,以使得净化组件50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从而实现利用净化组件50对空气进行净化。
8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净化支架51内具有导向结构513,净化模块52与导向结构513配合,净化模块52以适于沿导向结构513限定的轨迹抽拉。也就是在抽拉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导向结构513可确保净化模块52能够沿导向结构513限
定的轨迹进行移动,从而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将净化模块52安装在净化支架51内,以及当净化支架51安装到位后,用户能够顺利将净化支架51从净化模块52中取出。
85.尤其是在安装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因净化模块52需要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净化风道511的两端连通,若不设置导向结构513,这样在安装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会出现净化模块52从净化风道511的一端伸入的现象,也就是导致净化模块52无法准确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从而提高净化模块52的安装难度。
86.因此,本技术通过设置导向结构513,导向结构513可确保在安装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净化模块52能够准确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从而降低净化模块52的安装难度。
87.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导向结构513包括导向筋5131,净化模块52的底面适于支撑在导向筋5131上滑动。在就是在装拆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净化模块52的底面可抵接在导向筋5131上,随后在延伸导向筋5131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以确保净化模块52能够准确安装在净化风道511内或净化风道511内的净化模块52能够顺利取出,从而降低净化模块52的装拆难度。
8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净化模块52的底面支撑在导向筋5131上,此时导向筋5131还可起到支撑净化模块52的作用,以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净化模块52能够稳定连接在净化风道511内,这样净化模块52即可有效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净化。
89.也就是说,本技术通过设置导向筋5131,不仅可对净化模块52的移动起导向作用,还可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
90.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4所示,导向筋5131具有一定的长度并朝向远离抽拉口512的方向延伸,以确保导向筋5131能够有效对净化模块52的移动起导向作用,以及有效支撑净化模块52。
91.可选地,导向筋5131采用板状结构制成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导向筋5131占用过多的空间,同时还可确保导向筋5131能够有效对净化模块52的移动起导向作用,以及有效支撑净化模块52。
9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净化支架51内具有防跳结构514,防跳结构514与净化模块52配合,防跳结构514以防止净化模块52在垂直于抽拉方向上超出预定幅度窜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净化模块52沿前后方向进行抽拉时,防跳结构514可防止净化模块52在上下方向上发生超出预定幅度的窜动,也就是保证净化模块52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抽拉,并使得净化模块52在进行抽拉的过程中结构稳定,从而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将净化模块52安装在净化支架51内,以及当净化支架51安装到位后,用户能够顺利将净化支架51从净化模块52中取出。
93.也可以理解为,本技术一方面通过设置导向结构513来限定净化模块52在抽拉过程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还通过设置防跳结构514来限定净化模块52在抽拉过程中的位置,以防止净化模块52在拆卸地过程中从净化风道511的两侧伸出,从而降低净化模块52的装拆难度。
94.可选地,防跳结构514为配合槽5141和配合凸起5142中的一个,净化模块52上设有配合槽5141和配合凸起5142中的另一个,配合凸起5142适于配合于配合槽5141内以沿配合槽5141的延伸方向滑动。也就是说,净化支架51内设置有配合槽5141和配合凸起5142中的一个,净化模块52上设有配合槽5141和配合凸起5142中的另一个,当净化模块52与净化支
架51配合时,配合凸起5142适于配合在配合槽5141内,同时配合凸起5142还可相对于配合槽5141的延伸方向滑动,从而防止净化模块52在抽拉的过程中发生超出预定幅度的窜动,保证净化模块52能够在预定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降低净化模块52的装拆难度,并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
95.可选地,如图3所示,净化支架51上设有配合凸起5142,净化模块52上设有配合槽5141,配合凸起5142适于配合在配合槽5141内,以防止净化模块52在抽拉的过程中发生超出预定幅度的窜动。
96.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3所示,配合凸起5142形成在净化支架51的侧壁上,配合槽5141形成在净化模块52的侧壁上,因在装配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净化模块52的侧壁能够靠近净化支架51的侧壁设置,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配合槽5141能够靠近配合凸起5142设置,从而实现将配合凸起5142配合在配合槽5141内,保证净化模块52能够在预定方向上进行移动。
97.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净化支架51上设置配合槽5141,配合凸起5142设置在净化模块52上(该示例图中未示出),也可防止净化模块52在抽拉的过程中发生超出预定幅度的窜动。
98.此外,通过配合凸起5142和配合槽5141的配合,还可实现利用净化支架51支撑净化模块52,以进一步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
99.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防跳结构514为防跳凸起,防跳凸起适于抵接在净化模块52的顶部。这里可以理解为,防跳结构514只形成为一个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可抵接在净化模块52的顶部,此时防跳凸起用于限定净化模块52的位置,防止净化模块52向上窜动,这样也可起到限定净化模块52移动位置的作用,提高净化模块52的位置稳定性。
10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防跳凸起的结构可参见图4中配合凸起5142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防跳凸起的结构与配合凸起5142的结构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配合凸起5142的设置位置而言,防跳凸起更靠近净化支架51的顶侧设置,以确保在装配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防跳凸起能够有效抵接在净化模块52的顶部,以限定净化模块52的移动位置。
101.此外,通过将防跳结构514设置为防跳凸起,防跳凸起可与导向筋5131配合,其中,防跳凸起用于防止净化模块52向上窜动,导向筋5131用于防止净化模块52向下窜动,从而实现防止净化模块52在垂直于抽拉方向上超出预定幅度窜动,以限定净化模块52的移动位置。
102.同时,相比于设置配合凸起5142和配合槽5141的配合而言,只设置止抵在净化模块52顶部的防跳凸起,还可降低净化支架51和净化模块52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净化模块52的装拆效率。
103.可选地,沿净化模块52的抽拉方向,防跳结构514位于净化支架51的中心平面的远离抽拉口512的一侧。也就是防跳结构514远离抽拉口512设置,因在抽拉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净化模块52靠近抽拉口512的一端可利用抽拉口512进行支撑和导向,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净化模块52远离抽拉口512的一端可利用防跳结构514进行支撑和导向,从而保证净化模块52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移动,并防止净化模块52在抽拉的过程中发生超出预定幅度的窜动,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
104.可选地,当净化支架51上设有配合凸起5142时,导向筋5131设置在配合凸起5142
和抽拉口512之间,配合凸起5142和导向筋5131配合以实现限定净化模块52的移动方向并支撑净化模块52,以提高净化模块52的结构稳定性。
105.在具体装拆净化模块52的过程中,通过上述设置,例如,需要安装净化模块52时,可首先将净化模块52的一端伸至抽拉口512,此时抽拉口512用于对净化模块52的一端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净化模块52沿抽拉口512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净化模块52的一端会接触导向筋5131,此时导向筋5131用于对净化模块52的一端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以使得净化模块52沿导向筋5131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再移动一段距离后,净化模块52的一端接触配合凸起5142并利用配合凸起5142进行导向和支撑,从而实现对净化模块52整个移动过程中的导向和支撑,以降低净化模块52的安装难度并提高稳定性。
10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净化支架51内设有防护件515,防护件515设于抽拉口512与出风口31之间,防护件515以用于防止从抽拉口512向出风口31伸手。也就是防止用户从抽拉口512将手伸入新风风机30中,避免碰到风轮受伤,从而提高新风部件100使用的安全性。
107.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既能实现净化功能、方便用户装拆净化模块52,又能进行有效防护,避免用户通过抽拉口512向出风口31伸手导致意外风险。
108.可选地,如图5所示,防护件515上具有若干通风孔5151。通风孔5151用于避让气流,因防护件515设于抽拉口512与出风口31之间,也可以理解为,防护件515位于净化风道511内,通过设置通风孔5151可避免防护件515阻碍净化风道511内的气流流动,也就是保证出风口31导出的风能够顺利通过净化风道511流至进风口211。
109.可选地,通风孔5151的长度小于60mm,宽度小于10mm。当通风孔5151的长度和/或宽度尺寸较大时,无法有效防止用户从抽拉口512向出风口31伸手,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在确保防护件515能够有效进行通风的同时,还可防止用户从抽拉口512以及通风孔5151向出风口31伸手,提高新风部件100使用的安全性。
110.在具体的示例中,通风孔5151的长度为48mm,宽度为9mm。
111.此外,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护件515,防护件515还可对净化模块52的移动起导向和支撑的作用,以进一步降低净化模块52的安装难度并提高稳定性。
112.可选地,如图5所示,防护件515在净化模块52的插入方向上的延展长度l1,出风口31在净化模块52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l,l1为的1/3l-2/3l。也就是防护件515在净化模块52的插入方向上的延展长度远小于出风口31在净化模块52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因防护件515设于抽拉口512与出风口31之间,通过上述设置以避免防护件515过多的遮挡出风口31,从而保证出风口31能够顺利将新风风机30导入的风排出,并保证出风口31的出风效率。
113.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防护件515在净化模块52的插入方向上的延展长度,在保证防护件515能够有效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还可避免防护件515阻碍出风口31出风。
1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新风风机30上具有第一翻边32,第一翻边32朝向抽拉口512的方向延伸,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通过插接组件60定位配合。以实现将净化支架51定位配合在新风风机30上,也就是实现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装配相连。
115.可选地,如图7所示,插接组件60包括插扣61和插槽62,第一翻边32上设有插扣61和插槽62中的一个,净化支架51上设有插扣61和插槽62中的另一个,插扣61插接在插槽62
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的定位配合。
116.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翻边32上设有插槽62,净化支架51上设有插扣61,插扣61插接在插槽62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的定位配合。
117.可选地,插接组件60包括多个,多个插接组件60配合将净化支架51定位配合在新风风机30上,以增加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配合强度。
118.可选地,新风风机30上具有第一翻边32,第一翻边32朝向抽拉口512的方向延伸,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固定连接,也就是实现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装配相连。
119.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7所示,净化支架51上设有第一连接柱518,第一翻边32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柱518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孔321,第一紧固件适于穿过第一连接孔321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柱518上,从而实现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的固定连接。
120.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紧固件可以是螺栓或螺钉中的一种,第一连接孔321为通孔,第一连接柱518上形成有内螺纹孔,第一紧固件穿过形成为通孔的第一连接孔321固定连接在内螺纹孔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第一翻边32的固定连接。
121.可选地,净化支架5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518,相应地,第一翻边32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柱518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孔321,多个第一连接柱518、多个第一连接孔321和多个第一紧固件配合将净化支架51固定连接在新风风机30上,以进一步增加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连接强度。
122.需要说明的是,在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具体装配的过程中,可先通过插接组件60实现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预定位,当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定位完成后,再利用第一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装配相连,确保净化支架51能够稳定连接在新风风机30上。
1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净化支架51的侧周壁在除了形成抽拉口512的一侧外,其余至少一侧具有朝向新风风机30延伸的第二翻边516,第二翻边516密封配合在新风风机30的限定出出风口31的壁面外侧。也就是第二翻边516和抽拉口512形成在净化支架51不同的侧周壁上,当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固定连接后,第二翻边516密封配合在新风风机30的限定出出风口31的壁面外侧,第二翻边516一方面可增加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连接强度,确保净化支架51能够稳定连接在新风风机30上;另一方面,第二翻边516还可避免出风口31导出的气流从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连接处流出,也就是保证出风口31导出的气流能够从净化风道511顺利导入进风口211处,以减少气流损失,也保证新风部件100的出风量,提升用户体验。
124.可选地,结合图6和图7所示,净化支架51在抽拉口5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翻边516,两侧的第二翻边516夹设在新风风机30的出风口31的两侧壁面的外侧。两侧的第二翻边516配合以进一步增加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的连接强度,同时还可进一步减少气流损失,以保证新风部件100的出风量。其中,第二翻边516与新风风机30的出风口31的两侧壁面的配合关系也可参见图9。
1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20包括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包括风向或风感调节模块、湿度调节模块10、温度调节模块、气味调节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本
申请的新风组件20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气流的风向或风感、调节气流的湿度、调节气流的温度或调节气流的气味,以进一步增加新风组件20的功能,提高新风组件20的实用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126.可选地,如图2所示,湿度调节模块10包括加湿支架11和加湿件12,加湿支架11与净化支架51装配相连。这里可以理解为,加湿支架11和净化支架51也均为单独的结构,这样在生产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加湿支架11、净化支架51单独加工生产后,再将加湿支架11与净化支架51进行连接,以形成新风部件100,从而使得加湿支架11和净化支架51在设计、加工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同时上述设置还可降低加湿支架11和净化支架51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进而提高新风部件100的装配效率。
127.可选地,如图8所示,加湿支架11限定出加湿风道111,加湿件12设于加湿风道111。因加湿支架11与净化支架51装配相连,也可以理解为,加湿支架11设置在新风风机30和净化支架51之间,或,加湿支架11设置在新风组件20和净化支架51之间,从而设置加湿风道111可避免气流,以确保出风口31导出的风能够通过净化风道511、加湿风道111顺利输送至进风口211内,便于气流的流动。
128.此外,将加湿件12设于加湿风道111,这样当出风口31排出的气流通过加湿风道111朝向进风口211流动时,气流会流经加湿件12,加湿件12用于对气流进行加湿,以提高气流的湿度,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加湿空气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129.可选地,加湿件12可选用加湿膜或加湿棉,以实现利用加湿膜或加湿棉加湿气流。
130.可选地,加湿件12可拆卸地设置在加湿风道111内,以降低加湿件12和加湿风道111的装配难度,从而便于用户装拆加湿件12,也就是方便用户更换或清洗加湿件12。
131.可选地,如图8所示,加湿支架11在靠近抽拉口512的一侧设有水槽114。该水槽114主要用于给加湿件12供水,从而确保加湿件12能够正常加湿气流。其中加湿件12吸收水槽114内的水以及加湿件12加湿气流的过程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132.可选地,加湿支架11的在远离水槽114的一侧与净化支架51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从而实现将加湿支架11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净化支架51上,以实现加湿支架11与净化支架51装配相连。
133.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8所示,净化支架5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19,加湿支架11上设有与第二连接孔519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图中未示出),第二紧固件适于穿过第二连接孔519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柱上,从而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固定连接。
134.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二紧固件可以是螺栓或螺钉中的一种,第二连接孔519为通孔,第二连接柱上形成有内螺纹孔,第二紧固件穿过形成为通孔的第二连接孔519固定连接在内螺纹孔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固定连接。
135.可选地,如图8所示,净化支架51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519,相应地,加湿支架11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连接孔519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多个第二连接孔519、多个第二连接柱和多个第二紧固件配合将加湿支架11固定连接在净化支架51上,以进一步增加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连接强度。
136.可选地,如图8所示,加湿支架11在抽拉口5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上,分别通过卡位结构70与净化支架51卡位配合。以实现将加湿支架11定位配合在净化支架51上,也
就是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装配相连。
137.可选地,如图8所示,卡位结构70包括卡孔71和卡钩72。卡钩72伸入卡孔71中,以实现加湿支架11与净化支架51卡位配合。
138.在一些示例中,加湿支架11上设有卡孔71和卡钩72中的一个,净化支架51上设有卡孔71和卡钩72中的另一个,卡钩72伸入卡孔71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定位配合。
139.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8所示,加湿支架11上设有卡钩72,净化支架51上设有卡孔71,卡钩72伸入卡孔71中,以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定位配合。
140.可选地,卡孔71和卡钩72分别包括多个,多个卡孔71和卡钩72配合连接,在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定位配合的同时,还可提高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定位配合强度,从而使得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相对位置稳定。
141.需要说明的是,在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具体装配的过程中,可先通过卡位结构70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预定位,当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定位完成后,再利用第二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装配相连,确保加湿支架11能够稳定连接在净化支架51上。
142.可选地,如图8所示,净化支架51的侧周壁在除了形成抽拉口512的一侧外,其余至少一侧具有朝向加湿支架11延伸的第三翻边517,第三翻边517密封配合在加湿支架11的限定出进风口211的壁面外侧。也就是第三翻边517和抽拉口512也形成在净化支架51不同的侧周壁上,当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固定连接后,第三翻边517密封配合在加湿支架11的限定出进风口211的壁面外侧,第三翻边517一方面可增加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连接强度,确保加湿支架11能够稳定连接在净化支架51上;另一方面,第三翻边517还可避免出风口31导出的气流从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连接处流出,也就是保证出风口31导出的气流能够从净化风道511顺利导入进风口211处,以进一步减少气流损失,也保证新风部件100的出风量,提升用户体验。
143.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净化支架51在抽拉口5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三翻边517,两侧的第三翻边517夹设在加湿支架11的两侧壁面的外侧。两侧的第三翻边517配合以进一步增加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支架51与加湿支架11的连接强度,同时还可进一步减少气流损失,以保证新风部件100的出风量,提升用户体验。
144.综上可知,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既能实现引入新风、加湿空气、净化空气等,还可方便用户抽拉净化模块52,同时还能有效进行防护,避免用户通过抽拉口512伸手至新风风机30导致意外风险,另外,本技术的净化支架51与新风风机30、加湿支架11巧妙连接,既方便装配,提高新风部件100装配的灵活性,还可最大限度减小漏风,保证新风部件100的出风量,提升用户体验。
145.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146.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壳体300、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
147.其中,空调壳体300内具有换热风道。
148.换热部件200设于空调壳体300内,换热部件200包括换热装置和送风装置(图中未
示出),换热装置设于换热风道内,送风装置使气流流经换热风道。如此设置当使用空调器1000时,送风装置即可驱动外部气流进入换热风道内并与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再排出至空调器1000的外部,以使得本技术的空调器1000具有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
149.如图11和图12所示,新风部件100设于空调壳体300内,新风部件100为前述的新风部件100,新风部件100的出风与换热风道的出风混合出风或者分别单独出风。
150.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模块以使得本技术的空调器1000同时具有加湿、净化及新风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还可降低空调器1000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151.可选地,空调壳体300的上半部分设有第一出风口31,换热风道内的气流适于从第一出风口31排出;空调壳体300的下半部分设有第二出风口31,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适于从第二出风口31排出,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的出风与换热风道的出风分别单独出风。
152.在另一些示例中,空调壳体300的中部设有第三出风口31,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和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均通过第三出风口31排出,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新风部件100的出风与换热风道的出风可混合出风。
153.可选地,本技术的空调器1000可以是挂壁式空调,也可以是落地式空调。
1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5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及具有其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净化模块52的净化原理、加湿件12的加湿原理以及换热部件200的工作原理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5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5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