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0815发布日期:2022-11-18 19:3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氯化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氯化氢是卤代氢化物的一种,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氯化氢及其水溶液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上应用广泛。氯化氢在反应炉中加工时,反应炉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为了避免余热浪费,会使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进行回收。
3.现有的氯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装置,在将反应物加入到反应炉后,就开始进行热量回收,然后生成氯化氢的反应过程是需要热量的,在此现有氯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装置会影响氯化氢反应的正常效率,导致氯化氢反应炉的生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反应炉体及连接在反应炉体外侧上端的余热回收机构;
6.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反应炉体上端外壁的多个固定杆,多个固定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水箱;
7.水箱的一侧壁固定连通有进水管,水箱的另一侧壁固定连通有出水管;
8.水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加热棒,加热棒的下端伸出水箱,加热棒设有外螺纹,在加热棒的外螺纹处套设有内螺纹筒;
9.反应炉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插孔,内螺纹筒通过插孔贯穿反应炉体的顶部;
10.反应炉体的竖直内壁固定连接有横板,横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导热棒,导热棒的两端均伸出通孔;
11.每个加热棒对应一个导热棒,且二者位于同一竖直方向,并分离设置,加热棒的下端面与对应的导热棒的上端而之间的距离小于内螺纹筒的长度。
12.可选地,加热棒靠近上端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金属杆。
13.可选地,内螺纹筒露在反应炉体外的外侧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推杆,每个推杆的杆壁固定套设有防热套。
14.可选地,导热棒上开设有多个分流孔,多个分流孔均匀分布于导热棒上。
15.可选地,横板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加固板,加固板与反应炉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16.可选地,加热棒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一个位于水箱内,另一个位于水箱外。
17.可选地,在内螺纹筒露在反应炉体外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密封板,且在第一密封板靠近反应炉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
18.可选地,在内螺纹筒露在反应炉体内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密封板,
且在第二密封板靠近反应炉体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
19.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设置在反应炉体内的导热棒、设置在水箱内的加热棒以及可以在连接或断开导热棒与加热棒的内螺纹筒。因此在反应物进行反应时,通过移动内螺纹筒使得导热棒与加热棒断开,不进行热量回收,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在反应物反应完成后,通过移动内螺纹筒使得导热棒与加热棒连接,开始热量回收;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反应物的整个反应过程中都进行热量回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反应热量的回收,还可以减少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热量的损失,保证反应物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炉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处于非热量回收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处于热量回收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2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反应炉体;2、固定杆;3、水箱;4、进水管;5、出水管;6、加热棒;7、内螺纹筒;8、横板;9、导热棒;10、插孔;11、第一密封板;12、第一密封圈;13、金属杆;14、推杆;15、防热套;16、分流孔;17、加固板;18、限位板;19、第二密封板;20、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如图1所示,该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反应炉体1,及连接在反应炉体1外侧上端的余热回收机构。
27.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反应炉体1上端外壁的多个固定杆2,多个所述固定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水箱3。
28.所述水箱3的一侧壁固定连通有进水管4,所述水箱3的另一侧壁固定连通有出水管5。
29.所述水箱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加热棒6,所述加热棒6的下端伸出水箱3,所述加热棒6设有外螺纹,在所述加热棒6的外螺纹处套设有内螺纹筒7。
30.所述反应炉体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插孔10,所述内螺纹筒7通过插孔10贯穿反应炉体1的顶部。
31.所述反应炉体1的竖直内壁固定连接有横板8,所述横板8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导热棒9,所述导热棒9的两端均伸出通孔。
32.每个所述加热棒6对应一个导热棒9,且二者位于同一竖直方向,并分离设置,所述加热棒6的下端面与对应的导热棒9的上端而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螺纹筒7的长度。
3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需要热量,因此在反应物反应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热量回收。也即上述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并非一直处于热量回收的工作状态,而是只有在反应物反应完成后,才可以进行热量回收。因此,上述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需要根据反应状态进行调整,使其可以进行热量回收或不可以进行热量回收。
34.在反应物进行反应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是否处于不能进行热量回收的状态。参见图1,当加热棒6和导热棒9没有通过内螺纹筒7连接时,导热棒9无法向加热棒6传递热量,也即反应炉体1内的热量不能传递出去,因此可以执行反应。
35.参见图2,当加热棒6和导热棒9通过内螺纹筒7连接时,导热棒9会向加热棒6传递热量,也即此时如果执行反应,反应炉体1内的热量会被传递出去,因此,需要断开加热棒6和导热棒9通过内螺纹筒7连接的情况,断开后就成为图1所示的结构。具体操作为:向上转动内螺纹筒7,使内螺纹筒7脱离导热棒9,从而导热棒9与加热棒6不再通过内螺纹筒7连接,处于彻底分离状态,导热棒9的热量无法传输到加热棒6上,从而能够避免反应物在反应的过程中热量流失导致反应效率降低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反应炉的生产氯化氢的效率。
36.另外,参见图1和图2,在反应炉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应物入料口,反应物可以通过反应物入料口事先加入到反应炉体1内。
37.当反应物在反应炉体1内完成反应后,需要将剩余热量回收,进一步地,参见图2,要进行热量回收时,需要将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从图1所示的结构调整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具体方法如下:
38.转动内螺纹筒7,通过内螺纹筒7与加热棒6之间的螺纹配合,使内螺纹筒7向靠近导热棒9的方向移动,直到内螺纹筒7下端套在导热棒9外。由于加热棒6的下端面与对应的导热棒9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螺纹筒7的长度,此时,内螺纹筒7的上端仍然可以套在加热棒6上。
39.导热棒9的下端位于反应炉体1的反应液中,从而能够吸收反应炉体1中的余热,热量通过导热棒9传输到内螺纹筒7上,内螺纹筒7再将热量传输到多个加热棒6上,通过加热棒6对水箱3中的水加热,从而能够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加热的热水能够作为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使用。
40.另外,水箱3中的水是事先通过进水管4加入到水箱3内,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水管5排出,作为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使用。
4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处于热量回收状态,还是非热量回收状态,在移动内螺纹筒7时,内螺纹筒7需要始终保持套设在加热棒6上,以确保热损失。
42.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设置
在反应炉体1内的导热棒9、设置在水箱3内的加热棒6以及可以在连接或断开导热棒9与加热棒6的内螺纹筒7。因此在反应物进行反应时,通过移动内螺纹筒7使得导热棒9与加热棒6断开,不进行热量回收,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在反应物反应完成后,通过移动内螺纹筒7使得导热棒9与加热棒6连接,开始热量回收;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反应物的整个反应过程中都进行热量回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氟化氢反应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反应热量的回收,还可以减少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热量的损失,保证反应物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炉的生产效率。
43.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述加热棒6靠近上端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金属杆13。
44.在加热棒6上增加设置金属杆13后,增加了加热棒6进行热量传输的面积,加快热量传输的速度。因此,在加热棒6上增加设置金属杆13后提高了加热棒6的加热效率。
45.可选地,参见图3,所述内螺纹筒7露在所述反应炉体1外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多个推杆14,多个推杆14沿内螺纹筒7外壁一周无效布置。
46.当在内螺纹筒7的外壁上设置多个推杆14后,推动推杆14能够带动内螺纹筒7转动,因此,当需要上下移动内螺纹筒7时,可以借助推杆14移动内螺纹筒7,从而提高移动内螺纹筒7的方便性。
47.另外,推杆14不可以作为限位块,限制内螺纹筒7从插孔10中滑落,提高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48.进一步地,多个推杆14包括两个推杆14,两个推杆14对称设置。
49.相较于设置两个以上的推杆14,设置两个推杆14时,不仅可以方便的移动内螺纹筒7,还可以降低结构的复杂性。
50.可选地,推杆14采用绝热材料或耐温材料。
51.由于内螺纹筒7用于传递热量,因此设置在其上的推杆14也会受热,当推杆14采用绝热材料或耐温材料时,这样需要人为进行推动推杆14时,可以提高推杆14使用的舒适性。
52.可选地,加热棒6靠近导热棒9的一端伸入到插孔10内,以确定在移动内螺纹筒7的过程中内螺纹筒7从加热棒6上滑落。
53.可选地,仍参见图3,每个所述推杆14的杆壁固定套设有防热套15。
54.当需要人为推动推杆时,防热套15可以进一步地阻止热量直接传递到人体上,从而也能够提高推杆14使用的舒适性。
55.可选地,参见图2,所述导热棒9上开设有多个分流孔16,多个所述分流孔16均匀分布于导热棒9上。
56.当在导热棒9上开设有多个分流孔16后,热量不仅可以通过导热棒9的外壁进行传导,还可以通过分流孔16的侧壁进行传导,因此,分流孔16能够提高氯化氢反应液与导热棒9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导热棒9的集热效率,进而提高热量回收效率。
57.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述横板8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加固板17,所述加固板17与反应炉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58.加固板17能够对横板8进行加固,提高了横板8的承重性能,提高了横板8固定的稳固性。
59.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述加热棒6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18,一个限位板位
于所述水箱3内,另一个限位板位于所述水箱3外。
60.限位板18能够对加热棒6进行限位,以防止加热棒6上下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棒6固定的稳固性。
61.可选地,参见图3,在所述内螺纹筒7露在所述反应炉体1外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密封板11,且在所述第一密封板11靠近所述反应炉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12。
62.通过第一密封板11和第一密封圈12相互配合,提高对插孔10的密封性,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热量的回收效率。
63.在需要进行热量回收时,可以将内螺纹筒7移动到该第一密封圈12贴合插孔10的位置处,以提高对插孔10的密封性。
64.可选地,参见图3,在所述内螺纹筒7露在所述反应炉体1内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密封板19,且在所述第二密封板19靠近所述反应炉体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20。
65.通过第二密封板19和第二密封圈20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对插孔10的密封性,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热量的回收效率。
66.在不需要进行热量回收时,可以将内螺纹筒7移动到该第二密封圈20贴合插孔10的位置处,以提高对插孔10的密封性。
67.最后应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没有描述的内容均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实现。另外,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