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64887发布日期:2022-12-07 05:0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新风出风口的面积较小,送风范围窄,新风在室内扩散速度慢,而且新风的可感受效果差,用户开启新风功能后,难以直观的看到新风出风口的开关状态,另外,在夏季和冬季时,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在壳体的前表面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新风可视化效果好,而且有效增加了新风的左右和上下送风范围,便于新风快速扩散至室内。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第二新风出风口和第一换热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对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均位于第一换热出风口的上方,并且三者间隔设置,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新风出风口,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增加了新风的左右和上下送风范围,便于新风快速扩散至室内。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构造为圆形状;和/或,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构造为长条形状。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与所述换热风道相对应,以选择性地将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转动至所述新风风道。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进风口。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换热进风口的宽度,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换热进风口背离所述换热风道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向所述新风风道内转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换热出风
口的长度,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换热出风口的宽度。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出风口。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且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剖面图;
21.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一;
22.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二;
23.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三;
24.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四;
25.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五;
26.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六;
27.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00、空调器室内机;
30.10、壳体;11、第一新风出风口;12、第二新风出风口;13、第一换热出风口;20、换热器;30、换热风道;40、换热风机;50、新风模块;60、新风风道;61、换热进风口;71、第一驱动件;72、第一导风板;81、第二驱动件;82、第二导风板;91、第三驱动件;92、第三导风板;93、空调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2.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
33.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换热风道30、换热风机40、新风模块50、新风风道60。
34.其中,壳体10主要构造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外观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壳体10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壳体10内部的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换热器20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换热风道30主要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风道30释放到室内。换热风机40设置于换热风道30内,换热风机40可以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释放到室内。新风模块50则主要用于室外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60,并且可以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使进入到室内的新风清新健康,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60后可以释放到室内,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新风效果。
35.如图1-图4所示,壳体10的前表面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二新风出风口12和第一换热出风口13。如此,换热风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到室内,新风可以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而且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均位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上方,并且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
36.以及,换热器20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换热器20可以固定在壳体10上,使换热器20工作更加稳定,而且壳体10可以保护换热器20,避免换热器20与外物出风而受到损坏。换热风道30和换热风机40设置于壳体10内,换热风道30与换热器20相对应,换热风道30与第一换热出风口13连通。也就是说,换热风机40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进入到换热风道30内,形成换热风后通过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到室内。
37.如图2-图4所示,新风模块50设置于换热风道30的一端。如此,设置合理,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空间。新风风道60设置于壳体10内,新风风道60分别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二新风出风口12和新风模块50相连通,则室外的新风先通入到新风模块50,经过新风模块50的过滤后进入到新风风道60内,然后可以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
38.由此,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均位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上方,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有效增加了新风的左右和上下送风范围,便于新风快速扩散至室内。
39.进一步地,第一新风出风口11构造为圆形状;和/或,第二新风出风口12构造为长条形状。如此,参照图2所示,第一新风出风口11为圆形状,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的中心位置,有效增加了新风在上下方向的送风范围,使得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吹出后,可以沿壳体10的上方、前方和下方扩散,有效提高新风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而且,第二新风出风口12为长条形状,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一换热出风口13之间,有效增加了新风在左右方向的送风范围,使得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后,可以沿壳体10的左侧和右侧快速扩散,并结合第一新风出风口11,大大增加了新风的送风范围和出风量,从而使新风快速扩散至室内,有效提高用户舒适感。当然,在壳体10的前表面还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圆形状第一新风出风口11,以及设置两个以上的长条形状第二新风出风口12,可以更进一步地增大新风的左右和上下送风范围。
40.如图5所示,新风风道60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61,换热进风口61与换热风道30相对应,以选择性地将新风风道60与换热风道30相连通。如此设置,新风风道60除了连通第一新
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之外,还连通有与换热风道30相对应的换热进风口61,使得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可以选择性地吹入新风风道60内,在新风风道60内新风与换热风混合后,再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入室内,减小了新风引入对室内温度波动的影响,达到恒温新风的目的。
41.如图2-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且在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时,第一导风组件转动至新风风道60。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组件,可以关闭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的连通,这时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分别单独工作,换热风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当然,也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组件使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连通,在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时,第一导风组件转动至新风风道60,只能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进入到新风风道60内,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不能进入到换热风道30内,新风的风量小,换热风的风量大,新风在新风风道60内可以与换热风更好地混合,然后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至室内,不仅能够减小新风引入对室内温度波动的影响,还可以使混风释放的范围更宽广,并且在室内的循环速度更快。
42.具体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71和第一导风板72,第一驱动件71与第一导风板72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72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如此,第一驱动件7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一驱动件71与第一导风板72驱动连接,这样第一驱动件71可以驱动第一导风板7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导风板7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一导风板72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通过第一导风板72的转动,可以实现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之间的连通,在第一导风板72关闭时,即换热进风口61关闭,换热风道30和新风风道60分别单独工作,换热风只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在第一导风板72打开时,即换热进风口61打开,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通过换热进风口61进入到新风风道60内,新风的风量小,换热风的风量大,换热风在新风风道60内可以与新风更好地混合,最终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混风释放的范围更宽广,混风在室内的循环速度更快。
4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换热进风口61的宽度,第一导风板72位于换热进风口61背离换热风道30的一侧,以使第一导风板72向新风风道60内转动。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72位于换热进风口61背离换热风道30的一侧,这样第一导风板72可以向新风风道60内转动。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导风板72向换热风道30的一侧转动,当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进入到新风风道60,那么从换热风道30向新风风道60流动的换热风可能会带动第一导风板72反向转动,从而会使第一导风板72关闭,影响换热风道30与新风风道60之间的连通。当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进入到换热风道30,由于第一导风板72已经转动到新风风道60,换热风对于第一导风板72的影响较小,不会对第一导风板72产生干涉,从而可以使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进入到新风风道60内,并保证新风都是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
44.另外,第一导风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换热进风口61的宽度,这样在第一导风板72关闭时,可以完全遮挡换热进风口61,从而可以保证换热进风口61密封的可靠性。
45.当然,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长度,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宽度小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宽度。在保证新风的送风效果的前提
下,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长度,这样设置合理,符合第二新风出风口12在壳体10上的设置。而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宽度小于第一换热出风口13的宽度,这样可以使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量比较适宜,而且可以防止体积比较大的杂质通过第二新风出风口12进入到新风风道60内,从而对新风产生影响。
46.如图5-图10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81和第二导风板82,第二驱动件81与第二导风板82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8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同理,第二驱动件8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二驱动件81与第二导风板82驱动连接,这样第二驱动件81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8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导风板8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二导风板8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1,通过第二导风板82的转动,可以实现第一新风出风口11的开闭,在第二导风板82关闭时,新风无法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释放,若第二导风板82打开,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释放。
47.除此之外,如图5-图10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91和第三导风板92,第三驱动件91与第三导风板92驱动连接,第三导风板9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同理,第三驱动件9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三驱动件91与第三导风板92驱动连接,这样第三驱动件91可以驱动第三导风板9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三导风板9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三导风板9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新风出风口12,通过第三导风板92的转动,可以实现第二新风出风口12的开闭,在第三导风板92关闭时,新风无法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若第一导风板72打开,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
48.其中,在第一导风板72、第二导风板82和第三导风板92打开,同时空调导风板93打开时,换热风的一部分可以通入到新风风道60,与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进行混风,混风可以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同时,换热风的另一部分可以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在第二导风板82和第三导风板92打开,同时第一导风板72和空调导风板93关闭时,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换热系统和新风系统分别独立工作,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释放到室内,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如此,设置合理,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不同形式的出风。
49.此外,壳体1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出风口,第二换热出风口设置于壳体10的侧面,并且与换热风道30相连通。如此设置,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不仅可以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吹出,还可以从第二换热出风口吹出,有效增加了换热风的左右方向的送风范围,使换热风可以快速扩散至室内的不同角落。
50.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换热出风口可以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壳体10的两侧。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壳体10左右两侧的出风量,而且也可以增大壳体10左右两侧的出风范围,从而可以使换热风释放的范围更宽广,换热风在室内的循环速度更快。
51.进一步地,壳体10还包括:滑动门,滑动门可运动地设置于第二换热出风口处。也就是说,滑动门可以打开或关闭第二换热出风口,这样可以控制第二换热出风口的出风,当第二换热出风口打开时,第二换热出风口可以释放换热风,如此,设置合理,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不同形式的出风。
52.或者,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组件,第四导风组件包括:第四驱动件和第四导风板,第四驱动件与第四导风板驱动连接,第四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换热出风
口。同理,第四驱动件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四驱动件与第四导风板驱动连接,这样第四驱动件可以驱动第四导风板转动,从而可以使第四导风板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四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换热出风口,通过第四导风板的转动,可以实现第二换热出风口的开闭,在第四导风板关闭时,换热风无法从第二换热出风口释放,若第四导风板打开,换热风从第二换热出风口释放。
53.下面结合图6-图10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
54.一、单独新风送风模式:新风风机开启,换热风机40关闭
55.出风方式一: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72封闭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封闭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开启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封闭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
56.出风方式二: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板72封闭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开启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封闭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封闭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吹出。
57.出风方式三: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72封闭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开启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开启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封闭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新风风道60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
58.三、新风混风模式:新风风机开启,换热风机40开启
59.出风方式一:如图8所示,第一导风板72打开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封闭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开启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打开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一部分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吹出,另一部分进入新风风道60内,与新风充分混合之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
60.出风方式二:如图9所示,第一导风板72打开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开启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封闭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打开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一部分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吹出,另一部分进入新风风道60内,与新风充分混合之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吹出。
61.出风方式三:如图10所示,第一导风板72打开换热进风口61,第二导风板82开启第一新风出风口11,第三导风板92开启第二新风出风口12,空调导风板93封闭第一换热出风口13。此时,换热风道30内的换热风一部分从第一换热出风口13吹出,另一部分进入新风风道60内,与新风充分混合之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2吹出。
6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6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