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6791发布日期:2022-11-18 21:26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器配置的新风模块功能单一,仅能够在新风模式下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新风模块功能单一、用户体验较差。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其同时具备新风功能、净化功能及排污功能,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6.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壳体、风机、净化滤网及新风滤网,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有进风腔及风机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净化进风口及污风进风口,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腔内;
7.所述新风滤网与所述净化滤网均安装于所述进风腔内,并将所述进风腔分隔成新风进风腔、净化进风腔及污风进风腔,所述净化进风腔位于所述净化滤网的进风侧,所述新风进风腔位于所述净化滤网的出风侧,所述新风进风腔位于所述新风滤网的进风侧,所述污风进风腔位于所述新风滤网的出风侧,所述污风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所述净化进风口与所述净化进风腔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分别运行新风模式、净化模式及排污模式,在新风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外空气由新风口吸入新风进风腔,并经过新风滤网过滤净化后进入污风进风腔,最后由污风进风腔进入风机腔,并由室内出风口排入室内。在净化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吸入净化进风腔,并经过净化滤网过滤后进入新风进风腔,再经过新风滤网的过滤净化后进入污风进风腔,最后由污风进风腔吸入风机,并由室内出风口排入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在排污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内空气由污风进风口吸入污风进风腔,并由污风进风腔吸入风机,再排出至室外,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排污。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同时具备引入室外新风的功能以及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内空气排出功能,用户体验更佳。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远离风机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净化滤网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所述净化滤网与所述壳体远离风机腔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共同围成所述净化进风腔。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
滑部,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滑部,所述净化滤网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滑部及所述第二导滑部滑动配合,以在外力作用下抽出或插入所述壳体。
11.净化滤网通过第一导滑部及第二导滑部滑入或滑出壳体,拆装方便快捷,易于清洁与更换。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净化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风机腔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有滑动挡板,所述滑动挡板用于在外力作用下打开或关闭所述净化进风口。
13.净化进风口设置于壳体远离风机腔的侧壁上,并且净化进风口正对风机腔的进风端,缩短了室内风的引风路径,提高净化风量。并且,侧向进风能够避免受到室内机顶部的换热回风口的回风影响,提升净化能力。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壳体的顶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壳体的顶壁均作为限定所述污风进风腔的部分侧壁。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远离风机腔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壳体的顶壁之间的位置,所述污风进风口设置有滑动挡板,所述滑动挡板用于在外力作用下打开或关闭所述污风进风口。
16.污风进风口开设于壳体远离风机腔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与壳体的顶壁之间,实现侧方进污风,避免空调顶部设置的换热回风口的引风降低污风引风量。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共同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所述进风腔及所述风机腔,所述第二挡板在水平方向上远离所述风机腔的一侧凸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新风滤网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
18.净化滤网与风机腔之间设置新风滤网,净化滤网与新风滤网正对风机腔,经过净化滤网过滤净化后的室内空气能够在新风滤网处得到进一步净化,并以最短行程到的污风进风腔及风机腔,提升净化进风风量与效率。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滑部,所述第三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导滑部,所述新风滤网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导滑部及所述第四导滑部滑动配合,以在外力作用下抽出或插入所述壳体。
20.新风滤网通过第三导滑部及第四导滑部滑入或滑出壳体,拆装方便快捷,易于清洁与更换。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由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端至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新风滤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所在的竖直平面。
22.新风滤网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围成渐缩流道,能够降低污风引风阻力。
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所述风机腔的进风口,所述新风滤网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覆盖所述进风口的面积的80%。
24.新风滤网在水平方向上的垂直投影至少覆盖风机腔的进风口的80%,进一步提升
新风进风量。
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出风切换组件,所述出风切换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风机腔设置有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室内出风口及室外排风口,所述出风切换组件用于将所述出风端与所述室内出风口及所述室外排风口的二者之一连通,并用于在将所述出风端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时阻断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腔的连通。
26.在新风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将新风口与新风进风腔导通,并将室内出风口与出风端导通,从而吸入室外新风并排入室内。在净化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阻断新风口与新风进风腔的导通,并将室内出风口与出风端导通,从而将吸入的室内空气经过净化后再排入室内。在排污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阻断新风口与新风进风腔的导通,并将出风端与室外排风口导通,从而将吸入的室内空气经室外排风口排出至室外。
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或所述污风进风口位于所述壳远离所述风机腔的侧壁上。
28.净化进风口与污风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实现侧向进风,从而远离室内机顶部的换热回风口,避免换热回风口的引风对净化进风口与污风进风口的进风造成影响。
2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风机、净化滤网及新风滤网,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有进风腔及风机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净化进风口及污风进风口,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腔内;所述新风滤网与所述净化滤网均安装于所述进风腔内,并将所述进风腔分隔成新风进风腔、净化进风腔及污风进风腔,所述净化进风腔通过所述净化滤网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腔通过所述新风滤网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所述污风进风腔与所述风机腔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所述净化进风口与所述净化进风腔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分别运行新风模式、净化模式及排污模式,在新风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外空气由新风口吸入新风进风腔,并经过新风滤网过滤净化后进入污风进风腔,最后由污风进风腔进入风机腔,并由室内出风口排入室内。在净化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吸入净化进风腔,并依次经过净化滤网与新风滤网的过滤净化后进入污风进风腔,最后由污风进风腔吸入风机,并由室内出风口排入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在排污模式下,风机工作,将室内空气由污风进风口吸入污风进风腔,并由污风进风腔吸入风机,再由新风口排出至室外,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排污。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同时具备引入室外新风的功能以及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内空气排出功能,用户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新风模式下的剖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净化模式下的剖视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在排污模式下的剖视图;
34.图4为图1中出风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新风模式或净化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排污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0-新风模块;110-壳体;111-风机腔;1111-进风端;1112-出风端;112-新风口;113-净化进风口;114-污风进风口;115-第一支撑板;1151-第一导滑部;1152-第三导滑部;116-第二支撑板;1161-第二导滑部;117-滑动挡板;118-第一挡板;119-第二挡板;1191-第三支撑板;1192-第四导滑部;120-室内出风口;121-新风进风腔;122-净化进风腔;123-污风进风腔;124-室外排风口;130-风机;150-净化滤网;170-新风滤网;180-出风切换组件;181-第一导风腔;182-第二导风腔;183-第一转动挡板;184-第二转动挡板;200-空调器;210-机壳;211-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1.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在新风模式下的剖视图。
42.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应用于空调器200,该新风模块100包括壳体110、风机130、净化滤网150、新风滤网170及出风切换组件180。壳体110内部分别设置有进风腔及风机腔111,壳体110上分别开设有净化进风口113、新风口112、污风进风口114、室内出风口120及室外排风口124,风机130安装于风机腔111内。
43.风机腔111设置有进风端1111及出风端1112,进风端1111与进风腔连通,出风切换组件180设置于壳体110上,用于将新风口112与进风腔选择性导通,并用于将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外排风口124或室内出风口120连通,并用于在将出风端1112与室外排风口124连通时阻断新风口112与进风腔的连通。
44.净化滤网150与新风滤网170均安装于进风腔内,并将进风腔分隔成净化进风腔122、新风进风腔121及污风进风腔123,净化进风腔122通过净化滤网150与新风进风腔121连通,新风进风腔121通过新风滤网170与污风进风腔123连通,污风进风腔123与风机腔111连通,净化进风口113与净化进风腔122连通,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连通,污风进风口114与污风进风腔123连通。
45.在实际应用中,当空调器200运行新风模式时,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关闭,出风切换组件180将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导通,并将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内出风口120导通。在此状态下,风机130转动,通过新风口112将室外新风吸入新风进风腔121,进入新风进风腔121的室外新风经新风滤网170过滤净化后流入污风进风腔123,再由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流入风机腔111,之后由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流出风机腔111,并由室内出风口120流入室内,从而完成对室外新风的引入。
46.请结合参阅图2,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在净化模式下的剖视图。
47.当空调器200运行净化模式时,污风进风口114关闭,净化进风口113打开,出风切换组件180阻断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的连通,并将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内出风口120导通。在此状态下,风机130转动,将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113吸入净化进风腔122,室内空气进入净化进风腔122内后,经净化滤网150过滤净化后流入新风进风腔121,在
经过新风滤网170过滤净化后流入污风进风腔123,再由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流入风机腔111,之后由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流出风机腔111,并由室内出风口120流入室内,从而完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
48.请结合参阅图3,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在排污模式下的剖视图。
49.当空调器200运行排污模式时,净化进风口113关闭,污风进风口114打开,出风切换组件180阻断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的连通,并将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外排风口124导通。在此状态下,风机130转动,将室内空气由污风进风口114吸入污风进风腔123,并由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流入风机腔111,之后由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经室外排风口124流出至室外,实现对室内污浊空气的排放。
50.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同时具备新风功能、净化功能及排污功能,能够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用户体验更佳。
51.本实施例中,净化滤网150设置于新风滤网170的水平左侧,而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设置于新风滤网170的水平右侧,净化滤网150的左侧壁为围成净化进风腔122的部分侧壁,净化滤网150的右侧壁与新风滤网170的左侧壁均为围成新风进风腔121的部分侧壁,新风滤网170的右侧壁为围成污风进风腔123的部分侧壁。
5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新风模块100运行新风模式时,进入新风进风腔121的室外新风在不流经净化滤网150的情况下由新风滤网170直接流入污风进风腔123,考虑到室外新风粉尘颗粒含量大且污染较严重,避免室外新风对净化滤网150造成污染。而当新风模块100运行净化模式时,进入净化进风腔122内的室内空气能够依次经过净化滤网150与新风滤网170的双重净化,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53.实际上,净化滤网15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垂直,新风滤网17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90
°
,并且净化滤网150在水平方向上的垂直投影完全落在新风滤网170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净化室内风的风量与净化面积,并缩短室内风的行程,提升净化效果与效率。
54.可见,本实施中,通过净化滤网150的竖直设置以及新风滤网170的倾斜设置,提升了对壳体110进风腔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净化滤网150与新风滤网170之间存在新风进风腔121的部分空间,避免净化滤网150阻碍新风的进风行程,保证新风进风顺畅。
55.实际上,本实施例中,壳体110远离风机腔111的一侧侧壁即为壳体的左壁,壳体的左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15及第二支撑板116。第一支撑板115与第二支撑板116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第一支撑板115与第二支撑板116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净化滤网150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15及第二支撑板116连接,净化滤网150与壳体110的左壁、第一支撑板115及第二支撑板116共同围成净化进风腔122。
56.第一支撑板115靠近第二支撑板1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滑部1151,第二支撑板116靠近第一支撑板11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滑部1161,净化滤网150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滑部1151及第二导滑部1161滑动配合,以在外力作用下抽出或插入壳体110。
57.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净化滤网150需要定期进行清洁或更换,需要重新拆装。为了方便净化滤网150在壳体110上的拆装,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115靠近第二支撑板116的一侧设置第一导滑部1151,在第二支撑板116靠近第一支撑板115的一侧设置第二导滑部1161,净化滤网150与第一导滑部1151及第二导滑部1161滑动配合。净化滤网150在外
力作用下,能够沿第一导滑部1151及第二导滑部1161滑出壳体110,以对净化滤网150进行清洁或更换,并能够沿第一导滑部1151及第二导滑部1161重新滑入壳体110,实现对净化滤网150的快速安装。
58.本实施例中,净化进风口113开设于壳体110的左侧壁上对应第一支撑板115与第二支撑板116之间的位置。净化进风口113开设于壳体110的左侧板上,即净化进风口113在水平方向上正对净化滤网150、新风滤网170及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进一步缩短净化室内风的流动行程,提升净化风量。
59.并且,第一支撑板115与壳体110的顶壁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板115与壳体110的顶壁均作为限定污风进风腔123的部分侧壁,污风进风口114开设于壳体110的左侧壁上对应第一支撑板115与壳体110的顶壁之间的位置。
60.污风进风口114舍子与壳体110的左侧壁上,能够避免空调回风口的引风干扰污风进风口114的进风,保证污风进风口114的进风量。
61.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左侧板上可滑动的设置有滑动挡板117,滑动挡板117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壳体110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以打开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的二者之一,或同时封闭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
62.净化进风口113相对设置于污风进风口114的下方,在新风模式下,滑动挡板117同时封闭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在净化模式下,滑动挡板117向上滑动,从而打开净化进风口113,并保持对污风进风口114的封闭;在排污模式下,滑动挡板117向下滑动,从而打开污风进风口114,并封闭净化进风口113。
63.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器200内配置驱动装置驱动滑动挡板117的上下滑动,该驱动装置响应空调器200的控制,从而在空调器200切换不同模式时,控制滑动挡板117运行至不同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的启闭控制还可以采用其他装置或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两个单独的控制阀实现对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的单独控制。
64.壳体110的顶壁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挡板118,壳体110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挡板119,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共同将壳体110内部分隔成进风腔及风机腔111。即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的水平左侧与壳体110的内侧壁围成进风腔,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的水平右侧与壳体110的内侧壁围成风机腔111。
65.第二挡板119远离风机腔111的一侧凸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支撑板1191,第三支撑板1191处于第二支撑板116在竖直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板115的一侧,即在竖直方向上,第一支撑板115、第二支撑板116及第三支撑板1191依次间隔设置,新风滤网170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15及第三支撑板1191连接。
66.第一支撑板115在竖直方向上靠近第三支撑板119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滑部1152,第三支撑板1191在竖直方向上靠近第一支撑板115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导滑部1192,新风滤网170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导滑部1152及第四导滑部1192滑动配合,以在外力作用下抽出或插入壳体110。
67.同样的,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新风滤网170需要定期进行清洁或更换,需要重新拆装。为了方便新风滤网170在壳体110上的拆装,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115靠近第三
支撑板1191的一侧设置第三导滑部1152,在第四支撑板靠近第一支撑板115的一侧设置第四导滑部1192,新风滤网170与第三导滑部1152及第四导滑部1192滑动配合。新风滤网17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沿第三导滑部1152及第四导滑部1192滑出壳体110,以对新风滤网170进行清洁或更换,并能够沿第三导滑部1152及第四导滑部1192重新滑入壳体110,实现对新风滤网170的快速安装。
68.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新风滤网170倾斜设置,由连接第三支撑板1191的一端至连接第一支撑板115的一端,新风滤网170逐渐远离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所在的竖直平面。
69.可见,新风滤网170与第一挡板118及第二挡板119围成一个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流道,该流道作为污风进风腔123的一部分,内部风阻逐渐降低,实现了对由新风滤网170上方进入的污风的流速提升。
70.第一挡板118与第二挡板119之间形成风机腔111的进风口,该进风口即为风机腔111的进风端1111连通污风进风腔123的端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新风与净化的风量,新风滤网170在水平方向上的垂直投影至少覆盖进风口的面积的80%。
71.请结合参阅图4、图5及图6,图4所示为出风切换组件180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5为新风模式或净化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180与壳体11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排污模式下出风切换组件180与壳体11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72.出风切换组件180上设置有第一导风腔181及第二导风腔182,第一导风腔181与第二导风腔182在出风切换组件180的内部连通,且出风切换组件180上对应第一导风腔181设置有第一转动挡板183,第一转动挡板183能够转动至封盖或打开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出风切换组件180上对应第二导风腔182设置有第二转动挡板184,第二转动挡板184能够转动至封盖或打开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第二导风腔182的腔壁上开设有接管连通室外的开口。
73.通过配置出风切换组件180在壳体110上的位置,使得第一导风腔181与室外排风口124相对应,第二导风腔182与新风口112对应。在第一转动挡板183转动至打开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时,第一转动挡板183实现对室内出风口120的封盖,从而将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通过室外排风口124与第一导风腔181导通;第一转动挡板183转动至封盖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时,实现对出风端1112与室内出风口120的导通。第二转动挡板184转动至封盖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时,实现对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的阻断;第二转动挡板184转动至打开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时,实现对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的导通。
74.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6,在新风模式下,第一转动挡板183转动至封盖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即封盖室外排风口124,第二转动挡板184转动至打开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此时,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内出风口120导通,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导通;在净化模式下,第一转动挡板183转动至封盖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第二转动挡板184转动至封盖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此时,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与室内出风口120导通,新风口112与新风进风腔121不导通;在排污模式下,第一转动挡板183转动至打开第一导风腔181的位置,第二转动挡板184转动至封盖第二导风腔182的位置,此时,风机腔111的出风端1112通过室外排风口124与第一导风腔181导通,第二导风腔182的腔壁上开设的开口经第二导风腔182与第一导风腔181导通,新风出风口211与新风口112不导通。
75.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切换组件180的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进行调整替换。
76.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除新风功能外,还具有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功能以及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的功能,适用场景更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快速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用户体验更佳。
77.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200,请参阅图7,图7所示为该空调器200的结构示意图。
78.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200配置有前述的新风模块100,实际上,新风模块100设置于空调器200的机壳210的一端,净化进风口113与污风进风口114对应开设于机壳210的侧壁。净化滤网150与新风滤网170由机壳210的侧壁插入,能够实现不拆机的情况下对净化滤网150与新风滤网170的快速拆装。室内出风口120处于机壳210开设的出风口211的一侧,使得净化后的排风或新风排风能够与出风口211的排风快速混合,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
79.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200,除新风功能外,还具有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功能以及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的功能,适用场景更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快速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用户体验更佳。
80.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