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08315发布日期:2023-01-04 01:2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户外生活或者工作过程中,大多会利用风扇或者空调器等设备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便于在户外环境中使人们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生活或者工作。
3.可是,现有的风扇大多是通过增强环境中气体流动的方式进行降温,出风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而且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时降温效果较差,并且在寒冷天气中并不能使用。而现有的用于调温的空调器大多通过调节四通阀改变冷媒液流向切换降温或者升温的方式,导致空调器的整体体积较大,不便于移动和装配,在户外环境中适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简化空调器的整体结构,满足户外使用的需求,提高空调器的实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换热器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冷媒循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不同。
6.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呈钝角设置。
7.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背对设置。
8.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或者,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均设有出风管。
9.可选地,所述出风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出风管包括扣合部以及管本体,所述扣合部与所述壳体卡扣连接;所述管本体穿设于所述扣合部,并沿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沿上下方向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挡风板用以调节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面积。
11.可选地,所述挡风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挡风板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至少一个所述挡风板上凸设有拨片。
12.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风道为热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冷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内还设有导风百叶,所述挡风板设于所述导风百叶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所述导风百叶沿左右方向摆动。
13.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压缩器,所述压缩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14.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第二风道依次并排设置。和/ 或,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压缩器。
15.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第一导风壳以及第二导风壳,所述壳本体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壳连接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并与所述壳本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导风壳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壳连接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并与所述壳本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导风壳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16.可选地,所述壳本体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壳设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机之间;所述第二导风壳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壳还设有第一导风圈,所述第一导风圈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外周。所述第二导风壳还设有第二导风圈,所述第二导风圈套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外周。
18.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均设有进风格栅。和/或,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式风机。和/或,所述壳本体的外周侧设有把手。
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形成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在壳体上设置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同时在第一风道内设置第一换热器,在第二风道内设置第二换热器,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冷媒连通,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其中一个具有吸热的功能,另一个具有放热的功能,进而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后的气体可以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壳体外,使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气体可以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壳体外,进而使空调器可以同时吹出冷风和热风,满足制冷和制热的需求。通过在空调器的壳体上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使参与调温循环的各元器件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实现热交换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使得空调器通过调转用于调温的出风口方向即可切换降温或者升温的功能,有效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有效简化了空调器的整体的结构布局,减小了空调器的整体体积,使得空调器更加轻小便携,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户外使用的需求,提高了空调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图;
22.图2为图1的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23.图3为图1的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 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目前,在户外生活或者工作过程中,大多会利用风扇或者空调器等设备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便于在户外环境中使人们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生活或者工作。可是,现有的风扇大多是通过增强环境中气体流动的方式进行降温,出风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而且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时降温效果较差,并且在寒冷天气中并不能使用。而现有的用于调温的空调器大多通过调节四通阀改变冷媒液流向切换降温或者升温的方式,导致空调器的整体体积较大,不便于移动和装配,在户外环境中适用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100。
37.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以及换热器组件,壳体10形成有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壳体10设有连通第一风道131的第一出风口111和连通第二风道151的第二出风口113;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第一换热器30与第二换热器50 冷媒循环连通,第一换热器30设于第一风道131,第二换热器50设于第二风道 151,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出风方向不同。
38.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0可以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50可以为蒸发器,通过将第一换热器30与第二换热器50冷媒连通,可以使冷媒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0中液化放热,使热量可以经第一换热器30传递到第一风道131内的气体中,进而使第一出风口111可以吹出热风;同时使经过放热后的冷媒介质在第二换热器50中吸热,使第二风道151内的气体的热量可以被传递至第二换热器50中,进而使第二出风口113可以吹出冷风,使得在壳体 10上可以同时输出热风和冷风,达到制热和制冷的功能。在使用时只需将输出所需温度的出风口朝向用户,将另一出风口朝向户外,并可达到降温或者升温的作用,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其中冷媒介质在第二换热器50中完成换热后可以再次回到第一换热器30中实现循环换热。而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其中,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内的风道流向),可以有效在壳体10上将空调器100的热风流动和冷风流动相互隔离,并将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的出风方向设置在不同的两个方向上,有效减少了在壳体10内同时实现制冷和制热时出现温度相互干涉的情况,保障空调器100制冷和制热的相互独立进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温度调节效果,使得空调器100的控温范围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了空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在壳体10内独立形成制冷风道和制热风道,可以有效减小空调器100内的管道设置,有利于进一步简化空调器 100的整体结构,便于空调器100的轻便化设计,使得空调器100更加便携,满足用户在户外环境中使用的需求。
3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互不连通的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并在壳体10上设置连通第一风道131的第一出风口111和连通第二风道151的第二出风口113,同时在第一风道131内设置第一换热器30,在第二风道151内设置第二换热器50,由于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冷媒连通,可以使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其中一个具有吸热的功能,另一个具有放热的功能,进而可以使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分别
与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器30换热后的气体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壳体10外,使经过第二换热器50换热后的气体可以从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壳体10外,进而使空调器100可以同时吹出冷风和热风,满足制冷和制热的需求。通过在空调器100的壳体10上形成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并使参与调温循环的各元器件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实现热交换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使得空调器100通过调转用于调温的出风口方向即可切换降温或者升温的功能,有效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有效简化了空调器100的整体的结构布局,减小了空调器100的整体体积,使得空调器100更加轻小便携,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户外使用的需求,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40.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出风口113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呈钝角设置。
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出风口113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可以更好地使空调器100的热风出风和冷风出风之间呈一定的角度,有利于避免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互相靠近设置而有一定几率导致空调器100的热风出风和冷风出风相互混杂,影响空调器100的调温效果。而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出风方向呈钝角设置,可以使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相隔较远距离出风,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使空调器100可以具有较好的调温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42.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 111与第二出风口113相背对设置。
4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相背对设置,可以使空调器100的热风出风和冷风出风分别从壳体10的两个相对方向进行出风,在使用过程中,若需实现降温功能,可以使输出冷风的出风口朝向用户,而使相背对一侧输出热风的出风口可以更好地朝向户外环境出风;同理,需实现升温功能时调换两个出风口的方向即可。进而有效减少了空调器100的在调温时受到的影响,使得空调器100能实现更加稳定可靠的调温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44.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处设有出风管70;或者,第二出风口113处设有出风管70;或者,第一出风口111处和第二出风口113处均设有出风管70。
4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出风管70,可以利用出风管70对经第一出风口111吹出的风或者对经第二出风口113吹出的风进行汇聚,使得经出风管70导出的风量更大,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调温速率。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利用出风管70还可以对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二出风口113吹出的风起到一定的聚风和导向作用,使得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出风管70更全面地将用于调温的冷风或者热风导向至所需的环境中,减少风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00的调温效率,达到更好的调温效果。其中,出风管 70可以只安装在朝向用户出风的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二出风口113上,使空调器100能更好地朝向用户出风;或者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可以同时安装有出风管70,在帐篷或者板房等使用范围中可以使空调器100设置在帐篷或者板房内,而利用出风管70将无需调温的出风口朝向户外出风。
46.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管7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0,出风管70包括扣合部71以及管本体73,扣合部71与壳体10卡扣连接;管本体73穿设于扣合部71,并沿远离壳体10的方向延伸。
4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管7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可以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拆装出风管70,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例如,在需求实现大范围均匀出风的时候,可以将出风管70拆除,以使空调器100的出风面积更大;而在需要集中快速出风的时候,可以通过装配出风管70使空调器100的出风更加汇集。同时,通过可拆卸连接出风管70和壳体10,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出风管70装配在相应的出风口上。例如将空调器100设置在帐篷或者板房外侧时,可以在用于对用户调温的出风口上设置出风管70,并使出风管70连通至帐篷或者板房内实现调温;又或者可以在空调器100设置在帐篷或者板房内时,通过在朝向户外出风的出风口上设置出风管70,并使出风管70连通至帐篷或者板房外达到稳定调温的效果。
48.而出风管70可以通过在管本体73上设置扣合部71,使扣合部71与壳体10 上相应的扣合结构卡接实现更加便利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00的拆装便利性。其中,扣合部71可以为卡钩,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相应的卡槽或者卡孔,使卡钩扣合在卡槽或者卡孔上实现卡接;或者,扣合部71 可以通过夹持壳体10的外周侧实现与壳体10的卡接。
49.参照图3、图5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31和/或第二风道151设有挡风板17,挡风板17沿上下方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0的内壁,挡风板17用以调节第一风道131和/或第二风道151的出风面积。
50.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7可以沿第一风道131或者第二风道151的出风方向延伸,此时将挡风板17在壳体10的内壁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使挡风板17 沿出风方向的面积增大或者减小,使得挡风板17可以对第一风道131或者第二风道151的出风面积进行调节,进而使挡风板17可以调节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二出风口113的出风量,使空调器100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出风量的调节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实用性。其中,挡风板17可以通过转轴穿设在壳体10的内壁上实现转动,或者可以通过在挡风板17与壳体10内壁直接设置转轮实现挡风板17的转动。而在挡风板17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还可以设有限位块或者阻尼件,以使挡风板17在调节至任一角度使能卡持在壳体10上,避免挡风板17偏位或者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调节效果。
51.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5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挡风板 1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挡风板17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至少一个挡风板17上凸设有拨片171。
5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挡风板17,可以利用多个挡风板17进一步提高第一风道131或者第二风道151的出风面积的调节范围,更进一步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而通过在挡风板17上凸设拨片171,可以使拨片171部分显露于壳体10的外周侧,以便于用户可以更好地在壳体10上通过上下摇动拨片171转动挡风板17,实现调节出风面积的效果。其中,可以在多个挡风板17上均设置拨片171,使用户可以分别拨动多个挡风板17上的拨片 171对每个挡风板17进行调节,以使每个挡风板17的调节角度可以不同,进而有利于使第一风道131或者第二风道151的调节范围更大。或者,可以在多个挡风板17上设置连杆结构,并在某一挡风板17上设置拨片171,使得通过拨动一个拨片171即可对多个挡
风板17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挡风板17的调节便利性,同时有利于使空调器100的出风更加均匀,达到更好的调温效果。
53.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一风道131为热风风道,第二风道151为冷风风道,第二风道151内还设有导风百叶 1511,挡风板17设于导风百叶1511和第二出风口113之间,导风百叶1511沿左右方向摆动。
5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输出冷风的第二风道151设置导风百叶1511,可以通过左右摆动导风百叶1511,可以利用导风百叶1511改变冷风的流动方向,使得经第二出风口113输出的冷风风向可以被调节,有利于在应用空调器100 实现降温功能时减少冷风直吹人体,避免人体长时间直吹冷风,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防护性能,使得空调器100更加可靠实用。其中,导风百叶1511 可以设置在挡风板17和第二出风口113之间,通过利用挡风板17和导风百叶 1511对冷风的整体出风量和出风方向进行调节,进一步满足用户对空调器100 出风调节的需求,使用户可以更好地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空调器100进行一定的调控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55.参照图3、图6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还形成有容置腔19,容置腔19设于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之间,容置腔19内设有压缩器191,压缩器191与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连通。
56.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压缩器191可以很好地对冷媒介质进行加压升温,以使经压缩器191流入第一换热器30的冷媒介质可以更好地在第一换热器30上放热。同时可以使在第二换热器50中吸热后的冷媒介质可以流入压缩器191中进一步加压升温,进而有效实现了空调器100内的调温循环,保障空调器100 的正常运作。其中,通过在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之间形成容置腔19容置压缩器191,可以使空调器100内的元器件的布置可以更加均匀平衡,便于空调器100的重心居中;同时压缩器191的重量较大,通过将压缩器191设置在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之间,可以使空调器100的整体受力更加平衡,进而可以使空调器100在放置时更加稳定,避免空调器100因自身重力不平衡而不易摆放或者容易倾倒,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并且可以使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便于空调器100的轻便化设计。
57.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6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31、容置腔19和第二风道151依次并排设置。和/或,容置腔19内还设有电控组件193,电控组件193电性连接压缩器191。
5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风道131、容置腔19和第二风道151依次并排设置,可以使空调器100内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空调器100 的整体体积和尺寸,使得空调器100更加轻小便携,便于更好地移动和装配,满足用户在户外环境中的使用需求。同时,在并排设置以及压缩器191的隔离作用下,可以使第一风道131与第二风道151能更好地独立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第一风道131与第二风道151相互干涉,保障空调器100可以更好地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功能。
59.其次,电控组件193可以为具有供能以及调控元器件的控制器,通过在容置腔19内设置电控组件193,并将电控组件193与压缩器191连通,可以利用电控组件193对压缩器191进行控制,保障空调器100的正常运作。其中,壳体10 上可以设置有电性连接电控组件193的控制面板,以使用户可以在壳体10上操作控制面板进而向电控组件193发出指令控制空
调器100内部的元器件;或者空调器100还设有与电控组件193信号连接的外置终端设备,使用户可以利用终端设备在靠近空调器100时对空调器100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 的操作便利性。
60.参照图3、图5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壳本体 11第一导风壳13以及第二导风壳15,壳本体11设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第一导风壳13连接于壳本体11的内壁,并与壳本体11围合形成第一风道131,第一导风壳13与第一出风口111连通;第二导风壳15连接于壳本体11 的内壁,并与壳本体11围合形成第二风道151,第二导风壳15与第二出风口113 连通。
6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壳体10与壳本体11围合形成第一风道131,利用第二壳体10围合形成第二通道,可以很好地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0 的作用下使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相互隔离,使得空调器100可以更好地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功能。其中,第一导风壳13的一端可以连接在壳本体11的内壁上,并包围第一出风口111,同时第二导风壳15的一端可以连接在壳本体 11的内壁上,并包围第二出风口113,有利于避免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 内未经过换热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3被吹出壳本体11外,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使得空调器100的调温效果更好。
62.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本体11还设有连通第一风道131的第一进风口115和连通第二风道151的第二进风口 117。第一导风壳13设有第一风机133,第一换热器30设于第一进风口115和第一风机133之间;第二导风壳15设有第二风机153,第二换热器50设于第二进风口117和第二风机153之间。
6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本体1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15和第二进风口117,可以使第一风道131通过第一进风口115与第一出风口111实现进风出风循环,使第二风道151通过第二进风口117与第二出风口113实现进风出风循环,进一步地减少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的通风交涉。其中,通过在第一通道内设置第一风机133,在第二通道内设置第二风机153,可以利用第一风机133和第二风机153更好地促进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内的气体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的对流换热效率,达到更好的调温效果。同时,将第一换热器30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5和第一风机133之间,将第二换热器50设置在第二进风口117和第二风机153之间,可以使第一风机133和第二风机153能更好地带动气流进入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并使气流进入后能更好地与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50接触进行换热,更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内的整体换热效率,达到更好的调温效果。
64.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5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壳13还设有第一导风圈135,第一导风圈135套设于第一换热器30的外周。第二导风壳15还设有第二导风圈155,第二导风圈155套设于第二换热器50的外周。
6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圈135背对第一换热器30的一侧可以朝向第一风机133设置,第二导风圈155背对第二换热器50的一侧可以朝向第二风机153设置,进而可以使套设第一换热器30的第一导风圈135以及套设第二换热器50的第二导风圈155对进入第一风机133和第二风机153的气流提供一定的限位导向作用,使得第一风道131内的气流需要完全经过第一换热器30后再在第一导风圈135的导风作用下流入第一风机133,使得第二风道151内的气流需要完全经过第二换热器50后再在第二导风圈155的导风作用下流入第二风
机153,使得第一风道131与第二风道151内的气流可以更好地被完全换热,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00内的换热效果,避免因换热不均而有一定几率导致空调器100的出风温度不均匀,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66.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 115和第二进风口117均设有进风格栅1151。和/或,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为离心式风机。和/或,壳本体11的外周侧设有把手119。
6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进风口115和第二进风口117设置进风格栅 1151,可以利用进风格栅1151有效隔绝落叶或者石头等杂物进入第一风道131 和第二风道151,避免杂物堆积在第一风道131以及第二风道151内而有一定几率影响通风效果,保障空调器100能具有更好的调温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防护性能,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68.通过将第一风机133和第二风机153采用离心式风机,采用离心式风机可以使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51垂直设置,有利于使空调器100内部的各元器件能更加紧凑,进一步简化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减小空调器100的体积和尺寸,便于更好地移动和装配空调器100。
69.其次,通过在壳本体11的外周侧设置把手119,有利于在搬运时可以通过利用把手119提起空调器100进行移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移动便利性,使得空调器100更加便携。把手119还可以设置在壳本体11的中心区域,以使在提起空调器100时能更加平稳,减少空调器100在移动时因重心不稳而晃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