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45978发布日期:2023-01-06 22:14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机组,尤其涉及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2.在空调的使用过程中,空调内机冷凝器表面由于温度较冷,容易在冷凝器的翅片表面发生凝露现象,冷凝水会顺着冷凝器的翅片流入冷凝器下方的接水盘中,空气中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在接水盘中富集。经过一段时间后,微生物会滋生细菌或霉菌,形成絮状物质在接水盘的排水管附近聚集,从而使排水管堵塞,导致冷凝水无法排出,造成室内机出现冷凝水外流现象。这种问题在空调机组中普遍存在,对用户使用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发生后易造成冷凝水外流造成用户损失。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组,以解决空调内机冷凝器下方的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容易积攒微生物而造成接水盘的排水管堵塞,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的问题,达到通过在接水盘处并联外接的冷媒管,利用外接的冷媒管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从而避免接水盘积攒微生物而造成接水盘的排水管堵塞,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包括:空调机组本体和接水盘烘干组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具有第一冷媒管路和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烘干组件,包括:冷媒管路组件和冷媒控制组件;其中,所述冷媒管路组件,作为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的部分冷媒管路并联,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处,用于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的情况下,利用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的冷媒对所述接水盘进行烘干;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媒管路组件所在管路中,且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是否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进行控制。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的情况下对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的冷媒的流量进行控制。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的阀口,为d口、e口、s口和c口;其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d口;所述四通阀的e口,连通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口,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室外换热器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c口;所述四通阀的s口,返回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冷媒管路组件,具有冷媒管本体、第一冷媒出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入口;所述冷媒管本体,以设定分布形式,分布在所述接水盘的烘干面上;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设置在所述冷媒管本体的第一端口处,且连通至所
述四通阀的e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之间的管路中,将该连通处记为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设置在所述冷媒管本体的第二端口处,且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后连通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口所在管路中,将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连通处记为第二连通点;至此,所述冷媒管路组件,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处于所述第一连通点至所述第二连通点之间的部分冷媒管路并联。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单向阀装置;所述单向阀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点之间的管路上;其中,所述单向阀装置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连通至所述单向阀装置的进口;所述单向阀装置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e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之间的管路中。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点之间的管路上。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四通阀的s口,经所述储液罐后,返回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新风电机和空气过滤器;所述新风电机,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空气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新风电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
13.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设置一条外接的冷媒管,该外接的冷媒管与空调的内外机之间的冷媒管并联,将该外接的冷媒管设置在接水盘处,以利用该外接的冷媒管的换热能量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以使接水盘中的水蒸发而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从而,通过在接水盘处并联外接的冷媒管,利用外接的冷媒管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从而避免接水盘积攒微生物而造成接水盘的排水管堵塞,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一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中接水盘烘干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中在制冷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中在烘干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3.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24.1-压缩机;2-储液罐;3-冷媒管路组件;4-单向阀;5-四通阀;6-室外风机;7-室外换热器;8、9-电子膨胀阀;10-接水盘;11-室内换热器;12-新风电机;13-温湿度传感器;14-空气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空调机组可以包括:空调机组本体和接水盘烘干组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具有第一冷媒管路和接水盘10。所述接水盘烘干组件,包括:冷媒管路组件3和冷媒控制组件。
27.其中,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作为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的部分冷媒管路并联,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10处,用于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情况下,利用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冷媒对所述接水盘10进行烘干。
28.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所在管路中,且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是否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进行控制。优选地,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情况下对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冷媒的流量进行控制。
29.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出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通过并联外接冷媒管对接水盘10进行控温处理,实现接水盘10温度的最优控制。这样,通过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在接水盘10底部进行加热烘干,在空调机组关闭制冷模式后,自动运行烘干模式,对接水盘10内部的潮湿环境进行加热处理,减少滋生细菌、霉菌等的环境,进而减少微生物生长造成接水盘堵塞,解决了接水盘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积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造成微生物的繁殖进而造成接水盘10的排水管堵塞的问题。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一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主要由空调系统、控制系统、接水盘的控温系统,以及接水盘烘干组件构成。空调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构成。接水盘的控温系统由温度控制系统系统和控制策略构成。接水盘烘干组件由接水盘和冷媒管路组件构成。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控制程序和联动控制策略构成。
31.一些方案,依靠电磁三通阀切换连接管路,会造成切换后冷媒在空闲管段富集,造成机组能力降低。还有一些方案利用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对接水
盘进行升温处理,但也有模式切换会导致冷媒在空闲管路富集,造成机组能力降低。而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换向阀(如四通阀)可以有效切换接水盘下部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的工作模式,并且通过统一集成的控制系统对机组能源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多工况下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也使得设置在接水盘处的冷媒冷却系统,避免在冷媒在管路中富集的情况而造成了系统能效降低。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5、室外换热器7、室内换热器11和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如电子膨胀阀8。所述四通阀5的阀口,为d口、e口、s口和c口。
33.其中,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至所述四通阀5的d口。所述四通阀5的e口,连通至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第二端口,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室外换热器7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5的c口。所述四通阀5的s口,返回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34.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具有冷媒管本体、第一冷媒出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入口。所述冷媒管本体,以设定分布形式,分布在所述接水盘10的烘干面上。所述接水盘10的烘干面,优选为所述接水盘10的底面,即所述接水盘10的底部或所述接水盘10的背面,这里所说的所述接水盘10的背面,是相对于所述接水盘10的正面而言的。所述接水盘10的正面,即所述接水盘10用于接收冷凝水的一面。
35.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设置在所述冷媒管本体的第一端口处,且连通至所述四通阀5的e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之间的管路中,将该连通处记为第一连通点。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设置在所述冷媒管本体的第二端口处,且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后连通至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第二端口所在管路中,将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连通处记为第二连通点。至此,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中处于所述第一连通点至所述第二连通点之间的部分冷媒管路并联。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中接水盘烘干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述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中接水盘烘干组件,包括内外机,其中外机由压缩机1、储液罐2、四通阀5、室外风机6、室外换热器7、电子膨胀阀8和电控部件等组成,内机由室内换热器11、新风电机12、温湿度传感器13、空气过滤器14和电控部件等组成。接水盘烘干组件具有冷媒管路组件3。
37.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手动开启或关闭接水盘烘干组件,接水盘10通过冷媒管路(如冷媒管路组件3)的烘干,使接水盘10内部水分得到有效地挥发消耗,从而降低了微生物在接水盘10潮湿环境下生长速度较快,易使接水盘10的排水管发生堵塞的问题。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单向阀装置,如单向阀4。所述单向阀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点之间的管路上。
39.其中,所述单向阀装置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连通至所述单向阀装置的进口。所述单向阀装置的出口,连通至所述四通阀5的e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之间的管路中。
40.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接水盘烘干组件由冷媒管路组件3、单向阀4、电子膨胀阀9、接水盘10和电控部件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接水盘烘干组件端安装有单向阀4,制冷
工况下,四通阀5的d-c接通,冷媒可经过单向阀4流回压缩机1。制热工况下,四通阀5的d-e接通,冷媒无法通过单向阀4流回压缩机1。该机制有效地实现了制冷工况下,流经接水盘烘干组件的冷媒起出风预热、接水盘烘干及增加制冷剂换热效率等作用,而在制热工况下,有效地避免了流经接水盘烘干组件的冷媒的无效制冷,整体对空调机组的能效有一定的提升。
41.这样,通过在外接的冷媒管处设置有单向阀。制热工况下,通过单向阀有效阻止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对接水盘的无效制冷。制冷工况下,通过单向阀使冷媒管路与冷凝水进行充分换热,避免了冷媒不能充分换热而造成了空调系统的能效降低的问题,避免了空调系统能量的浪费,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效。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如电子膨胀阀9。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点之间的管路上。
43.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接水盘烘干组件由冷媒管路组件3、单向阀4、电子膨胀阀9、接水盘10和电控部件组成。其中,电子膨胀阀9用于控制进入接水盘烘干组件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调节接水盘的温度。电子膨胀阀8和电子膨胀阀9协同控制,可实现对进入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从而调节室内新风的送风温度,并且通过对接水盘10的加热,增加了开启空调机组后室内干燥空气的湿度,并出风进行了辅热,使出风舒适度提高。二者进行结合,通过联动控制策略,实现了空调机组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通过冷凝水对流经接水盘烘干组件中冷媒管路的冷媒进行了换热,使得空调机组所在的空调系统整体的能效得到了提升。
44.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的接水盘烘干组件,具有冷媒管路组件3、设置在该冷媒管路组件3的一个出入口上的单向阀4、以及设置在该冷媒管路组件3的另一个出入口上的电子膨胀阀9。由于在制热工况下,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会对太阳能板进行非必要的加热,所以,通过在该冷媒管路组件3的一个出入口上设置单向阀4,能够有效避免冬季制热工况下对太阳能板进行的非必要加热,并且通过统一集成的控制系统对空调机组能源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多天气条件下空调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
45.考虑到,空调出风口与接水盘10的空间位置相邻,造成夏季出风温度湿度过低而舒适感较差。所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在外接的冷媒管处还设置有电子膨胀阀。通过电子膨胀阀的搭配使用,可调控接水盘10的温度,进而通过接水盘10处的热辐射使出风温度更加柔和舒适,并且有效利用冷凝水进行加湿,综合提升出风舒适度。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储液罐2,新风电机12和空气过滤器14,室外风机6。
47.其中,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储液罐2。所述四通阀5的s口,经所述储液罐2后,返回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48.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新风电机12和空气过滤器14。所述新风电机12,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所述空气过滤器14,设置在所述新风电机1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1之间。
49.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还包括室外风机6。所述室外风机6,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7的进风侧。
50.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四通阀5的阀口,为d口、e口、s口和c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至四通阀5的d口。四通阀5的e口,一方面连通至单向阀4的出口所在管路,另一方面还连通至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所在管路。四通阀5的s口,经储液罐2后连通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四通阀5的c口,经室外换热器7和电子膨胀阀8后,一方面经电子膨胀阀9后连通至冷媒管路组件3的第一冷媒出入口,另一方面还经连通至室内换热器11的第二端口所在管路。新风电机12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1附近,空气过滤器14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1与新风电机12之间。温湿度传感器13设置在室内机的出风口附近。
5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条外接的冷媒管,该外接的冷媒管与空调的内外机之间的冷媒管并联,将该外接的冷媒管设置在接水盘处,以利用该外接的冷媒管的换热能量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以使接水盘中的水蒸发而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从而,通过在接水盘处并联外接的冷媒管,利用外接的冷媒管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从而避免接水盘积攒微生物而造成接水盘的排水管堵塞,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空调机组的一种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20。
53.在步骤s110处,确定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烘干模式中任一模式。
54.在步骤s120处,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以及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以使所述空调机组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55.其中,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或所述烘干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以及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以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情况下,利用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的冷媒对所述接水盘10进行烘干。
56.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出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并联外接冷媒管对接水盘10进行控温处理,实现接水盘10温度的最优控制。这样,通过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在接水盘10底部进行加热烘干,在空调机组关闭制冷模式后,自动运行烘干模式,对接水盘10内部的潮湿环境进行加热处理,减少滋生细菌、霉菌等的环境,进而减少微生物生长造成接水盘堵塞,解决了接水盘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积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造成微生物的繁殖进而造成接水盘10的排水管堵塞的问题。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中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所述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以及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以使所述空调机组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具体过程,参见以下示例性说明。
58.下面结合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中在制冷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一实施例流程示意图,进一步说明步骤s120中在制冷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具体过程,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30。
59.步骤s210,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运行所述制冷模式之后,确定所述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是否小于设定温度。
60.步骤s220,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小于所述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并在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启动并运行预设时间。
61.步骤s230,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并在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关闭。
6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63.步骤1、用户开机后,空调机组的电控部分中的控制器读取用户设定的模式,之后,执行步骤2或步骤3或步骤4。其中,用户设定的模式,可以是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烘干模式。也就是说,空调机组可以运行于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烘干模式。
64.步骤2、若用户设定的模式是制冷模式,则,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四通阀5的d-c接通,开启并调整电子膨胀阀8的开度,调节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并检测该出风温度t。
65.若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t<设定温度t0,则启动接水盘辅热功能,即控制接水盘烘干组件开启。具体地,控制电子膨胀阀9开启,运行预设时间t
预设
后,进入关闭制冷模式确认流程。
66.若空调机组的出风温度t≥设定温度t0,则关闭接水盘辅热功能,即控制接水盘烘干组件关闭。具体地,控制电子膨胀阀9关闭,运行预设时间t
预设
后,进入关闭制冷模式确认流程。
67.其中,在关闭制冷模式确认流程中,若确定关闭制冷模式则在关闭制冷模式后可进入烘干模式,若确定不关闭制冷模式则返回步骤2即继续在制冷模式下运行。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中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以及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以使所述空调机组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还包括: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运行所述制热模式,控制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无法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并在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关闭。
69.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70.步骤3、若用户设定的模式是制热模式,则,在制热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四通阀5的d-e接通,控制电子膨胀阀8开启,控制电子膨胀阀9关闭,运行预设时间t
预设
后,进入关机确认流程。
71.其中,在关机确认流程中,若确定关机则直接关机,若确定不关机则返回步骤3即继续在制热模式下运行。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中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所述烘干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以及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以使所述空调机组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具体过程,参见以下示例性说明。
73.下面结合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中在烘干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一实施例流程示意图,进一步说明步骤s120中在烘干模式下控制冷媒控制组件的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310至步骤s330。
74.步骤s310,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运行所述烘干模式之后,确定所述接水盘10的内部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湿度。其中,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运行所述烘干模式的控制方式,与控制所述空调机组本体运行所述制冷模式的控制方法一致。
75.步骤s320,若所述接水盘10的内部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湿度,则控制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在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启动,并增大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运行预设时间。
76.步骤s330,若所述接水盘10的内部湿度小于所述设定湿度,则控制所述冷媒控制组件使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冷媒流经所述冷媒管路组件3,在所述冷媒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启动,并减小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运行预设时间。
77.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冷媒管结合单向阀及电子膨胀阀进行接水盘烘干的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78.步骤4、若用户设定的模式是烘干模式,则,在烘干模式的情况下,四通阀5的d-c接通,电子膨胀阀8关闭,电子膨胀阀9开启,检测接水盘10内部湿度d。关闭制冷模式后运行一次烘干模式,烘干模式仅运行一次,以避免接水盘10干烧。
79.若接水盘10内部湿度d≥设定湿度d时,则增大电子膨胀阀9的开度,运行预设时间t
预设
后,进入关机流程。
80.若接水盘10内部湿度d<设定湿度d时,则减小电子膨胀阀9的开度,运行预设时间t
预设
后,进入关机流程。
8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添加少量并联管路(即并联的外接冷媒管所在冷媒管路)集成在接水盘10下方即可,管段两端添加电子膨胀阀9和单向阀4。在通过加入单向阀4和电子膨胀阀9,二者协同处理,制冷工况下,可有效地控制接水盘烘干组件中冷媒的流量,调节制热烘干能力。而制热工况下,电子膨胀阀9关闭,但是会造成冷却组件管路段形成冷媒累积,长时间运行会造成效率降低,损坏设备等问题,而通过添加单向阀4则有效地防止了该问题的产生并对制冷工况下无任何影响。具体原理为:制冷工况下,通过调节两个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达到吸气压力小的实际情况,根据单向阀4的单向流通性质和管段两侧的压差,将接水盘烘干组件中的冷媒排出组件。而单向阀4又可有效防止冷媒回流进入接水盘烘干组件,保证了冷媒量在冷媒系统中的稳定性。
82.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空调机组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83.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条外接的冷媒管,该外接的冷媒管与空调的内外机之间的冷媒管并联,将该外接的冷媒管设置在接水盘处,以利用该外接的冷媒管的换热能量对接水盘进行温度控制,以使接水盘中的水蒸发而避免接水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减少滋生细菌、霉菌等的环境,进而减少微生物生长造成接水盘堵塞的情况,使得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更好。
84.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
由地组合、叠加。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