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结构及感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4970发布日期:2023-01-25 03:32阅读:38来源:国知局
固定结构及感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固定结构及感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空气调节器领域中,为实现温度的精准控制,通常需要在各气管、液管等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管路件部位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温度。在管路件上一般使用感温包套管,就是将铜质套管通过人工摆放、手动添加焊料与管路件焊接,在这个焊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3.具体地,操作人员手持工装将铜质套管放置在空调器管路上,填充焊料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套管与管路连接为曲面接触,接触面积有限,管路件之间间隙过小,在现场焊接时,员工需手持焊枪、感温包套管夹具、焊料,操作极其不便,套管很难正确无误的置于对应位置,加之运动物料,焊料熔化后手持夹具还需保持稳定,当熔融金属凝固定型后方可取出,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焊料不足、焊缝长度不够、虚焊等焊接缺陷,焊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感温包检测结果,现场后工序及售后反馈此装配方式不够可靠,存在一定的感温效果不佳隐患,同时在面对结构紧凑的构件时,操作难度及故障率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及感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感温包套管在装配焊接时容易发生滑动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用于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以使感温件检测管件的温度;固定结构包括套管,感温件用于设置在套管内,套管用于与管件焊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固定件,与套管固定连接,固定件用于与管件卡接。
6.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第一卡设部和第二卡设部,第一卡设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第二卡设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与套管固定连接,第一卡设部和第二卡设部相对设置以形成卡设空间,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之间形成与卡设空间相连通的通过孔,以使管件通过通过孔卡设在卡设空间内,以使第一卡设部和第二卡设部夹紧管件。
7.进一步地,套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的槽口用于朝向管件的外管壁设置,固定槽在套管的端部形成第一焊接口;固定槽内设置有固态焊料。
8.进一步地,固定槽的槽壁包括第一壁面,第一壁面沿固定槽的深度方向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延伸至固定槽的槽口,第二端朝向固定槽的槽底延伸;第一壁面相对固定槽的深度方向相倾斜设置,第一端相对第二端朝向靠近固定槽的中部的方向延伸。
9.进一步地,固定槽沿套管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在套管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形成第一焊接口。
10.进一步地,套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固定槽,两个固定槽沿套管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固定槽包括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第一固定槽沿套管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位于第二槽壁远离第二固定槽的一侧;第二固定槽沿套管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第三槽壁位于第四槽壁远离第一固定槽的一侧;其中,第一壁面位于第一固定槽的第一槽壁,第一壁面位于第二固定槽的第三槽壁。
11.进一步地,套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位于第一卡设部和第二卡设部之间,固定槽的槽口用于朝向管件的外管壁设置,固定槽在套管的端部形成第一焊接口;固定槽内设置有固态焊料。
12.进一步地,套管的外壁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管件的至少部分外管壁相适配,第一接触面用于与至少部分外管壁相贴合。
13.进一步地,套管的内壁包括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与感温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相适配,第二接触面用于与感温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相贴合。
14.进一步地,套管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固定凸起,当感温件设置在套管内时,固定凸起抵设在感温件上,以使感温件与套管过盈配合。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感温装置,包括感温件,其中,感温装置还包括上述的固定结构,感温件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套管内。
16.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以使感温件检测管件的温度。该固定结构包括套管和固定件,在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的过程中,先将固定件卡在管件上,以使固定结构固定在管件的预设位置上,然后再将套管与管件进行焊接,完成固定结构与管件的最终连接,进而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可见,该固定结构通过设置与套管连接的固定件可以在焊接前工序中将套管装配在需要的位置,避免固定结构在装配焊接时发生滑动,使其连接更加可靠;并且,简化整体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的轴测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的正视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套管;11、固定槽;111、第一壁面;12、第一焊接口;13、第一接触面;14、第二接触面;15、固定凸起;
23.20、固定件;21、第一卡设部;22、第二卡设部;23、卡设空间;24、通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5.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3,用于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以使感温件检测管件的温度;固定结构包括套管10,感温件用于设置在套管10内,套管10用于与管件焊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固定件20,与套管10固定连接,固定件20用于与管件卡接。
28.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以使感温件检测管件的温度。该固定结构包括套管10和固定件20,在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的过程中,先将固定件20卡在管件上,以使固定结构固定在管件的预设位置上,然后再将套管10与管件进行焊接,完成固定结构与管件的最终连接,进而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可见,该固定结构通过设置与套管10连接的固定件20可以在焊接前工序中将套管10装配在需要的位置,避免固定结构在装配焊接时发生滑动,使其连接更加可靠;并且,简化整体操作难度。
29.具体地,感温件为感温包。
3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包括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第一卡设部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第二卡设部2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与套管10固定连接,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相对设置以形成卡设空间23,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之间形成与卡设空间23相连通的通过孔24,以使管件通过通过孔24卡设在卡设空间23内,以使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夹紧管件。
31.具体实施时,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沿套管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以使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夹紧管件,实现固定件20与管件的连接。
32.具体地,固定件20的通过孔24处使用微扩口结构,在不剧烈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并且便于固定件20卡在管件上。
33.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槽11,固定槽11的槽口用于朝向管件的外管壁设置,固定槽11在套管10的端部形成第一焊接口12;固定槽11内设置有固态焊料。
34.具体实施时,通过设计固定槽11,将焊料提前填充在套管10中,焊料填充方式为:在开始时将熔融状态下的焊料充入固定槽11进行预充,使得焊料填充满固定槽11,通过降温冷却为固态焊料,以便于后续将固定结构固定在管件上时,使焊枪通过第一焊接口12加热熔化固定槽11内部的预填焊料,以实现固定结构与管件的焊接,进一步保证固定结构与管件的连接可靠性。
3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槽11的槽壁包括第一壁面111,第一壁面111沿固定槽11的深度方向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延伸至固定槽11的槽口,第二端朝向固定槽11的槽底延伸;第一壁面111相对固定槽11的深度方向相倾斜设置,第一端相对第二端朝向靠近固定槽11的中部的方向延伸。
36.具体实施时,固定槽11采用窄口设计可以防止在转运、移动的过程中造成固态焊料脱落的质量隐患。
37.具体地,固定槽11沿套管10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在套管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形成第一焊接口12。
38.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固定槽11,两个固定槽11沿套管10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固定槽11包括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第一固定槽沿套管10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位于第二槽壁远离第二固定槽的一侧;第二固定槽沿套管10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第三槽壁位于第四槽壁远离第一固定槽的一侧;其中,第一壁面111位于第一固定槽的第一槽壁,第一壁面111位于第二固定槽的第三槽壁。这样的设置保证焊接连接的可靠性。
39.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槽11,固定槽11位于第一卡设部21和第二卡设部22之间,固定槽11的槽口用于朝向管件的外管壁设置,固定槽11在套管10的端部形成第一焊接口12;固定槽11内设置有固态焊料。
40.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外壁包括第一接触面13,第一接触面13与管件的至少部分外管壁相适配,第一接触面13用于与至少部分外管壁相贴合。其中,第一接触面13为弧面。
41.具体实施时,套管10与管件使用拟合弧度,更大程度的增加接触面积,更加有效的传热,提高测温准确性。
42.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内壁包括第二接触面14,第二接触面14与感温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相适配,第二接触面14用于与感温件的至少部分表面相贴合。其中,第二接触面14为弧面。
43.具体实施时,套管10与感温件使用拟合弧度,更大程度的增加接触面积,更加有效的传热,提高测温准确性。
44.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0的内壁上凸出设置有固定凸起15,当感温件设置在套管10内时,固定凸起15抵设在感温件上,以使感温件与套管10过盈配合。固定凸起15的设置可以有效固定感温件,使感温件与第二接触面14充分有效接触。
45.具体地,固定凸起15为条形结构,条形结构沿套管10的轴向方向延伸。
46.具体地,固定凸起15和第二接触面14位于感温件的相对两侧。
47.具体地,套管10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凸起15,两个固定凸起15沿套管10的周向方向依次设置。
48.可选地,第一卡设部21为弧形板或折弯板;第二卡设部22为弧形板或折弯板。
4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感温装置,包括感温件,其中,感温装置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感温件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套管10内。
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套管10在装配焊接时不会发生滑动,减少员工操作步骤,降低生产操作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套管通过焊接熔化焊料完美固定套管,解决套管焊料填充不均匀、感温效果不佳等问题。套管可以在焊接前工序进行预装,提高生产效率。
51.具体实施时,本技术的固定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定感温包的方式存在的以下问题:员工手持工装将铜质套管放置在空调器管路上,填充焊料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套管与管路连接为曲面接触,焊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感温包检测结果,在现场焊接时,员工需
手持焊枪、感温包套管夹具、焊料,操作极其不便,加之运动物料,焊料熔化后手持夹具还需保持稳定,当熔融金属凝固定型后方可取出,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焊料不足、焊缝长度不够、虚焊等焊接缺陷,现场后工序及售后反馈此装配方式不够可靠,存在一定的感温效果不佳隐患,同时在面对结构紧凑的构件时,操作难度及故障率显著提升。
52.具体实施时,将套管10通过固定件20卡在管路的预设位置,以进行温度测量,焊枪通过第一焊接口12加热熔化固定槽11内部的预填焊料,实现稳定固定效果。同时,此固定结构可以满足管件通用化需要,提高设计及工作的效率。
5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4.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以使感温件检测管件的温度。该固定结构包括套管10和固定件20,在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的过程中,先将固定件20卡在管件上,以使固定结构固定在管件的预设位置上,然后再将套管10与管件进行焊接,完成固定结构与管件的最终连接,进而将感温件固定在管件上。可见,该固定结构通过设置与套管10连接的固定件20可以在焊接前工序中将套管10装配在需要的位置,避免固定结构在装配焊接时发生滑动,使其连接更加可靠;并且,简化整体操作难度。
5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6.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