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5489发布日期:2023-02-01 01:21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磁烹饪装置一般都设有防干烧功能,其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锅具进行温度采集,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干烧的现象。为了提升温度采集的准确性,需要在面板上开孔,以使侧边温度传感器和中心温度传感器能够穿孔而出以直接与置放于电磁烹饪装置面板上的锅具接触,开孔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外界油水进入电磁烹饪装置内部的概率,而且使面板的强度大大降低,面板的承载能力随之下降,开孔位置处也容易藏污纳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电磁烹饪装置,包括面板和位于所述面板下方的测温单元,所述面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单元位置相对且向上凹陷的盲孔,所述测温单元的测温端伸入所述盲孔内。
6.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7.所述测温单元包括测温件和支撑所述测温件的支座,所述支座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盲孔以与所述盲孔内壁之间形成测温腔,所述测温件的测温端位于所述测温腔中。
8.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底壳及设于所述底壳内且与所述面板抵顶的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设有供所述测温单元穿过的通孔。
9.所述减震垫面向所述面板的一侧设有减震凸筋。
10.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壳内的电磁线盘,所述减震垫固定于所述电磁线盘和所述面板之间。
11.所述电磁线盘设有与所述减震垫适配的限位槽。
12.所述盲孔的深度h满足:1mm≤h≤3mm。
13.所述盲孔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其横截面的直径d满足:5mm≤d≤20mm。
14.所述测温单元的测温端与所述盲孔的顶壁抵靠。
15.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底壳和设于所述底壳内的电磁线盘,所述测温单元安装于所述电磁线盘,且所述测温单元具有限位凸筋,所述电磁线盘具有止挡筋,所述限位凸筋搭载于所述止挡筋。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技术通过在与测温单元位置相对的区域设置盲孔,可以减薄该区域的厚度,方便电磁烹饪装置运行过程中锅具向该区域的快速传热,而测温单元的测温端能够伸入盲孔内,使得测温端能够更靠近面板的上表面,进一步提升了测温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无需在面板上开设供测温端伸出的通孔,既避免了因开孔带来的外
界杂质和油水容易进入电磁烹饪装置内部的弊端,又避免了因开孔所导致的面板强度降低、承载能力下降的问题。
18.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测温件的支座的至少部分伸入盲孔内以与盲孔内壁形成测温腔,测温件的测温端位于测温腔内,测温腔的形成降低了热量的耗散,使测温件对温度的采集能够更接近锅具的实际温度,提升检测的准确性。而且支座的至少部分伸入盲孔内,能充分借助盲孔的空间实现测温单元对于高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电磁烹饪装置整机的轻薄化设计。
19.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磁烹饪装置内设有与面板抵顶的减震垫,减震垫设有供测温单元穿过的通孔,在面上开设盲孔,开盲孔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小于未开孔区域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所述减震垫能够减缓使用过程中锅具等对面板开盲孔区域的冲击,大幅降低了面板开盲孔区域破裂的概率,从而延长面板的使用寿命。
2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盲孔的深度h满足:1mm≤h≤3mm,该尺寸范围内的盲孔,既可避免因开孔深度过深而导致面板在开盲孔区域的结构强度的大幅下降,又可避免因开孔深度过浅而导致测温单元的测温端远离面板的上表面所带来的温度采集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下降问题。
2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测温单元的测温端与盲孔的顶壁抵靠,以直接通过接触式热传导的方式采集面板的温度,提升测温的准确性。更进一步地,测温单元具有限位凸筋,电磁线盘具有止挡筋,限位凸筋搭载于止挡筋以限定所述测温单元向下的移动,保证测温单元的位置精度,使其装配后其测温端能够与盲孔的顶壁抵顶,以保证测温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电磁烹饪装置的俯视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电磁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25.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2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电磁烹饪装置的爆炸图;
27.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面板的立体图。
28.其中,
29.1.面板、11.盲孔;
30.2.测温单元、21.测温件、211.限位凸筋、22.支座;
31.3.减震垫、31.减震凸筋;
32.4.电磁线盘、41.止挡筋;
33.5.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清楚地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6.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磁烹饪装置,包括面板1和位于所述面板1下方的测温单元2,所述面板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单元2位置相对且向上凹陷的盲孔11,所述测温单元2的测温端伸入所述盲孔11内。
40.本技术对于所述测温单元2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41.实施方式一:所述测温单元2与所述面板1的中央区域相对,以对置放于所述面板1的锅具底部的中央区域进行测温。
42.实施方式二:所述测温单元2与偏离所述面板1的中央区域的位置相对,以对置放于所述面板1的锅具底部的边缘区域进行测温。
43.实施方式三:所述测温单元2包括中心测温单元2及位于所述中心测温单元2一侧的侧边测温单元2,所述盲孔11包括与所述中心测温单元2位置相对的中心孔、及与所述侧边测温单元2位置相对的侧边孔,所述中心测温单元2用于对置放于所述面板1的锅具底部的中央区域进行测温,所述侧边测温单元2用于对置放于所述面板1的锅具底部的边缘区域进行测温。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三下,所述侧边测温单元2的数量亦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设置有一个,也可围绕所述中心测温单间隔布置多个,以避免因单个侧边测温单元2失效所导致的锅具底部边缘区域的温度无法被采集的弊端,且布置多个所述侧边测温单元2,能够实现多点温度采集,提升温度采集的准确性。
44.本技术通过在与测温单元2位置相对的区域设置盲孔11,可以减薄该区域的厚度,方便电磁烹饪装置运行过程中锅具向该区域的快速传热,而测温单元2的测温端能够伸入
盲孔11内,使得测温端能够更靠近面板1的上表面,进一步提升了测温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无需在面板1上开设供测温端伸出的通孔,既避免了因开孔带来的外界杂质和油水容易进入电磁烹饪装置内部的弊端,又避免了因开孔所导致的面板1强度降低、承载能力下降的问题。
4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测温单元2包括测温件21和支撑所述测温件21的支座22,所述支座22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盲孔11以与所述盲孔11内壁之间形成测温腔,所述测温件21的测温端位于所述测温腔中。测温腔的形成降低了热量的耗散,测温件21的测温端位于测温腔内,使测温件21对温度的采集能够更接近锅具的实际温度,提升检测的准确性。而且支座22的至少部分伸入盲孔11内,能充分借助盲孔11的空间实现测温单元2对于高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电磁烹饪装置整机的轻薄化设计。
4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底壳5及设于所述底壳5内且与所述面板1抵顶的减震垫3,所述减震垫3设有供所述测温单元2穿过的通孔。在面上开设盲孔11,开盲孔11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小于未开孔区域的结构强度,通过在所述面板1的下方围绕所述盲孔11设置所述减震垫3能够减缓使用过程中锅具等对面板1的开盲孔11的区域的冲击,大幅降低了面板1开盲孔11的区域破裂的概率,从而延长面板1的使用寿命。
47.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减震垫3面向所述面板1的一侧设有减震凸筋31,凸出的减震凸筋31与所述面板1的底部抵顶,能进一步提升缓冲性能,进一步降低所述面板1因外力而导致开盲孔11的区域发生破裂的概率。
48.所述电磁烹饪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壳5内的电磁线盘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震垫3固定于所述电磁线盘4和所述面板1之间。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减震垫3的固定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49.实施例1:所述减震垫3夹持固定于所述电磁线盘4和所述面板1之间,从而提升三者之间的装配效率,简化各自的结构设计。而作为优选,所述电磁线盘4设有与所述减震垫3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对所述减震垫3形成沿所述电磁线盘4的径向方向的限位,从而避免装配过程中所述减震垫3发生移位而偏离所述面板1开设所述盲孔11的位置,保证了所述减震垫3的位置精度。
50.实施例2:所述减震垫3胶粘固定于所述电磁线盘4。
51.实施例3:所述减震垫3和所述电磁线盘4两者之一设有插接槽、两者之另一设有与所述插接槽适配的插接凸起,所述减震垫3通过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凸起的配合插接固定于所述电磁线盘4上以与所述面板1抵顶。
52.当然,上述实施例均为举例,并不能构成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垫3的固定方式的限定。
5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盲孔11的深度h满足:1mm≤h≤3mm,该尺寸范围内的盲孔11,既可避免因开孔深度过深而导致面板1在开盲孔11的区域的结构强度的大幅下降,又可避免因开孔深度过浅而导致测温单元2的测温端远离面板1的上表面所带来的温度采集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下降问题。
54.本技术对于所述盲孔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其纵向剖面可以是半球形、三角形、
四边形、五边形、椭圆形等等。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盲孔11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其横截面的直径d满足:5mm≤d≤20mm。所述盲孔11的横截面呈圆形,一方面方便面板1的加工制作,另一方面圆形截面各向受力的一致性容易保证,当所述面板1承受载荷时,所述盲孔11各部的各向受力一致,避免了某个位置受力集中而导致破裂。
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测温单元2的测温端与所述盲孔11的顶壁抵靠,以直接通过接触式热传导的方式采集面板1的温度,提升测温的准确性。更进一步地,所述测温单元2安装于所述电磁线盘4,且所述测温单元2具有限位凸筋211,所述电磁线盘4具有止挡筋41,所述限位凸筋211搭载于所述止挡筋41以限定所述测温单元2向下的移动,保证测温单元2的位置精度,使其装配后其测温端能够与盲孔11的顶壁抵顶,以保证测温的准确性。
56.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57.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