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0936发布日期:2023-03-31 14:27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为提升送风舒适性,往往在空调上设置多个出风口,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然而,设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对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的要求较高,现有的进风系统和换热系统不能满足设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旨在解决设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的进风效率及换热效率不足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空调,包括:机体,包括出风侧壁和两分别连接于所述出风侧壁两侧的进风侧壁,所述进风侧壁设有进风口,所述出风侧壁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上出风口、中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送风机构,安装于所述机体内,所述送风机构输出的风流从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中出风口和所述下出风口中至少一个出风;换热器,两所述进风侧壁的所述进风口分别设有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风流进行换热。
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空调,送风机构所输出的气流能够从上出风口、中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中任一个出风、任两个出风或三个均出风,这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增加出风方式和提高出风多样性,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出风需求,实用性强;更为重要地,在两进风侧壁均设置进风口可提高空调整体进风效率,在两进风侧壁的进风口分别设置换热器可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使得空调的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能够满足多个出风口的需求。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进风端,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进风端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进风口和送风机构的进风端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小,从而可降低进风口和送风机构的进风端之间的进风阻力,提高送风机构的进风效率。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量。
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使得空调内部形成四个换热温区,提高换热效率并节省能源,并且,还能够使各个出风口进行差异化送风。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体内设有安装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机构均设于所述安装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保证空调结构紧凑以使得空调的占用空间不会过大。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件沿所述机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换热器能够稳固地连接于安装件,并保证安装件对送风机构的支撑稳定性。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由所述第二侧壁向所述换热器弯折形成,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由所述第二侧壁向所述送风机构弯折形成,所述送风机构设于所述第三侧壁。
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降低安装件的占用空间。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沿所述机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机构从上往下包括上送风组件和下送风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同时保证同时保证上出风口、中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出风量,在制冷/制热时均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送风组件的出风端设有第一导流板以调节所述上送风组件的出风方向,和/或者,所述下送风组件的出风端设有第二导流板以调节所述下送风组件的出风方向。
2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实现空调的多种出风方式,结构简单,功能实现容易,生产成本低。
2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提高进风口的进风面积。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沿所述机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2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一制冷模式的工作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一制热模式的工作示意图。
31.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2.1-机体,11-出风侧壁,111-上出风口,112-中出风口,113-下出风口,114-中调节门,115-下调节门,12-进风侧壁,121-进风口,2-送风机构,21-上送风组件,211-第一进风端,22-下送风组件,221-第二进风端,3-换热器,31-第一换热部,32-第二换热部,4-第一导流板,5-第二导流板,6-安装件,61-第一侧壁,62-第二侧壁,63-第三侧壁,7-纵向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6.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机体1,包括出风侧壁11和两分别连接于出风侧壁11两侧的进风侧壁12,进风侧壁12设有进风口121,出风侧壁11从上往下依次设有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送风机构2,安装于机体1内,送风机构2输出的风流从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中至少一个出风;换热器3,两进风侧壁12的进风口121分别设有换热器3,换热器3用于对从进风口121流入的风流进行换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空调的上下方向相对应。
37.如此,通过上述方案,送风机构2所输出的气流能够从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中任一个出风、任两个出风或三个均出风,这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增加出风方式和提高出风多样性,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出风需求,实用性强;更为重要地,在两进风侧壁12均设置进风口121可提高空调整体进风效率,在两进风侧壁12的进风口121分别设置换热器3可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使得空调的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能够满足多个出风口的需求。
38.具体地,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下出风口113均具有开启和关闭两种状态,以便于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其中,中出风口112的开闭可通过中调节门114控制,下出风口113的开闭可通过下调节门115控制。
39.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21和换热器3均沿机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以提高进风口121的进风面积和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从而可提高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21也可包括多个子进风口121,多个子进风口121从上往下排列分布,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40.较佳地,换热器3往进风口121的投影位于所述进风口121内,如此设置,在保证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换热器3的占用空间较小,使得空调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41.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送风机构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进风口121相对的进风端,换热器3设于进风端和进风口121之间,如此设置,使得进风口121和送风机构2的进风端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小,从而可降低进风口121和送风机构2的进风端之间的进风阻力,提高送风机构2的进风效率,并且,换热器3直接设于相对的进风口121和进风端之间,可大大提高换热器3对进入进风口121的气流的换热效果。
4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送风机构2的进风效率和出风效率,以及为了提供更多样的出风方式,送风机构2从上往下依次包括上送风组件21和下送风组件22;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空调通常只设有一个送风组件,一个送风组件难以同时保证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的出风量,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送风组件,可以同时保证同时保证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的出风量,在制冷/制热时均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上出风组件所产生的气流能够从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中任一个出风、任两个出风或三个均出风,而下出风组件所产生的气流也能够从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中任一
个出风、任两个出风或三个均出风,这能够产生更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进一步增加出风方式和提高出风多样性。
43.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上送风组件21和下送风组件22均采用双吸离心风机,通过采用双吸离心风机,能够同时从两进风侧壁12的进风口121吸风,一方面,可以增大送风组件利用效率,提高风量,降低成本以及节约空间,从而提高送风机构2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房间内的流动循环范围,增强室内舒适性。具体地,进风端包括上送风组件21两侧分别设有的与进风口121相对的第一进风端211,进风端还包括下送风组件22两侧分别设有的与进风口121相对的第二进风端221。
44.请参阅图3和图4,优选地,由于需要在机体1两侧同时设置换热器3,空调的尺寸会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空调结构紧凑以使得空调的占用空间不会过大,机体1内设有安装件6,换热器3和送风机构2均设于安装件6,即安装件6可以用来安装换热器3,也可以用来安装送风机构2,从而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保证了空调的结构紧凑。较佳地,安装件6设有两个,两个安装件6关于送风机构2对称分布并共同支撑送风机构2以保证对送风机构2的支撑效果,从而使得送风机构2能够稳定地安装于机体1内,并且,每一安装件6均连接有一换热器3。
45.由于换热器3沿机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较佳地,安装件6也沿机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换热器3能够稳固地连接于安装件6。具体地,安装件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61、第二侧壁62和第三侧壁63,第一侧壁61由第二侧壁62向换热器3弯折形成,换热器3设于第一侧壁61;第三侧壁63由第二侧壁62向送风机构2弯折形成,送风机构2设于第三侧壁63,即上送风组件21和下送风组件22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63。
46.请参阅图5和图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内设有纵向风道7,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分别与上出风口111和纵向风道7连通,上送风组件21输出的气流能够直接从上出风口111输出,也能够通过纵向风道7向中出风口112或下出风口113输出;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分别与下出风口113和纵向风道7连通,下送风组件22输出的气流能够直接从下出风口113输出,也能够通过纵向风道7向中出风口112或上出风口111输出。
47.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设有第一导流板4,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设有第二导流板5,第一导流板4能够调节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方向,第二导流板5能够调节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方向。具体而言,第一导流板4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二导流板5能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更为具体地:
48.当第一导流板4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导流板4隔绝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和纵向风道7,并使得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和上出风口111直接导通以直接从上出风口111出风;
49.当第一导流板4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导流板4隔绝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和上出风口111,并使得上送风组件21的出风端和纵向风道7直接导通,此时上送风组件21输出的气流能够经过纵向风道7流向中出风口112或下出风口113;
50.当第二导流板5转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二导流板5隔绝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和纵向风道7,并使得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和下出风口113直接导通以直接从下出风口113出风;
51.当第二导流板5转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二导流板5隔绝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和下出风口113,并使得下送风组件22的出风端和纵向风道7直接导通,此时下送风组件22输出
的气流能够经过纵向风道7流向中出风口112或下出风口113。
52.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4和第二导流板5,能够实现空调的多种出风方式,结构简单,功能实现容易,生产成本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4和第二导流板5也可择一设置,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选择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53.优选地,换热器3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第一换热部3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32的换热量,以使得空调内部形成四个换热温区,提高换热效率并节省能源,并且,还能够使各个出风口进行差异化送风,即能够使得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下出风口113输出不同温度的风流;具体地,上送风组件21对应于第一换热部31并用于输出经第一换热部31换热后的风流,下送风组件22对应于第二换热部32并用于输出经第二换热部32换热后的风流,从而能够便于控制上送风组件21和下送风组件22的各自的打开和关闭,以及控制各自的出风方向,以便于向不同的方向送风。
54.具体而言,第一换热部3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32的换热量,即第一换热部31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
55.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制冷/制热时的多种差异送风模式;举例性地,如图5所示,空调处于其一制冷模式时,风流从进风口121中流入,上送风组件21将经过第一换热部31进行了更强程度换热的风流从上出风口111中送出,即上出风口111中能够输送温度更低的冷风风流;下送风组件22将经过第二换热部32进行了较弱程度换热的风流从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送出;如此设置,即能保证上出风口111输出的风流的风量和冷量,且冷气流具有下沉特性,能够保证室内处于较低温度,同时能够从中出风口112输送用于直吹用户且较为舒缓的风流,避免温度较低的冷风直吹用户,提升舒适性。举例性地,如图6所示,空调处于其一制热模式时,可以关闭上出风口111和中出风口112,将温度更高的热风流经纵向风道7导向通过下出风口113送出,由于热风流具有上升特性,从而可以保证室内较为温暖。
56.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所指第一换热部3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32的换热量,可以为第一换热部31的换热流道多于第二换热部32的换热流道,或者,可以为分流阀控制流向第一换热部31的冷媒流量大于第二换热部32的冷媒流量,在此并不限定。
57.较佳地,上出风口111和/或者中出风口112为环形出风口,避免大风量直吹用户免大风量直吹用户,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8.较佳地,进风口121处还设有通风栅格。
5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空调,能够至少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60.1)在两进风侧壁12均设置进风口121可提高空调整体进风效率,在两进风侧壁12的进风口121分别设置换热器3可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使得空调的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能够满足多个出风口的需求;
61.2)进风口121和换热器3均沿机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以提高进风口121的进风面积和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从而可提高进风效率和换热效率;
62.3)送风机构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进风口121相对的进风端,使得进风口121和送风机构2的进风端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小,从而可降低进风口121和送风机构2的进风端之间的进风阻力,提高送风机构2的进风效率;
63.4)安装件6可以用来安装换热器3,也可以用来安装送风机构2,从而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保证了空调的结构紧凑;
64.5)送风机构2所输出的气流能够从上出风口111、中出风口112和下出风口113中任一个出风、任两个出风或三个均出风,这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增加出风方式和提高出风多样性,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出风需求,实用性强。
65.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