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42102发布日期:2024-02-26 16:54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空调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1、随着空调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市场上推出了一种带有换气吹新风功能空调;空调的新风装置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输入室内,空调的排风装置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过滤并排放到室外,完成更换新鲜空气吹新风;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通过热交换器热交换后,能够使进入室内的新风温度更接近室内温度;现有技术中,有的新风装置集成在室内机主体的内部,但由于新风装置占用空间大,使室内机主体的内部结构复杂,拆装新风零部件不方便;有的新风装置设置在室内机主体的外部,但由于新风装置与室内机主体的安装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新风空调的外观差;此外,新风装置的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热交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主体的内部结构复杂及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热交换效率低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可被控制单独或同时运行;

3、可优选的,所述新风模块形成有新风流路和回风流路;所述新风流路形成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流路进口和与室内连通的新风流路出口;所述回风流路形成有与室内连通的回风流路进口和与室外连通的回风流路出口;

4、所述新风流路和回风流路之间热耦合有热交换件,所述热交换件用于实现新风流路和回风流路之间的热交换;

5、可优选的,所述热交换件为全热交换件;

6、可优选的,所述热交换件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风道和第二热交换风道,所述第一热交换风道与所述新风流路流体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风道与所述回风流路流体连通;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风道和第二热交换风道形成交叉的流向;

7、可优选的,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动力组件和回风动力组件,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形成有新风腔,所述回风动力组件形成有回风腔;所述新风流路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风道和新风腔;所述回风流路包括所述第二热交换风道和回风腔;

8、可优选的,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具有能量耦合关系,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能量耦合关系可通过介质风或水或制冷剂实现或通过电路或机械传动关系或通过直接热传导实现;

9、可优选的,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室内机主体左右邻设在一起;

10、可优选的,所述新风模块与室内机主体可拆卸地设置在一起;

11、可优选的,所述新风模块与室内机主体可分开独立设置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室内机整体;

12、可优选的,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具有适配的形状使两者可以相互配合在一起形成一室内机整体造型。

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基座主体;所述基座主体的上部形成有热交换件安装位;所述基座主体的下部形成有并排设置的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和回风动力组件安装位;

14、所述热交换件安装位处形成有热交换件安装腔,所述热交换件设置在所述热交换件安装腔内;所述新风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处,所述回风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回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处;

15、优选的,所述基座主体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热交换件安装位位于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端;所述基座主体的上部还形成有过滤器安装位,所述过滤器安装位位于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端;所述过滤器安装位处形成有过滤腔;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所述过滤器与热交换件均为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所述过滤器的放置方向与热交换件的放置方向之间形成一夹角;优选的,所述夹角为锐角;

16、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从所述基座主体的一侧可抽拉地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

17、优选的,所述热交换件可从所述基座主体的顶部可抽拉地地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

1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基座还包括基座板,所述基座板设置在所述基座主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端;所述基座板还形成有电器盒安装位,所述电器盒安装位位于所述基座主体的下方,所述电器盒安装位处设置有新风电器盒,所述新风电器盒用于设置所述新风模块的控制部件。

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面罩和基座,所述面罩与基座扣合在一起形成一新风壳体且所述新风壳体在其内部一体地形成有功能部件安装位,所述功能部件安装位包括热交换件安装位、过滤器安装位、新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回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和电器盒安装位;

20、优选的,所述新风壳体在其内部的功能部件安装位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热交换件安装位、过滤器安装位均位于所述基座的上部;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回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和电器盒安装位均位于所述基座的下部;

21、优选的,所述过滤器、热交换件、新风动力组件、回风动力组件和新风电器盒均为模块化结构,且所述过滤器、热交换件、新风动力组件、回风动力组件和电器盒与所述基座均通过拼接方式连接。

2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基座包括基座主体和基座板,所述基座主体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形成有所述热交换件安装位和过滤器安装位;所述基座主体的底部形成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安装位和回风动力组件安装位;

23、优选的,所述基座板设置在所述基座主体的一侧且靠近所述过滤器安装位;所述基座板的下侧形成有所述电器盒安装位;

24、优选的,所述基座板形成有新风接口和回风接口,所述新风管接口处设置有新风进风管,所述新风进风管连通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端和室外;所述回风接口处设置有回风排风管,所述回风排风管连通所述回风流路出口和室外;

25、优选的,所述基座板远离所述基座主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壁挂结构。

2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回风动力组件形成有回风腔;所述回风流路包括所述第二热交换风道和回风腔;所述面罩的顶部形成回风流路进口,所述面罩的底部形成新风流路出口;

27、所述新风进风管、新风风道、第一热交换风道和新风腔依次连通,所述新风腔的出风端通过所述新风流路出口与室内连通;

28、所述第二热交换风道的进风端通过所述回风流路进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风道、回风腔和回风排风管依次连通;

29、优选的,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流路方向与回风腔的回风流路方向相反。

3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过滤器安装位和热交换件安装位之间形成一夹角空间,所述夹角空间可用于对回风进行辅助处理;优选的,所述辅助处理包括加热、加湿、净化、杀菌消毒中的任一种。

3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新风动力组件包括新风蜗壳、新风蜗盖和新风风叶,所述新风蜗壳的顶部形成所述新风腔进口,所述新风蜗壳的底部形成第一子新风腔出口,所述新风蜗盖的底部形成第二子新风腔出口;

32、所述新风蜗壳和新风蜗盖扣合在一起形成新风腔,所述第一子新风腔出口和第二子新风腔出口围成所述新风腔出口,所述新风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新风腔内;所述新风蜗壳在远离所述新风蜗盖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电机安装位;

33、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包括第一轴端,所述第一输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位处,并穿过所述新风蜗壳与新风风叶驱动连接。

34、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回风动力组件包括回风蜗壳、回风蜗盖和回风风叶,所述回风蜗壳的顶部形成所述第一子回风腔进口,所述回风蜗盖的顶部形成所述第二子回风腔进口;

35、所述回风蜗壳的底部形成第一子回风腔出口,所述回风蜗盖的底部形成第二子回风腔出口;

36、所述回风蜗壳和回风蜗盖扣合在一起形成回风腔,所述第一子回风腔进口和第二子回风腔进口形成所述回风腔进口,所述第一子回风腔出口和第二子回风腔出口形成所述回风腔出口,所述回风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回风腔内;所述回风蜗壳在远离所述回风蜗盖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电机安装位;

37、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还包括第二输端,所述第二输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位处,并穿过所述回风蜗壳与回风风叶驱动连接。

3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之间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一方面利用其外周面实现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的限位,另一方面利用其内部通道实现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之间的走风和/或走水和/或走制冷剂和/走电;

39、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过线结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过线结构一体地形成有过线孔和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所述过线孔用于穿过所述新风模块的电源线与室内机主体的电器盒连接;

40、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壳体靠近所述新风模块的侧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面罩靠近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侧壁上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限位槽卡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二限位槽卡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壁上,进而所述新风模块通过所述过线结构与所述室内机主体连接;

41、优选的,所述过线结构由过线盒一体成型;

42、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由一对平行的滑槽构成;

43、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垂直。

44、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新风空调还包括第一壁挂板和第二壁挂板;所述基座板通过第一壁挂结构挂设在所述第一壁挂板上,所述室内机主体通过第二壁挂结构挂设在所述第二壁挂板上;

45、所述第一壁挂板和第二壁挂板整体成型或独立成型;

46、优选的,当所述第一壁挂板和第二壁挂板独立成型时,所述第一壁挂板和第二壁挂板可伸缩连接或可折叠连接。

4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为分体式空调,其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邻设在一起;

48、所述室内机主体设有进风口和送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送风口的送风主路、沿着所述送风主路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室内换热器、送风机,所述进风口和送风口均与室内环境流体连通;

49、所述新风模块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进风口、回风排风口,以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新风出口的新风流动路径和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回风排风口的回风流动路径;

50、所述新风流动路径上设有新风风机,所述回风流动路径上设有回风风机;

51、所述新风入口、回风出口均与外界环境流体连通;所述新风出口、回风进风口与室内环境流体连通;

52、所述回风流动路径和新风流动路径上耦合有用于新风和回风热交换的换热装置;

53、所述换热装置形成有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均设有入口和出口;

54、所述回风流动路径包括所述第一流路以及连通所述回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流路入口的第一回风流动路径段、连通所述第一流路出口与所述回风排风口的第二回风流动路径段;

55、所述新风流动路径包括所述第二流路以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第二流路入口的第一新风流动路径段、连通所述第二流路出口与所述新风出口的第二新风流动路径段;

56、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内部设有隔壁,所述隔壁延伸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前壁和后壁之间,将所述腔体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两部分,所述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腔体中;

57、所述新风风机和回风风机同轴设置在所述下腔体中,且使所述回风在所述回风风机的蜗壳中流动方向与所述新风在所述新风风机的蜗壳中流动方向相反;

58、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回风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后壁且间隔设置;

59、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新风壳体的下部,所述回风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顶部;

60、所述隔壁与新风壳体前壁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的连通流路,所述连通流路形成在所述第二新风流动路径段上,以将从所述第二流路出口流出的新风导流给所述新风风机,由所述新风风机将所述新风送出所述新风出口;

61、所述隔壁设有连通孔,所述回风由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流路出口流出后由所述连通孔流入下腔体由所述回风风机排出回风排风口。

6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63、(1)新风模块设置在室内机主体的一侧,且新风模块的结构与室内机主体的结构相适配,新风模块体积小,拆装方便,保证新风空调的外观的美观;室内机主体和新风模块既可各自独立使用,也可构成一个系统使用,新风模块可与现有的室内机主体灵活安装,扩大了现有室内机主体的功能;优化了新风模块的内部空间,具备双向热交换功能,扩大了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热交换空间,提高了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热交换效率,实现了对回风的能量回收,保证新风空调的可靠运行,提高了用户体验;

64、(2)新风动力组件和回风动力组件并排设置在基座主体的底部,新风风叶和回风风叶由同一个驱动电机驱动,空间利用率大,结构紧凑,所需零件少,控制过程简单;

65、(3)第一热交换风道沿基座主体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二热交换风道沿基座主体的高度方向倾斜设置,减少了风阻,提高了风量,延长了热交换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室外新风经新风进风管进入新风风道并经新风腔排至室内,室内回风经第二热交换风道进入回风腔,后经回风排风管排至室外;

66、(4)对引入的室外新风可过滤,保证室外新风的洁净度;一方面新风模块通过第一壁挂结构与第一壁挂板连接,进而新风模块安装在墙壁上,另一方面新风模块通过过线盒安装在室内机主体上,保证新风模块固定可靠;新风模块的电源线穿过过线孔与室内机主体的主板电连接,起到保护作用;使新风模块与室内机主体可联动,直接通过新风空调的遥控器控制,简化了控制方式,便于用户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