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212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用以解决冬季炊事与取暖问题的炊、暖炉具和一种与之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
目前,公知的炊、暖炉具均为铁皮制外壳的箱体并沿用着传统的铁皮制烟筒以及较为广泛的应用着一种以“V”型翅和“增热盖”为换热结构组合的炊、暖炉具制品,在热能转换的形式上,即在取暖时,须将“增热盖”盖置于换热水套内的“V”型翅的上端,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在“增热盖”的压力作用下,通过对换热水套上端周圈内斜置的“V”型翅的辐射作用,而达到与换热水套中的水进行热能转换的目的,所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换热结构及其所形成的燃烧技术形式由于属于一种间接的辐射热传导技术形式,因此,在炊、暖炉具的热能转换上,不仅从理论上难以达到充分的可能,而且不会比将火焰和热能直烧换热水套的内圈在效果上更好,同时,这种换热结构形式由于需将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辐射于换热水套内上端周圈内的“V”型翅,因此,存在着辐射面大和热能利用分散的问题,不利于热能的高质量转换,尤其表现在型煤用炊、暖炉具和在煤燃的初燃阶段或将燃伐阶段在热能转换上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将这种分散的热能辐射力集中在一起使用,不仅在热能的利用上更为充分,而且在热能转换的效果上必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冬季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炊、暖炉具在性能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即要有良好的取暖效果,又要达到或满足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炊事(烧水)的要求,但目前的炊、暖炉具制品在使用性能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取暖时,须将“增热盖”或其它形式的盖体放置于换热水套内的上端,但由于盖体将炉瓦中的热能进行了隔离而用于供暖,因此,难以完成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烧开水的需求,而在炊事时,则必须将“增热盖”拿掉,但由于炉瓦的上端口径与放置炊具的炉盘口径之间形成着较高的距离,因此,在完成炊事时,又必须将“接火圈”放置于炉瓦口径的上端,并需在“接火圈”内再放置一块燃煤仿可完成炊事的目的,这一操作形式不仅在实际运作中极不方便,所存在的问题的,由于“接火圈”将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与换热结构部分完全形成了隔离,并强制性的用于炊事目的,因而致使换热结构部分几乎失去了热能转换的作用,因此说目前的炊、暖炉具在性能上仅仅是具有了炊事、取暖的两种功能,尚未具备炊事、取暖两者同时兼顾的效果和特点,因此说,在使用性能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而用以炊事目的“接火圈”在形式上仅仅为半个筒状的炉瓦或铁皮制作的筒圈,由于“接火圈”其底端与炉瓦的上端口径的结合处存有缝隙和空气,因此造成了炉瓦中的煤“燃而不旺”的实际问题。在炊、暖炉具的供水结构上,以双筒炊、暖炉具为例在两热水套中间均采用了较为简易的“单管式”供水主管结构形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使用中炉体中两个炉瓦中的煤燃情况是不可能一样的,因此在两换水套中间供水主管的热水汇集处极易产生阻力和影响,温差越大,阻力也就越大,因此说,用于双筒炊、暖炉具的“单管式”供水主管实际上属于一种极具缺陷的“短路式”供水结构,而用以单筒炊、暖炉具的供水主管,也仅仅是在换热水套的上端后侧焊接了一更为简单的管件而已,同时,目前普遍采用通用管材制作的供水主管,无论是从管径的截面面积还是从其口径的形状上极不利于和制约着炊、暖炉具在供水能力和热水循环的提高。在炊、暖炉具的结构上,由于受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制约,普遍采用“直火型”这一炉具的基本结构形式,在使用中由于煤燃与烟筒的作用不相匹配,在烟筒的抽力作用下,导致煤燃过快,相当部分热能未及充分的转换而被烟筒的抽力抽走,尤其是在完成炊事目的的情况下,则使煤燃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无节制的“慌燃”状态中,因此,背景技术的“直火型”结构的炊、暖炉具及其传统的铁皮制烟筒不仅在燃煤耗能上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而且在冬季千家万户使用时,还会挥发出大量的烟尘,是导致和构成冬季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传统的铁皮制烟筒长期以来一直为纯手工加工制作,不仅在方法上原始落后,效率低,而且质量上良莠不整而使按装困难,同时,现代生活中的取暖方式在沿用传统的铁皮制烟筒已明显不相适应,而铁皮制的外壳箱体由于属于半机械化,半手工加工制作方式,要经过板材压制成型、焊接组装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不仅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且由于受制造工艺的制约,在产品的外在质量,使用质量上都无法尽其完善,也由于金属薄板应用在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和传统的烟筒上,具有易锈蚀、易碱化不可抗拒的因素,一经使用数年锈痕斑斑,不仅使整台炉具在使用寿命上为之下降,而且一旦锈蚀而废弃,无任何再回收利用的价值,因此,背景技术的炊、暖炉具在应用中,在燃煤耗能上,原材料的合理使用上,生产效率上仍至环境保护问题上,从整体框架结构上实际上已构成为一种“高消耗”性质的民用日用商品,存在着潜在性和具大的浪费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一种“聚火直烧’、“强力辐射”燃烧技术形式和具有反向燃烧技术特点的炊、暖炉具制品和一种与之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它不仅可以解决背景技术尚未能解决的炊、暖兼顾问题和煤燃的“持续有效燃烧时间”问题,而且形成的“半封闭”状态下的燃烧技术形式可将煤燃过程中烟尘的挥发对环境构成的污染及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可能情况下,而双管强力供水管和扁制管状供水主管可充分提高炊、暖炉具的供水能力和热水循环,同时,由于在炊、暖炉具的结构上,热能转换上和炉具的隔热保温上及炉具内的局部受热区域的保护措施上,均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此,在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和与之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各管件的制作上,向公众提供一种特别适用的塑制成型工艺的制作方法,以取代背景技术炊、暖炉具的铁皮制外壳箱体和传统的铁皮制烟筒及其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及其方法。
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塑制箱体的底部,预制有长方形呈开口式的凹状体,其长方形凹状体的开口与箱体正面底部的清灰孔相贯通,在清灰孔内的两侧及上端的嵌口上,预制有凸起的筋,在箱体内底部的平面隔台上,预制有数根支柱,在每个支柱的上面均放置隔热垫。“通过数根支柱及隔热垫形成的支点上面放置炉箅,炉瓦放置在炉箅上,接火平盘放置在换热水套内的炉瓦上,围绕着炉瓦的下半部,套装有双层空心套。当炉瓦中下半部的余热向四周传导时,双层空心套可将热能的传导起到隔离作用,并通过数根支柱及隔热垫形成的支点将热能传导进一步分散乃至消除,从而可达到炊、暖炉具安全应用塑制箱体的目的。换热水套套装在炉瓦的上半部,在炉瓦与换热水套和双层空心套之间以及换热水套和双层空心套与箱体四周之间均填装有保温材料,在两换热水套的中间设有一双管强力供水主管,呈扁制管状的两个支管口径的端口分别焊接在两换热水套的上端内侧,在双管强力供水主管的下面,设置有“内置式”烟道弯头,其一端口朝上放置,另一端口则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出烟孔。在箱体后侧中间部分及出烟孔以上位置,预制成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凸缘形式,在箱体内的四个角和其前侧的中间位置,分别预制成管状空心体,由于隔热垫块略高于箱体内的管状空心体内的上端放置,当炉盘按装在箱体上端的隔热垫块上时,炉盘的下端面与箱体的上端面略形成为一定的空隙。预制在炉盘后侧的凸缘与箱体后侧的凸缘部分构成为凸出于炉体后侧出烟孔以上位置的凸缘结构形式。同时,预制在炉盘四周外缘与口径之间加长的导热封闭筋则伸入到炉体内的保温层中。对于双筒炊、暖炉具的炉盘,设在炉盘两口径下端凸起的圆形筋内侧的缺口与换热水套的上端面形成了两个相对应的出火孔。一呈扁制管状口径的供水主管焊接在单筒换热水套的上端后侧,用于单筒炊、暖炉具的“内置式”烟道为一拱形体,其两立面紧靠换热水套的后侧放置时,形成为一个垂直的烟道型腔,预制在拱形体底端一段横置的管径端口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出烟孔。发明的换热结构及形式为导热圈呈扁制叶轮翅状,在其圆圈内,预制有呈均布状的“V”型槽,在其圆圈外侧,预制有呈均布状的导热翅,并在其高度中间位置,分别开有一长形孔,相对应的两长形孔,须与炉盘下沿出火孔的中心位置同处于一个轴线方向,焊接在换热水套的上端位置上,聚火直烧盖和强力辐射盖的上端部分为一呈缺口状的圆盘,并分别在其上端面上预制有凸起的U型筋,聚火直烧盖的下端部分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而强力辐射盖的下端部分为一圆形球缺体状,炊、暖兼顾盖则为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在取暖时,须将聚火直烧盖、强力辐射盖放置于换热水套内导热圈的上端,而炊、暖兼顾盖则放置在导热圈内,并须将聚火直烧盖、强力辐射盖上端圆盘外缘的缺口和炊、暖兼顾盖的型腔开口对准导热圈的长形孔及炉盘口径下沿的出火孔位置放置。炊、暖兼顾技术形式是指一方面利用炊、暖兼顾盖呈开口状的凹形型腔,将炉瓦中的热能集中在一起,通过导热圈的长形孔直烧换热水套内圈的同时,炉瓦中的炽热能量则可将炊、暖兼顾盖的顶部穿透,其热能辐射力则可完成和满足日常用开水的需求,因此,实现了炊、暖炉具在正常供暖的同时,可兼顾完成日常用开水的目的。由于聚火直烧盖,强力辐射盖两盖体周边外缘基本靠着换热水套的内圈放置,而炊、暖兼顾盖的周边外缘则基本靠着导热圈的内圈放置。因此,分别与导热圈组成的换热结构及其形成的近于“半封闭”状态下的燃烧技术形式,使炊、暖炉具无论是在供暖时,还是在兼顾完成日常用开水的情况下,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始终处于盖体型腔的压力之下,在这种压力作用下,不仅可充分的利用炉瓦中的热能与换热水套中的水进行高质量的热能转换,而且有效的解决了煤燃在“持续有效燃烧时间”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需完成较长时间的炊事时,须将锥度接火圈放置于炉瓦上端的接火平盘上,其底端的管径嵌口套装在接火平盘上端围绕着口径凸起的圆形筋上。炉具清灰盒的清灰盒体由面板和盒体及隔热框架组成,在面板的里侧,预制有数个凸起的螺孔支座,在其两侧和上端预制有凹形沟槽,在盒体一端呈开口状的两侧立面上,预制有数个孔眼,利用螺钉将面板与盒体固定在一起,炉具清灰盒通过箱体底部的清灰孔推入箱体内的长方形凹状体内,设在面板里侧的两侧及上端的凹形沟槽与清灰孔内嵌口两侧及上端凸起的筋相吻合。炉具清灰盒在使用时,可在盒体内注入少量的冷水,这样即使掉入炽热的碳渣也会被冷水迅即冷却,也由于盒体内金属隔热框架的作用,可使塑制清灰盒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在箱体的四个底角可按装一组使炉体垫高的接长腿底脚。与炊、暖炉具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由接口三通装置、连接套、烟筒主管、三节弯头、变向三通装置,烟道清灰装置以及与变向三通装置相连接的烟筒支管和防风端盖组成。在接口三通的管壁上,预制成一平面基座,平面基座中间的孔径套装在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内置式”烟道的端口上,在接口三通的一端,套装一便于拆卸的清灰筒,在其另一端则呈管径嵌口形式,套装于烟筒主管一端的孔径内,以连接套的形式使烟筒各管件依次相互连接。按装在厨房烟道孔内的烟道清灰装置由立体面板、框架体和烟道清灰盒组成,在立体面板的上端预制有双层体孔径,在双层体孔径的下方,预制成长方形孔,框架体固定在立体面板后侧的长方形孔的位置上,双风道烟筒的主管末端按装在立体面板上端的双层体孔径内,烟道清灰盒则通过立体面板下端的长方形孔推入框架体内,双风道烟筒的变向三通装置应按装在靠近炉体的一侧位置。用以双风道烟筒的支管一端与变向三通装置相通连,另一端呈喇叭口状的支管口径则伸向厨房住宅墙外,将百叶窗状的防风端盖固定在墙外支管口径端口的位置上,这样,炊、暖炉具在型煤的初燃阶段,可利用烟筒主管及烟道的抽力作用,使炉瓦中的煤燃上火快,提温迅速,在达到所需温度后,可通过按装在变向三通装置上的风门把手,关闭住宅烟道的作用,这样炊、暖炉具在使用中,即可抑制住宅烟道及烟筒主管的抽力作用,防止煤燃过快,使煤燃在充分释放热效能量的持续有效的时间进一步得以延长,又可通过双风道烟筒的支管和防风端盖的作用,将煤燃过程中烟尘的挥发对环境构成的污染及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可能情况下。同时,由于双风道烟筒的支管在使用中可以借助室外的冷风,与炉体内的辐射热相抵消,达到了双风道塑制烟筒得以实现的目的。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实现了“半封闭”状态下的“聚火直烧”、“强力辐射”和“炊、暖兼顾”燃烧技术形式以及趋于合理的供水主管结构和包括双风道烟筒在内的一系列节能与环保措施,因此,本发明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直火型”结构的炊、暖炉具相比较,在取暖效果上优于背景技术的情况下,在燃煤耗能上可降低燃煤数量30%以上,即可节约大量的日趋短缺的煤碳资源,又将会减少相应的垃圾处理,同时可将由燃煤取暖在冬季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空气质量得以提高,尤其是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由于可实现特别适用的塑制成型工艺加工制作,因此在单台材料成本与铁皮制箱体的炊、暖炉具相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可提高30%以上和减少三分之一相关的生产技术人员,塑制箱体炊、暖炉具和双风道塑制烟筒的实现,即可有效的达到以“非金属材料取代金属材料,又可使其在使用寿命上分别提高一倍以上和五倍以上,塑性材料还可达到以后的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重要的是使背景技术在原材料的消耗上,燃煤耗能上、以及生产效率上整体框架结构上构成的高消耗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质在的转变。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双筒炊、暖炉具的剖视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Ⅰ-Ⅰ剖视图。
图4是图1摘掉炉盘7后的俯视图。
图5是单筒炊、暖炉具的剖视结构图。
图6是图5摘掉炉盘28的俯视图。
图7是导热圈8的零件结构图。
图8是图7局部展开图。
图9是聚火直烧盖13的截面图。
图10是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
图12可视之为图10的左视图。
图13是炊、暖兼顾盖27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左视图。
图16、图17分别是单筒、双筒炊、暖炉具的反向燃烧示意图。
图18是双管强力供水主管的剖视构造图。
图19是图18的Ⅰ-Ⅰ剖视图。
图20是图18的支管口径的左视图。
图21是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6的构造示意图。
图22分别是封火盖31、锥度接火圈32与接火平盘10的结构图。
图23是“单向对烧”示意图。
图24图25分别是封火盖31、锥度接火圈32与接火平盘10的结构放大图。
图26是“内置式”烟道拱形体30的构造示意图。
图27是单口径炉盘28的Ⅰ-Ⅰ剖视图。
图28是单口径炉盘28的下端面俯视图。
图29中双口径炉盘7的下端面俯视图。
图30是图29的Ⅰ-Ⅰ剖视图。
图31是清灰盒面板1的Ⅰ-Ⅰ剖视图。
图32是图31的俯视图。
图33是清灰盒的盒体19构造示意图。
图34是清灰盒的面板1与箱体清灰孔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箱体4或29的构造示意图。
图36是炉盘7或28与隔热垫块25和箱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5的清灰孔嵌口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38是双风道烟筒按装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的左视图。
图40是接口三通33的构造示意图。
图41、图42是烟道清灰装置立体面板38正、反面构造示意图。
图43是烟道清灰装置框架体40的构造示意图。
图44是变向三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双风道烟筒支管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双风道烟筒管件连接形式结构示意图。


1、面板2、转动把手3、封火转盘4、双筒塑壳箱体5、炉瓦6、换热水套7、双口经炉盘8、导热圈9、强力辐射盖10、接火平盘11、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2、“内置式”烟道弯头13、聚火直烧盖14、炉圈15、通连管16、双层空心套17、炉箅18、隔热垫19、清灰盒的盒体20、隔热框架21、暖气供水主管22、暖气回水主管23、炉具回水管接口24、活动拨块25、隔热垫块26、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7、炊、暖兼顾盖28、单口径炉盘29、单筒塑壳箱体30、“内置式”烟道拱形体31、封火盖32、锥度接火圈33、接口三通34、清灰筒35、连接套36、烟筒主管37、三节弯头38、立体面板39、烟道清灰盒40、框架体41、变向三通42风门把手43、盖板44、风门45、金属片46、磁铁吸块47、烟筒支管48、防风端盖49、接长腿底脚在图1、图4、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发明的换热结构形式为导热圈8位置于换热水套6内的上端,如图7所示的导热圈8,在其圆圈内呈均布状的V型槽和在其圆圈外侧呈均布状的导热翅最好以斜置的形式制作,以增强热能转换的最大可能性,不仅在其高度中间部位开有一长形孔,在与其相对应的部位最好也开一长形孔,以实现反向燃烧技术形式,两长形孔与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上下相错,最好使其同处于一个轴线方向。这种呈扁制叶轮翅状的导热圈8其特点在于,使炉瓦5的上端口径与炉盘口径的上端形成的高度与背景技术相比缩小了近于一倍,如图10所示的聚火直烧盖13和强力辐射盖9,两盖体的上端部分均为一呈缺口状的圆盘,两盖体上端圆盘的周边外缘最好按略小于换热水套6的内圈实际尺寸制作,对于聚火直烧盖13,如图9、图11所示,其下端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其截面最好略呈弧形面制作,如图12所示强力辐射盖9其盖体的下端部分最好按相近似的球缺体制作,根据聚火直烧盖13下端部分转换而来的炊、暖兼顾盖27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如图13、图14、图15所示其盖体的截面最好略呈弧形面制作,而盖体的周边外缘最好略小于导热圈8内圈的实际尺寸制作,聚火直烧盖13或强力辐射盖9放置在导热圈8的上端,而炊、暖兼顾盖27则放置在导热圈8的圆圈内。
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和炊、暖兼顾盖27分别与导热圈8组成的换热结构及其形成的聚火直烧,强力辐射和炊、暖兼顾燃烧技术形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对于双筒炊、暖炉具、如图1、图4所示由于两盖体上端圆盘外缘的缺口须同时位置于两换热水套6的内侧位置放置,聚火直烧盖13可利用其盖体下端部分的开口状凹形型腔将炉瓦5中的火焰和热能集中在一起,而强力辐射盖9则可将炉瓦5中的火焰和热能强制性的辐射于导热圈8,同时,两炉瓦5中的火焰和热能在两盖体的控制下,只能经导热圈8的长形孔直烧两换热水套6的内圈内侧位置,也由于聚水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两盖体上端圆盘外缘的缺口或炊、暖兼顾盖27的型腔开口与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两个呈扁制管状的支管口径在位置上正相对应,因此,形成为一种“半封闭“状态下的“双向对烧“燃烧技术形式,对于单筒炊、暖炉具,如图5、图6所示则形成为一种“单向对烧“燃烧技术形式,其特点是火力集中、强劲、具有强力直烧的效果和特点,在炊、暖兼顾燃烧技术形式上,炊、暖兼顾盖27一方面利用其呈开口状的凹形型腔将炉瓦5中的热能和火焰集中一起,通过导热圈8的长形孔直烧换热水套6内圈的同时,炉瓦5中的炽热能量则可将炊、暖兼顾盖的顶部穿透,其热能辐射力则足以完成日常用开水的需求,其积极作用和效果还在于,由于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两盖体的周边外缘基本靠着换热水套6的内圈,而炊、暖兼顾盖27的周边外缘则基本靠着导热圈8的内圈放置,因此,使炊、暖炉具无论是在供暖时,还是在兼顾完成日常用开水的情况下,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始终在盖体型腔的压力上下,在这种压力作用下,不仅可充分的利用炉瓦5中所释放的热效能量,达到与换热水套6中的水进行高质量的热能转换效果,而且煤燃充分,有效的解决了煤燃的“持续有效燃烧时间”问题,达到了显著的节煤目的,同时,这种换热结构及其“半封闭”状态下燃烧技术形式即使应用在传统的“直火型”结构的炊、暖炉具同样可以有效的防治煤燃过程中烟尘的挥发和取得更为理想的热能转换的效果。
如图16、图17所示由于在导热圈8高度中间部位的长形孔及对应的位置也开有一长形孔,因此,若将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两盖体上端圆盘外缘的缺口或炊、暖兼顾盖27的型腔开口按照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反向放置,则还可实现“反向燃烧”技术形式,对于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最好在两盖体的上端预制成凸起的“U”型筋,这样当炉瓦5中的火焰和热能在经转换后,反向进入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之前,被两盖体上端凸起的“U”型筋抬高,直烧炊具的底部。一活动拨块24按装在聚火直烧盖13或强力辐射盖9上端圆盘缺口的旁侧,炊、暖炉具在具体使用中,通过调节活动拨块24与换热水套6内圈形成的弧形出火孔的大小,可进一步控制煤燃的持续有效燃烧时间。
在图3、图4、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炊、暖炉具在供水结构的形式上,对于双筒炊、暖炉具,在两换热水套6的中间为一双管强力供水主管u,如图18所示的双管强力供水管11的两个支管以并联的形式合成为一个供水口径,有效的解决了由于两个炉瓦5中的煤燃情况和温度的不同,而造成两换热水套6中的水在供水主管的热水汇集处产生的阻力和影响,如图20、图21分别所示的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两个支管口径和用以单筒炊、暖炉具供水主管24的口径,最好制作成扁制管状口径形状,不仅有效的克服了背景技术采用通用管材制作的供水主管在管径上受到的限制,并且使供水口径在单位面积上得以提高。如图4、图6所示在供暖时,由于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上端圆盘外缘的缺口或炊、暖兼顾盖27的型腔开口分别与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两个呈扁制管状的支管口径和用以单筒炊、暖炉具供水主管24的呈扁制管状的口径在轴线位置及形状上正相对应,因此,可充分的利用炉瓦5中的热能在经转换后所发挥出的热效能量,充分的提高了炊、暖炉具的供水能力和热水循环。
在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炊、暖炉具在需完成较长时间的炊事任务时,需将锥度接火圈32放置于炉瓦5上端的接火平盘10的上端,锥度接火圈32为一空心体锥套,与背景技术不同的是,在其底部的大端孔径,预制成管径嵌口形式,而接火平盘10为一空心盘状体,与背景技术不同的是,围绕着口径的上端,预制有一圈凸起的圆形筋。其作用是当锥度接火圈32放置于接火平盘10的上端时,其底部的管径嵌口与接火平盘10围绕着口径上端凸起的圆形筋相吻合,如图25所示,使锥度接火圈32与接火平盘10和炉瓦5三者组成为一个完整的炉瓦结构体系。其特点是,在型煤的初燃阶段起到拔火或上火快的作用,在完成较长时间的炊事时,火力集中、强劲直烧炊具的底部。
在图3、图4、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炊、暖炉具在热能经转换后的走向上,采用了“内置式”烟道结构形式,对于双筒炊、暖炉具,在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下面,按装固定一烟道弯头12,其一端口朝上放置,另一端口则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出烟孔。对于单筒炊、暖炉具,如图26所示,“内置式”烟道为一拱形体结构形式,当拱形体30的两立面紧靠换热水套6的后侧放置时,形成了一个垂直的烟道型腔,预制在其底端的一段横置的管径端口则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出烟孔,其作用是可有效的防止炉体内的辐射余热将箱体后侧的出烟孔处灼伤,使炊、暖炉具的塑制箱体得以安全使用。
如图27、图28和图29、图30所示实施例中,分别为炉盘7和28的结构形式,与背景技术不同的是,当炉盘7和28分别按装在箱体4和29的上端时,预制在炉盘后侧的凸缘与箱体后侧的凸缘部分相对应,预制在炉盘底端的加长导热封闭筋则伸入到炉体内的保温层中,即可使炉体处于良好的密封中,又有效的防止了炉体内的辐射热外泄灼伤壳体,对于炉盘7,分别预制在两口径的下端凸起的圆形筋内侧的缺口与换热水套6的上端形成了两个相对应的出火孔。其特点在于,参见图3、图4,当两个炉瓦6中的火焰和热能在经转换后的走向上,分别通过两个相对应的出火孔进入“内置式”烟道弯头12之前,相当部分辐射余热可在两个相对应的出火孔之间形成了辐射热对流,在两口径中间预制的长条半圆形凸缘的压力作用下,从而可对位于两换热水套6中间的双管力供水主管11进行第二次辐射热能的转换,使热能进一步达到充分的利用和转换。
如图31、图32和图33所示的实施例,是炉具清灰盒面板1和盒体19的结构形式,由于采用塑制成型工艺加工制作,在面板1的里侧,呈对称状预制有数个凸起的螺孔支座,在数量上最好按4个进行预制,在其两侧及上端,最好预制成凹形沟槽,也可预制凸起的筋,而盒体19一端呈开口状,在开口状端口的底面,最好预制成一封墙挡板,呈横向与盒体两侧板预制在一起,使盒体19的底部形成为一个浅型的封闭式盒底,在盒体19呈开口状端口的两侧立面上,预制有数个孔眼,与面板1里侧的螺孔支座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盒体19固定在面板1里侧的螺孔支座上,组成为清灰盒体。
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为箱体4或29的构造形式,由于可采用塑制成型工艺加工制作,在箱体内的底部,预制有呈长方形开口式的凹状体,其长方形凹状体的开口与箱体正面底部的清灰孔相贯通,在清灰孔内嵌口的两侧及上端最好预制有凸起的筋,也可预制成凹形沟槽,其作用是,当清灰盒通过清灰孔推入箱体内的长方形凹状体内时,凹形体的两侧立面对清灰盒的盒体19的两侧立面起到了导轨或导向的作用,因此,具有取推取轻快,使用方便、简捷的特点,同时清灰盒面板1里侧的两侧及上端的凹形沟槽与清灰孔内嵌口上凸起的筋相吻合,如图34所示其特点是,在完成清灰工作后将清灰盒推入箱体内的同时,可使炉体在即刻间处于良好的使用密封中,在箱体内底部的平面隔台上,预制有数根支柱,其作用是,不仅支撑着炉体内的结构部件,同时在使用中可将炉瓦5下半部的余热传导起到分散和消除的作用,在箱体内的四个角及前侧中间位置分别预制成管状空心体,其作用是在每个管状空心体内放置隔热垫块25,由于须略高于管状空心体内放置,当炉盘7和28分别按装在箱体4和29上端隔热垫块25的上端时,如图36所示炉盘的下端面与箱体的上端形成了一定的空隙,可有效的防止炉盘的辐射热传导灼伤壳体,如图6所示对于箱体29,其前侧中间位置的管状空心体则可省略。在箱体4和29的后侧中间位置和出烟孔以上位置预制成凸出于箱体后侧整体的凸缘部分,对于单筒炊、暖炉具,如图5、图6所示,其作用是用来按装“内置式”烟道拱形体30,对于双筒炊、暖炉具,则可有效加强箱体4后侧中间位置的力量强度,防止箱体在制作和使用时产生变形,同时,由于箱体4的横向中心与其后侧的实际距离加大,因此,若将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供水端口采用垂直设计时,还可进一步提高炊、暖炉具的供暖效果。
在图38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接口三通装置由接口三通33和清灰筒34组成。如图40所示的接口三通33,在其管壁的一侧,预制成一平面基座,其平面基座最好直接预制在管壁上,或其脖颈越短越好,在平面基座的中间预制有一孔经,其作用是,以孔经嵌口的形式扣装在凸出于箱体后侧出烟孔的“内置式”烟道的端口上,其特点是,由于平面基座直接预制在接口三通33管壁的一侧,省略了传统的铁皮制弯头的脖颈长度,因此,解决了家庭厨房对炊、暖炉具在按装结构及形式上的实际要求,由于接口三通33也可采用铸铝合金或其它复合耐热材料制作,因此有效的克服了炉体内的辐射余热将其灼伤和在使用中极易被水浅湿而造成的锈蚀和碱化问题,同时在接口三通33一侧的端口上套装一便于折卸的清灰筒34、也可以堵头或端盖的形式实现,这样炊、暖炉具在使用中,勿须折掉烟筒即可随时方便烟筒内的烟灰清理。
在图38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烟道清灰盒装置按装在厨房墙壁的烟道孔位置上,烟道清灰装置由立体面板38、烟道清灰盒39和框架体40组成,如图41图42所示的立体面板38,在其正面的上端位置,预制有双层体孔经,其作用和特点是,即可在双层体孔经的内侧孔经中,按装双风道烟道筒,又可在双层体孔经的外侧孔经内,按装传统的铁皮制烟筒,在双层体孔径的下面预制有长方形孔,框架体40固定在立体面板38后侧长方形孔的位置上,烟道清灰盒39通过立体面板38下端的长方形孔推入框架体40内及烟道内,其作用是,炊、暖炉具在使用中可随时清理落入盒体内的尘灰,保障烟道的畅通,解决了传统的铁皮制烟筒与住宅烟道过于简单的按装结构形式和烟筒在使用中清灰难的问题。
在图39所示的实施例中,变向三通装置按装在炉体的旁侧,如图44所示的变向三通装置,在变向三通41一侧的管壁上,预制成一平面凸台,在平面凸台的两侧立面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孔眼,金属连杆塑制在风门把手42中,并通过变向三通41凸台两侧的一孔眼与放置在凸台型腔内的风门44相衔接,在风门44的顶端可按装一金属片45,在风门把手42指示的变向三通41管内壁的位置上,按装一磁铁吸块46,当变向三通41按装在烟筒的竖直段时,转动风门把手42使型腔内的风门44成水平状时,磁铁吸块46与金属片45相吸复,可防止风门44自然下坠,即实现了烟筒支管的作用,盖板43通过螺钉按装在变向三通41的凸台平面上,如图45所示的双风道烟筒支管47一端口与盖板43中的孔径相通连,另一端呈嗽叭状的端口则伸向住宅墙外,将百叶窗状的防风端盖48按装在墙外支管端口的位置上,变向三通装置暨双风道烟筒的实现,不仅在燃煤耗能上具有显著的节能作用和将煤燃过程中烟尘的挥发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标准情况下,而且当炊、暖炉具在冬末初春阶段使用时,可有效的防止室外强暖气流对烟道出口形成的压力,而造成的烟道不畅和导致煤气中毒的可能性及潜在原因。
在图38所示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的连接套35,一端为通常的孔径,其作用是使三节弯头37或其它管件的一端呈管径嵌口的形式套装在其孔经内,而连接套35的另一端则呈管径嵌口形式,其作用是套装在烟筒主管36或其它管件的孔径内,与背景技术不同的,双风道烟筒是以连接套35的形式,使烟筒的各管件依次相互连接。
注塑成型工艺在工业生产中是一项应用非常广泛且又极为成熟的工程技术,所提供的注塑成型工艺是利用塑料独特的成型特性,通过注射成型机将结构制件一次完成注射成型的加工形式,在本发明中,如图35所示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4或29;如图31、图32和图33所示炉具清灰盒的面板1和盒体19;与炊、暖炉具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中;如图40所示的接口三通装置中的接口三通33和清灰筒34;如图41、图42和图43所示的烟道清灰装置中的立体面板38、框架体40;如图44、图45所示的变向三通装置中的变向三通41、盖板43、风门44、烟筒支管47、防风端盖48和如图46所示的双风道烟筒中的各个管件以及一组接长腿底脚49、由于制件结构上的特点,均可采用工程塑料和注塑成型工艺加工制作,可以完成和实现如下技术指标和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与效果1、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和双风道烟筒各管件塑制化的实现,可使产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工程塑料由于具有耐腐性、抗老化、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和特性,解决了该领域铁皮制箱体和传统的铁皮制烟筒因易锈蚀和碱化问题而长期以来给人们在使用中带来的困惑,同时,可使产品的质量,外在美观程度及其在使用方便、卫生程度上,通过塑制工艺的实现,得到充分的完善和提高。
2、注塑成型工艺具有使制件一次注塑成型的特性和生产的连续性,运用这一先进的生产工艺形式,具有生产效率高是传统的生产工艺方法无法做到和难以实现的。例如如图35所示的双筒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4,若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加工制作,单台注射成型机单件生产只需4分多钟,日产可达300多件,应着重指出的是,人均生产效率是原生产工艺的50倍以上,因此说,与背景技术的生产工艺相比,有着极为突出的优越性。
3、与铁皮制外壳箱体及其相对落后的原生产工艺相比较,可有效的简化了十几道复杂而繁索的生产工序程序,不仅解决了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而且将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序形式可转变为进行简单的部件组装形式,因此,对整台炉具而言,可减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和相关的生产技术人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益方面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使炊、暖炉具这一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在生产周期上为之大大的缩短,也将会相继解决原生产工艺致使厂家在原材料的购买、运输、资金占用、产品存放,尤其是在产品质量和管理方面带来的一系列实际存在的问题。
4、炊、暖炉具外壳箱体和双风道烟筒塑制化的实现,不仅极尽可能的达到和实现“以塑代钢”这一先进的生产工艺,若按铁皮制外壳箱体炊、暖炉具平均使用寿命为5~6年计算和按我国北方地区民用炊、暖炉具最低可能普及程度1500万台计算的话,则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即在每5~6年周期性时间内,要有1500万台需更换,如若按单台炊、暖炉具使用金属薄板10公斤计算,6年之中则可消耗掉金属板材15万吨,经济价置6.5个亿,再如;传统的铁皮制烟筒更易锈蚀和碱化,使用寿命仅为2年左右,若每个家庭每冬更换一节烟筒,一个弯头,则需优质镀锌板材1.74公斤,6年之中则可消耗掉10.44公斤,1500万户则因烟筒的锈蚀和碱化的原因,而消耗掉优质镀锌板材15.66万吨,经济价置多达11个多亿,不能不说是一笔庞大的经济数字,因此,本发明炊、暖炉具塑制箱体和双风道塑制烟筒的实现,在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和节约上有相当突出的意义。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在箱体〔4〕或〔29〕的底部,预制在平面隔台上的数根支柱及隔热垫〔18〕形成的支点上面放置炉箅〔17〕,炉瓦〔5〕放置在炉箅上,换热水套〔6〕套装在炉瓦的上半部,在炉瓦〔5〕与换热水套〔6〕和双层空心套〔16〕之间以及换热水套〔6〕和双层空心套〔16〕与箱体之间均填装有保温材料,封火盖〔31〕、锥度接火圈〔32〕放置于炉瓦〔5〕上端的接火平盘〔10〕的上端、炉盘〔7〕或〔28〕按装在箱体〔4〕或〔29〕上端的隔热垫块〔25〕上,炉圈〔14〕放置于炉盘口径的上端和包括一个炉具清灰盒,与炊、暖炉具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烟筒由连接套〔35〕、烟筒主管〔36〕、三节弯头〔37〕以及一个烟道清灰装置组成,其特征是a.导热圈〔8〕,在其圆圈内,预制有呈均布状的V型槽,在其圆圈的外侧,预制有呈均布状的导热翅,在其高度中间部位及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有一长形孔,导热圈8的两长形孔与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上下相错,同处于一个轴线方向,以其圆圈外侧呈均布状的导热翅焊接在换热水套〔6〕内的上端位置。b.聚火直烧盖〔13〕和强力辐射盖〔9〕,两盖体均为一呈缺口状的圆盘,以两盖体圆盘外缘的缺口与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在轴线位置上相一致的方向,放置在换热水套〔6〕内导热圈〔8〕的上端。c.炊、暖兼顾盖〔27〕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以其型腔的开口与导热圈〔8〕的长形孔及炉盘〔7〕或〔28〕口径下沿的出火孔相一致的方向,放置于导热圈〔8〕的圆圈内。d.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两个支管以并联的形式合成为一个供水口径,两个支管口径的端口分别焊接在两换热水套〔6〕的中间内侧上端位置。e.在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下面位置,设置有一“内置式”烟道弯头〔12〕,其一端口朝上放置,另一端口则与箱体〔4〕后侧的出烟孔相通连。f.一呈扁制管状的供水主管〔26〕焊接在单筒换热水套〔6〕的后侧上端位置,其口径的宽度形状大于高度形状。g.“内置式”烟道〔30〕为一拱形体,当拱形体的两侧立面紧靠单筒换热水套〔6〕的外圈后侧固定时,其凹形状的型腔与换热水套〔6〕的外圈形成为一垂直的烟道,拱形体其底端一段横置的管径与箱体〔29〕后侧的出烟孔相通连。h.在炉瓦〔5〕的下半部,套装有双层空心套〔16〕。i.在箱体〔4〕或〔29〕内的底部,预制有呈长方形开口式的凹状体,其长方形凹状体的开口与箱体正面底部的清灰孔相贯通,在清灰孔内的嵌口两侧及上端,设有凸起的筋,在其底部的平面隔台上,预制有数根支柱,在箱体内的四个角及前侧中间位置,预制有呈管状的空心体,在箱体后侧的中间和出烟孔以上位置,预制成凸出于箱体后侧的凸缘部分。j.在面板〔1〕的里侧,呈对称状预制有数个螺孔支座,并在其里侧的两侧及上端设有凹形沟槽,而盒体〔19〕的一端呈开口状,在其呈开口状端口的两侧立面上,设有数个孔眼,并将盒体〔19〕的底部,预制成一个浅形型腔的封闭式盒底,隔热框架〔20〕放置于面板〔1〕与盒体〔19〕组装后形成的清灰盒盒体的底部。k.在炉体的底部,设有一组接长腿底脚〔49〕。1.在接口三通〔33〕一侧的端口上,套装一个清灰筒〔34〕,该接口三通装置按装在炉体后侧出烟孔的位置上。m.在变向三通〔41〕平面凸台一侧的孔眼中,按装一风门把手〔42〕,塑制在风门把手〔42〕中的金属连杆与平面凸台型腔内的风门〔44〕相衔接,一金属片〔45〕按装在风门〔44〕的顶端位置上,一磁铁吸块〔46〕按装在变向三通一侧的管壁内,盖板〔43〕按装在变向三通〔41〕的凸台平面上,烟管支管〔47〕的一侧端口与盖板〔43〕中的孔径相通连,防风端盖〔48〕按装在伸向住宅墙外呈喇叭状的烟筒支管端口的位置上,变向三通装置由连接套〔35〕与其它烟筒管件相衔接,按装在靠近炉体的旁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聚火直烧盖〔13〕和强力辐射盖〔9〕在两盖体呈缺口状的圆盘上端面上,分别预制有凸起的U型筋,并在其缺口的旁侧,按装有一活动拨块〔24〕,聚火直烧盖〔13〕的下端部分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而强力辐射盖〔9〕其下端部分为一呈相近似的球缺体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的两个呈扁制管状支管口径其宽度形状大于高度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锥度接火圈〔32〕为一空心体锥套,在其底端设有一圆形的管径嵌口,而在接火平盘〔10〕的上端,围绕着其口径设有一圈凸起的筋,当锥度接火圈〔32〕放置于接火平盘〔10〕的上端时,设在其底端的管径嵌口与接火平盘〔10〕上端围绕着口径凸起的筋相吻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在炉盘〔7〕或〔28〕的后侧,分别预制成凸缘形式,在炉盘下端的四周边缘与口径之间,均预制有一圈加长的导热封闭筋,对于炉盘〔7〕,在其下端两口径中间的位置上,预制有一条形半圆凸缘,围绕着两口径下端凸起的圆形筋的内侧位置上,呈对应状设有两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当炉具清灰盒通过箱体〔4〕或〔29〕底部的清灰孔推入到箱体内时,设在面板〔1〕里侧的两侧及上端的凹形沟槽与设在清灰孔嵌口两侧及上端凸起的筋相吻合,连接于面板〔1〕里侧螺孔支座上的盒体〔19〕则位置于箱体内底部的长方形凹状体内,隔热垫块〔25〕略高于箱体内的管状空心体内放置,炉盘〔7〕或〔28〕按装在箱体上端的隔热垫块〔25〕上时,其下端面与箱体的上端四周略形成空隙,分别预制在炉盘〔7〕或〔28〕后侧的凸缘与箱体〔4〕或〔29〕后侧的凸缘部分构成为凸出于炉体后侧的凸缘结构形式,预制在炉盘〔7〕或〔28〕下端加长的导热封闭筋则伸入到炉体内的保温层中,对于炉盘〔7〕分别设在两口径下端凸起的圆形筋内侧的两缺口与换热水套〔6〕的上端相接触,并形成为两个相对应的出火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一中间具有型孔的平面基座,预制在接口三通〔33〕一侧的管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在变向三通〔41〕的管壁一侧,预制成一平面凸台,在平面凸台两侧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孔眼,平面凸台中的型腔与管内径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双风道烟筒各管件相互间的连接形式,由连接套〔35〕来实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其特征是;烟道清灰装置的立体面板〔38〕的上端设有双层体孔径,在双层体孔径的下方设有长方形孔,而框架体〔41〕一端呈开口状,以其开口状的一端固定在立体面板〔38〕后侧长方形孔的位置上,该装置按装固定在住宅厨房内的烟道孔上。
11.一种用以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箱体〔4〕和〔29〕,清灰盒的面板〔1〕与盒体〔19〕,接口三通装置的接口三通〔33〕、清灰筒〔34〕,连接套〔35〕,烟筒主管〔36〕,三节弯头〔37〕,变向三通装置中的变向三通〔41〕,风门把手〔42〕,风门〔44〕,盖板〔43〕,烟筒支管〔47〕,防风端盖〔48〕,烟道清灰装置的立体面板〔38〕,烟道清灰盒〔39〕和框架体〔40〕以及一组接长腿底脚〔49〕,可采用工程塑料和特别适用于注塑成型工艺加工制作。
全文摘要
双风道民用炊事、取暖炉具向公众提供了一种塑制箱体的炊、暖炉具和一种与之相配套使用的双风道塑制烟筒,导热圈(8)与聚火直烧盖(13)、强力辐射盖(9)和炊、暖兼顾盖(27)组成的换热结构及形成的“半封闭”燃烧技术形式,有效的解决了煤燃的“持续有效燃烧时间”问题和现有技术尚未能解决的炊、暖兼顾问题,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1)和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6)充分提高了炊、暖炉具的供水能力和热水循环,本发明涉及到该领域家用铁皮制外壳箱体的炊、暖炉具及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全面改革与更新换代。
文档编号F24B9/00GK1231395SQ9710596
公开日1999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6日
发明者张爱国 申请人:张爱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