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234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制便失携式气炉,该炉由以下各部件组成设置在形成炉框架的金属制凹形圆板的内侧的圆形弯管状储气瓶(以下记载为圆形储气瓶);配置在圆板的中央的细网格蜂窝状陶瓷制火口的燃烧部;同时,把上述各个部件等间隔连接起来的燃料供给控制部件;为点火而设的压电点火部件;更进一步地,覆盖在圆板上面的火支子状两层盖。
现有的便携式气炉一般是这样的在炉本体的外侧并列地设置有气体燃料瓶,或者在炉本体上的靠外侧装有可随意拆装替换的盒式燃料瓶,上述的火口部比较大而且是具有少量气体喷出口的燃料气体呈直放式燃烧的。
现有的便携式气炉因从外部连接储气瓶而使整个炉体的物理性能不稳定,在这种场合下,使用时炉体有颠倒的危险,在较为安全的盒式便携气炉中,当燃料用完时,因必须以新的盒式燃料瓶来替代原先使用的燃料瓶而很不方便,另外,因气体燃料的燃烧呈直放式状态,所以还存在有火力弱、到达沸腾所需要时间变长等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燃烧上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的便携式气炉的构造。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在本发明中,改变现有的外置储气瓶及内置储气瓶的构造。在金属制的凹形圆板的内侧,内接固定圆形储气瓶,在圆板的中央处,配备有加热效率高细网格蜂窝状陶瓷制燃烧部。同时,由燃料供给控制部件把上述各个部件等间隔连接起来、把燃料导入陶瓷制燃烧部,燃料的供给状况由外部进行调节,而且当永久固定式的圆形储气瓶的燃料用完时,也可利用盒式燃料瓶从外部补给燃料。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于,细网格的优质的滤材覆盖在上述的圆形储气瓶的内侧覆盖有,用以防止细网格的陶瓷制火口堵塞而使燃料完全燃烧,利用由此处发生的远红外线来增强燃烧的火力。另外就外形方面,在上述的凹行圆板的底部、侧面、背面上,设有装饰性吸好的通风口,同时,利用铸铁或钢铁制的火支子状两层盖覆盖炉体,这样有利于加强炉体以及防止火焰吹。
按照上述构成的本发明,因把圆形储气瓶安装在凹形圆板框架的内侧上,而使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炉体本身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因补给该燃料时也可利用市售的盒式燃料瓶,所以可使圆形储气瓶永久地固定在上述框架内,省去替换的手续。
另外,因为利用了上面的火支子状两层盖,所以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同时,因采用炊灭火焰的方式来保护内部,提供了一种在清洁时操作方便的便携式气炉。
更进一步地,因为配备在凹形圆板框架的中央处的细网格蜂窝状陶瓷制燃烧部是通过具有混合空气吸入装置和燃料供给控制装置的燃料供给控制部件与上述圆形储气瓶相连接的,所以,可造成成适宜的燃烧条作,并因供给适量的燃料,所以,能产生温度极高的火焰,提高了煮沸效率。
另外,由于在上述的凹形圆板框架的侧面、背面等上,开设有外观较美通风口,上部的火支子状两层盖是重质而且装饰性的,因此整体看来既清洁又美观,利用该便携式气炉可在宴席上进行简单的煮沸烹调。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予以详细地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第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为图1的平面图;图3为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为图3的局部断面透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为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第四实施例的平面图;图7为图6的底面图;图8为图6的背面图;图9为图6的左右侧面图;图10为图6中沿线X-X切断的断面放大图;图11为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第五实施例的平面图。
本发明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如图1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由隔热性的软质材料(如橡胶或塑料等)制成的三个脚部2来支承的炉本体(A)和盖在炉本体(A)上的用以装载烹调器具的火支子状盖(B),该炉本体(A)由钢铁、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用以构成该框架的凹形圆板1,装在圆板内部中央处的细网格蜂窝状陶瓷制燃烧部(C)(以下记载为燃烧部);固定在圆板内侧的圆形储气瓶3;连接圆形储气瓶3和陶瓷制燃烧部(C)的燃料控制部件(D);以及设置在上述圆形储气瓶3的两端间的压电点火部件(E)。
在这样的构成中,上述圆形储气瓶3依靠适当数量的止动销钉4固定在凹形圆板的底面上,同时,通过该气体排出阀6依靠燃料控制部件(D)与陶瓷制燃烧部(C)连接起来。另外,在圆形储气瓶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为供给燃料而设的注入口5,当燃料用完时,经由该注入口5把市售的盒式储气瓶内的燃料供到圆形储气瓶3中,在圆形储气瓶的内侧上装有由(F)表示的细网格滤材,该滤材用以过滤液化气内混入的尘埃等杂质,防止堵塞下述的具有细网格陶瓷制火口16。
当然,如果作为燃料的液化气是优质的,那么就不必要装设该滤材。
另一方面,该陶瓷制燃烧部(C)在气体燃烧管9的内侧上部套有细网格的蜂窝状的陶瓷制火口16,该陶瓷制火口16用止动的金属环固定,在气体燃烧管9的下方,装有与燃料控制部件(D)的凹形空气吸入支持板11连接的气体导入管10。
连接该气体导入管10和圆形储气瓶3的上述燃料控制部件(D)由下述部件构成在气体排出阀6上设置的阀门启闭控制杆8、气体排出量调节控制杆7、通过针状金属销钉15固定于气体排出阀6上的气体导入乙烯树脂管12,以及空气吸入支持板11。
更进一步地,上述空气吸入支持板11用于相隔地支承通过针状的金属销钉14连接到乙烯树脂管12上的气体燃料排出喷嘴15和该气体导入管10,混合空气经由该两者间的空隙13被吸入。
压电点火部件(E)由压电点火开关17、导线18、点火棒19构成,通过按压按钮开关22使点火棒19发火而在陶瓷制火口16上点火。
在上述本发明的构成中,陶瓷制便携式气炉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操作在凹形圆板1的外部上突出的阀启闭控制杆8,使气体燃料经由圆形储气瓶3放出,经乙烯树脂管(2)从燃气排出喷嘴(15)导入空气吸入支持板11上相对的气体导入管10内,与此同时,从相对的空隙13吸入混合空气,经由气体燃烧管9从气体导入管10内喷出。
此后,按压压电点火部件(E)的按钮开关22,利用点火棒19产生的火花点燃从陶瓷制火口喷出的气体燃料,调整气体排出量调节控制杆7使之保持最适当的火力,煮沸火支子状盖(B)上的烹调器具内的食物。
此处的火支子状盖(B)如图4所示,由铸铁及钢制的外壳和内壳组成的两层盖形成。另外,图2中的符号20表示为三个软质脚部2的装配螺钉。
图3及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气体炉相同的部分用同样的符号表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燃料控制部件(3D),利用一个燃料控制装置38替代上述阀启闭控制杆8和气体排出量调节控制杆7的作用,同时,尽可能地延长与上述同样的空气吸入支持板11上的气体燃料排出喷嘴15相连的管34,以及从上述储气瓶上的气体排出口36出来的管35并连接,使管34尽可能近盘靠气体燃烧管9,尽可能地加热管34,使从圆形储气瓶3到空气吸入支持板11间的燃料完全汽化,提高燃烧效率。
更进一步地,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燃料控制部件(5D)不使用上述两实施例中的乙烯树脂管12或管34,通过空气吸入支持板51和气体燃料导管50使圆形储气瓶3和气体燃烧管9直接连接。
因此,由上述空气吸入支持板51支承的气体排出喷嘴55直接连接到燃料控制装置56上而使气体排出喷嘴55与火口侧的气体燃料导管50相靠近。
在这种情况下,气体燃烧管9和圆形储气瓶3的距离很短,如果气体燃料的质量差,那么要使到达气体燃烧管9的燃料完全汽化是困难的,所以最好使用优质气体燃料,在圆形储气瓶3加上优质的滤材内,内张力的形成是有利的。
图6至图10所示为其它实施例。在此,图5所示的燃料控制部件(5D)的空气吸入支持板51是直接设置在燃料导入管上的。
即本实施例中的燃料控制部件(6D)由下述构件构成直接连接设置在圆形储气瓶3的一端上的燃料控制装置66和气体燃烧管9的气体燃料导管60,在气体燃料导管60上开设的混合空气吸入口61,以及插在该导管上、用于手动调节上述吸入口的开口面积的螺旋弹簧62。
在上述构成中,该燃料控制装置66是用阀启闭控制杆68进行开闭的,依靠在阀启闭控制杆68上设置的气量调节母子螺栓67来供给适当的气体燃料,依靠手动地滑动插在该气体燃料导管60上的螺旋弹簧62或者伸缩各个弹簧片,调整空气吸入口61的开口面积,吸入适量的空气。
更进一步地,该气量调节母子螺栓67如图10所示,在母子螺栓67的中心部,具有可使螺钉穿过的贯通孔,微调气量的子螺栓73在该孔内沿着箭头(f)-(f’)的方向上下滑动,用该阀启闭控制杆68(图中未示)从开口的圆形储气瓶3的气体燃料排出口74,微调气体燃料导管60的气量。另外,符号(71)表示为贯通凹形圆板1的底部背面而设置在圆形储气瓶3的底面上的气体燃料供给注入口。
另一方面,上述气体燃料导管60上的相当于空气吸入口61的凹形圆板1的底部5上设置有用符号69表示的适当面积的通风孔,开设该通风孔的目的在于吸入新冷空气。另外利用火支子状盖(B)来抑制炉内的温度上升,同时,为使外观漂亮,在凹形圆板1的背面、左右侧面及底面上有规则地开设有美观的孔72、孔70。
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最后一个实施例中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
在这个实施例中,同圆形储气瓶3分离的燃料控制器7d由燃料控制装置79和气体燃料导管82构成,由尽可能长且尽可能近地盘靠气体燃烧管9配置的乙烯树脂管75连接到圆形储气瓶3上,通过气体燃料导管82连接到气体燃烧管9上。
另外,上述燃料控制装置79配备有气体排出量调节控制杆7、连接在上述乙烯树脂管75的另一端上的微调螺栓77,气体燃料导管82外部有螺钉80、该螺钉80上的螺母81和空气吸入口83。
在这样的构成中,随着打开阀启闭控制杆78,圆形储气瓶3中的气体燃料经由气体燃料排出口76、乙烯树脂管75从微调螺栓77处被导入燃料控制装置79中而被点火。
此时,气体燃料用滤材(F)进行过滤净化后,同时,迂回于气体燃烧管9的周边上被完全地汽化,随着火力的上升而完全燃烧,因从被加热后的陶瓷制火口处释放出的远红外线而使火力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用燃料控制装置79对气体燃料进行调整的步骤如下首先,依靠该微调螺栓77适当地正确地微调从气体排出口76流出的气体燃料量,与此同时,依靠螺母81的进退,适当地调整从空气吸入口83吸入的混合空气量。
经过这样的调整后,被导入的空气和气体燃料在上述的具备细网格的蜂窝状的陶瓷制火口上完全燃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做成味道鲜美的食物。
本发明因具备有上述构成和作用而具有如下的效果(1)在气炉本体的凹形圆板的内侧,配备有圆形储气瓶,在气炉本体的外侧突出地设置有用于补充气体的喷嘴注入口,因可以从盒式储气瓶补给气体燃料,所以不需要象通常那样(在炉的外部设有储气瓶),因为气炉本体既重量轻又紧凑,所以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部可轻松安全地使用。同时,因为在物理性能方面比较安全,所以可利用比炉的容量稍大的烹调器具。
(2)借助细网格的蜂窝状的陶瓷制火口,使气体能够完全燃烧进而产生高温,因释放有远红外线而提高了加热效率,这样,使煮沸烹饪的速度加快。
(3)因为考虑了装饰的效果,所以可作为在宴席等简单的个别的烹调上用的炉来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具有软质脚部的凹形圆板本体的内侧上配备圆形弯管状储气瓶,同时,在圆板本体的中央配置蜂窝状燃烧部,通过有混合空气吸入部件的燃料供给控制装置把该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和该蜂窝状燃烧部连接起来,利用压电点火部件点燃由该蜂窝状的燃烧部喷出的燃料,在圆板本体的上面覆盖火支子状两层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该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的内侧上覆盖有细网格的滤材或者不覆盖有细网格的滤材,而且该储气瓶的一端上设有补给燃料用的注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的燃料注入口突出地设置在该凹形圆板本体的侧面或底面上,利用盒式储气瓶内的燃料来补给燃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的混合空气吸入部件由用于支承不连续地对置的燃料侧的燃料导入管和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侧的燃料排出喷嘴的コ字形支持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蜂窝状燃烧部火口是由具有许多个细网格的燃料喷出口的圆板状陶瓷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的燃料供给连接管尽可能近地盘靠蜂窝状燃烤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的燃料排出喷嘴和蜂窝状的燃烧部的燃料导入管通过一个コ字形的空气吸入部件直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圆形弯管储气瓶和蜂窝状燃烧部依靠在该圆形弯管状储气瓶一端上设置的燃料供给控制部件的燃料导入管上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配备在该开口嵌合的能够滑动或伸缩的螺旋弹簧来控制混合空气的吸入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导入到蜂窝状燃料部的燃料量的双重螺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的燃料导入处的底面上设置有燃料补给用的注入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与该圆形弯管状的储气瓶分开设置,同时,二者之间通过一定长度的、尽可能近地盘靠该蜂窝状的燃烧部的燃料供给连接管予以连接,在该燃料导管上设置有可调节吸入混合的空气量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陶瓷制式气炉,其特征在于该调节混合空气量的部件由在燃料供给控制部件的燃烧部侧导入管上开设的空气吸入口和拧在吸入口螺纹上的螺母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该燃料供给控制部件上,设置有用于微调导入到该燃料部的燃料量的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的头部与该燃料供给连接管的一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权利要求所记载的陶瓷制便携式气炉,其特征在于在凹形圆板的背面、左右侧面及底面上美观性地开设有各种形状的通风口。
全文摘要
便携式气炉,配备有在由凹形圆板构成的炉本体的内侧周边上设置的圆形储气瓶和在圆板的中央处设置的具有许多细网格的气体喷出口。前者的气体排出阀与后者的气体导入管连接,在蜂窝状的陶瓷制的燃烧部的火口附近设置在压电点火开关的点火棒,该点火棒的按钮开关突出地设置在该凹形圆板外,按下该突出部,就可以实现对陶瓷制火口的点火,在突出部的另一端上设置为预先储气瓶供气的燃料补给装置。
文档编号F24C3/00GK1202596SQ9712088
公开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17日
发明者深田敏 申请人:富加达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