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5359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3年10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_2013_0122234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能够控制流入所述换热器的操作流体的温度。
【背景技术】
[0004]通常地,换热器通过传热表面将来自高温流体的热传递至低温流体,并用在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
[0005]这种换热器再利用热能或控制流入其中的操作流体的温度以便得到需要的性能。换热器被应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或变速器油冷却器,并安装在发动机室处。
[0006]由于换热器难以安装在具有有限空间的发动机室处,已经开展了对于具有更小尺寸、更轻重量和更高效率的换热器的研究。
[0007]传统换热器根据车辆的条件控制操作流体的温度并将操作流体供应至发动机、变速器或空调系统。出于该目的,在每个液压管线上安装分支回路和阀门,操作流体作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穿过所述液压管线。因此,构成元件和组装过程增加且布局复杂。
[0008]如果不使用额外的分支回路和阀门,就不能根据操作流体的流量来控制换热效率。因此,不能有效控制操作流体的温度。
[0009]为了通过换热来加热或冷却变速器油和发动机油,需要将额外的换热器安装至发动机,并且还需要额外的连接管来连接元件。因此在常规技术中,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元件的安装空间不足。
[0010]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优点在于在车辆的行驶状态或初始起动条件下,当操作流体在换热器中彼此换热时,根据操作流体的温度或流量来同时加热和冷却操作流体。
[0012]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进一步的优点在于通过根据车辆的条件来控制操作流体的温度从而改进燃料经济和加热性能,以及通过简化换热器的结构从而减少组装工序。
[0013]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可以包括:散热部分,所述散热部分具有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形成,并且将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分别接收至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线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在经过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线时彼此换热,并且供应至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线的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不彼此混合并且循环;分支部分,所述分支部分适于根据一种操作流体的温度使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的一种操作流体绕过所述散热部分;和阀门单元,所述阀门单元安装在形成所述分支部分的流入孔处,通过填充在其中的可变形材料的膨胀或收缩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散热部分的所述连接管线之一,从而根据流入所述流入孔的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的温度选择性使所述操作流体流动至所述散热部分或所述分支部分;其中可以在所述散热部分和所述分支部分处形成使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流入的多个流入孔和使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流体流出的多个排出孔。
[0014]所述多个流入孔可以包括:第一流入孔,所述第一流入孔在所述分支部分处形成;第二流入孔,所述第二流入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一侧处形成;和第三流入孔,所述第三流入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另一侧处形成;并且所述多个排出孔可以包括:第一排出孔,所述第一排出孔在所述分支部分处形成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与所述第一流入孔相通;第二排出孔,所述第二排出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一侧处形成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线与所述第二流入孔相通;和第三排出孔,所述第三排出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另一侧处形成并且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线与所述第三流入孔相通。
[0015]所述阀门单元可以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对应于所述第一流入孔插入所述散热部分,在所述固定构件的下中心部形成安装凹槽,并且所述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散热部分的另一侧;和插入部分,所述插入部分在所述固定构件的上部整体形成,在所述插入部分处沿着其长度方向对应于所述散热部分的所述连接管线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并且在所述插入部分处对应于所述分支部分形成至少一个旁通孔;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插入所述外壳并且所述固定杆的一个端部固定至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安装凹槽;可变形构件,所述可变形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并且根据所述操作流体的温度变化通过填充在其中的所述可变形材料的膨胀或收缩而在所述固定杆上上下移动;内壳,在所述内壳处沿着其长度方向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开口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开口,并且所述内壳可滑动地插入所述外壳;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固定至所述内壳的下部中,并且固定至所述可变形构件的下部;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固定安装至所述外壳的上部;和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插入在所述可变形构件和所述止动件之间从而向所述可变形构件提供弹力。
[0016]所述外壳的所述固定构件可以通过卡环固定至所述散热部分。
[0017]所述外壳可以为上端打开的圆柱体。
[0018]所述旁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可以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地形成。
[0019]所述第一开口可以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在所述外壳下部处与所述旁通孔隔开地形成。
[0020]所述内壳可以为两端打开的圆柱体。
[0021 ] 所述第二开口可以沿着所述内壳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地形成。
[0022]所述第二开口可以沿着所述内壳的长度方向错位地形成。
[0023]当所述可变形构件向上移动时所述内壳可以向上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从而通过所述内壳打开所述第一开口并且关闭所述旁通孔。
[0024]所述内壳在首次时可以这样组装,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内壳关闭并且所述第二开口通过所述外壳关闭。
[0025]填充在所述可变形构件中的所述可变形材料可以为蜡材料,所述蜡材料根据流入所述流入孔的所述操作流体的温度膨胀或收缩。
[0026]在所述凸缘构件的外周处形成流动孔。
[0027]所述凸缘构件的外周可以固定至所述内壳的下内周,并且在所述凸缘构件的中部形成的安装部分可以连接至所述可变形构件,并且所述凸缘构件可以通过安装至所述可变形构件的固定环固定。
[0028]所述凸缘构件可以连接至所述内壳的内周。
[0029]在所述止动件处可以形成至少一个通孔使得通过所述第一流入孔流动的所述操作流体在所述阀门单元中流动。
[0030]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止动件的中心和沿着所述止动件的圆周形成。
[0031]可以形成朝向所述止动件突出的固定端部使得所述弹性构件固定在所述止动件下方。
[0032]可以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形成接收所述止动件的接收部分。
[0033]可以在所述外壳的上内周形成环形凹槽使得止动环接收在所述环形凹槽中从而固定所述止动件的上部。
[0034]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可以在所述分支部分处以对角方向形成,所述第二流入孔和所述第二排出孔可以在所述散热部分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对称地彼此对角面对地形成,和所述第三流入孔和所述第三排出孔可以在所述散热部分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对称地彼此对角面对地形成。
[0035]操作流体之一可以为从散热器流出的冷却剂,另一种操作流体可以为从自动变速器流出的变速器油,并且另一种操作流体可以为从发动机流出的发动机油。
[0036]所述散热部分可以安装至所述自动变速器,所述冷却剂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流动,所述发动机油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流入孔和所述第二排出孔流动,并且所述变速器油可以通过所述第三流入孔和所述第三排出孔流动。
[0037]所述散热部分可以通过所述操作流体的对流而造成所述操作流体彼此换热。
[0038]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自动变速器的示例性冷却系统的示意图,所述自动变速器采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0040]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换热器的立体图。
[0041]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换热器的后视图。
[0042]图4为沿着图2的线A-A所呈现的横截面图。
[0043]图5为沿着图3的线B-B所呈现的横截面图。
[0044]图6为沿着图3的线C-C所呈现的横截面图。
[0045]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换热器中使用的阀门单元的立体图。
[0046]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图7的阀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47]图9为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换热器的阀门单元的操作的图。
[0048]图10、图11、图12和图13为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换热器的操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具体实施方案,这些具体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至IJ,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具体实施方案。
[0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