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灶具以及灶具节能方法_2

文档序号:8556143阅读:来源:国知局
盘旋形气流。
[004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体喷头,所述气体喷头适于安装于一燃烧器的一燃料进口处,用于将燃料均匀释放入所述燃烧器内,所述气体喷头具有一缓冲腔以及数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分布于所述气体喷头侧壁的四周,所述缓冲腔适于与所述燃料进口连通,以使得燃料释放入所述缓冲腔,再从所述喷气孔喷出。
[004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灶具节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9]a.将燃烧产物从一灶体的燃烧腔内排到所述灶体外侧;
[0050]b.使排出的所述燃烧产物围绕于所述灶体外壁,得以利用所述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对所述灶体保温。
[0051]优选地,在步骤b之后还包括步骤:c.将围绕所述灶体的所述燃烧产物排出。
[0052]可变形地,在步骤b之后还包括步骤:
[0053]d.将围绕所述灶体的所述燃烧产物再次通入所述灶体的燃烧腔内,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充分燃烧;
[0054]e.所述燃烧腔内的一部分燃烧产物作为废气排出,另一部分燃烧产物重复步骤a、b、d 和 e。
[0055]步骤d具体地为:将围绕所述灶体的所述燃烧产物通过一燃烧器再次通入所述灶体的燃烧腔内,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充分燃烧。
[0056]步骤a具体地为:将燃烧产物从一灶体内侧的上端排到所述灶体的外侧,步骤c具体地为:将围绕所述灶体的所述燃烧产物从所述灶体外侧的下端排出。
[005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灶具节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A.将燃烧产物从一灶体的燃烧腔排到所述灶体外侧;
[0059]B.使排出的所述燃烧产物从所述灶体下端再次通入所述灶体的燃烧腔内;
[0060]C.所述燃烧腔内的一部分燃烧产物作为废气排出,另一部分燃烧产物重复步骤A、B 和 C。
【附图说明】
[0061]图1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62]图2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0063]图3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0064]图4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灶体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65]图5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0066]图6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一燃料喷头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67]图7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一分火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68]图8是本发明的灶具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69]图9是本发明的灶具的燃烧器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0070]图10是本发明的灶具的燃烧器的旋风盘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71]图11是本发明的灶具的燃烧器的燃烧室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lA显示了该燃烧室的正面,图1lB显示了该燃烧室的背面。
[0072]图12是本发明的灶具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个变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3]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74]本发明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一灶体、一废气回收装置以及一燃烧器。
[0075]所述灶体的内侧形成一燃烧腔,燃料以及氧气形成的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大量热量以及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所述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等完全燃烧时的产物,也包括一氧化碳等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此外所述燃烧产物还携带大量的热量,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利用所述燃烧产物。
[0076]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开口适于设置一锅具,得以当所述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内燃烧时,产生热量加热所述锅具。所述灶体的下端形成一入口,所述入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入口适于设置所述燃烧器。
[0077]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灶体的外侧,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并使的所述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传导给所述灶体的外壁,对所述灶体起到保温作用,从而减少所述燃烧腔内热量的流失,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0078]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包括至少一回流通道壁,所述回流通道壁围绕于所述灶体外壁,得以在所述灶体外壁与所述回流通道壁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围绕所述灶体的四周,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围绕于所述灶体的四周,充分接触所述灶体的外壁,更好地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
[0079]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孔,所述回流孔连通所述燃烧腔和所述回流通道。
[0080]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一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流通道连通,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排出。
[0081]为保证所述燃烧产物更好地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所述回流孔靠近所述灶体的上端,所述排气口靠近所述灶体的下端,从而增加了所述回流通道的纵向长度,使得所述燃烧产物从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到排出所述回流通道,需要经过整个所述灶体的外壁,这样有利于所述燃烧产物充分与所述灶体的外壁接触,提高了所述燃烧产物对所述灶体的保温效果O
[0082]所述燃烧器安装于所述灶体的下端。所述燃烧器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燃料以及氧气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灶体的所述入口,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混合气进入所述燃烧腔燃烧。
[0083]所述燃烧器具有至少一燃料进口以及至少一氧气进口,所述燃料进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适于将外部燃料输入所述混合腔内;所述氧气进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适于将外部的氧气输入所述混合腔内,燃料与氧气在所述混合腔内混合后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燃烧器内适于安装一点火针,用于点燃所述混合气。
[0084]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的外部的氧气可以是纯氧,也可以是含有氧气的空气,考虑到安全与成本的问题,优选地,直接将含有氧气的空气通入所述混合腔内。
[0085]所述回流通道利用了所述燃烧产物中携带的大量热量为所述灶体保温,减少了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通过所述灶体扩散到外界。也就是说,当所述燃烧腔内有燃料燃烧时,如果没有所述回流通道,所述灶体直接与外界接触,而外界温度通常远远低于所述燃烧腔内的温度,所述灶体的内外壁之间的温差很大,因此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会不断地通过所述灶体扩散到外界,由于这部分热量没有起到加热所述锅具的作用,因此属于能源的浪费。而增加了所述回流通道后,由于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携带大量的热量,所述燃烧产物使所述灶体的外壁保持较高的温度,所述灶体内外壁之间的温差较小,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通过所述灶体向外扩散的较少,因此热量浪费较少,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0086]此外,考虑到所述燃烧产物中可能含有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因此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还包括一废气回流管道,所述废气回流管道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内充分燃烧。
[0087]所述灶体的上端还具有至少一排气槽,所述排气槽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内侧,适于当所述锅具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内的部分所述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排出。
[0088]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灶具包括一灶体I,一燃烧器2以及一废气回收装置3。
[0089]如图1所示,所述灶体I具有一燃烧腔10、形成于所述灶体I上端的一开口 11以及形成于所述灶体I下端的一入口 12。所述开口 11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所述开口 11适于设置一锅具7,所述入口 12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所述入口 12适于设置所述燃烧器2。燃料以及氧气形成的混合气适于在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燃烧产物。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包括一回流通道壁33,所述回流通道壁33围绕于所述灶体I的外侧,得以在所述回流通道壁33与所述灶体I的外壁之间形成一回流通道30。所述回流通道30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
[0090]如图2所示,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一排气口 31,所述排气口 31与所述回流通道30连通,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排出。所述排气口 31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
[0091]如图3所示,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至少一回流孔32,所述回流孔32形成于所述灶体1,得以将所述燃烧腔10与所述回流通道30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多个所述回流孔32,各所述回流孔32分布于所述灶体I的四周,得以使所述燃烧腔1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充分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
[0092]所述回流孔32靠近所述灶体I的上端,所述排气口 31靠近所述灶体I的下端,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充分与所述灶体I的外壁接触后,再从所述排气口 31排出。所述燃烧腔10内上部的燃料燃烧更充分,所述回流孔32靠近所述灶体I的上端避免了大量未充分燃烧的燃料通过所述回流孔32排出。此外,使所述排气孔31与所述回流孔32尽量远离,有利于增加所述燃烧产物在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滞留时间,更好地起到对所述灶体I的保温作用。
[0093]优选地,为了增加所述燃烧产物在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滞留时间,所述排气口 31的内径不应过大。
[0094]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变形,其中所述排气口 31’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与所述灶体I’的下端边缘之间。所述回流孔32’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与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之间,也即所述回流孔32’沿着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形成一环形,得以使所述灶体I’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充分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形成一支撑边缘34’,所述支撑边缘34’适于设置所述锅具7。
[0095]如图1-3所示,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与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密封连接,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与所述灶体I的下端边缘密封连接。也就是说,通过将所述灶体I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分别接合,得以在所述回流通道壁33与所述灶体I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30。
[0096]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接合,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的上端密封。进一步,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密封连接。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向内延伸与所述灶体I的下端边缘接合,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的下端密封。
[0097]所述废气回流装置3还包括一回流管道35,所述回流管道35连通所述排气口 31与所述燃烧腔10,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10充分燃烧。由于所述燃烧产物中不可避免混合有为完全燃烧的燃料,将所述燃烧产物再次燃烧,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0098]所述回流管道35首先将所述燃烧产物与待燃烧的氧气和燃料混合,然后再进入所述燃烧腔10。
[0099]如图3所示,所述灶体I的上端具有数个排气槽13,各所述排气槽13沿着所述灶体I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I内侧,适于当所述锅具7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10内的部分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13排出。
[0100]如图4所示,所述灶体I包括数个加厚块18,所述加厚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