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用散热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92979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用散热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换热器用散热片
[0001 ]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考
[0002]本申请以2013年7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46325为基础,将其揭示内容以参考的形式并入至本申请。
技术领域
[0003]本揭示涉及一种换热器用散热片。
【背景技术】
[0004]以往,采用波纹状散热片作为换热器用散热片,并且在波纹状散热片的表面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冲切形成有多个百叶板。并且,提出有多种通过变更波纹状散热片的宽度或散热片间距、百叶板的长度等参数来提高换热性能等的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I)。
[0005]另外,在具有多个百叶板的换热器用散热片中,若将百叶板间距微细化而增加百叶板的片数,则散热片的传热率会因百叶板的顶端效应而提高,可提高传热性能。并且,近年来,由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已可将百叶板间距微细化至以往被视为制造极限的尺寸以上的程度。
[0006]然而,当将百叶板间距微细化时,虽然传热率提高,但散热片效率会降低,导致从散热片释放出来的热流量降低,因此,作为实际的散热片,存在无法充分获得通过百叶板间距的微细化而得到的传热性能提高效果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具有多个百叶板的换热器用散热片中,若只是单纯地将百叶板间距微细化,则难以提高传热性能。
[0007]以往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公昭61-467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鉴于上述问题,本揭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传热性能的换热器用散热片。
[0011]根据本揭示的一种形态,换热器用散热片与换热对象物的外表面接合,且促进换热对象物与在换热对象物周围流通的流体的换热。换热器用散热片包括:多个平面部,其与流体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顶部,其连结相邻的2个平面部之间;以及多个百叶板,其沿流体的流动方向设置在平面部上。平面部与顶部作为整体在垂直于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截面上具有波形状,多个百叶板是以预先规定的冲切角度对平面部进行冲切而成。在将平面部的板厚设为t、百叶板的百叶板间距设为PL时,平面部的板厚以及百叶板间距满足0.035 <t/PL<0.29的关系。
[0012]由此,通过使平面部的板厚以及百叶板间距处于0.035< t/PL<0.29的范围内,可充分获得通过百叶板间距PL的微细化而得到的换热器用散热片的传热性能提高效果。因此,可提尚传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表示本揭示的第I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示意性主视图。
[0014]图2为图1中的I1-1I截面图。
[0015]图3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的主视图。
[0016]图4为图2中的IV-1V截面图。
[0017]图5为表示图4中的V部的图。
[0018]图6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百叶板的传热率以及散热片的传热率相对于百叶板间距的变化的特性图。
[0019]图7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的板厚与散热片的传热率相对于百叶板的传热率的降低比例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0]图8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的板厚与通风阻力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1]图9为表示变更第I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的参数的情况下的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变化的特性图。
[0022]图10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加热芯体中的百叶板间距以及散热片的板厚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3]图11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加热芯体中的百叶板间距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4]图12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加热芯体中的散热片的板厚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5]图13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加热芯体中的散热片高度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6]图14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加热芯体中的百叶板的冲切角度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7]图15为表示本揭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的百叶板间距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8]图16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的散热片的板厚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29]图1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的散热片高度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30]图1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的百叶板的冲切角度与散热片的传热性能的关系的特性图。
[0031]图19为表示本揭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垂直于散热片的平面部且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0032]图20为表示本揭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垂直于散热片的平面部且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用以实施本揭示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有时会对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在仅对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构成的其他部分,可应用前面已说明过的其他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不仅是具体明示了可进行组合的部分彼此之间可进行组合,只要组合不存在特别障碍,则即便未明示,实施方式彼此之间也可进行部分组合。
[0034](第丨实施方式)
[0035]根据图1?图14,对本揭示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将本揭示的换热器用散热片应用于以水冷式内燃机(以下,也称为发动机)的冷却水为热源而加热送风空气的加热芯体上所搭载的散热片。
[0036]如图1所示,加热芯体包括管道1,所述管道1为供作为内部流体的冷却水流动的管。管道1以作为外部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以下,称为空气流动方向XI)与长轴方向一致的方式将长度方向垂直截面的形状形成为扁平的长圆形状(扁平形状)。管道1以其长度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平行配置有多根。
[0037]此外,管道1具有夹着供管道1中的冷却水流通的流体通道相对的两个扁平面10a、10b。在管道1的两侧的扁平面10a、10b上接合有成形为波状的作为传热构件的散热片2。该散热片2增大了与空气的传热面积,从而促进了冷却水与空气的换热。因此,管道1相当于本揭示的换热对象物。再者,以下,将由管道1及散热片2构成的大致矩形状的换热部称为芯部3。
[0038]上下水箱4在管道1的长度方向(以下,称为管道长度方向X2)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端)沿与管道长度方向X2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水平方向)延伸而与多个管道1连通。上下水箱4包括芯板4a和水箱主体部4b而构成,所述芯板4a上插入接合有管道1,所述水箱主体部4b与芯板4a—起构成水箱内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芯板4a及水箱主体部4b为金属(例如铝合金)制。此外,在芯部3的两端部设置有与管道长度方向X2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加固芯部3的镶块5。
[0039]两个上下水箱4中,配置在上方侧并将冷却水分流至管道1的入口侧水箱41的水箱主体部4b上设置有入口导管4c,所述入口导管4c使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水流入至水箱主体部4b内。此外,两个上下水箱4中,配置在下方侧并收集从管道1中流出的冷却水的出口侧水箱42的水箱主体部4b上设置有出口导管4d,所述出口导管4d使因与空气换热而冷却后的冷却水朝发动机流出。
[0040]如图2所不,在管道1的内部设置有内柱部11,所述内柱部11以使两个扁平面10a、10b彼此连接的方式形成,提高管道1的耐压强度。内柱部11配置在管道1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XI的中央部。通过该内柱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