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124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冰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在贮藏室的背面具备背面盖。背面盖在与形成贮藏室的本体的后 壁之间形成冷气流动的冷却通路。背面盖在形成冷气流动的冷却通路的同 时,在该冷却通路收容有例如冷却器、风扇及电线等功能部件。
通过用背面盖覆盖功能部件,防止使用者的手接触功能部件,提高安 全性。该背面盖以减少零部件数量以及伴随零部件数量减少的模具削减等 为目的而一体地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但是,在修理或交换由背面盖覆盖的零部件时,需要拆下一体的背面 盖。因此,存在由背面盖覆盖的零部件的修理或交换等操作繁杂的问题。 另夕卜,背面盖例如由螺栓等固定构件固定于本体。因此,在拆下背面盖时, 需要 用于拆下固定构件的工具,存在导致作业繁杂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l:日本特表2002-5046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针对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 安全性且容易操作的冰箱。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冰箱具备形成贮藏室的本体;及背面
盖,在与所述本体的后壁之间形成冷气流动的冷却通路,并且收容功能部
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盖具有固定盖,固定于所述本体,覆盖所述 功能部件;及可动盖,可装拆地嵌入所述固定盖。
发明的效果
固定盖覆盖本体后壁的一部分。因此,设置在冷却通路的功能部件被 固定盖覆盖,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触功能部件。另一方面,可动盖可装拆地嵌入固定盖。因此,可动盖例如不使用工具等便能容易地从固定盖拆下。 另外,可动盖构成为背面盖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仅拆下背面盖的一部分的可动盖,而例如可修理或交换功 能部件。结果通过仅拆下最小限的零部件,便可拆下可动盖。因此,能够 提高安全性并使操作变得容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上侧背面盖及下侧背面盖 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沿图3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概况的主视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中放大表示冷藏室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中沿图6的V-V线剖切冷
冻室附近的断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中设置在冷冻室内部的背
面盖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背面盖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中沿图6的vni-vm线剖
切冷冻室附近的断面的剖视图。
图9是在图8中放大螺栓附近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冰箱;11:本体;16:后壁;21:冷藏室(贮藏室);22:制冰室 (贮藏室);23:切换室(贮藏室);24:冷冻室(贮藏室);44:搁板(搁 板构件);45:搁架(搁板构件);52、 53:冷却器(功能部件);54、 56: 风扇(功能部件);57:除霜用加热器(功能部件);60:上侧背面盖;61: 冷却通路;65:上侧固定盖;66:上侧可动盖;67:固定部;71:导水部; 80:下侧背面盖;82:下侧固定盖;83:下侧可动盖;90:背面盖;91: 冷却通路;96、 97:吹出口; 98:吸入口; 101:固定盖;102:可动盖; 103:螺栓(支撑构件);105:孔部;107:固定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冰箱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及图3来说明冰箱10的概况。冰箱10具备本体11。 本体11由未图示的钢板制的外箱、树脂制的內箱及填充在它们之间的绝热 材料构成。本体11具有侧壁12、侧壁13、顶壁14、底壁15、后壁16、间 隔壁17及间隔壁18。侧壁12、侧壁13、顶壁14及后壁16形成为箱状的 容器。
间隔壁17及间隔壁18与顶壁14及底壁15平行设置,将本体11形成 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室。具体为,本体ll从上方依次形成有作为贮藏室的冷 藏室21、左右设置的制冰室22及切换室23、以及冷冻室24。上述冷藏室 21、制冰室22、切换室23及冷冻室24通过对內箱的内部绝热并分隔而形 成。
间隔壁17在冷藏室21与制冰室22及切换室23之间分隔。另外,间 隔壁18在制冰室22及切换室23与冷冻室24之间分隔。切换室23也可以 作为冷冻室。冰箱10在形成冷藏室21的顶壁14上具备开门装置25、在间 隔壁18的下侧具备开门装置26。
冷藏室21由左右对开式的门31、 32封闭。另外,制冰室22、切换室 23及冷冻室24分别收容有抽屉式容器。具体为,制冰室22收容有制冰容 器33,切换室23收容有切换容器34,以及冷冻室24收容有冷冻容器35。
冷冻容器35由多层容器351、 352、 353构成。制冰室22、切换室23 及冷冻室24分别由构成前面部的门36、 37、 38封闭前方。如此,冰箱10 在与后壁16相对的前面部具有门31、 32、 36、 37、 38。开门装置25向前 方推出门31及门32。开门装置25通过向前方推出门31及门32,使封闭 冷藏室21的门31及门32打开。
在封闭冷藏室21的门31及门32上分别设置有按钮式开门开关39。通 过按压开门开关39,开门装置25使各自对应侧的门31、 32打幵。门31、 32也可手动开闭。
开门装置26向前方推出门38。开门装置26通过向前方推出门38,使 封闭冷冻室24的门38打开。在封闭冷冻室24的门38上设置有按钮式开 门开关41。通过压入该开门开关41,开门装置26使门38打开。门38也可手动开闭。另外,开门装置26也可以设置在收容于冷冻室24的冷冻容 器35的后壁16侧。
在冰箱10的冷藏室21内设置有多个搁板42、 43、 44。另外,冷藏室 21内在搁板44的下方设置有搁架45。在搁架45的下方设置有收纳容器46。 收纳容器46收容于冷藏室21,设置为可向冰箱10的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说明书中,将冰箱10的门31、 32、 36、 37、 38侧作为前方,将 后壁16侧作为后方。在收纳容器46的下方夹着隔板47设置有冷藏容器48。 该冷藏容器48也可向冰箱10的前后方向拉出。在冷藏容器48的侧方设置 有未图示的自动制冰装置用的供水箱。
隔板47在冷藏室21的宽度方向即图3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将冷藏室 21分隔为上下。搁板44及搁架45构成为搁板构件。
如图2所示,冰箱10在冷藏室21的后壁16侧具备冷却装置50。冷却 装置50具有压縮机51、冷却器52及冷却器53。压缩机51在冰箱10的下 端部设置在后壁16侧,即冷冻室24的后方。冷却器52设置在冷藏室21 的后壁16侧。另外,冷却器53设置在冷冻室24的后壁16侧。
下面,对背面盖进行详细说明。
冰箱10在冷藏室21处与后壁16之间具备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 盖80。即,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盖80在冷藏室21的后方与后壁16 之间形成有收容冷却器52的冷却通路61。上侧背面盖60除冷却器52以外 还收容有风扇54。上侧背面盖60具有通过风扇54吹出冷气的吹出口 62。
下侧背面盖80具有吸入冷气的吸入口 81。通过驱动风扇54,从吸入 口 81吸入的冷气经由冷却器52从吹出口 62排出。从吸入口 81吸入的冷 气利用通过冷却器52而被冷却,从吹出口 62向冷藏室21吹出。
如此,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盖80在形成冷却通路61的同时,收 容有冷却器52及风扇54。另外,在上侧背面盖60的前方侧安装有装饰盖 63。装饰盖63在上端部设置有将从吹出口 62吹出的冷气导向冷藏室21的 开口 64。
在上侧背面盖60及冷藏室21的后壁16之间配置有用于照亮冷藏室21 内的未图示的照明器具、未图示的配线构件等。上述冷却器52、风扇54、 照明器具及配线构件等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功能部件。另外,在上侧背面盖60和后壁16之间也可以设置作为功能部件的除霜用加热器。
如图1及图4所示,上侧背面盖60具有上侧固定盖65及上侧可动盖 66。上侧固定盖65在固定部67处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后壁16。风扇54 及吹出口 62设置于上侧固定盖65,与上侧固定盖65 —起固定于本体11 的后壁16。上侧可动盖66可装拆地设置于上侧固定盖65。
艮P,上侧可动盖66安装于上侧固定盖65形成的开口 68的内侧。上侧 可动盖66具有爪部69,通过爪部69嵌入形成开口 68的上侧固定盖65而 保持于上侧固定盖65。
通过从上侧固定盖65形成的开口的前方即门31、 32侧压入上侧可动 盖66,爪部69卡定于上侧固定盖65。由此,上侧可动盖66安装在上侧固 定盖65上。另外,上侧可动盖66由树脂形成,容易挠曲。
因此,通过使上侧可动盖66稍稍挠曲,爪部69和上侧固定盖65的卡 合被解除。由此,上侧可动盖66可容易地从上侧固定盖65拆下。如此, 上侧可动盖66不使用特别的工具等便能容易地相对上侧固定盖65装拆。
上侧固定盖65通过固定部67由固定构件固定于后壁16。因此,上侧 固定盖65及上侧可动盖66以一体组装的状态安装于后壁16。由此,上侧 背面盖60向后壁16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拆下固定构件从后壁16拆下上侧固定盖65时,嵌入上侧固定 盖65的上侧可动盖66也从后壁16拆下。即,构成上侧背面盖60的上侧 固定盖65及上侧可动盖66通过在上侧固定盖65的固定部67拆下将上侧 固定盖65固定于后壁16的固定构件,可一体地从后壁16拆下。
上侧固定盖65在冷藏室21侧具有导水部71。在冷藏室21内循环的冷 气所包含的水分通过冷却器52时因凝结或结霜而附着。在冷却器52凝结 或结霜而附着的水例如通过在停止向冷却器52供给制冷剂的同时使风扇 54旋转而升华或融化,收集于设置在冷藏室21的后壁16的排水部72。
另外,在与冷却器52邻接的上侧固定盖65的冷藏室21侧,冷气所包 含的水分也因凝结或结霜而附着。上侧固定盖65在与装饰盖63相对的冷 藏室21侧具有导水部71。附着于上侧固定盖65的水滴由于重力沿上侧固 定盖65落下,收集于导水部71,向排水部72排出。收集于排水部72的水 经由未图示的导向通路导入压縮机51侧。如此,排出的水通过压縮机51的热量变为水蒸气向空气中排出。上侧 固定盖65与上侧可动盖66的边界位于该导水部71的下方。因此,在上侧 固定盖65凝结或融化的水在到达上侧固定盖65与下侧固定盖82的边界之 前收集至导水部71。
由此,即使在将上侧背面盖60分割为上侧固定盖65及下侧固定盖82 时,凝结或融化的水也可收集至导水部71,而没有从它们的边界漏出的危 险。另外,上侧可动盖66在冷藏室21的后壁16侧位于搁板44和搁架45 之间。因此,拆下上侧可动盖66时,不需要从本体11拆下搁板44及搁架 45。
同样,下侧背面盖80具有下侧固定盖82及下侧可动盖83。下侧固定 盖82嵌入本体ll的间隔壁17和上侧背面盖60之间。吸入口 81分别设置 于下侧固定盖82及下侧可动盖83。另外,在下侧固定盖82上安装有除臭 装置84。
下侧可动盖83可装拆地设置于下侧固定盖82。即,下侧可动盖83安 装于下侧固定盖82形成的开口 85的内侧。下侧可动盖83具有爪部86,通 过爪部86嵌入形成开口 85的下侧固定盖82而保持于下侧固定盖82。
下侧可动盖83与上述的上侧可动盖66 —样通过压入下侧固定盖82来 安装,通过稍稍挠曲而拆下。因此,对于下侧可动盖83也不使用特别的工 具等便能容易地相对下侧固定盖82装拆。
除臭装置84通过在电极间施加高电压而产生昊氧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除 臭。在除臭装置84的附近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7。温度传感器87检测出冷 藏室21的温度。温度传感器87也构成为功能部件。
除臭装置84如上所述施加高电压。因此,通过由下侧固定盖82覆盖 除臭装置84,来防止使用者的手接触除臭装置84。温度传感器87设置在 下侧固定盖82的开口 85附近。由于温度传感器87以低电压工作,所以即 使设置在下侧固定盖82的开口 85附近也没有安全性降低的危险。
而且,通过将温度传感器87配置在下侧固定盖82的开口 85附近,从 而容易交换或修理温度传感器87。其结果,温度传感器87的维护性提高。
而且,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冰箱10在制冰室22、切换室23及 冷冻室24于后壁16侧具备背面盖90。即,背面盖90在制冰室22、切换
8室23及冷冻室24的后方与后壁16之间形成有收容冷却器53的冷却通路 91。
如此,冰箱10独立设置有冷却冷藏室21的冷却器52、及冷却制冰室 22、切换室23及冷冻室24的冷却器53。在形成于背面盖90和后壁16之 间的冷却通路91内,如图5所示,除冷却器53以外还收容有风扇56及除 霜用加热器57。背面盖90构成为二层结构,在形成前述的冷却通路91的 同时,在前方侧形成有送风通路92。
背面盖90具有吹出冷气的吹出口 93、 94、 95、 96、 97及吸入冷气的 吸入口98。吹出口93、 94、 95、 96、 97与送风通路92连通并分别对应制 冰室22、切换室23及冷冻室24设置。吸入口 98与冷冻室24的吹出口 97 相邻并设置在背面盖卯的下端部。
通过驱动风扇56,从吸入口 98吸入的冷气由设置于冷却通路91的冷 却器53冷却,以及经由送风通路92从各吹出口 93、 94、 95、 96、 97排出, 向制冰室22、切换室23或冷冻室24吹出。
除霜用加热器57由于通电而发热,使附着于背面盖90的霜溶化。如 此,背面盖90在形成冷却通路91的同时,收容有冷却器53、风扇56及除 霜用加热器57。上述冷却器53、风扇56及除霜用加热器57构成为功能部 件。
如图6及图7所示,背面盖90具有固定盖101及可动盖102。固定盖 101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后壁16。可动盖102可装拆地设置于固定盖101。 即,可动盖102通过在固定盖101的下端部嵌入内侧而保持于固定盖101。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体11的后壁16上安装有作为支撑构件的螺 栓103。螺栓103固定于本体11的后壁16。在该螺栓103和后壁16之间 安装有密封件104。密封件104例如由橡胶等可挠性材料形成。
如图9所示,可动盖102在与该螺栓103对应的部分上具有孔部105。 孔部105的内径比密封件104的外径稍大。由于密封件104如上所述具有 可挠性,所以通过从前方按压可动盖102,密封件104向孔部105的径向内 侧变形并插入孔部105的内侧。
由此,可动盖102在固定盖101的内侧与固定盖101 —体地安装。另 一方面,如果向前方拉可动盖102,则可挠性的密封件104变形,可动盖102从螺栓103拆下。由此,可动盖102从后壁16及固定盖101拆下。如 此,可动盖102不使用特别的工具便能容易地相对固定盖101装拆。
如图6所示,固定盖101与可动盖102的孔部105有所不同,具有安 装螺栓等固定构件106的固定部107。固定盖101通过固定构件106固定于 后壁16。
因此,在拆下固定构件106将固定盖101从后壁16拆下的同时,通过 拉可动盖102来解除孔部105与密封件104的嵌合,由此嵌入固定盖101 的可动盖102也与固定盖101 —体地从后壁16拆下。
艮P,构成背面盖90的固定盖101及可动盖102通过在固定盖101的固 定部107拆下将固定盖101固定于后壁16的固定构件106,从而一体地从 后壁16拆下。
可动盖102 —体地具有吸入循环的冷气的吸入口 98及向冷冻室24吹 出冷气的吹出口96、 97。而且,可动盖102通过未图示的间隔壁对从吸入 口 98吸入的冷气所流动的通路以及从吹出口 96、 97吹出的冷气所流动的 通路之间进行分隔。即,可动盖102通过自身具有的间隔壁以单体的形式 切实地分隔吹出口96、 97侧与吸入口98侧。其结果,可降低从吸入口98 吸入的温度较高的冷气与从吹出口 96、 97吹出的温度较低的冷气的混合。
在吹出口 95及吹出口 96附近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9。温度传感器 99检测冷冻室24的温度。温度传感器99安装于可动盖102,与可动盖102 一体地从固定盖101拆下。由于温度传感器99的工作电压设定为较低,所 以即使设置于可动盖102也不会导致安全性降低。
可动盖102的上端部位于间隔壁18的稍稍下方。因此,通过卸下收容 于冷冻室24的冷冻容器35,能够从固定盖101拆下可动盖102。 g卩,设置 于冷冻室24的后壁16侧的可动盖102不会被间隔壁18妨碍拆下。
如以上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侧固定盖65及下侧固定 盖82覆盖冷藏室21处的后壁16的一部分。因此,设置于冷却通路61的 冷却器52、风扇54、除臭装置84、温度传感器87、照明器具及配线构件 等功能部件被上侧固定盖65及下侧固定盖82覆盖。
另外,固定盖101覆盖冷冻室24处的后壁16的一部分。因此,设置 于冷却通路91的冷却器53、风扇56及除霜用加热器57等功能部件被固定盖101覆盖。由此,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触冷却器52、 53、风扇54、 56、除 臭装置84及除霜用加热器57等功能部件。
另一方面,上侧可动盖66可装拆地嵌入上侧固定盖65,下侧可动盖 83可装拆地嵌入下侧固定盖82,以及可动盖102可装拆地嵌入固定盖101。 因此,上侧可动盖66、下侧可动盖83及可动盖102都不使用例如工具等便 能容易地从上侧固定盖65、下侧固定盖82或固定盖101拆下。
另外,上侧可动盖66、下侧可动盖83及可动盖102分别构成为上侧背 面盖60、下侧背面盖80或背面盖90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从上侧背面盖 60、下侧背面盖80或背面盖90分别仅拆下上侧可动盖66、下侧可动盖83 或可动盖102,从而可修理或交换例如在与后壁16之间收容的温度传感器 87或温度传感器99。
其结果,通过仅拆下最小限的零部件,便可拆下上侧可动盖66、下侧 可动盖83或可动盖102。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使操作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冷藏室21设置冷却器52,以及在 冷冻室24设置冷却器53。另一方面,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盖80设置 于冷藏室21,背面盖90设置于冷冻室24侧。
如此,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盖80与背面盖90被设置为,分别供 给由各冷却器52、 53冷却的冷气的各个室。因此,即使向冷藏室21或冷 冻室24分别供给由多个冷却器52或冷却器53冷却的空气时,也能够将上 侧背面盖60、下侧背面盖80及背面盖90分割为固定侧和可动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冷冻室24的可动盖102通过将设 置于该可动盖102的孔部105嵌入螺栓103的对应部分,而安装于固定有 固定盖101的本体11。螺栓103固定于本体11的后壁16。因此,即使在 拆下可动盖102时,螺栓103也留在本体11的后壁16。
在该螺栓103上安装有密封件104,可动盖102利用密封件104的可挠 性进行装拆。因此,能够使可动盖102与固定盖101—起支撑于本体11, 并能容易地拆下可动盖10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冷冻室24的可动盖102 —体地形 成有吹出口96、 97及吸入口98。因此,在从吸入口 98吸入的冷气和从吹 出口 96、 97吹出的冷气之间通过与可动盖102—体设置的间隔壁来分隔。因此,可容易地确保从吸入口 98吸入的温度较高的冷气与从吹出口 96、 97 吹出的温度较低的冷气的密封性,可减少冷气的混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上侧固定盖65上设置有固定部 67,另外在固定盖101上设置有固定部107。因此,在冷藏室21中,当上 侧固定盖65与上侧可动盖66 —体地安装时,通过操作上侧固定盖65的固 定部67,上侧背面盖60为上侧固定盖65与上侧可动盖66 —体地从本体 ll拆下。
另外,在冷冻室24中,当固定盖101与可动盖102—体地安装时,通 过操作固定盖101的固定部107,背面盖90为固定盖101与可动盖102 — 体地从本体ll拆下。
因此,能够使上侧背面盖60装拆及背面盖90装拆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冷藏室21的上侧固定盖65与上 侧可动盖66的边界与对凝结的水进行导向的导水部71相比位于重力方向 的下方。因此,在与冷却器52邻近配置的上侧固定盖65上凝结的水不会 从上侧固定盖65侧向上侧可动盖66侧落下而被导向导水部71。因此,能 够降低向冷藏室21漏水、冷气泄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侧可动盖66设置在搁板44和搁架45 之间。因此,上侧可动盖66不需从本体11拆下搁板44和搁架45便能从 上侧固定盖65拆下。因此,能够使上侧可动盖66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可动盖102的上端部位于间隔壁18的稍稍下方。因此,可动盖 102通过仅从冷冻室24拉出并拆下冷冻容器35便能从固定盖101拆下。因 此,能够使上侧可动盖102的操作变得容易。
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对将本体11较大地分隔为冷 藏室21及冷冻室24,在冷藏室21及冷冻室24分别配置冷却器52或冷却 器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本发明适用于通过单一的冷却器 向冷藏室21及冷冻室24供给冷气的冰箱。另外,构成冰箱10的贮藏室的 冷藏室21、冷冻室24、制冰室22及切换室23的位置或配置以及IG藏室的 数量等可以任意改变。
1权利要求
1.一种冰箱,具备形成贮藏室的本体;及背面盖,在与所述本体的后壁之间形成冷气流动的冷却通路,并且收容功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盖具有固定盖,固定于所述本体,覆盖所述功能部件;及可动盖,可装拆地嵌入所述固定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形成多个贮藏室,在所述多个贮藏室分别设置有所述背面盖,所述背面盖具有所述固定 盖及所述可动盖。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可动盖支撑于所述本体的固定于所述本体的支撑构件, 所述可动盖具有嵌入所述支撑构件的孔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盖一体地具有吸入循环的冷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冷气的吹出□。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盖具有用于将所述背面盖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固定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盖具有对凝结的水进行导向的导水部,所述固定盖与所述可动盖的边界与所述导水部相比位于重力方向下方。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贮藏室的内部、分隔所述贮藏室的多个搁板构件, 所述可动盖位于所述多个搁板构件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安全性且操作容易的冰箱。具体而言,上侧背面盖(60)及下侧背面盖(80)在与本体的后壁之间形成收容功能部件即冷却器(52)及风扇(54)等的冷却通路。上侧背面盖(60)具有固定于后壁的上侧固定盖(65)及可装拆地嵌入上侧固定盖(65)的上侧可动盖(66)。另外,下侧背面盖(80)也具有固定于后壁的下侧固定盖(82)及可装拆地嵌入下侧固定盖(82)的下侧可动盖(83)。冷却器(52)、风扇(54)等功能部件被上侧固定盖(65)或下侧固定盖(82)覆盖,安全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上侧可动盖(66)及下侧可动盖(83)可容易地从被固定的各盖拆下,所以功能部件的交换、修理等变得容易。
文档编号F25D11/00GK101566417SQ20091013512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3日
发明者藤本健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