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柜的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7014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藏柜的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来自冷藏柜的隔热箱体内的排泄水向外部排出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以来的这种冷藏柜等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将来自设置于隔热箱体 内的冷却器的排泄水经由排泄软管向设于库外的排水容器等排出。然而,由于配设有冷却 器的隔热箱体内的冷气通过该排泄软管向外部流出或者库外的暖气通过该排泄软管流入, 因此为了防止上述情况,以往采用了如图13所示的结构。图13表示在隔热箱体101的下方形成的机械室102的排水装置部分的放大剖视 图。在机械室102内配设有压缩机、散热器、散热器用鼓风机等,在构成该机械室102的底 面的单元基座103的下方插入抽出自如地配设有排水容器104。在隔热箱体101的底面形 成有供排泄水向隔热箱体外排出的排水孔,排水管道105穿过该排水孔,其下端面向机械 室 102。并且,在该排水管道105的下端插入有具有挠性的橡胶制的排泄软管106,并通过 未图示的带等固定。该排泄软管106的中途部分通过带等固定构件107定位于单元基座 103的附近,然后其端部以开口面向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103的排水孔103A的状态由该单 元基座103的端部固定部108保持。此时,保持在固定构件107与端部固定部108之间的 排泄软管106因其尺寸关系而成为中途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形态,由此形成U字回水弯管部 106A。从隔热箱体101内排出的排泄水在被排水管道105接受后流入排泄软管106,在该 排泄软管106的回水弯管部106A的一端暂时积存后溢出,从该排泄软管106的端部开口经 由位于其下方的排水孔103A向配设于单元基座103下方的排水容器104排出。在该回水 弯管部106A内始终积存有排泄水,由此隔断通过排泄软管106内的隔热箱体101内外的空 气流通,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暖气的侵入或冷气的漏出。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91523号公报然而,在如上述的排水装置中,由于在中途部分通过带等固定构件固定,因此在机 械室内的维护作业时等,若对挠性的排泄软管施加力,与排水管道的连接部分有时可能脱 离。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下述问题不仅积存在排水管道内的除霜水会浸湿机械室内,而且 在此之后除霜水等从排水管道直接向机械室内漏出。另外,由于通过带等固定构件将排泄软管固定于单元基座,因此存在其装卸作业 性差、维护作业繁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无需使用 固定构件等部件而容易地在排泄软管中形成U字回水弯管且能够实现顺畅地向排水容器 排水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具备形成有排水孔的底壁;形 成在该底壁下方的机械室;构成该机械室的底面的单元基座;能够插入抽出地配设在该单 元基座下侧的排水容器;将从排水孔排出的排泄水向排水容器引导的具有挠性的折皱状排 泄软管,冷藏柜的排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贯通形成于与排水容器的上侧对应的单元基 座上的第一保持部;与该第一保持部相邻而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上的长孔状的第二保持 部;排泄软管在从排水孔下降而进入第二保持部内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从而其前端部插 入第一保持部内并与该第一保持部的边缘卡合,并且其进入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 保持部的边缘卡合。在上述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排泄软管的进入第二保持部内 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第一保持部侧或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任一方卡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排泄软管的进入第二 保持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第一保持部侧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双方卡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单元基座具有从第二保 持部的边缘立起的立起部(切立部),排泄软管与立起部卡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第一保持部的第二保持 部侧与其相反侧相比被扩大,排泄软管仅与该第一保持部的与第二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边 缘卡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特征在于,第二保持部与排水容器 的上侧对应地形成,在单元基座上贯通形成有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排泄软管的与第二保 持部的边缘卡合的部分形成有规定的标识。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单元基座上的机械室 内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通风的鼓风机;排泄软管配设在与 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单元基座上的机械室 内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通风的鼓风机;并且所述冷藏柜的 排水装置构成为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在单元基座下方的排水容器上通过,排泄软 管的进入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向单元基座的与排水容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突出。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具备形成有排水孔的底壁;形成在该底壁下方 的机械室;构成该机械室的底面的单元基座;能够插入抽出地配设在该单元基座下侧的排 水容器;将从排水孔排出的排泄水向排水容器引导的具有挠性的折皱状排泄软管,并且还 具有贯通形成于与排水容器的上侧对应的单元基座上的第一保持部;与该第一保持部相 邻而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上的长孔状的第二保持部,排泄软管在从排水孔下降而进入第二 保持部内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从而其前端部插入第一保持部内并与该第一保持部的边 缘卡合,并且其进入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卡合,因此,能够通过由与 单元基座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卡合保持的具有挠性的排泄软管形成U形回水弯管。 因此,无需另外设置U形回水弯管构件就能够断绝通过排泄软管内的储藏室内外的空气流 通,从而能够防止外部气体的侵入或冷气的漏出。
尤其是,无需使用另外的固定构件,仅通过使排泄软管与形成于单元基板上的第 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卡合就能够形成并保持U形回水弯管,因而能够实现装卸作业性的 提高及维护作业的简单化。根据第二方案,在上述的基础上,排泄软管的进入第二保持部的部分与该第二保 持部的第一保持部侧或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任一方卡合,因此能够利用排泄软管的折 皱形状将排泄软管卡合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从而能够提高装卸的作业性。根据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排泄软管的进入第二保持部的部分与 该第二保持部的第一保持部侧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双方卡合,因此能够利用排泄软 管的折皱形状而利用第二保持部的第一保持部侧及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双方使排泄 软管卡合,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排泄软管。根据第四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排泄软管具有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立起 的立起部,排泄软管与该立起部卡合,因此能够在高于单元基座的上表面的位置形成U形 回水弯管并且保持排泄软管。由此,能够形成排泄软管的形成U形回水弯管的部分与插入抽出自如地配设在单 元基座下侧的排水容器更难发生干涉的结构,因此能够没有障碍地插入抽出排水容器。根据第五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第一保持部的第二保持部侧与其相反侧 相比被扩大,排泄软管仅与该第一保持部的与第二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卡合,因此,能 够容易地确定排泄软管的前端部向第一保持部的插入量,并且向第一保持部的卡合并非为 第一保持部的整个边缘部,而仅为与第二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因而能够提高装卸的 作业性。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排泄软管的前端部指向单元基座下方,能够通过该排泄软管 将从排水孔排出的排泄水可靠地向配设于单元基座下侧的排水容器引导。由此,能够消除 因该排泄水而浸湿单元基座上和机械室内的不良情况。根据第六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第二保持部与排水容器的上侧对应地形 成,在单元基座上贯通形成有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因此,即使在温度 低的排泄水在排泄软管内流动而导致在排泄软管的表面产生结露水的情况下,该结露水也 会沿在从排水孔下降并进入并保持于第二保持部内的排泄软管的外表面下降,从而能够经 由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各排水部向配设在其下侧的排水容器弓I导。根据第七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在排泄软管的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卡合 的部分形成有规定的标识,因此,通过使形成有该标识的部分与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卡合,能 够在适当的位置保持排泄软管,从而能够平滑地形成U形回水弯管。根据第八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在单元基座上的机械室内设置有构成制 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通风的鼓风机;排泄软管配设在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 后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升温了的空气向排泄软管供 给,由此,能够使排泄软管内的排泄水升温。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向排泄软管产生结露。根据第九方案,在上述各方案的基础上,在单元基座上的机械室内设置有构成制 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通风的鼓风机;并且冷藏柜的排水装置构成为与散 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在单元基座下方的排水容器上通过,排泄软管的进入第二保持部 内的部分向单元基座的与排水容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向单元基座的与排水容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突出的排泄软管使在单元基座下方的排水容器上通过的暖 气指向排水容器上。 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暖气向积存在排水容器上的排泄水的表面供给,能够促进蒸 发处理。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冷藏柜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冷藏柜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机械室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4是机械室的俯视图。
图5是排水装置的放大图。
图6是第一及第二保持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向第一保持部的插入动作的图。
图8是表示向第一保持部的插入状态的放大图。
图9是排水装置的放大图(另一实施例)。
图10是图9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的俯视图(另一实施例)。
图11是排水装置的放大图(又一实施例)
图12是图11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的俯视图(又一实施例)
图13是现有的机械室的排水结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R冷却装置
1冷藏柜
2隔热箱体(隔热壁)
3主体
4侧板
6储藏室
15冷却器
20机械室
23单元基座
24压缩机
25散热器
26鼓风机
28连通孑L
35排水容器
40排水装置
41排水孔
42排泄软管
42A 基端部
42B 小径部
42C 大径部42D 前端部42E 凹部45 第一保持部46、52、57 卡合边缘部47 插入边缘部48、58 U形回水弯管49 标识50 第二保持部51 边缘部52 卡合边缘部55 立起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冷藏柜1的立体 图,图2是图1的冷藏柜1的纵剖侧视图。该冷藏柜1是在超市或便利店等设置的低温陈 列柜,主体3由在前表面开口的隔热箱体(隔热壁)2和安装于其两侧的侧板4、4构成。该隔热箱体2包括在前表面开口的钢板制的外箱30 ;与该外箱30内存在间隔地 装入该外箱30内且同样在前表面开口的钢板或硬质树脂制的内箱31 ;发泡填充于外箱30 及内箱3 1之间的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隔热材料32。并且,在上述内箱31内构成有储藏室6,且储藏室6的前表面开口 7通过拉门式的 玻璃门8、9闭塞为开闭自如。另外,从储藏室6内的下部沿背部由隔板10划分形成有通道 11,在该通道11的下端前部形成有吸入口 12,在背部上端形成有排出口 13。在该通道11 内下部设置有冷却装置R包含的冷却器15和冷气循环用的鼓风机16。在储藏室6内架设 有多层的架17…。并且,在所述隔热箱体2的下方的主体3下部固定有角部5,由此形成机械室20。 参照图3的机械室的放大纵剖侧视图、图4的机械室20的俯视图对该机械室20进行说明。 机械室20的前表面开口由前面板22闭塞为开闭自如。在角部5的下部固定有钢板制的单元基座23,由该单元基座23构成机械室20的 底面。该单元基座23安装成与该冷藏柜1的设置底面存在规定间隔,在该单元基座23的 下侧,排水容器35能够插入抽出地配设在该单元基座23与设置底面之间。在单元基座23 的下表面设置有将该排水容器35保持成沿前后方向插入抽出自如的导轨构件36(仅在图 11中示出),由此,排水容器35能够插入抽出地保持在单元基座23的下侧。并且,在该单元基座23上配设有构成冷藏柜1的冷却装置R的压缩机对、散热器 25、鼓风机26、电装箱27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单元基座23的后部配设有散热 器25,在其后侧形成有将机械室20内与单元基座23下侧连通的多个连通孔观…。此外, 在单元基座23的一侧前部(在本实施例中,在图4中朝向右侧前部)配设有压缩机M,在 另一侧前部(在图4中朝向左侧前部)配设有向散热器25及压缩机M通风的鼓风机沈。 另外,在该鼓风机沈的前侧配设有电装箱27。
所述压缩机M、散热器25、未图示的减压装置及所述冷却器15依次配管连接成环 状,从而构成冷却装置R的公知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在机械室20的前面板22上的与鼓风 机26的前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吸入口 37,且在与压缩机M的前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喷出 Π 38。另一方面,在储藏室6的底面(隔热箱体2的底壁2Α)下方设置有本发明的排水 装置40。以下,在上述各图的基础上参照图5至图8说明排水装置40的结构。图5是排水 装置40的放大图,图6是第一保持部45及第二保持部50的俯视图,图7表示向第一保持 部45的插入动作的图,图8是表示向第一保持部45的插入状态的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40是用于将来自冷却器15的排泄水等收集并排出的装 置,由在底壁2Α形成的排水孔41、排泄软管42、在单元基座23上形成的第一保持孔45及 第二保持孔50构成。在设置有排水装置40的隔热箱体2的底壁2Α上形成有贯通该底壁2Α的排水孔 41,该排水孔41位于配设于机械室20内的散热器25及压缩机M的空气上游侧的上方,在 本实施例中位于电装箱27与鼓风机沈之间的上方。该底壁2Α的上表面以朝向排水孔41 变低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并且,在排水孔41中固定有未图示的排水管,在机械室20内,经由该排水管连结 有排泄软管42的基端部42Α。排泄软管42形成为大径部42C与小径部42Β反复连续而构 成的折皱状,由此具有挠性。在单元基座23上贯通形成有相邻的第一保持部45及第二保持部50,第一保持部 45及第二保持部50位于配设在机械室20内的散热器25及压缩机M的空气上游侧,在本 实施例中位于电装箱27与鼓风机沈之间。第二保持部50贯通形成为从垂下排泄软管42 的位置沿相对于在鼓风机26的作用下的空气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其中 排泄软管42的基端部42Α与排水孔41连结。在该延伸方向的延长线上,存在规定间隔(大 致邻接)地形成有卡合保持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的第一保持部45。第一保持部45为贯通孔,其贯通在与排水容器35的上侧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单元 基座23上,且将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开口保持成面向在单元基座23的下侧配设的排 水容器35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持部45的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边缘部 构成为卡合边缘部46,该卡合边缘部46形成为比插入的排泄软管42的小径部42Β大而比 大径部42C小的尺寸。该卡合边缘部(第一保持部45的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边 缘)46形成为能够插入卡合到排泄软管42的由小径部42Β和大径部42C构成的凹部42Ε。并且,该第一保持部45的第二保持部50侧的边缘部构成为插入边缘部47,该插 入边缘部47形成为与位于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卡合边缘部46相比扩大了的尺 寸。该插入边缘部47形成为至少比排泄软管42的大径部42C大。该插入边缘部47规定插入到该第一保持部45的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的插入 量,并且该插入边缘部47形成为,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 贴靠到插入边缘部47的状态下,从前端部42D起最初的凹部42Ε与卡合边缘部46的插入 边缘部47侧端部46Α抵接的尺寸。并且,从该前端部42D起最初的凹部42Ε用于与卡合边 缘部46的插入卡合。另外,用于插入卡合的凹部42Ε不局限于此,但为了防止因排泄软管 42自身的弹性使卡合边缘部46和排泄软管42的卡合容易脱离,优选用于插入卡合的凹部42E为从前端部42D起最初或第二个等位于前端部42D附近的凹部42E。形成为长孔状的第二保持部50形成为宽度尺寸至少比排泄软管42的大径部42C 大,长度(延伸)方向的尺寸形成为至少在将具有挠性的排泄软管42折返成U字状的状 态下,所形成的折弯部能够在维持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插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持部50的第一保持部45侧的圆弧状的边缘部51内径如上 所述形成为比排泄软管42的大径部42C大。并且,第二保持部50的与第一保持部45相 反的一侧的边缘部构成为卡合边缘部52,该卡合边缘部52形成为比排泄软管42的小径部 42B大而比大径部42C小的尺寸。该卡合边缘部52与上述第一保持部45的卡合边缘部46 同样地形成为能够插入卡合到排泄软管42的由小径部42B和大径部42C构成的凹部42E 内。并且,在与该第二保持部50的至少第一保持部45侧的端部(这种情况下为边缘 部5 1的端部)及与第一保持部4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这种情况下为卡合边缘部52的端 部)相当的单元基座23上,贯通形成有从该第二保持部50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53。 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在该第二保持部50的端部,而且在构成延伸方向的边缘50A上也贯通 形成有多个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53。根据以上的结构,使基端部42A与排水孔41连结的排泄软管42下降而使其中途 部分进入形成于单元基座23上的第二保持部50内,然后使其上升,从而形成U形回水弯管 48。此时,在与位于第二保持部50的与第一保持部45相反的一侧的卡合边缘部52对应的 位置,将排泄软管42的由小径部42B和大径部42C构成的凹部42E向卡合边缘部52侧按 压,由此将该卡合边缘部52插入卡合到该凹部42E。另外,此时,如图5所示,在与第二保持部50的卡合边缘部52卡合的排泄软管42 的凹部42E(或能够将该凹部42E定位的部分)预先形成施加有与其他部分不同的着色或 形状等的规定的标记49。由此,通过使形成有标记49的部分与第二保持部50的卡合边缘 部52 (边缘)卡合而在适当的位置保持排泄软管,从而能够平滑地形成U形回水弯管48。并且,使从第二保持部50上升的排泄软管42再次下降,从而形成在单元基座23 的上侧向上方突出的U字状。并且,将其前端部42D插入第一保持部45内。此时,首先,如图7所示,将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贴靠到插入边缘部47,并将 在该状态下定位的凹部42E (在本实施例中,从前端部42D起最初的凹部42E)向第一保持 部45的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卡合边缘部46侧按压。由此,在排泄软管 42的前端部42D插入第一保持部45内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45的卡合边缘部46 (边缘) 进入并卡合到排泄软管42的凹部42E内(图8的状态)。此时,第一保持部45形成为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卡合边缘部46相比其 相反侧的插入边缘部47扩大,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向第一保持 部45的插入量。此外,排泄软管42的与第一保持部45的卡合并非在第一保持部45的整个边缘 部,而是仅在第一保持部45的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卡合边缘部46 (边缘),因此 能够提高装卸的作业性。由此,能够使插入保持于第一保持部45的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可靠地指向 单元基座23的下方。由此,通过排泄软管42使从排水孔41排出的排泄水在不向单元基座23上飞散的状态下可靠地向配设在该单元基座23下侧的排水容器35引导。由此,能够消 除因该排泄水浸湿单元基座23上或机械室20内的不良情况。在上述结构中,自排水孔41下降的排泄软管42的从到达单元基座23的位置到前 端部42D的尺寸比从第二保持部50的与第一保持部4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到第一保持部45 的与第二保持部5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尺寸长出规定的尺寸,根据该结构,由卡合保持于 单元基座23的第一保持部45和第二保持部50的、具有挠性的排泄软管42形成U形回水弯管。因此,通过由第一保持部45和第二保持部50保持的排泄软管42形成U形回水弯 管48,从而经由排水孔41而在排泄软管42内流下的排泄水被该U形回水弯管48液封。由 此,无需特别设置U形回水弯构件而利用由排泄软管43构成U形回水弯管48,就能够断绝 通过该排泄软管42内的空气流通,能够阻止外部气体(暖气)向储藏室6内的侵入及冷气 从储藏室6漏出。尤其是,无需使用特别的固定构件,仅通过将前端部42插入,将进入单元基座23 的第一保持部45内的排泄软管42的凹部42E卡合于构成第一保持部45的贯通孔的边缘 (卡合边缘部46),并且将排泄软管42的进入第二保持部50内的凹部42E卡合于构成第二 保持部50的贯通孔的边缘(卡合边缘部52),就能够形成并保持U形回水弯管。由此,能够 利用排泄软管42的折皱形状将该排泄软管42卡合于各保持部45、50的边缘,能够实现装 卸作业性的提高及维护作业的简单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使进入第二保持部50内的排泄软管42的凹部42E与在和 第一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形成的卡合边缘部52卡合,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 该卡合边缘部52形成于第一保持部45侧,从而与其卡合。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第二保持部50的第一保持部45侧或与该第一保持 部45相反的一侧的任一方形成卡合边缘部52,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9及图10所 示,在第二保持部50的第一保持部45侧及与第一保持部45相反的一侧这双方形成卡合边 缘部52。由此,由排泄软管42构成U形回水弯管48的、排泄软管42的进入第二保持部50 内的部分可以与在该第二保持部50的第一保持部45侧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这双方形 成的卡合边缘部52、52卡合,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排泄软管42。此外,如图9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与第二保持部50的卡合边缘部52、52卡 合的排泄软管42的凹部42E (或能够将该凹部42E定位的部分)预先形成施加有与其他部 分不同的着色或形状等的规定的标记49、49。由此,通过使形成有标记49、49的部分与第二 保持部50的各卡合边缘部52 (边缘)卡合,从而能够在适当的位置且以适当的尺寸由第二 保持部50保持排泄软管42。由此,能够平滑地形成适当的U形回水弯管4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形成于单元基座23上的第二保持部50上贯通 形成有多个从第二保持部50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53。因此,即使在温度低的排泄水 在排泄软管42内流动而导致在排泄软管42的表面产生结露水的情况下,该结露水也会因 自重而沿着从排水孔41下降并进入且保持于第二保持部50内的排泄软管42的外表面、以 及构成U形回水弯管48并再次上升的排泄软管42的外表面下降,能够经由从第二保持部 50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各排水部53向配设在其下侧的排水容器35引导。
由此,能够消除附着在排泄软管42的外表面的结露水滴下到机械室20内而将该 机械室20内浸湿的不良情况。并且,如上所述,在配设于机械室20内的鼓风机沈运转时,从形成于前面板22上 的吸入口 37吸入的外部气体在与散热器25进行热交换后变为暖气,其一部分经由位于散 热器25的空气下游侧的连通孔观向单元基座23的下侧吹出。这部分以外的空气通过压 缩机M而从形成于前面板22上的喷出口 38向外部排出。在此,向单元基座23的下侧吹出的暖气在配设于单元基座23与设置底板之间的 排水容器35上通过。此时,排泄软管42的进入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23上的第二保持部50 内的部分向该单元基座23的下侧突出而被保持。向该单元基座23的下侧突出而被保持的 部分构成U形回水弯管48,积存进行液封的排泄水。积存于该U形回水弯管48的排泄水是从储藏室60内排出的融化水,因此为低温, 但与散热器25进行热交换后的升温的空气向该部分供给。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积存在该排 泄软管42内的排泄水升温,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对排泄软管42的结露的产生。另外,排泄软管42的进入该第二保持部50内的部分向单元基座23的与排水容器 35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突出,因此通过单元基座23下方的排水容器35上的暖气能够通过向 单元基座23的与该排水容器35对应的部分的下方突出的排泄软管42指向排水容器35上。由此,能够向从排泄软管42的前端部42D向排水容器35上排出并积存的排泄水 的表面有效地供给暖气,从而能够促进蒸发处理。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23的孔构成第二保持部50,但不局 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1及图12所示那样构成从上述实施例中的长孔状的第二保持部 50的边缘立起的立起部55、55,通过该立起部55、55保持排泄软管42。即,该立起部55、55在第二保持部50的第一保持部45侧的边缘部和与其相反的 一侧的边缘部向机械室20侧突出地形成,其上端朝向内方折弯形成为大致直角。并且,在 该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内方缺口的卡合边缘部57、57。该卡合边缘部57、57与上述实施例中 的卡合边缘部52同样地形成为比排泄软管42的小径部42B大而比大径部42C小的尺寸。由此,在由第二保持部50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使基端部42A与排水孔41连结的排 泄软管42下降而使其中途部分进入卡合到位于形成在单元基座23上的第二保持部50的 与第一保持部45相反的一侧的立起部55的卡合边缘部,然后使其上升,与位于第一保持部 45侧的立起部55的卡合边缘部57卡合而形成U形回水弯管58。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地,通过将排泄软管42的由小径部42B和大径部42C构成的 凹部42E向各卡合边缘部57、57按压,从而将该凹部42E插入并卡合于该卡合边缘部57 (立 起部55的边缘)。另外,第一保持部4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由此,能够将排泄软管42在高于单元基座23的上表面的位置形成U形回水弯管 58的同时将其保持。根据所述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向单元基座23的下侧突出的排泄 软管42变小,能够形成向该单元基座23的下侧突出的排泄软管42与插入抽出自如地配设 在该单元基座23下侧的排水容器35很难干涉的结构。因此,能够没有障碍地插入抽出排 水容器35。
权利要求
1.一种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具备形成有排水孔的底壁;形成在该底壁下方的机械 室;构成该机械室的底面的单元基座;能够插入抽出地配设在该单元基座下侧的排水容 器;将从所述排水孔排出的排泄水向所述排水容器引导的具有挠性的折皱状排泄软管,所 述冷藏柜的排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贯通形成于与所述排水容器的上侧对应的所述单元基座上的第一保持部;与该第一保 持部相邻而贯通形成于所述单元基座上的长孔状的第二保持部;所述排泄软管在从所述排水孔下降而进入所述第二保持部内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 其前端部插入所述第一保持部内并与该第一保持部的边缘卡合,并且其进入所述第二保持 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泄软管的进入所述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所述第一保持部侧 或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任一方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泄软管的进入所述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与该第二保持部的所述第一保持部侧 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的双方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基座具有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边缘立起的立起部,所述排泄软管与所述立起 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第二保持部侧与其相反侧相比被扩大,所述排泄软管仅与该第 一保持部的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相反的一侧的边缘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与所述排水容器的上侧对应地形成,在所述单元基座上贯通形成有从 所述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向外侧伸出的排水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泄软管的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边缘卡合的部分形成有规定的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元基座上的所述机械室内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 通风的鼓风机,所述排泄软管配设在与所述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元基座上的所述机械室内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及散热器、向它们 通风的鼓风机,并且冷藏柜与所述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所述单元基座下方的排水 容器上通过,排泄软管的进入所述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向所述单元基座的与所述排水容器对应的 部分的下方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无需使用固定构件等部件而容易地在排泄软管上形成U字回水弯管的冷藏柜的排水装置。该冷藏柜的排水装置具有贯通形成于排水容器(35)的上侧的单元基座(23)上的第一保持部(45);贯通形成于单元基座(23)上的长孔状的第二保持部(50),具有挠性的折皱状的排泄软管(42)在从底壁2A的排水孔(41)下降而进入第二保持部(50)内后上升,然后再次下降,从而其前端部(42D)插入到第一保持部(45)内而与第一保持部的卡合边缘部(46)卡合,并且进入第二保持部内的部分与第二保持部的卡合边缘部(52)卡合。
文档编号F25D21/14GK102102936SQ20101058661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6日
发明者井口治信, 山口秀树, 山泽圭佑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