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冷却系统和其控制装置、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20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局部冷却系统和其控制装置、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发热密度高的空间进行冷却的局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用于对例如容纳有多个计算机的计算机室(伺服器机房等)那样的发热密度高的空间进行冷却的空调系统,除了对其整个空间(整个计算机室内)进行冷却的空调系统以外(或者代替这样的空调系统),已知的还有将多个局部空调装置配置于室内的各处(各计算机的附近等),而各局部空调装置分别进行较窄的区域内的冷却的局部空调系统。 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2、3所公开的现有技木。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解决因高发热、大风量导致的每个机柜产生局部高温的问题的空调系统。在室内设有多个机器收容用机柜,在各机柜内根据需要配置由蒸发器和送风机构成的冷却単元。此外,在室外配置有热源(冷冻机)、冷凝器、制冷剂泵等,这些部件通过配管连接。此外,在各部设有温度计、湿度计、流量计等,根据它们对制冷剂泵和送风机的风量进行控制。此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有自动地进行机柜内和通信机器室内的适当的温度调整和湿度调整的空调系统。局部空调装置对机柜内进行冷却,主空调(base aircon)机对设置有多个机柜的室内进行空气调节。此外,在专利文献3公开有对来自机器的高密度的废热进行局部性的处理而实现了整体上省空间、节能的空调。在各机柜间的通路空间部的上方设置有局部冷却装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1622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6168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166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一直以来,基本上是通过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来应对负荷变动(相当于吸入暖气的温度的变动)。然而,当然如果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变为全开或全闭状态,则无法再应对。特别是,当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为全开或全闭、或者接近全开或全闭的状态时,在产生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完全无法应对。此外,关于局部冷却装置(不限于局部冷却装置),总是寻求实现更进ー步的节能。特别是,若送出制冷剂的制冷剂泵的转速増大,则耗能变大,因而需要进行应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对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制冷剂泵的转速进行协调控制能够实质性地增大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并且即使存在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而且还能够实现节能化的局部冷却系统。本发明的局部冷却系统是具有设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电子膨胀阀、送出第一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装置和对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该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对机器收容用机柜内进行冷却的局部冷却系统,上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收集装置,其至少收集表示上述机柜内的负荷状态的温度和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协调控制装置,基于由上述数据收集装置所收集的各种数据,根据上述温度控制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并且判定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是否超过或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变更控制。在上述局部冷却系统中,例如上述规定的阈值由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构成,上述协调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上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増大上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并且在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低于上述下限阈值的情况下减小上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将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收敛于上述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的范围内。此外,上述局部冷却系统例如还包括具有上述蒸发器、上述电子膨胀阀的局部冷却単元;冷凝器,通过第二制冷剂对从上述蒸发器返回的上述第一制冷剂进行冷却,然后使其回到上述制冷剂;冷热源单元,其具有对上述局部冷却単元送出通过该冷凝器而获得的上述第一制冷剂的上述制冷剂供给装置;冷热源,其通过送出管向上述冷凝器送出上述第 ニ制冷剂;和阀装置,其使从上述冷凝器返回的上述第二制冷剂的一部分不经由上述冷热源而送给上述送出管,上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阀装置控制装置,上述阀装置控制装置根据回流到上述冷热源的上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控制上述阀装置的各阀的阀开度,从而调整流入至上述冷凝器的上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上述协调控制装置在判定为上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上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在能够通过上述阀装置的阀开度的控制降低上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时,不进行使上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增加的控制,而是通过上述阀装置控制装置的控制降低流入至上述冷凝器的上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由此降低上述第一制冷剂的温度。此外,例如上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具有上述蒸发器、上述电子膨胀阀的局部冷却単元,该局部冷却単元包括多个用于将被上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送出的风扇,上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扇控制装置,上述风扇控制装置在通常时使该多个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风扇处于停止状态,在检测到上述温度处于高温状态的情况下依次起动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该高温状态被解除。


图I是表示本例的局部冷却系统的详细构成例的图。图2是实施例I中的控制装置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电子膨胀阀和制冷剂泵的协调控制的具体例子的图。图4是实施例2 (其I)中的局部高负荷应对处理流程图。图5是实施例2(其I)中的风扇起动数控制的具体例子的图。图6是实施例2 (其2)中的局部高负荷应对处理流程图。图7是实施例2 (其2)中的风扇起动数控制的具体例子的图。图8(a)是图I所示的冷却回路B的摘录,(b) (d)为表示其他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I表示本例的局部冷却系统的详细构成例。此外,图示的各种箭头(实线、虚线)之中,虚线箭头表示信号线,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或冷却液(冷水等)的流动(和制冷剂等流动的配管)。图I所示的局部冷却系统大致由设置于任意的室内I (计算机室内等)的冷却单元2、设置于室外的冷热源单元3和对该冷热源单元3供给制冷剂(冷水)的冷热源4等构成。冷却単元2包括运算通信装置5、控制装置6、电子膨胀阀7、蒸发器8、吸入ロ 9、送风装置10和吹出口 11等。此外,还具有使来自冷热源単元3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8、并且使来自蒸发器8的蒸发制冷剂向冷热源单元3 —侧流出的配管(如上所述,以实线表示,用箭头表示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此外,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图示的“TC”意思是温度计,其中添加有附图标记18的 “TC”是测量吸入ロ 9附近的空气温度(暖气温度)的温度计,由此测定的暖气温度的变动相当于负荷变动。此处,使用温度计18的温度作为吸入ロ 9附近的氛围温度,并且将该暖气温度的变动作为负荷,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专利文献3等中表示以下结构作为发热源有容纳计算机的机拒,这些机柜形成机柜列吋,从机柜列的前面吸入空气,从机柜列背面将计算机的发热作为暖气排出。此时,通过未图示的温度计测量机柜列前面的温度或机柜列背面的温度,即便将该温度的变动作为负荷也可以。此外,图中以“QC”表示的流量计19是用于测量从制冷剂供给装置14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在制冷剂供给装置14有多个的情况下为合计量)的流量计。该流量数据用于现有的控制,在此不作特别说明。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使用制冷剂泵作为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ー个例子。关于后述的数据收集中的制冷剂泵的转速,在是不能直接检测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的结构的情况下,基于该流量数据计算出制冷剂泵转速。该计算方法是现有的方法,此外与本技术方案并不特别相关,因而在此不作说明。控制装置6是控制冷却単元2的装置,例如具有微型计算机,通过使CPU执行预先存储的规定的应用程序,来控制例如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和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等。这有时也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16的指令、控制来进行。控制装置6通过运算通信装置5与控制装置16进行通信。从吸入口 9流入的暖气由蒸发器8冷却,该冷却空气(冷气)通过送风装置10 (例如风扇)从吹出口 11流出,对冷气对象的电子机器等进行冷却。从冷热源単元3送来的制冷剂(液制冷剂)通过电子膨胀阀7流入至蒸发器8,在蒸发器8内使该制冷剂蒸发而通过从周围吸收蒸发潜热对周围(暖气)进行冷却,蒸发制冷剂返回冷热源单元3。而且,电子膨胀阀7使上述液制冷剂隔热膨胀后供给给蒸发器8,此外通过阀开度控制能够调整流量(向蒸发器8的供给量)。而且,送风装置10特别是在后述的实施例2的情况下需要设置多台。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四台送风装置10。而且,在实施例I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设置多台送风装置10。冷热源单元3具有冷凝器12、储液器13、制冷剂供给装置14等。从上述蒸发器8返回的蒸发制冷剂流入至冷凝器12,通过从冷热源4供给的其他制冷剂对其进行冷却、液化而使其恢复成制冷剂。而且,在之后的说明中,为了与从制冷剂供给装置14送出的制冷剂相区别,使用冷却液(冷水等)作为ー个例子来说明从冷热源4供给的制冷剂,但并不限于此。另外,从制冷剂供给装置14送出的制冷剂即便是冷却液(冷水等)也可以。制冷剂贮存于储液器13后,通过制冷剂供给装置14送向冷却単元2。另外,设有各种传感器,但在此并不作特别说明(对流量计19已作说明)。冷热源4如上所述对冷凝器12供给冷却液(冷水等)。该冷水通过对从上述蒸发器8返回的蒸发制冷剂进行冷却而被温暖(将其称为温水)。该温水返回冷热源4被冷却,再次成为冷水并供给给冷凝器12。图示的送出管22是用于对冷凝器12供给冷水的配管,图示的返回管23是用于使温水从冷凝器12返回冷热源4的配管。此处,在本构成例子中,在该返 回管23的途中设有三通阀15作为阀装置。而且,此处使用三通阀15作为ー个例子,但是只要是能够使流量分叉(或混合)且能够控制流量的机构即可,例如也可以组合多个带有截止阀(cock)或控制阀的丫形管来构成。将这样的机构统称为阀装置。在之后的本说明中,将作为阀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三通阀15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图I中的本例的三通阀15是具有来自ー个方向的流入口和朝两个方向的流出ロ的类型(使管路分流的类型)。此处,三通阀15设置于返回管23的中途,流入ロ与冷凝器12 一侧的返回管23连接,朝两个方向的流出口中的ー个与冷热源4 一侧的返回管23 (此处如图所示记为返回管23’)连接,另ー个与图示的短路管24连接。短路管24的另一端与送出管22连接。也就是说,形成为温水能够通过短路管24直接流到送出管22的结构。在三通阀15的上述朝两个方向的流出ロ分别设有阀,控制装置16被构成为能够调整控制这些各阀的阀开度。通过设置这样的三通阀15,能够将从冷凝器12 —侧返回的上述温水分配给冷热源4和送出管22。分配比率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6的控制自动地进行调整。S卩,能够将从冷凝器12 —侧返回的上述温水等自动地调整为100%送到冷热源4 ー侧、也可以调整为100%送到送出管22—侧(但是就送出管22—侧而言,实际上不到100%。例如为80%以下)、或者调整为例如50%对50%、30%对70%等。在将向冷热源4 ー侧的分配比率设为100%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同,从冷凝器12返回的温水全部流入至冷热源4而被冷却,通过送出管22送到冷凝器12。另ー方面,在向冷热源4 ー侧的分配比率不到100%的情况下(但不为0% ),从冷凝器12返回的温水的一部分通过短路管24直接地送到送出管22。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流入冷凝器12的冷水成为来自冷热源4的冷水和来自三通阀15的温水的混合液,当然与向冷热源4 ー侧的分配比率为100%的情况相比,其温度变高。也就是说,在上述构成中,通过控制三通阀15中的分配比率(通过控制两个流出ロ的各阀的阀开度),能够对流入冷凝器12的冷水的温度进行调整,能够对被该冷水冷却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整。而且,例如在从冷凝器12 —侧返回的上述温水的温度(也可以是冷水的温度)不到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三通阀15的阀开度而增大短路管24 —侧的阀开度等来加大上述温水等向送出管22的流入量,来进行使冷水温度上升而使冷水温度靠近目标值的控制。该控制是例如进行使三通阀15的阀开度逐渐増大(或减小)的控制直至冷水温度达到目标值的控制。例如,如上述例子那样在冷水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使三通阀15中的短路管24 —侧的阀的阀开度毎次增大预定量(例如使阀开度毎次増大10% )。而且,此时也可以对三通阀15中的冷热源4 一侧的阀的阀开度进行联动控制(例如使阀开度每次减小 10% )。另外,三通阀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图I的例子,例如像图8(b)那样设置也可以。在该情况下,三通阀15是具有来自两个方向的流入口和朝ー个方向的流出ロ的类型(使管路合流的类型)。在图8 (b)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首先,返回管23在中途分叉成冷热源4 一侧的返回管23’和短路管24。而且,三通阀15设置于送出管22的中途,两个流入口中的一个与冷热源4 ー侧的送出管22连接,另ー个与短路管24连接。此外,流出口与冷凝器12 —侧的送出管22连接。也就是说,成为在三通阀15中使来自短路管24的温水与来自冷热源4的冷水合流而该混合液能够流向冷凝器12 —侧的结构。在图8(b)所示的例子的三通阀15的上述两个流入ロ分别设有阀,控制装置16成为能够调整控制这些各阀的阀开度的结构。该控制方法和作用,与上述图I所示的构成例基本相同,例如在想要使混合液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只要増大短路管24 —侧的阀的阀开度即可。另外,在短路管24 —侧的阀完全闭合的情况下,从冷凝器12 —侧返回的温水全部流入至冷热源4,并且只有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水流入至冷凝器12。而且,图8(a)表示图I所示的冷却回路B21的构成例的摘录图。而且,三通阀本身的设置位置与图(a)或图8(b)相同,但将其控制方法不同的例子示于图8(c)、图8(d)并进行以下说明。图I (图8 (a))和图8 (b)的三通阀15的控制方法是使从冷凝器12返回的冷却液(温水)的一部分不通过冷热源4地回流到冷凝器12。与此相对,图8 (c)和图8(d)的三通阀15的控制方法是使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的一部分不送到冷凝器12地回流到冷热源4。也就是说,即便不改变(不便其减小)冷热源4的输出(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也能够改变(减小)向冷凝器12的冷却液的流入量。首先,对图8(c)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三通阀15的设置位置与图8(a)的例子相同,而其结构与图8(b)的例子相同。即,本例的三通阀15的设置位置在返回管23的中途,其结构为具有来自两个方向的流入口和朝ー个方向的流出ロ的类型(使管路合流的类型)。而且,两个流入ロ中的一个与冷凝器12 —侧的返回管23连接,另ー个与短路管24连接。另外,短路管24中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图8(a)和图8(b)相反,因而如图示那样记为短路管24’。这对于后述的图8(d)也一祥。此外,ー个流出口与冷热源4 一侧的返回管23’连接。此外,在该例子中,送出管22在中途分叉为冷凝器12—侧的送出管22和短路管24,ー侧。在上述构成中,在三通阀15中至少与短路管24’连接的流入ロ设有阀,控制装置16成为能够调整控制该阀的阀开度的结构。在该阀完全闭合的状态下,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100%流入到冷凝器12。另ー方面,在该阀打开的状态下,根据其阀开度,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的一部分通过三通阀15和返回管23’返回到冷热源4。換言之,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并非100%流入冷凝器12,而是其一部分流入到冷凝器12。也就是说,即便不减小冷热源4的输出(压缩机的转速),也能够减小流向冷凝器12的冷却液的流入量。由此,获得与如图8(a)、(b)的例子那样使流向冷凝器12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冷凝器12中的冷却性能降低,能够使流向蒸发器8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接下来,对图8 (d)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三通阀15的设置位置与图8(b)的例子相同,而其结构与图8(a)的例子相同。即,本例的三通阀15的设置位置在送出管22的中途,其结构为具有朝两个方向的流出ロ和来自ー个方向的流入ロ的类型(使管路分流的类型)。
在本例中,三通阀15设置于送出管22的中途,两个流出口中的一个与冷凝器12ー侧的送出管22连接,另ー个与短路管24’连接。短路管24’的另一端与返回管23连接。此外,三通阀15的流入ロ与冷热源4 ー侧的送出管22连接。在上述构成中,在三通阀15中至少与短路管24’连接的流入ロ设有阀,控制装置16成为能够调整控制该阀的阀开度的结构。在该阀完全闭合的状态下,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100%流入到冷凝器12。另ー方面,在该阀打开的状态下,根据其阀开度,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的一部分通过三通阀15、短路管24’、返回管23’返回到冷热源4。換言之,从冷热源4送出的冷却液并非100%流入到冷凝器12,而是其一部分流入到冷凝器12。也就是说,即便不减小冷热源4的输出(例如,压缩机的转速),也能够减小流向冷凝器12的冷却液的流入量。由此,获得与上述图8(c)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将冷却回路B21形成为图8(c)和图8(d)所示的结构,能够进行减小流入到冷凝器12的冷却液的流量的调整,能够不进行冷热源4的输出的控制地对冷凝器12中的冷却能力进行调整。如此,在本构成例中,例如通过三通阀15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应对负荷变动等,而无需进行制冷剂供给装置14转速的控制和冷热源4的输出的控制。另外,尽管并未逐一进行说明,但是当然是存在測定各种温度数据的温度计,并且控制装置6、16等能够收集这些温度计的温度数据的结构。控制装置16是控制整个该局部冷却系统的装置,具有微型计算机等,通过CPU执行预先存储的规定的应用程序,来执行现有的一般性的各种控制(例如膨胀阀7的阀开度和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的控制等),而且也可以执行后述的本技术方案相关的处理。控制装置16根据例如来自指令装置17的指示,或者根据某些处理结果,例如将指令送给冷却単元2来执行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和/或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等的控制、执 行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的控制、进行三通阀15的阀开度的控制。另外,通过制冷剂进行暖气冷却的结构由冷凝器12、储液器13、制冷剂供给装置14、冷却回路A20和供制冷剂通过的配管等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冷却回路A20对应于点划线的位置,由电子膨胀阀7、蒸发器8和供制冷剂通过的配管形成。此外,通过冷水等冷却液进行制冷剂冷却的结构由冷热源4、冷凝器12、冷却回路B21和供冷却液通过的配管等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冷却回路B21对应于点划线的位置,由三通阀15和供冷却液通过的各配管(22、23、24)等形成。
图2表示实施例I中的控制装置16的流程图。
首先,针对通过控制装置16进行的基本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6例如收集吸入暖气的温度和从吹出口 11送出的冷气的温度等各种温度、制冷剂的流量/温度、或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和制冷剂泵(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等各种数据(步骤Sll)。而且,基于所收集的数据,根据吸入暖气的温度的变动(负荷变动)基本性地进行调整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控制。根据负荷变动进行的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调整控制方法本身可以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在此不作特别说明。但是这是在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上限阈值以下且下限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即,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规定的上限阈值以下(步骤S12,否)且处于规定的下限阈值以上(步骤S13,否),尽管图中未表示但能够通过进行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来应对负荷变动。在电子膨胀阀7以全开或接近全开的阀开度运转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歩提升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来进行调温控制。同样,在电子膨胀阀7以全闭或接近全闭的阀开度运转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歩降低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来进行调温控制。而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均不能应对急剧的负荷变动。
因而,在本技术方案手法中,通过进行电子膨胀阀和制冷剂泵的协调控制能够实质性地使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放大,即便是急剧的负荷变动也能够应对。另外,在本例中,还进ー步增加了三通阀的协调控制,但这不一定是必须的。S卩,在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未达到规定的下限阈值的情况下(在低于规定的下限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3,是),能使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减小(步骤S14)。该减小量例如可以任意地决定预先规定的减小量来进行设定。通过泵转速减小,利用现有的阀开度调整控制使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増大,并且使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规定的下限阈值以上的状态,成为能够再次通过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来应对负荷变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如上所述,能够实质性地使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放大。此外,对于例如后面图3所示那样的负荷变动的例子即缓慢的负荷变动,通过以泵转速控制进行应对来将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由此即便在存在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另外,例如可以使用參考文献(日本特开2008-014545号公报)记载的控制方法作为上述现有的阀开度调整控制,但并不限于此例。在參考文献的方法中,使用測量流入到蒸发器的(蒸发器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l的温度传感器和測量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2的温度传感器,基于该各温度T1、T2对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使得Tl和Τ2的温度差收敛于规定范围内。另外,參考文献是开放陈列柜(open showcase)的发明,因此例如由于控制温度带不同于空调装置等的理由,存在无制冷剂泵而设有压缩机等的结构的不同,但是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本身可以大致相同。或者也可以如參考文献记载的现有技术那样通过进行如下控制以使得冷却对象空间的温度变为期望的设定温度,即在冷却对象空间的温度(在该现有技术中为容纳库的内部温度,在本例中为机柜和机柜间的通路等的温度或吹出口 11的冷气温度等)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缩小,在冷却对象空间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扩大。另ー方面,关于上限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控制,但本例中如以上所述增加了三通阀的协调控制。即,由于若制冷剂泵的转速提升则增加能耗(耗能(电カ)増大),所以若是能以三通阀15降低制冷剂温度的状态则优先进行三通阀的阀开度控制。即,在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超过预定的上限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2,是),对三通阀15的阀开度进行调整控制(例如,増大冷凝器12—侧的阀开度,减小短路管24—侧的阀开度)(步骤S15)使得冷水温度降低(由此使得制冷剂温度降低)。而且,对三通阀15的阀开度是否未到100%进行判定(步骤S16),该判定中的“阀开度”是指分配给冷热源4 ー侧的流出ロ的温水的分配率,由此阀开度为100%的状态是指从冷凝器12返回的上述温水等100%送给冷热源4 ー侧的状态(而且,向短路管24送出的温水量为“O”的状态)。由此,在阀开度为100%的状态(步骤S16,否),意味着以三通阀15不能再使制冷剂温度下降。 在阀开度不到100%的情况下(步骤S16,是),返回步骤S12的处理。通过上述三通阀15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向冷凝器12流入的冷水的温度下降,由此制冷剂的温度下降,通过上述现有的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调整控制,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将减小。由此,若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未到规定的上限阈值(步骤S12,否),则处于能够再次通过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来应对负荷变动的状态。另ー方面,若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不是未到规定的上限阈值(步骤S12,是),则再次进行上述步骤S15、S16的处理。这样,只要三通阀15的上述“阀开度”不为100%,就可以通过对三通阀15的阀开度进行调整来应对,尽管如此,在步骤S12的判定不为否的状态下三通阀15的阀开度到达了 100%时(步骤S16,否),即没有再进行三通阀15的控制的余地时,这次通过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控制来应对。即,使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泵转速增大(不是S17)。该情况,也与上述下限阈值的情况相同,通过上述现有的阀开度调整控制使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减小,由此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不到规定的上限阈值的状态,处于能够再次通过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调整控制来应对负荷变动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在本技术方案中,能够实质性地使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扩大。而且,由于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总是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所以即便是急剧的负荷变动也总是能够应对。另外,上述上限阈值并非是指上述“全开”,而是指将比“全开”或接近“全开”状态低(具有一定程度的余量)的任意值设定为阈值。由此,例如在到达“全开”或接近“全开”的状态稍微之前,进行上述控制。这对于下限阈值也一祥。另外,对于这一点,图3表示有具体例子。此外,关于上述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阈值判定,也可以表述为“超过了规定的阈值的情況”。“超过了规定的阈值的情況”是指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超过了规定的上限阈值的情况,或低于规定的下限阈值的情況。此外,在有多个电子膨胀阀7的情况下,使用全部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的平均来进行步骤S12、S13的判定即可。如上述那样,在进行使用了三通阀15的控制的情况下,例如控制装置16具有三通阀控制功能,所述三通阀控制功能是根据冷却液(温水等)的温度对三通阀15的两个流出ロ的各阀的阀开度进行控制,由此对流入到冷凝器12的冷却液(冷水等)的温度进行调整,从而对由冷凝器12获得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整,进行图2所示处理的功能部(称为协调控制功能),在判定为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超过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在通过根据上述三通阀控制功能进行的三通阀的各阀开度的控制而能够降低制冷剂温度的时候,具有通过三通阀控制功能的控制来降低制冷剂温度的处理而不进行使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增大规定量的控制。图3表示与上述图2的处理,即电子膨胀阀7和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协调控制相关的具体例子。图3的上段表示负荷变动的ー个例子,中段和下段分别表示应对该负荷变动而进行上述图2的控制的情况下的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电子膨胀阀7的 阀开度的ー个例子。另外,在本例中未进行三通阀的协调控制。首先,如图上左侧所示,在负荷缓缓上升中的状态且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上述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与该负荷对应的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控制(现有技术)使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増大,但在该阀开度到达上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如图示那样使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泵转速增大预先決定的规定量大小。由此,如图示那样,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减小,并回到上述规定的范围内。在图示的例子中,之后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再次、三度到达上述上限阈值,毎次使泵转速増大。而且,如图上中央附近所示,负荷减小时,通过与该负荷对应的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控制(现有技木)使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减小,但制冷剂泵转速不变(由于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处于上述规定的范围内)。而且,在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到达上述下限阈值的情况下,如图示那样,仅使制冷剂泵转速减小预先決定的规定量大小。由此,如图示那样,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増大,并回到上述规定的范围内。在上述的实施例I中,如上述那样通过三通阀15进行的控制不是必须的。实施例I也可以认为是由两个实施例构成,此处记为实施例1(其1)、实施例1(其2)。在实施例1(其I)中,通过进行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制冷剂泵转速的协调控制,能够实质性地増大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并且即便是存在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也总是能够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当然,在现有技术中,在急剧的负荷变动发生时,偶然可能也会出现能够进行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的状态,但是在电子膨胀阀7以全开/全闭或接近全开/全闭的阀开度运转的状态下发生了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无法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另一方面,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电子膨胀阀7的阀开度总是处于上限/下限阈值间的规定的范围内,所以在急剧的负荷变动产生时总是能够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此外,实施例1(其2)除了上述实施例1(其I)的特征以外,还能通过进行上述的三通阀15的控制,通过增大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能够抑制増加能耗(耗能(电カ)増大)的状況。由此,除上述实施例I (其I)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局部冷却装置的节能效果O接着,以下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实施例2基本上除了上述实施例I (其I)或/和实施例I (其2)的特征外,还进行以下所述的风扇控制。由此,在实施例2中,除了上述实施例1(其I)或/和实施例1(其2)的效果外,还能够进ー步获得有效的风扇控制的节能效果。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也可以只有以下所述的实施例2的特征。实施例2通过有效的风扇控制能够既应对局部性的高负荷(高发热)又获得节能效果。在实施例2中,例如如专利文献3等所示那样,例如以在机柜间的每个通路空间中设有多个冷却单元2的结构作为前提。这也可以例如一台机柜设置一台冷却单元等。不管怎样,以在各冷却单元2分别存在一台或两台与自己“邻接”的冷却单元2为前提。而且,在实施例2中,如图I所示那样,送风装置10设有多台(在本例中为4台)。另外,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使用风扇作为送风装置10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例如若使用图I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则例如控制装置16通过通信线分别从上述多个冷却单元2收集各种温度数据,基于该收集的温度数据等进行后述的处理,并进行各冷却单元2的风扇控制。这基本上是在根据温度数据检测到高负荷(高发热)的情况下通过风扇的台数控制来增大风量。用于判断为高负荷的温度数据例如使用测量吸入口 9附近的空气(暖气) 的温度的温度计(上述温度计18等)的数据即可,但并不限于此例。以下对实施例2(其I)、实施例2(其2)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例2中,通常多个(本例中为4个)风扇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风扇处于停止状态,但在本例中以全部风扇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为例子。当然并不限于此例。首先,参照图4、图5对实施例2 (其I)进行说明。实施例2 (其I)为高负荷地点优先控制,依次起动与检测到高负荷(高温)的地点相对应的局部空调机(冷却单元2)(可以认为基本上处于高负荷地点正上方)的风扇。这依次起动直至高负荷状态解除。而且,在即使起动了最大数量的风扇而高负荷状态仍未解除的情况下,依次起动与该冷却单元2相邻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这也依次起动直至高负荷状态解除。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即,也可以只对与检测到高负荷(高温)的地点对应的冷却单元2进行风扇的起动控制(如上述那样依次起动风扇直至高负荷状态解除)而不进行相邻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的起动控制。图4为实施例2(其I)中的局部的高负荷应对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5表示实施例2(其I)中的风扇控制的具体的一个例子。在图4中,例如控制装置16定期地从冷却单元2收集上述温度计18等的温度数据(步骤S21),基于收集到的温度数据针对各冷却单元2判定是否处于高负荷状态(步骤S22)。例如将收集到的暖气温度(温度计18的温度数据等)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暖气温度>阈值”(暖气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判定为检测到高负荷状态(步骤S22,是),向步骤S23的处理过渡。另一方面,在全部的冷却单元2都不处于高负荷状态时(步骤S22,否),结束本处理,规定时间后再执行本处理。在步骤S23的处理中,关于被判定为检测到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基于当前风扇起动数和预先设定的最大数(本例中为4台),对“风扇起动数<最大数”(风扇起动数是否已达到最大数)进行判定(步骤S23),未达到最大值时(步骤S23,是),再起动一台该高负荷地点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将起动指令送到该高负荷地点的冷却单元2而使其起动)。而且,在控制装置16存储、管理的未图示的风扇起动台数管理表中,更新该高负荷地点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风扇起动数+1)(步骤S24)。另一方面,已起动的(运转中的)风扇台数达到最大值时(步骤S23,否),再起动一台与该高负荷地点的冷却单元2相邻的另一冷却单元2的风扇。而且,在上述风扇起动台数管理表中更新该相邻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风扇起动数+1)(步骤S25)。另外,在有两个相邻冷却单元2的情况下,例如使两者均起动。但并不限于此例,例如也可以使两个相邻冷却单元2的风扇一个一个地起动。重复执行以上的处理直至高负荷状态被解除(直至步骤S22中被判定为否)。在图5所示的一个例子中,是判定为检测到图示的空调号(No.)为(=)“2号(No.) ”的冷却单元2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在该例子中,如图示那样,首先关于该“2号”冷却单元2,其风扇起动数一台一台地进行增加。而且,风扇起动数到达最大值4之后,将“2号”两侧空调号的冷却单元2即空调号为“I号”和“3号”这两台冷却单元2作为上述相邻冷却单元2分别对其如图示那样一台一台地起动风扇。接着,参照图6、图7对实施例2 (其2)进行说明。 实施例2(其2)是应对高负荷地点(任意机柜)的热对其相邻机柜产生影响的情况(例如机柜未被密闭的情形等)的例子,采取使高负荷地点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与其相邻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之差减小的起动顺序(在图7所示的一个例子中,表示使该风扇起动数之差为2以下的情况)。图6是实施例2(其2)中的局部的高负荷应对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7表示实施例2(其2)中的风扇控制的具体的一个例子。在实施例2(其2)中,基本与实施例2(其I)相同,在检测到高负荷状态时,依次起动风扇直至高负荷状态被解除。图6所示的步骤S31、S32、S34的处理可以分别与上述图4的步骤S21、S22、S24的处理大致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图6的处理与图4的处理不同之处在于,执行步骤S33的处理以代替图4的步骤S23的处理。此外,步骤S35的处理也可以相当于步骤S25的处理,也可以一部分处理不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步骤S35的处理与步骤S25的处理相同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此外,在该例的情况下,风扇起始数的推移并非像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S卩,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空调号为“2号”是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按照不仅作为与“2号”相邻的单元的空调号为“I号”和“3号”的两台冷却单元2,而且与“3号”相邻的“ 4号”、与“ 4号”相邻的“ 5号”这样的方式,对与“ 2号”接近的全部的冷却单元2给予影响而依次增加风扇起动数。另一方面,在使步骤S35的处理与步骤S25的处理相同的情况下,关于图7中的“I号”、“2号”和“3号”这三个冷却单元,其风扇起动数的推移如图示那样,但对于“4号”、“5号”,风扇全都不起动。在步骤S33中,判定步骤S22中被判定为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与其上述相邻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之差(以下称为“起动台数差”)是否处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S (本例中将8设为2)以下。而且,在上述“起动台数差”为不到规定值8的情况下(步骤S33,是),执行步骤S34的处理(与步骤S24—样,追加起动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但是在已达到最大数时不起动或进行步骤S3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起动台数差”不是未到规定值S的情况下(步骤S33,否),执行步骤S35的处理(与步骤S25 —样,追加起动相邻冷却单元2的风扇)。
图7所示的例子中,与图5的例子一样,空调号为“2号”的是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空调号为“I号”和“3号”这两台冷却单元2为其相邻的冷却单元2。在此例中,最初在“I号”、“2号”和“3号”全部冷却单元2中,风扇起动数为O。因此,由于上述“起动台数差”为‘0’,所以“起动台数差”( = 0) < 6 ( = 2),步骤S33的判定为“是”,追加起动“2号”冷却单元2的风扇,其风扇起动数变为I。接着在进行图6的处理时,由于“起动台数差”为‘I’,所以“起动台数差”(=I)< S ( = 2),步骤S33的判定为“是”,追加起动“2号”冷却单元2的风扇,其风扇起动数变为2。接着在进行图6的处理时,由于“起动台数差”为‘2’,所以“起动台数差”(=2)=S ( = 2),步骤S33的判定为“否”,这次追加起动“I号”和“3号”冷却单元2的风扇,其风扇起动数变为I。之后,同样地进行控制使得“起动台数差”最大成为‘2’(不会变为‘3’以上)。也就是说,进行控制使得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和与 其相邻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之差不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上(使得差不太大)。以上以步骤S35的处理相当于步骤S25的处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前所述那样也可以是一部分处理不同的情况,以下对此进行说明。就此而言,并未特别地由流程图等进行表示,但在图6中,步骤S35的处理除了与步骤S25同样的处理外,可以考虑还增加步骤S33、S35的处理(另外,在或情况下,步骤S33的判定为“是”时结束处理,而不进行步骤S34的处理)。也就是说,变为所谓“嵌套”的处理。而且,该“嵌套”的处理也可以为三重、四重等。也就是说,上述图6所示的步骤S35所包含的步骤S35的处理除了与步骤S25相同的处理外也可以考虑还增加步骤S33、S35的处理。也就是说,关于“2号”在步骤S33中为“否”并执行步骤S35的处理时,“I号”和“3号”的风扇起动数+1,并且分别关于“I号”和“3号”执行步骤S33、S35的处理。此处,将“3号”作为例子,首先,步骤S33的判定是基于“3号”的风扇起动数和作为“3号”的相邻单元的“4号”的风扇起动数而进行的判定。另外,“3号”的相邻单元不仅有“4号”还有“2号”,但是比自己上位的单元(已执行了处理的单元,或比自己更靠近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单元的单元)不将其作为对象。而且,若关于“3号”在步骤S33中为“否”并执行步骤S35的处理,则“4号”的风扇起动数+1,并且这次关于“4号”将执行步骤S33、S34、S35的处理。关于“4号”也与上述“3号”的情况一样,不对其作特别说明。例如在进行了上述那样的处理时,风扇起动数的推移例如像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即,不仅与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冷却单元2相邻的单元,对接近的全部的冷却单元2都产生影响。另外,图5、图7还能够认为例如表示上述风扇起动台数管理表的具体内容的推移。即,在图示的例子中,风扇起动台数管理表存储、管理有“I号”至“6号”这六台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而且,该风扇起动台数管理表的内容能够根据负荷的大小以图示的从低到高的最大七阶段进行推移。即,即便在被检测处于高负荷状态下,其中若也存在负荷较低的情况,则也存在负荷较高的情况。在负荷最高的情况下,经过第一阶段至第六阶段的各阶段,最终处于第七阶段的状态。即,从处于“2号”冷却单元2起动了四台风扇、“ I号”和“3号”冷却单元2起动了三台风扇的状态开始,处于步骤S22等的判定为“否”的状态(局部的高负荷(高温)状态被解除)。在负荷最低的情况下,在处于第一阶段的状态时,S卩,在只有“2号”冷却单元起动了一台风扇的状态下时,处于步骤S22等的判定为“否”的状态(局部的高负荷(高温)状态被解除)。另外,图5、图7表不一个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例如,在图5、图7所不的例子中,在未被检测到处于高负荷状态的状态(正常状态)下,以将各冷却单元2的风扇起动数设为‘0’作为前提,但是在正常状态下也可以考虑将风扇起动数设为‘I’。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实施例2中,首先基本上,局部冷却单元(冷却单元2)包括多个用于将由蒸发器8冷却后的空气(冷气)从吹出口 11送出的风扇,控制装置6或控制装置16通常时使该多个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处于停止状态,在检测到高负荷状态时依次起动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高负荷状态解除(也就是,增大整体的风扇送风量). 由此,由于通常处于运转状态的风扇数减少了(或全部停止)因而能够实现节能,在处于局部的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运转状态的风扇数增加到解除高负荷状态所需的程度就能够应对,并且既能够应对局部的高负荷(高热)又能够进行效率良好的冷却(获得节能的效果)。而且,即便在仅以局部高负荷(高发热)发生地点的冷却单元2无法应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进行与其相邻的其他冷却单元2的风扇控制使风扇风量增大,来应对高负荷状态。此外,若仅通过风扇控制就能够应对高负荷状态,则例如不需要使制冷剂供给装置14的转速增大的控制(耗能增大)等(或者能够降低其频率),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获得节能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局部冷却系统等,通过进行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制冷剂泵转速的协调控制,能够实质性地增大电子膨胀阀的控制幅度,即便在出现急剧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来应对,进而能够起到节能的效果。这能够实现例如由通过使用三通阀来抑制制冷剂泵转速增大而达成的节能化、或者由风扇控制所达成的节能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局部冷却系统,包括设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电子膨胀阀、送出第一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装置和对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该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对机器收容用机柜内进行冷却,所述局部冷却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数据收集装置,其至少收集表示所述机柜内的负荷状态的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 协调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所收集的各种数据,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并且判定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是否超过或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变更控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阈值由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构成, 所述协调控制装置通过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所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并且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低于所述下限阈值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来将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收敛于所述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部冷却系统还包括 局部冷却单元,其具有所述蒸发器、所述电子膨胀阀; 冷凝器,其通过第二制冷剂对从所述蒸发器返回的所述第一制冷剂进行冷却; 冷热源单元,其具有对所述局部冷却单元送出通过该冷凝器而获得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 冷热源,其通过送出管向所述冷凝器送出所述第二制冷剂;和阀装置,其使从所述冷凝器返回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冷热源而送给所述送出管,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阀装置控制装置,所述阀装置控制装置根据回流到所述冷热源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控制所述阀装置的各阀的阀开度,从而调整流入至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 所述协调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所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在能够通过所述阀装置的阀开度的控制降低所述第二制冷剂温度时,不进行使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增加的控制,而是通过所述阀装置控制装置的控制降低流入至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由此降低所述第一制冷剂温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部冷却系统还包括 局部冷却单元,其具有所述蒸发器、所述电子膨胀阀; 冷凝器,其通过第二制冷剂对从所述蒸发器返回的所述第一制冷剂进行冷却; 冷热源单元,其具有对所述局部冷却单元送出通过该冷凝器而获得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 冷热源,其通过送出管向所述冷凝器送出所述第二制冷剂;和 阀装置,其使从所述冷凝器送出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冷凝器而送给所述冷热源,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阀装置控制装置,所述阀装置控制装置根据回流到所述冷热源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控制所述阀装置的各阀的阀开度,从而调整流入至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 所述协调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所述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在能够通过所述阀装置的阀开度的控制降低所述第二制冷剂温度时,不进行使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增加的控制,而是通过所述阀装置控制装置的控制降低流入至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温度,由此降低所述第一制冷剂温度。
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具有所述蒸发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局部冷却单元, 该局部冷却单元包括多个用于将被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送出的风扇,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在通常时使该多个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风扇处于停止状态,在检测到所述温度处于高温状态的情况下依次起动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该高温状态被解除。
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局部冷却单元,所述局部冷却单元包括所述蒸发器、所述电子膨胀阀,并分别与邻接排列的多个机器收容用机柜对应地配置,该局部冷却单元包括多个用于将被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送出的风扇,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在通常时使该多个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风扇处于停止状态,在检测到任意的所述局部冷却单元的所述温度处于高温状态的情况下,依次起动该被检测出处于高温状态的局部冷却单元中的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该高温状态被解除, 在即使使全部风扇处于运转状态而该高温状态仍未解除的情况下,所述风扇控制装置依次起动与该被检测出处于高温状态下的局部冷却单元相邻的局部冷却单元的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该高温状态被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局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多台具有所述蒸发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局部冷却单元, 该各局部冷却单元包括多个用于将被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送出的风扇,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扇控制装置,所述风扇控制装置在检测到任意的所述局部冷却单元的所述温度处于高温状态的情况下,按照该被检测出处于高温状态的局部冷却单元中的风扇起动数不超过该相邻局部冷却单元中的风扇起动数的方式,依次起动该被检测出处于高温状态的局部冷却单元和与该局部冷却单元相邻的局部冷却单元中的停止状态的风扇,直至该高温状态被解除。
8.一种局部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设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电子膨胀阀、送出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装置和对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该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对机器收容用的机柜内进行冷却,所述局部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收集装置,至少收集表示所述机柜内的负荷状态的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和协调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所收集的各种数据,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并且判定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是否超过或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变更控制。
9.一种使局部冷却系统中的控制装置的计算机发挥数据收集装置和协调控制装置功能的程序, 其中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包括设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电子膨胀阀、送出第一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装置和对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该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所述局部冷却系统对机器收容用的机柜内进行冷却,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至少收集表示所述机柜内的负荷状态的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 所述协调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所收集的各种数据,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并且判定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是否超过或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制冷剂供给装置的转速进行变更控制。
全文摘要
在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超过规定的上限阈值的情况(S12,是)或者低于规定的下限阈值的情况(S13,是),对泵转速进行变更控制(增加(S17)或减小(S14))。在超过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在通过三通阀的阀开度调整能够应对的情况下优先进行阀开度调整(S15,S16)。
文档编号F25B1/00GK102667353SQ20108003887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2日
发明者坂井一博, 水村信次, 渡边拓也 申请人: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