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724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空调是一种被构造成控制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系统。这样的空调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通过简单的制冷循环装置来实现。制冷循环装置可包括压缩器、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从压缩器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在经过冷凝器的同时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变成低温状态。然后,制冷剂在经过膨胀阀的同时变成低温低压状态。接着,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经过蒸发器的同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室内空气。热交换器根据其安装位置被分成用于车辆的热交换器和家用热交换器。车辆热交换器和家用热交换器在它们所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和它们的安装位置的操作环境(例如, 气流和气流速度)方面彼此不同。为此,为了获得最佳的热交换效率,这些热交换器在材料和尺寸方面具有不同的设计因素。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家用热交换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家用热交换器,该家用热交换器具有能够有效地分布制冷剂的结构。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家用热交换器,该家用热交换器具有能够确保期望的制冷剂内压的结构。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家用热交换器,该家用热交换器具有能够避免腐蚀并确保期望的刚度(stiffness)的结构。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由铝材料制成的家用热交换器,该家用热交换器具有能够实现排水性能的提高的结构。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管单元,包括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 第二集管单元,包括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第一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之间;第二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和第二集管单元的第四集管之间,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以及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中的每个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多个槽,以限定多个制冷剂回路,多股制冷剂流经过所述多个制冷剂回路,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单个槽,以允许制冷剂以统一流动的形式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中流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可与多个制冷剂引入管连通。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可与单个制冷剂排放管连通。所述制冷剂排放管可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纵向端部。
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可在布置制冷剂排放管处彼此连通。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以及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中的每个中的多个槽中的每个可与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中的一组管连接。第二集管单元的第四集管中的多个槽中的每个可与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中的一组管连接。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中的单个槽可连接到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中的所有管。第一集管单元、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可由铝材料制成。制冷剂引入管可由铜材料制成。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管可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中的每个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第一集管单元、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可由铝材料制成。制冷剂排放管可由铜材料制成。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二连接管可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排放管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第一集管单元和第二集管单元可水平地布置。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可竖直地布置。第一集管单元可包括具有中间隔壁的主体和结合到主体的盖子,以将第一集管单元分成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所述主体可通过主体的外侧和内侧同时支撑盖子。第二集管单元可包括具有中间隔壁的主体和结合到主体的盖子,以将第二集管单元分成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可穿过所述中间隔壁形成多个通孔,以使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彼此连通。所述主体可通过主体的外侧和内侧同时支撑盖子。每个管可包括多个微通道。每个热交换单元可包括具有波纹结构的翅片。每个翅片可具有天窗。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管单元和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和第二集管单元之间,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中的每个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管,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被分隔成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分别连接到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以允许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单元中流动,同时形成多个制冷剂区(refrigerant blcok),其中,第二集管单元被分隔成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分别限定多个连接通道,从而允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单元中流动,同时形成多个制冷剂区,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至少剩余部分被分隔成连接到单个制冷剂排放管的单个槽。所述制冷剂排放管可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纵向端部。第一集管单元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第一集管和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第二集管。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可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分别连接到制冷剂引入管的多个槽。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可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连接到制冷剂排放管的单个槽。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中的多个槽中的每个可连接到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多个管中的一组管。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中的槽可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单元的多个管中的所有管。第二集管单元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第三集管和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第四集管。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可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包括在第二集管单元的多个槽中的一组槽。第三集管中的每个槽可连接到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多个管中的一组管。第二集管单元的第四集管可通过多个分隔板被分隔成包括在第二集管单元的多个槽中的一组槽。第四集管中的每个槽可连接到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的多个管中的一组管。第一集管单元、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可由铝材料制成。制冷剂引入管和制冷剂排放管可由铜材料制成。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管可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引入管中的每个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二连接管可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排放管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会变得清楚和更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集管单元(first header unit)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引入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排放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隔板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集管单元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示出图7的第二集管单元的形成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孔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第二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隔板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管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翅片结构的透视图;图12和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引入管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15和图16是示出包括在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结构的剖视图;图17和图18是示出包括在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结构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将结合用于储存腌制食物等的泡菜冰箱(Kimchi refrigerator)作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冰箱来给出下面的描述。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由标号1指示的热交换器可被用于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具体地讲,热交换器1可以是安装在建筑物中的蒸发器(或者冷凝器)。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1不同于安装在车辆中的热交换器。针对安装在车辆中的热交换器,使用用于车辆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例如,R-12或者仅用于冷却的最大操作压力X3 = 60-70kg/ cm2)。然而,针对图1中示出的热交换器1,使用用于家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例如,R-22或者R-410A(用于冷却/加热的最大操作压力X3 = 130-140kg/cm2)。这两种热交换器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原因在于它们使用不同的气压,这是因为它们使用不同种类的制冷剂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即,车辆热交换器具有冷却功能,而家用热交换器具有冷却/加热功能。下面将给出热交换器1的描述,该热交换器1由铝材料制成,并使用用于家用空调的制冷剂,例如,R-22或者R-410A。热交换器1包括一对集管单元10和20以及布置在集管单元10和20之间的一对热交换单元30和40。集管单元10和20被水平地布置,而热交换单元30和40被竖直地布置。以下,布置在下部位置的集管单元10被称为第一集管单元,而布置在上部位置的集管单元20被称为第二集管单元。另一方面,布置在前侧的热交换单元30被称为第一热交换单元,而布置在后侧的热交换单元40被称为第二热交换单元。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 3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引入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排放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隔板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2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集管单元10可包括主体50、盖子60和多个分隔板70。主体50可被形成为基本上呈“ ω ”形。详细地讲,主体50可包括基座51、安置凹槽52、中间隔壁53和止动件54。盖子60可被形成为基本上呈“倒U”形。详细地讲,盖子60可包括支撑部分61和侧壁部分62。主体50的中间隔壁53从主体50的基座51的中央部分向上突出,并被插入到盖子 60的支撑部分61中。中间隔壁53的上端从支撑部分61向外突出,接着,以填隙形式(ina caulking fashion)与支撑部分61结合。因此,中间隔壁53将第一集管单元10分成彼此密封的第一集管11和第二集管12。根据填隙式结合结构,可确保抵抗中间隔壁53和支撑部分61之间的制冷剂的内压的期望的刚度。盖子60的侧壁部分62被构造成安装在主体50的相应的安置凹槽52中。S卩,主体 50的每个安置凹槽52包括限定具有特定深度的凹槽的外侧壁部分5 和内侧壁部分52b。 每个侧壁部分62安装在相应的安置凹槽52的外侧壁部分5 和内侧壁部分52b之间。因此,主体50的每个安置凹槽52的外侧壁部分5 和内侧壁部分52b分别支撑盖子60的相应的侧壁部分62的自由端部分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外侧壁部分52a向上突出的高度高于内侧壁部分52b向上突出的高度。由于主体50具有能够支撑盖子6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二者的结构,所以可确保抵抗制冷剂内压的期望的刚度。管31和管41分别安装在盖子60的支撑部分61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由于管 31和管41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为了简化描述,下面将仅结合管31给出描述。每个管31 被插入到支撑部分61中,直到管31与形成在中间隔壁53上的相应的止动件M接触为止。 因此,每个管31的安装位置被确定。每个管31可与中间隔壁53分开预定间隙G。在钎焊工艺之前,管31与中间隔壁53之间所保持的间隙G可以是0. 2mm至0. 3mm。在钎焊工艺中,通过覆层材料(clad material)来填充该间隙G。结果,中间隔壁53与管31之间的结合力增加,从而可确保抵抗制冷剂内压的期望的刚度。分隔板70安装在第一集管11的相对两端部,以密封第一集管11。还可在第一集管11的中央区域安装另一分隔板70。结果,第一集管11被分隔成两个槽Ila和lib。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30中的一组管31连接到第一槽Ila和第二槽lib中的每个。因此, 通过多个分隔板70使制冷剂以彼此分开的多股流的形式在第一集管11中流动。类似地,分隔板70安装在第二集管12的相对两端部,以密封第二集管12。第二集管12被分隔成单个槽12a。因此,第二热交换单元40的所有管41均连接到第二集管12 的槽12a。因此,制冷剂以统一流动的形式在第二集管12中流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简化整体结构,并可降低制造成本。具体地讲,热交换器1可具有紧凑的结构,这是因为第二集管12与单个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同时,在第一集管11中安装有另外的分隔板70,该分隔板70与布置在第一集管 11的一端(在示出的情况下的右端)的分隔板70相邻,同时与相邻的分隔板70隔开。中间隔壁53在第一集管11的相邻的分隔板70之间的区域被部分地去除,以允许在相邻的分隔板70之间限定的空间与第二集管12连通(图4)。制冷剂排放管90连接到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与第二集管12通过中间隔壁53的去除部分彼此连通的部分。每个分隔板70被构造成使得每个分隔板70的至少一部分被安装在中间隔壁53 中。根据这种结构,可增加分隔板70与中间隔壁53之间的结合力,从而确保制冷剂密封效果,并实现抵抗内压的刚度的提高。多个制冷剂引入管安装在第一集管11的各个槽中。在示出的情况下,设置有两个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详细地讲,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连接到第一集管11的第一槽11a, 而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连接到第一集管11的第二槽lib。具体地讲,制冷剂引入管81和 82中的每个穿过盖子60的一个侧壁部分62安装在第一集管11中。第一连接管83可安装在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与盖子60的侧壁部分62之间。由于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由铜材料制成而盖子60由铝材料制成,因此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管83介于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与盖子60之间,以防止当铜材料和铝材料彼此接触时会出现的不同材料(铜材料和铝材料)的腐蚀加快。第一加强构件84设置在盖子60的侧壁部分62上,以支撑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 中的每个。因此,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被盖子60的侧壁部分62牢固地支撑。第一加强构件84由铝材料制成。因此,在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加强构件84与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之间还另外设置有第一连接管83。制冷剂排放管90布置在与第一集管11和第二集管12的右端相邻的区域中。更详细地讲,制冷剂排放管90安装在盖子60的支撑部分61的中央区域。由于中间隔壁53 在制冷剂排放管90之下的区域被部分地去除,所以第一集管11和第二集管12在该区域中彼此连通。制冷剂排放管90的直径大于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的直径,以防止由于在热交换期间制冷剂从液相变为气相时发生的制冷剂的体积增加而导致的压力损失。结果,可减小制冷剂的流动阻力,从而允许制冷剂平稳地流动。由于只有一个制冷剂排放管90设置在第一集管单元10的一侧,所以热交换器1可具有紧凑的结构。第二连接管91可安装在制冷剂排放管90和盖子60的支撑部分61之间。由于制冷剂排放管90由铜材料制成而盖子60由铝材料制成,所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第二连接管91介于制冷剂排放管90与盖子60之间,以防止当铜材料和铝材料彼此接触时会出现的不同材料(铜材料和铝材料)的腐蚀加快。第二加强构件92设置在盖子60的支撑部分61上,以支撑制冷剂排放管90。因此,制冷剂排放管90被盖子60的支撑部分61牢固地支撑。第二加强构件92由铝材料制成。因此,在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二加强构件92与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排放管90之间还另外设置有第二连接管91。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集管单元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 8是示出图7的第二集管单元的形成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孔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第二集管单元的结合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隔板的那部分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9所示,第二集管单元20可包括主体50、盖子60和多个分隔板70。主体50可被形成为基本上呈“ ω ”形。详细地讲,主体50可包括基座51、安置凹槽52、中间隔壁53和止动件Μ。盖子60可被形成为基本上呈“倒U”形。详细地讲,盖子 60可包括支撑部分61和侧壁部分62。以下,将结合除了与第一集管单元10相同的部分之外的与第一集管单元10的主体50和盖子60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来描述第二集管单元20。主体50的中间隔壁53将第二集管单元20分成彼此密封的第三集管21和第四集管22。当然,多个通孔53a穿过中间隔壁53形成,以沿着中间隔壁53的纵向布置。因此, 制冷剂可穿过多个通孔53a从第三集管21流动到第四集管22。分隔板70安装在第三集管21的相对两端部,以密封第三集管21。还可在第三集管21的中央区域安装另一分隔板70。结果,第三集管21被分隔成两个槽21a和21b。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30中的一组管31连接到第一槽21a和第二槽21b中的每个。因此, 通过多个分隔板70使制冷剂以彼此分开的多股流的形式在第三集管21中流动。类似地,分隔板70安装在第四集管22的相对两端部,以密封第四集管22。还可在第四集管22的中央区域安装另一分隔板70。结果,第四集管22被分隔成两个槽2 和 22b。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40中的一组管41连接到第一槽2 和第二槽22b中的每个。 因此,通过多个分隔板70使制冷剂以彼此分开的多股流的形式在第四集管22中流动。因此,第三集管21和第四集管22中的每个均被分成多个集管部分,所述多个集管部分限定用于连接第一热交换单元30和第二热交换单元40的多个连接通道。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管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翅片结构的透视图。如图1至图11所示,第一热交换单元30可包括多个管31和多个翅片35,第二热交换单元40可包括多个管41和多个翅片35。由于管31和管41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为了简化描述,将仅结合管31给出下面的描述。每个管31具有包括多个微通道32的平坦结构。每个管31中的微通道32的数量可以是大约6至10个。每个管31的宽度W可以是7mm至13mm,高度H可以是2mm至3mm。 相邻的微通道之间的间距S可以是0. 7mm至0. 8mm。每个翅片35布置在相邻的管31之间。每个翅片35具有波纹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大约90°交替并重复地弯曲翅片35从而形成彼此隔开特定距离的连续的弯曲部分,由此来形成所述波纹结构。即,翅片35被构造成从相应的管31垂直地突出。翅片35 通过钎焊工艺结合到相应的管31。在钎焊工艺中,在翅片35和每个管31之间的接触区域形成角焊缝(fillet) 36。在每个翅片35上形成有天窗(louver) 37。天窗37用于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便于排水。即,天窗37产生湍气流,以使翅片35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此外,天窗37使冷凝水的表面张力减小,从而实现排水性能的提高。图12和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引入管的剖视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可结合到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以形成一体式结构。即,由铝材料制成的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可通过钎焊工艺结合到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可包括竖直部分85a、水平部分85b以及将竖直部分8 和水平部分8 连接的弯曲部分85c。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的水平部分8 对应于第一集管11的第一槽11a,而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的水平部分8 对应于第一集管11的第二槽lib。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的竖直部分8 连接到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管路(未示出)。当然,可设置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连接管,以防止当铜材料和铝材料彼此接触时会出现的不同材料(铜材料和铝材料)的腐蚀加快。同时,竖直部分85a的直径小于水平部分85b的直径。具体地讲,该直径差突然出现在弯曲部分85c处。弯曲部分85c会成为阻碍制冷剂平稳分布的因素,这是因为弯曲部分85c使制冷剂的流向从竖直方向突然变成水平方向。为此,扩散构件86安装在水平部分85b的与竖直部分8 相邻的部分处,以使从竖直部分8 流到水平部分85b的制冷剂适当地分布。扩散构件86可具有圆形突出结构。 可选地,扩散构件86可安装在竖直部分85a的与水平部分8 相邻的部分处。
多个引入管引导构件87可安装在水平部分8 处,以引导通过扩散构件86被适当地分布的制冷剂。多个引入管引导构件87将制冷剂适当地分布到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的槽Ila和lib中的相应的一个。接着,在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的槽 Ila和lib中的相应的一个中适当地分布的制冷剂流到第一热交换单元30的管31。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15和图16 是示出包括在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4至图16所示,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例如,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和制冷剂排放管90可一起安装在热交换器2的右端。包括在第一集管单元10中的第一集管11与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连通。第一集管11包括与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连通的第一槽Ila和与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连通的第二槽lib。第一槽Ila和第二槽lib通过水平分隔板71和设置在水平分隔板71的相对两侧部的竖直分隔板72彼此隔开。限定制冷剂路径的一组管31a连接到第一槽11a。此外, 限定制冷剂路径的一组管31b连接到第二槽lib。包括在第一集管单元10中的第二集管12与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第二集管12 包括与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的单个槽12a。至此,已经结合与在图1中示出的热交换器1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描述了在图14中示出的热交换器2。将不对图14的热交换器2与图1的热交换器1的相同部分进行描述。图17和图18是示出包括在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4、图17和图18所示,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例如,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和制冷剂排放管90可一起安装在热交换器2的右端。包括在第一集管单元10中的第一集管11与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连通。第一集管11包括与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连通的第一槽Ila和与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连通的第二槽lib。第一槽Ila和第二槽lib通过分隔板70彼此隔开。第一集管11还包括第一制冷剂通道14a,从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延伸到第一槽Ila ;第二制冷剂通道14b,从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延伸到第二槽lib。第一制冷剂通道1 和第二制冷剂通道14b按照挤压成形(extrusion molding)工艺形成。包括在第一集管单元10中的第二集管12与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第二集管12 包括与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的单个槽12a。至此,已经结合与在图1中示出的热交换器1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描述了在图17中示出的热交换器2。将不对图17的热交换器2与图1的热交换器1的相同部分进行描述。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合和操作。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19所示,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制冷剂回路(refrigerant circuit)。所述多个制冷剂回路可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101和第二制冷剂回路102。第一制冷剂回路101是这样的制冷剂路径,通过该制冷剂路径被引入到第一制冷剂引入管81中的制冷剂在经过第一集管11的第一槽11a、第一热交换单元30的成组的管31、第三集管21 的第一槽21a、第四集管22的第一槽22a、第二热交换单元40的成组的管41和第二集管12 之后通过制冷剂排放管90被排放。第二制冷剂回路102是这样的制冷剂路径,通过该制冷剂路径被弓丨入到第二制冷剂引入管82中的制冷剂在经过第一集管11的第二槽1 Ib、第一热交换单元30的成组的管31、第三集管21的第二槽21b、第四集管22的第二槽22b、第二热交换单元40的成组的管41和第二集管12之后通过制冷剂排放管90被排放。由于设置了多个制冷剂回路(例如,制冷剂回路101和102),所以可实现有效的制冷剂分布,并因此可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可根据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例如,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的设置限定分开的制冷剂流。因此,即使当热交换器的高度增加时也可将制冷剂可靠地供应到热交换器的最上部,从而可提高操作可靠性。由于被分隔成单个槽12a的第二集管12与单个制冷剂排放管90连通,所以可简化第二集管12的结构和制冷剂排放管90的结构。此外,制冷剂排放管90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10的一端。因此,热交换器具有紧凑的结构。同时,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以及第二集管单元20的第三集管21和第四集管22中的每个可被分隔成单个槽。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可包括单个制冷剂回路。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集管单元10的第一集管11以及第二集管单元20的第三集管21和第四集管22中的每个可被分隔成三个或者更多个槽。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可包括三个或者更多个制冷剂回路。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制冷剂回路101和第二制冷剂回路102可分别具有相反的制冷剂流向。同时,热交换器由铝材料制成。即,第一集管单元10、第二集管单元20、第一热交换单元30和第二热交换单元40由铝材料制成,并通过钎焊工艺结合在一起。具体地讲,针对家用热交换器,标准破裂压力(standard fracture pressure)相当于三倍的最大操作压力。即,在这样的家用热交换器中使用的制冷剂(例如,R-22或者 R-410A)所用的内压设计标准相当于130-140kg/cm2(当热交换器用于冷却/加热时)。为了满足这种内压设计标准,主体50的外侧壁部分5 和内侧壁部分52b被构造成同时支撑盖子60的侧壁部分62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热交换器还具有以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当将每个分隔板70结合到主体50和盖子60时,分隔板70的至少一部分被安装在中间隔壁53中。 此外,在钎焊工艺中,覆层材料被填充于每个管31和中间隔壁53之间的间隙G中。因此, 管31可被牢固地支撑。同时,连接管83介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10和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之间,并且连接管91介于第一集管单元10和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排放管90之间。因此,可防止当铜材料和铝材料彼此接触时会出现的不同材料(铜材料和铝材料)的腐蚀加快。此外,加强构件84围住制冷剂引入管81和82中的每个,加强构件92围住制冷剂排放管90,从而牢固地支撑相应的管。从上面的描述清楚的是,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改善的制冷剂分布的热交换器,从而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显著提高。此外,热交换器可确保运行可靠性以及抵抗制冷剂气压的刚度,同时降低制造成本。此外,热交换器可具有紧凑的结构,从而可使其安装空间最小化。因此,可提供一种紧凑的空调。
虽然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管单元,包括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第二集管单元,包括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第一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之间;第二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和第二集管单元的第四集管之间,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以及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中的每个通过至少一个板被分隔成多个部分,以限定多个制冷剂回路,多股制冷剂流经过所述多个制冷剂回路,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具有单个部分,以允许制冷剂以统一流动的形式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中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与多个制冷剂引入管连通,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与单个制冷剂排放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排放管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的纵向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在布置制冷剂排放管处彼此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一集管以及第二集管单元的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中的每个中的多个被分隔的部分中的每个与包括在第一热交换单元中的一组管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二集管单元的第四集管中的多个被分隔的部分中的每个与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中的一组管连接,第一集管单元的第二集管中的单个部分连接到包括在第二热交换单元中的所有管。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由铝材料制成,制冷剂引入管由铜材料制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连接管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多个制冷剂引入管中的每个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第二集管单元、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由铝材料制成,制冷剂排放管由铜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连接管布置在由铜材料制成的制冷剂排放管与由铝材料制成的第一集管单元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和第二集管单元水平地布置, 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竖直地布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单元包括具有中间隔壁的主体和结合到主体的盖子,以将第一集管单元分成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主体通过主体的外侧和内侧同时支撑ο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第二集管单元包括具有中间隔壁的主体和结合到主体的盖子,以将第二集管单元分成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穿过所述中间隔壁形成多个通孔,以使第三集管和第四集管彼此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布置在第一集管单元和第二集管单元之间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以及多个制冷剂回路,每个制冷剂回路限定制冷剂路径,通过该制冷剂路径被引入到第一集管单元中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单元中进行热交换之后从第一集管单元中排出。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2563979SQ2011103401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8日
发明者徐康台, 早濑岳, 赵洪琪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