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168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冰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先前以来,在冰箱中,在机壳(cabinet)的背面下部设置机械室,在该机械室内收纳有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cycle)的压缩机、冷凝器及连接他们的制冷剂导管(pipe)等,所述机壳是在形成于外箱与内箱之间的隔热空间内填充发泡隔热材料而构成。连接于冷凝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导管有时作为散热导管而沿着外箱的隔热空间侧配设,以防止机壳外表面上的结露,或者对制冷剂的热进行进一步散热,所述散热导管构成经减压装置减压之前的液状制冷剂所流通的高温侧制冷剂导管的一部分(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此种在外箱的隔热空间侧配设有散热导管的机壳是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即在通过压制(press)加工等而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外箱上,利用铝箔贴带(tape)等而固定好预先弯折成规定形状的散热导管之后,将内箱组装至该外箱中,并于形成在外箱与内箱之间的隔热空间内填充隔热材料。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10-3852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与外箱相比,难以将散热导管尺寸精度良好地弯折加工成规定形状,散热导管的尺寸偏差大,因此当将散热导管固定于外箱时,会在机壳的外表面出现被称作导管痕的、因散热导管造成的外箱的隆起,从而有损害冰箱美观之虞。本发明是考虑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不易在机壳的外表面出现导管痕,从而无损害美观之虞。[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包括机壳,于形成在内箱与外箱之间的隔热空间内配设有隔热材料;冷冻循环;以及散热导管,构成所述冷冻循环的高温侧制冷剂导管的一部分,且从所述机壳的一个侧壁经由顶壁而配设到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向的另一个侧壁,此冰箱的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导管在所述顶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备可朝宽度方向变形的弯曲部。由此,提供一种冰箱,不易在机壳的外表面出现导管痕,从而无损害美观之虞。


图I是本发明的一实例的冰箱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I的冰箱的冷冻循环的图。
图3是表示配设在图I的冰箱的机壳内的散热导管与真空隔热材料的图。图4是图I的冰箱的机壳的平面图。图5是将图I的冰箱的外箱侧面予以省略的机壳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是将比较例的冰箱的外箱侧面予以省略的机壳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符号的说明10 :冰箱11 :真空隔热材料12 :外箱 12a :外箱底板12b :外箱顶板13 :发泡隔热材料14:内箱15 :真空隔热材料15a:凹槽16 :机壳I 6a、16b:侧壁16c :顶壁17:隔热分隔壁19 :机械室20 :冷藏空间21 :分隔壁22 :冷藏室23 门24 :蔬菜室26:收纳容器30:凹部31 :照明装置40 :冷冻空间42 :制冰室46 :冷冻室50 :冷冻循环51 :压缩机52 :冷藏用冷却器53 :冷藏用送风风扇54 :冷冻用冷却器55 :冷冻用送风风扇56 :冷凝器57 :切换阀58 :冷藏用减压装置
59 :冷冻用减压装置60:止回阀61 :散热导管61a :散热导管的上端边62 :散热导管62a :侧面散热导管62b:顶面散热导管 62C:弯曲部62c-l :边部64:固定机构65 :折返部A :从真空隔热材料的上端到配设在侧壁中的散热导管的上端边为止的距离B :从上端边到外箱顶板为止的距离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如图I所示,具备在外箱12与内箱14之间设有隔热空间的机壳16,所述外箱12包含钢板,所述内箱14形成贮藏空间。形成在内箱14内方的贮藏空间被隔热分隔壁17划分成上方的冷藏空间20与下方的冷冻空间40。冷藏空间20是被冷却至冷藏温度(例如2°C 3°C )的空间,且内部进一步被分隔壁21上下划分,在分隔壁21的上方设有冷藏室22,在分隔壁21的下方设有蔬菜室24,所述冷藏室22设有多段载置搁板,所述蔬菜室24配置抽出式的收纳容器26。在形成冷藏室22的顶面的机壳16的顶壁16c上,如图I所示,在比冷藏室2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更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从冰箱内侧朝上方(即隔热空间侧)陷没的凹部30。在该凹部30内收纳有照明装置31,在冷藏室22的门23打开时,通过从冰箱的控制基板(未图示)供给的驱动电源来对冷藏室22内进行照明。在蔬菜室24的下方隔着隔热分隔壁17而配置的冷冻空间40是被冷却至冷冻温度(例如_18°C以下)的空间,左右排列设置有具备自动制冰机的制冰室42与小型冷冻室(未图示),在该冷冻空间40的下方设有冷冻室46。在冷藏空间20的后部设有冷藏用冷却器52,对冷藏空间20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以及冷藏用送风风扇(fan) 53,将经冷藏用冷却器52冷却后的冷气输送至冷藏室22及蔬菜室24。而且,在冷冻空间40的后部设有冷冻用冷却器54,对冷冻空间40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以及冷冻用送风风扇55,将经冷冻用冷却器54冷却后的冷气输送至制冰室42与小型冷冻室以及冷冻室46。冷藏用冷却器52以及冷冻用冷却器54与收纳在机械室19内的压缩机51及冷凝器56 —同构成冷冻循环50,所述机械室19设在机壳16的背面下部。
冷冻循环50如图2所示,具备压缩机51,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冷凝器56,接收从压缩机51喷出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并进行放热液化;切换阀57,设在冷凝器56的出口侧,切换制冷剂流路;冷藏用冷却器52及冷冻用冷却器54 ;冷藏用减压装置58及冷冻用减压装置59,作为用于所述冷却器52、54的节流机构;以及止回阀60,将这些部分通过制冷剂导管进行配管连接,从而使从压缩机51喷出的制冷剂进行循环,以对冷藏用冷却器52以及冷冻用冷却器54进行冷却。在上述结构的冰箱10中,如图I、图3所示,机壳16是在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配设有散热导管61、62与真空隔热材料11、15的状态下,通过发泡隔热材料13来将外箱12与内箱14 一体化。详细而言,散热导管61、62如图2所示,是将冷凝器56的出口侧与切换阀57的入口予以连接的制冷剂导管,构成经减压装置58、59减压之前的液状制冷剂所流通的高温侧制冷剂导管的一部分。
散热导管61连接于冷凝器56的出口侧,如图3所示,贯穿外箱底板12a而进入机壳16的发泡空间内,所述外箱底板12a形成机械室19的顶面。进入机壳16内的散热导管61在机壳16的一个侧壁16a内沿着其周缘部而设置成大致环状,散热导管61的端部贯穿外箱底板12a而再次返回机械室19并连接于散热导管62。散热导管62配设成,从机械室19的左右一个侧部贯穿外箱底板12a而进入机壳16的一个侧壁16a内,在一个侧壁16a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穿过机壳16的顶壁16c后,在与所述一个侧壁16a相向配置的另一个侧壁16b的后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并返回机械室19的另一个侧部,且连接于设在机械室19内的切换阀57的入口。配设在机壳16的相向的侧壁16a、16b内的散热导管62中的位于贮藏空间外侧的部分62a,即在侧壁16a、16b中配设在划分贮藏空间的部分的侧面散热导管62a呈直线形状,即,在侧壁16a、16b的后端部,在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沿上下方向延伸。配设在侧壁16a、16b内的侧面散热导管62a的上端部朝前方弯折并进入机壳16的顶壁16c。配设在机壳16的顶壁16c内的散热导管62如图4所示,在顶壁16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备弯曲部62c。弯曲部62c呈折返形状,即,从顶壁16c的后部朝前方延伸并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朝后方折返,换言之,从顶壁16c的后部朝前方突出。此种折返形状的弯曲部62c以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边部62c-l彼此靠近远离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相对于宽度方向而弹性变形地设置。顶壁16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所设的弯曲部62c通过顶面散热导管62b而连结,所述顶面散热导管62b在顶壁16c的后端部沿着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而配设成直线状。而且,真空隔热材料11、15是在阻气容器内以真空状态密封芯(core)材而形成为板状,所述阻气容器由包含铝箔的层合薄膜(laminate film)制成,所述芯材包含棉状的玻璃纤维,真空隔热材料11设在机壳16的顶壁16c中,真空隔热材料15设在机壳16的左右的侧壁16a、16b中。设在机壳16的顶壁16c内的真空隔热材料11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配设在顶壁16c的前方侧所设的凹部30与配置在后部的顶面散热导管62b之间,且在宽度方向上,配设在散热导管62中所设的两侧的弯曲部62c之间。S卩,真空隔热材料11避开设在顶壁16c中的凹部30的上方位置,并且避开弯曲部62c以及顶面散热导管62b而配置。在真空隔热材料15的与外箱12的相向面上,如图5所不设有一对凹槽15a,所述真空隔热材料15设置在机壳16左右的侧壁16a、16b中的配设有散热导管61的一个侧壁16a内,所述一对凹槽15a比散热导管61的外形尺寸更大地陷没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设有凹槽15a的真空隔热材料15在凹槽15a内配置 散热导管61,从而以与外箱12之间夹着散热导管61的方式而固定于外箱12 (参照图3)。在制造此种机壳16时,首先,在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固定散热导管61、62,所述外箱12是通过压制加工等将钢板形成为规定形状,所述散热导管61、62弯折成规定形状。散热导管61、62对外箱12的固定是通过铝箔贴带或导热性良好的热熔(hotmelt)粘合材料等的固定机构64来进行,以将散热导管61、62的热良好地传导至外箱12。具体而言,从机壳16的一个侧壁16a经由顶壁16c而配设到另一个侧壁16b的散热导管62除了弯曲部62c以外,即侧面散热导管62a以及顶面散热导管62b通过固定机构64而固定,弯曲部62c相对于外箱12可自由移动而未固定。接下来,在固定好散热导管61、62的外箱12的顶面以及左右侧面的隔热空间侧固定真空隔热材料11、15。此时,调整位置,以在真空隔热材料11、15上所形成的凹槽15a内配置散热导管61。然后,将外箱12与内箱14加以组合而在外箱12与内箱14之间形成隔热空间,并向该隔热空间注入包含聚氨酯泡沫体(polyurethane foam)的发泡隔热材料的原液,所述外箱12在发泡空间侧固定有散热导管61、62与真空隔热材料11、15。由此,形成机壳16,所述机壳16是在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配设有散热导管61、62与真空隔热材料11、15的状态下,通过发泡隔热材料13而将外箱12与内箱14 一体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中,从机壳16的一个侧壁16a经由顶壁16c而配设到另一个侧壁16b的散热导管62在顶壁16c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可朝宽度方向变形的弯曲部62c。因此,即使弯折成规定形状的散热导管62存在尺寸偏差,也能通过弯曲部62c朝宽度方向弯曲变形来吸收因弯折加工造成的尺寸误差。因此,即使将散热导管61固定于外箱12,也不易在机壳16的外表面出现外箱12的隆起(导管痕),从而不会损害冰箱10的美观。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中,将呈从顶壁16c的后部朝前方突出的折返形状的弯曲部62c配设在顶壁16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此能够在机壳16内直至冰箱内为止的隔热壁较厚的位置上配置温度比冰箱内温度要高的弯曲部62c,因此弯曲部62c的热不易泄漏至冰箱内侧,从而能够提高机壳16的隔热性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中,在顶壁16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所设的弯曲部62c之间配设有真空隔热材料11,因此能够在顶壁16c中与贮藏空间相向的部分的广范围内配设真空隔热材料11,从而能够提闻机壳16的隔热性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中,机壳16的侧壁16a、16b中所设的侧面散热导管62a呈在侧壁16a、16b的后端部,在外箱12的隔热空间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因此能够在机壳16的侧壁16a、16b的广范围内配设真空隔热材料15,从而能够提高机壳16的隔热性能。即,如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图7所示,如果在侧面散热导管62a中设有从机壳16的侧壁16a的后部朝前方突出的折返部65,则必须避开折返部65而在侧壁16a、16b内设置真空隔热材料15。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侧面散热导管62a呈直线形状(参照图6),因此能够在机壳16的侧壁16a、16b的广范围内配设真空隔热材料15。如果采用图7所示的在侧面散热导管62a中设有折返部65的结构,则必须确保导管的弯曲半径,因此必须一定程度地增大折返部6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虽不易使从真空隔热材料15的上端到配设在侧壁16a中的散热导管61的上端边61a为止的距离A小于从上端边61a到外箱顶板12b为止的距离B,但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从配设在侧壁16a、16b中的真空隔热材料15的上端到配设在侧壁16a中的散热导管61的上端边61a为止的距离A小于从上端边61a到外箱顶板12b为止的距离B,从而能够在广范围内配设真空隔热材料15。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冰箱,包括机壳,于形成在内箱与外箱之间的隔热空间内配设有隔热材料;冷冻循环;以及散热导管,构成所述冷冻循环的高温侧制冷剂导管的一部分,且从所述机壳的一个侧壁经由顶壁而配设到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向的另一个侧壁,此冰箱的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导管在所述顶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备可朝宽度方向变形的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配设在所述侧壁上的所述散热导管中的位于贮藏空间的外侧的部分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所述贮藏空间形成在所述内箱的内方。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呈从所述顶壁的后部朝前方侧突出的折返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壁内,在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所述弯曲部之间配设有真空隔热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不易在机壳的外表面出现导管痕。冰箱(10)包括机壳(16),于形成在外箱(12)与内箱(14)之间的隔热空间内配设有隔热材料(11、13、15);冷冻循环(50);以及散热导管(62),构成冷冻循环(50)的高温侧制冷剂导管的一部分,从机壳(16)的一个侧壁(16a)经由顶壁(16c)而配设到与一个侧壁(16a)相向的另一个侧壁(16b),其中,在散热导管(62)的顶壁(16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可朝宽度方向变形的弯曲部(62c)。
文档编号F25D19/00GK102809259SQ20121017718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日
发明者佐藤正俊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