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248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后分为两路,一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另一路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后和第四发生器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后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专利说明】 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0002]【背景技术】:
利用尽可能简单的结构和流程来满足用户所需的工作参数,同时拥有比较高的性能指数,是吸收式热泵机组应达到的效果。
[0003]为了在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使机组拥有较高的性能指数,为了更高效的利用余热资源,本发明采用巧妙的流程,得到了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其中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溶液分别采用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该机组对不同品位的余热可在不同的循环中应用,在能满足用户供热需求的同时拥有较高的性能指数,且该机组可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两种不同溶液作为的工质,使用两种溶液时二者互不影响可以分别完成各自循环流程,可利用不同余热资源,同时具有多个供热端,该机组更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类型,可以高效利用余热介质。
[0004]
【发明内容】
: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具体
【发明内容】
分项阐述如
下:
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二发生器和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后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后与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后汇合再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四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
[0005]【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06]图中,I一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三发生器,4一第四发生器,5—第一吸收器,6—第二吸收器,7—冷凝器,8—蒸发器,9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第一节流阀,14 一第二节流阀,15—第三节流阀,16—第一溶液泵,17—第二溶液泵。[0007]【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I)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二发生器2和第一节流阀13与冷凝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后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后与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后汇合再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四发生器4和第三节流阀15与冷凝器7连通。第四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4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5和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三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
[0008](2)流程上,第一吸收器5的稀溶液流经第一溶液泵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I。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流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吸收器5、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5的被加热介质。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在来自外部的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产生冷剂蒸汽。来自第一发生器I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作为第二发生器2的驱动热介质、加热流经其内的浓溶液并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7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被来自第一发生器I的冷剂蒸汽加热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7。第二吸收器6的稀溶液流经第二溶液泵17后分别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发生器3和流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四发生器4,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后与第四发生器4的浓溶液流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后汇合再进入第二吸收器6、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6的被加热介质。第四发生器4的浓溶液在来自外部的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产生冷剂蒸汽。来自第三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4作为第四发生器4的驱动热介质、加热流经其内的浓溶液并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7。进入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来自外部的被加热介质变成冷剂液。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4进入蒸发器8。蒸发器8内的冷剂液被来自外部的余热介质加热变成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5和第二吸收器6提供,形成一种并联_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
[0009]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提出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类型,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用热间的相互匹配。[0010]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构思巧妙,具有结构简单,流程合理。
[0011]3、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可采用一种或者两种溶液作为工质分别完成各自循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取不同溶液作为工作介质,能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0012]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拓宽了吸收式热泵的使用范围。
[0013]5、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能够更好的发挥驱动热介质的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二发生器(2)和第一节流阀(13)与冷凝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后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后与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2)后汇合再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经第四发生器(4)和第三节流阀(15)与冷凝器(7)连通,第四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4)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5)和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三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一种并联-串联双效吸收式热泵。
【文档编号】F25B15/02GK103542573SQ201310458779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6日
【发明者】章莹莹 申请人:章莹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