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465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吸附贮能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
背景技术
吸附制冷是利用吸附剂对制冷剂的吸附和制冷剂的蒸发过程实现制冷,吸附完成后用热能(例如太阳能或废热)令制冷剂从吸附剂中解吸并冷凝,完成吸附剂的再生。与传统的压缩制冷相比,吸附制冷不需要压缩机,而且可以利用太阳能和废热,能有效利用能源,降低能耗。吸附制冷系统采用的制冷剂一般是水和氨等天然物质,不会造成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吸附根据其原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在化学吸附中,由于吸附剂与制冷剂间产生化学键,化学吸附剂比较难再生。而且化学吸附剂存在结块和膨胀的问题,影响其传质和传热。物理吸附剂一般是多孔物料,在物理吸附过程中,制冷剂只是附着在吸附剂的边面,并不会和吸附剂发生反应,因此物理吸附剂比较容易再生。物理吸附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孔径可以通过化学手段调节,可以适应不同的系统要求。尽管采用物理吸附剂作为工质的吸附制冷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但目前吸附制冷系统的效率比较低,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制约吸附制冷系统效率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吸附剂的性能。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传统吸附器中有效容积占总容积的比例偏低,以及传统吸附器中有效吸附剂占总吸附剂的比例过低。有效吸附剂指的是可以用来吸附水蒸气的吸附剂。一般有效吸附剂的最大厚度为2厘米,在厚度为0.7-1厘米之间时,吸附剂效率最高。若吸附剂厚度大于2厘米,则大于2厘米部分为无效吸附剂,基本不能吸附水蒸气。在传统吸附器中,铜管被围绕成矩形形状,容积利用率低,同时吸附剂厚度过大,吸附剂利用率偏低。在给定吸附剂,单位吸附剂的制冷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固定容积的吸附器内提高有效容积及增加有效吸附剂数量将能明显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容积利用率,高吸附剂利用率的吸附器,解决吸附制冷系统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包括一端敞口的圆柱状的底盘以及将底盘密封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有若干个通孔以及一个蒸汽入口,所述底盘内部布置有若干个内胆单元,所述内胆单元包括铜管,所述铜管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后沿水平方向插入顶盖的通孔,所述柱状体的内表面包裹有内层过滤网,柱状体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层过滤网,所述外层过滤网和内层过滤网间填充有吸附剂,所述铜管的出口段折弯后与进口段平行并插入顶盖的通孔,出口段的外表面还包裹有过滤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过滤网。[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胆单元的数量为7个,其中,6个内胆单元围绕I个内胆单元成梅花状后沿着底盘的内壁均匀分布。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数量为14个。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过滤网离铜管的外壁0.7 1厘米,所述内层过滤网离铜管的外壁0.7^1厘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的敞口端上还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铜管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并在柱状体的内外表面分别设置外层过滤网和内层过滤网,并在过滤网间填充吸附剂,这样的结构,提闻有效吸附的容积率,并提闻水蒸气与吸附剂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闻了吸附剂利的利用率。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内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参照
图1 图2,一种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包括一端敞口的圆柱状的底盘I以及将`底盘I密封的顶盖2,所述顶盖2上设有若干个通孔3以及一个蒸汽入口 4,所述底盘I内部布置有若干个内胆单元5,所述内胆单元5包括铜管6,所述铜管6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后沿水平方向插入顶盖2的通孔3,所述柱状体的内表面包裹有内层过滤网8,柱状体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层过滤网7,所述外层过滤网7和内层过滤网8间填充有吸附剂,所述铜管6的出口段折弯后与进口段平行并插入顶盖的通孔3,出口段的外表面还包裹有过滤网。通过将铜管6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并在柱状体的内外表面分别设置外层过滤网7和内层过滤网8,并在过滤网间填充吸附剂,这样的结构,提高有效吸附的容积率,并提高水蒸气与吸附剂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吸附剂利的利用率。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柱状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过滤网。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胆单元5的数量为7个,其中,6个内胆单元5围绕I个内胆单元5成梅花状后沿着底盘的内壁均匀分布,7个内胆单元5尽量紧凑的贴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吸附器容积利用率的效果。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孔3的数量为14个。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层过滤网7离铜管6的外壁0.7^1厘米,所述内层过滤网8离铜管6的外壁0.7^1厘米,使过滤网内的吸附剂效率最高。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盘I的敞口端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环形凹槽9内设有密封圈,采用密封圈密封并防止真空泄露。底盘I的表面为机械加工面,保证平滑以防止真空泄露。[0024]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端敞口的圆柱状的底盘(I)以及将底盘(I)密封的顶盖(2),所述顶盖(2)上设有若干个通孔(3)以及一个蒸汽入口(4),所述底盘(I)内部布置有若干个内胆单元(5),所述内胆单元(5)包括铜管(6),所述铜管(6)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后沿水平方向插入顶盖(2)的通孔(3),所述柱状体的内表面包裹有内层过滤网(8),柱状体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层过滤网(7),所述外层过滤网(7)和内层过滤网(8)间填充有吸附剂,所述铜管(6)的出口段折弯后与进口段平行并插入顶盖的通孔(3),出口段的外表面还包裹有过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单元(5)的数量为7个,其中,6个内胆单元(5)围绕I个内胆单元(5)成梅花状后沿着底盘的内壁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的数量为1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过滤网(7)离铜管(6)的外壁0.7^1厘米,所述内层过滤网(8)离铜管(6)的外壁0.7^1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I)的敞口 端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环形凹槽(9)内设有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运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复合式双层内胆吸附器,其包括底盘以及顶盖,顶盖上设有通孔以及蒸汽入口,底盘内部布置有若干个包括铜管的内胆单元,铜管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后沿水平方向插入顶盖的通孔,柱状体的内表面包裹有内层过滤网,柱状体的外表面包裹有外层过滤网,外层过滤网和内层过滤网间填充有吸附剂。通过将铜管的进口段螺旋上升成柱状体,并在柱状体的内外表面分别设置外层过滤网和内层过滤网,并在过滤网间填充吸附剂,这样的结构,提高有效吸附的容积率,并提高水蒸气与吸附剂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吸附剂利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吸附制冷系统中。
文档编号F25B37/00GK203068878SQ20132002113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5日
发明者朱龙潜, 赵汝恒, 陈梓俊, 吴池力, 司徒健南 申请人: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