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664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速(风量)分布通常具有不均匀的分布。例如,在由室外送风机吸入到了室外机的框体的空气与室外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从框体的上部排出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对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风速分布而言,上方的风速变大,下方的风速变小。而且,在向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的分布和风速(风量)分布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发挥热交换器的性能。例如,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在通过风量少的部分的传热管中,制冷剂不能完全蒸发,不能发挥热交换器的性能。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在由室外送风机吸入到了室外机的框体的空气与室外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从框体的上部排出的以往的空调装置中,提出有如下技术:将室外热交换器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并使用分配器向各分割区域的每一个供给与风量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76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装置用分配器将从膨胀阀流出的二相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的各分割区域分配。因此,在分割区域内,制冷剂被均等地分配到各传热管,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不能进行与分割区域内的风速分布对应的制冷剂分配,从而不能充分提高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空调装置,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分割区域内可以与风速分布相匹配地分配二相制冷剂,可以提高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以及液体集管,所述液体集管与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该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入侧的位置连接;以及室外送风机,所述室外送风机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供给空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以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的方式配置于室外机的框体,由所述室外送风机吸入到了所述室外机的所述框体的空气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框体的上部排出,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集管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液体集管部分,所述液体集管部分的每一个成为与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而得到的多个分割区域的各所述传热管分别连接的结构,所述空调装置具有: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将从所述膨胀阀流出的二相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旁通回路,所述旁通回路将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对使由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回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量进行调节;以及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将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液体集管部分的每一个分别连接,将由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向所述液体集管部分的每一个分别供给,向所述液体集管部分的每一个分别供给与和各所述液体集管部分连接的所述分割区域的风量相应的量的该二相制冷剂。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将由第一气液分离器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供给到分流器。因此,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可以调节在各液体集管部分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速度。另外,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分流器向各液体集管部分供给与连接有各液体集管部分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分割区域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因此,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可以与风速分布相匹配地调节在液体集管部分内由气体制冷剂向上方提起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可以向分割区域内供给按照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因此,可以充分地提高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分流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例。另外,并非由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具有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3、膨胀阀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8。即,在制热运转时,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3、膨胀阀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8的顺序进行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循环回路。另外,在制冷运转时,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热交换器8、膨胀阀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的顺序进行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循环回路。即,室内热交换器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8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另外,在空调装置300仅进行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四通阀2不是特别需要的。

另外,室外热交换器8如后述那样由多个翅片16和多个传热管15构成。而且,各传热管15的一个端部(在制热运转时成为制冷剂流入侧的端部)与液体集管7连接,各传热管15的另一个端部(在制热运转时成为制冷剂流出侧的端部)与气体集管9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液体集管7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个液体集管部分7a、7b。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具有:在制热运转时将从膨胀阀4流出的二相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第一气液分离器5;以及将第一气液分离器5和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对使由第一气液分离器5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量进行调节的旁通回路10。该旁通回路10由第一旁通配管10a和流量控制机构11(例如流量控制阀)构成,所述第一旁通配管10a将第一气液分离器5和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使由第一气液分离器5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所述流量控制机构11对在该第一旁通配管10a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并且,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具有分流器6,所述分流器6将第一气液分离器5和液体集管部分7a、7b各自的例如下部连接,将由第一气液分离器5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分别供给到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

构成空调装置300的上述各结构要素被收纳于室外机100以及室内单元200。

详细而言,在室外机100中收纳有压缩机1、四通阀2、膨胀阀4、第一气液分离器5、分流器6、液体集管7、室外热交换器8、气体集管9、以及旁通回路10(第一旁通配管10a、流量控制机构11)。另外,在室内单元200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3。另外,在室外机100中也设置有向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空气(室外空气)的送风机12。关于室外机100中的送风机12的收纳结构,将在后面论述。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具有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装置20。该控制装置20控制压缩机1的转速、四通阀2的流路、膨胀阀4的开度、流量控制机构11的开度、以及送风机12的转速(风量)等。

接着,说明室外机100的详细情况。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纵剖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另外,图2中也一并示出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另外,图3的(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例如具有大致长方体的框体13。在该框体13的至少一侧面形成有吸入口,室外热交换器8设置成与该吸入口相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框体13的三个侧面形成有吸入口。因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8形成为俯视时呈コ形。另外,吸入口不限于三个侧面,也可以构成为,在框体13的四个侧面形成吸入口,室外热交换器8形成为例如俯视时呈ロ形。

更详细地说,室外热交换器8由多个翅片16和多个传热管15构成。多个翅片16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例如大致长方形,各翅片16隔着规定的间隔在横向上并排设置。多个传热管15形成为俯视时呈コ形,各传热管15以贯通多个翅片16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传热管15成为如下形状:在形成为コ形后,在コ形的单侧的端部再次呈コ形折返的形状。因此,传热管15的液体集管7(液体集管部分7a、7b)侧的端部以及气体集管9侧的端部双方配置在コ形的单侧的端部。另外,配置方法也可以不限于单侧端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折返传热管15而使制冷剂并行地在传热管15中流动,从而将液体集管7(液体集管部分7a、7b)侧和气体集管9侧的端部配置在コ形的两侧的端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在框体13的上部形成有吹出口,在该吹出口的下方设置有相当于本发明的室外送风机的送风机12。即,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成为如下的结构:由送风机12吸入到了框体13的空气在与室外热交换器8进行热交换后从框体13的上部排出。因此,如图2所示,靠近送风机12的部分的风速快,所以,随着靠近送风机12,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风量)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采用如下的管结构:将液体集管7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两个液体集管部分7a、7b,使液体集管部分7a、7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即,采用如下的结构:在室外热交换器8的上方配置的传热管15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8的下方配置的传热管15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换言之,成为如下的结构:将室外热交换器8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将不同的液体集管部分与各分割区域连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分流器6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分别供给与和液体集管部分7a、7b连接的分割区域的风量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具体而言,分流器6以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传热管15的平均制冷剂流量(向液体集管部分7a供给的二相制冷剂的流量/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传热管15的条数)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传热管15的平均制冷剂流量(向液体集管部分7b供给的二相制冷剂的流量/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传热管15的条数)多的方式,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分别供给二相制冷剂。另外,如后述的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液体集管部分7a、7b为相同形状(相同内径、相同高度(Ha=Hb))。即,在液体集管部分7a、7b连接有相同条数的传热管1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分流器6中,相比与风量少的室外热交换器8下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将更多的二相制冷剂供给到与风量多的室外热交换器8上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

为了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制冷剂分配,本实施方式1的分流器6的、与液体集管部分7a、7b连接的流路的内径形成为对应各液体集管部分的每一个而不同。由此,可以使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分别供给的二相制冷剂的量不同。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分流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分流器6具有主体部6a以及与液体集管部分的数量相同的连接配管部6b。主体部6a的一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5连接,另一端形成有被分支为与液体集管部分相同数量的流路。而且,连接配管部6b的一端与形成于主体部6a的流路的另一端(各分支部)连接,另一端与液体集管部分7a、7b连接。此时,例如,如图4(a)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形成于主体部6a的流路的另一端(各分支部),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分支部的截面积形成为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分支部的截面积大,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大。另外,例如,如图4(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形成于主体部6a的流路的另一端(各分支部),在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分支部设置节流孔14,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大。另外,例如,如图4(c)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连接配管部6b的截面积形成为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连接配管部6b的截面积大,并使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流路的截面积大。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可以向与风量多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侧供给大量的制冷剂。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与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连接配管部6b的长度形成为比与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连接配管部6b的长度长。即便如上所述构成,也可以向与风量多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侧供给大量的制冷剂。

另外,向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供给的制冷剂的分流比例如与风量分布最偏的运转状态的风量分布相匹配地固定即可。另外,在如后述的图8和图9所示将液体集管7分割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使在主体部6a形成的流路的分支部以及连接配管部6b的数量增大即可。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的动作。

在空调装置30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由压缩机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沿着四通阀2的实线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借助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构,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室内散热,从而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膨胀阀4减压成二相制冷剂,并流入到第一气液分离器5。二相制冷剂在第一气液分离器5中被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由流量控制机构11控制流量并通过旁通回路10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在第一气液分离器5中使气体制冷剂旁通而控制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分流器6。即,调节了气体制冷剂的量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分流器6。流入到了分流器6的二相制冷剂向被分割为两个的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供给。接着,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a的二相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上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另外,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b的二相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下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中,如图5所示,制冷剂被分配到各传热管15。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如上所述,分流器6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分别供给与和液体集管部分7a、7b连接的分割区域的风量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因此,如图5所示,相比于与风量少的室外热交换器8下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更多的二相制冷剂被供给到与风量多的室外热交换器8上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通过与风量相匹配地分配制冷剂量,在风量多的部分可以对大量的制冷剂进行处理,在风量少的部分可以对相应的制冷剂进行处理,因此,可以高效地利用室外热交换器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调节了气体制冷剂的量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到液体集管部分7a、7b。即,调节了气体制冷剂速度的制冷剂流入到液体集管部分7a、7b。因此,液体集管部分7a、7b内的液体制冷剂伴随着气体制冷剂而向上方被提起。因此,可以向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供给按照该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风量分布)的制冷剂。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另外,例如在因空调负荷的变动而改变了送风机12的风量的情况等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改变了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流量控制机构11的开度来调节向液体集管部分7a、7b供给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即气体制冷剂速度)即可。例如,在送风机12的风量增加而使得分割区域内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变大了时,使流量控制机构11的开度减小以使流入到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增加并使液体集管部分7a、7b内的气体制冷剂速度增加即可。由此,更多的液体制冷剂向上方被提起,可以实现按照分割区域内的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分配。另外,例如,在送风机12的风量减少而使得分割区域内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变小了时,使流量控制机构11的开度增加以使流入到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减少并使液体集管部分7a、7b内的气体制冷剂速度减小即可。由此,向上方被提起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减少,可以实现按照分割区域内的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分配。

如上所述流入到了室外热交换器8的各传热管15的二相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室外吸热并蒸发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

在空调装置30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由压缩机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沿着四通阀2的虚线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8。由于制冷剂是单相的气体,因此,由气体集管9大致均等地分配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传热管。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借助送风机12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室外散热,从而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5由膨胀阀4减压成二相制冷剂,并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在此,流量控制机构11关闭以使制冷剂不从第一气液分离器5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在室内热交换器3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室内吸热并蒸发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回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

以上,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构成的空调装置300中,将由第一气液分离器5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向分流器6供给。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可以调节在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速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中,分流器6向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供给与连接有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分割区域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300可以与风速分布相匹配地调节在液体集管部分内由气体制冷剂向上方提起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可以向分割区域内供给按照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因此,可以充分地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将液体集管部分7a、7b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的形状不同。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使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8中,随着靠近送风机12,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风量)也变大。对于这样的室外热交换器8而言,上部的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比下部的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大。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8在下部的分割区域中风速分布恒定。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在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D7a形成为比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D7b小。通过减小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可以加快在液体集管部分7a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速度。液体集管部分7a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流速越快,液体集管部分7a内的液体制冷剂越伴随着气体制冷剂向上方被提起。因此,即便在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向该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供给按照该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风量分布)的制冷剂。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液体集管部分7a、7b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为相同高度(Ha=H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与Ha=Hb时相比,在Ha<Hb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8的全部容积中的、与在远离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容积部分变大。另一方面,与在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容积部分变小。在该情况下,在配置于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a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G7a,比在液体集管部分7b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G7b少。例如,与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高度成比例而成为Ha:Hb=G7a:G7b。该情况下的在配置于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a中流动的制冷剂质量通量G7a'例如可以用下式(1)定义。

G7a'=G7a/{(D7a/2)2×π}…(1)

同样地,在配置于远离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b中流动的制冷剂质量通量G7b'例如可以用下式(2)定义。

G7b'=G7b/{(D7b/2)2×π}…(2)

此时,在将式(1)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D7a替换为D7a'的情况下,存在在液体集管部分7a中流动的制冷剂质量通量与在液体集管部分7b中流动的制冷剂质量通量同等的D7a'。即,存在满足G7a'=G7b'的D7a'。该D7a'为D7a'<D7b。即,在确定了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内径以使G7a'=G7b'的情况下,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为D7a',比远离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D7b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2中主张点是:并非仅考虑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内径的大小,也考虑与制冷剂质量通量同等的直径,使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D7a为D7a<D7a'。在Ha>Hb的情况下也相同。

在此,液体集管部分7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液体集管部分。液体集管部分7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液体集管部分。D7a'相当于本发明的D1。另外,D7a相当于本发明的D。

以上,通过如本实施方式2那样将在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与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形成为比在远离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与风速分布的偏差小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小,可以实现进一步按照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分配,可以进一步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实施方式3.

在使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的高度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8中,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上部的分割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风速分布的偏差小的(在图7中为恒定的)下部的分割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液体集管部分7a的高度Ha比液体集管部分7b的高度Hb大即可。即,使Ha>Hb即可。

这样,在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上部的分割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与该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高度Ha也变大,从而可以向该分割区域供给更多的制冷剂,并且可以实现按照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分配。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将液体集管7分割为两个液体集管部分7a、7b。但是,液体集管7的分割数并不限于两个,不言而喻也可以将液体集管7如本实施方式4那样分割为三个以上。另外,本实施方式4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4中,将液体集管7分割为在上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在中间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b、以及在下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c这三个。而且,与风速分布的偏差最大的上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形成为最小,与风速分布的偏差第二大的中央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形成为第二小,与风速分布的偏差最小的(恒定的)下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c的内径形成为最大。

在室外热交换器8在上下方向上的风速分布在靠近送风机12的部位急剧变大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4那样,将液体集管7分割为三部分,按照液体集管部分7c、液体集管部分7b、液体集管部分7a的顺序减小液体集管7的内径,从而可以按照风量分布向风量大的分割区域的部分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中,由于在室外热交换器8的上部的分割区域中风速分布的偏差最大,因此,使在上方配置的(即在最靠近送风机12的位置处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的内径最小。但是,根据室外热交换器8的规格,有时在不是室外热交换器8的上部的位置处风速分布的偏差最大。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下所述构成液体集管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分配分布的图。

例如,如图9所示,室外热交换器8在其一部分追加室外热交换器8a,热交换器的列数增加。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8在追加了室外热交换器8a的部位处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变大,因此,风速分布被平均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室外热交换器8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变小(成为恒定),室外热交换器8的中央的分割区域的风速分布的偏差变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5中,将液体集管7分割为在上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在中间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b、以及在下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c这三个。而且,将与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中央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形成得小,将与风速分布的偏差小的(恒定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7c的内径形成得大。通过使液体集管部分7b的内径比液体集管部分7a、7c的内径小,可以向风量分布恒定的部分供给在室外热交换器8的高度方向上均匀的制冷剂,向风速分布增加的部分按照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来供给制冷剂。因此,可以充分地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另外,在图9中示出热交换器的列数增大了的情况,但除此之外通过减小室外热交换器8的翅片间距、增大室外热交换器8的传热管15的配置密度等,在该部位处风速分布也被平均化。

实施方式6.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相对于热源机(室外机)连接有多个室内机,对应各室内机选择性地进行制冷制热并且在某室内机中进行制冷而在别的室内机中同时进行制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多室型空调装置)具有:所述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至少具有所述压缩机、四通阀、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所述液体集管部分的所述液体集管、所述分流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室外送风机;中继器,所述中继器利用第一连接配管以及第二连接配管与所述室外机连接;以及多个室内机,所述多个室内机至少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相互并列地与所述中继器连接,所述室外机具有:根据制冷、制热、制冷主体以及制热主体的各运转模式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四通阀、所述液体集管以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引导到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第一路径;以及经由所述四通阀而不经由所述液体集管以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地将所述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第二路径,所述中继器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中途连接的第二气液分离器、将所述室内机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以及第二连接配管中的任一方选择性地连接的切换部、将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室内机的每一个分别连接的第二旁通配管、将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和所述第二旁通配管连接的第三旁通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旁通配管并作为所述膨胀阀发挥功能的旁通配管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空调装置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连接,在制热运转模式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作为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发挥功能的第三气液分离器;将所述第三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在制热运转模式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作为所述旁通回路发挥功能的气体侧出口配管以及流量控制机构;以及在制热运转模式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将由所述第三气液分离器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向所述分流器供给的第三路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中,所述室内机具有:在该室内机制热时作为所述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作为所述膨胀阀发挥功能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基于图10,说明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

本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具有:室外机(也称为热源机)101、中继器102、以及多台室内机103(103a、103b、103c)。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将1台中继器、3台室内机与1台室外机连接的情况,但即便是连接了2台以上的室外机、2台以上的中继器、以及2台以上的室内机的情况也相同。

以下,对各装置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室外机101的结构)

室外机101内置有:压缩制冷剂并将其排出的压缩机1、作为对室外机101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的切换阀的四通阀2、气体集管9、室外热交换器8、液体集管7(液体集管部分7a、7b)、分流器6、储液器44、以及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的入口与处于后述的中继器102的内部的第一连接配管21连接。供在第三气液分离器140中被气液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或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流出的液体侧出口配管25,经由单向阀160与四通阀2连接。单向阀160仅允许液体制冷剂从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向四通阀2流通。另外,供在第三气液分离器140中被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出的气体侧出口配管26,经由作为流量控制机构发挥功能的气体侧旁通流路阻挡部150与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连接。这样,第三气液分离器14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构成为朝向压缩机1的吸入侧单向流动。

压缩机1、四通阀2、气体集管9、室外热交换器8、(液体集管部分7a、7b)、分流器6按照该顺序由排出配管31连接。并且,室外热交换器8利用设置有单向阀190的制冷剂配管32,经由比第一连接配管21细的第二连接配管22与中继器102连接。单向阀190具有仅允许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8向第二连接配管22流通的功能。而且,上述液体侧出口配管25和制冷剂配管32由具有单向阀170的短路配管33和具有单向阀180的短路配管34连接。单向阀170以及单向阀180都仅允许制冷剂从液体侧出口配管25向制冷剂配管32流通。由具有上述单向阀160、170、180、190的回路构成室外机侧的流路切换回路35。

储液器44的出口和压缩机1的吸入口由吸入配管36连接,四通阀2和储液器44由制冷剂配管37连接。

在室外机101中也设置有向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空气(室外空气)的送风机12(在图10中未图示,参照图2)。

(中继器102的结构)

如上所述构成的室外机101和中继器102,由粗的配管即第一连接配管21和比第一连接配管21细的配管即第二连接配管22连接。

中继器102具有与第二连接配管22的中途连接的第二气液分离装置(中继器内气液分离装置)50。第二气液分离器50的气相部分别经由电磁阀120a、120b、120c,与相互并列连接的室内机103a、103b、103c的分支配管21a、21b、21c连接。分支配管21a、21b、21c与室内机103a、103b、103c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连接。另外,在分支配管21a、21b、21c上也设置有电磁阀130a、130b、130c。在此,将由电磁阀120a、120b、120c和电磁阀130a、130b、130c构成的回路部称为“切换部104”。

另外,第二气液分离器50的液相部与第二旁通配管23连接,第二旁通配管23分别经由分支配管22a、22b、22c与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在这些分支配管22a、22b、22c上设置有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

另外,设置有从第一连接配管21分支的第三旁通配管24,第三旁通配管24的另一端与第二旁通配管23连接。而且,在第二旁通配管23和第三旁通配管24之间,设置有在流过两旁通配管23、24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60和第二热交换器70。另外,在处于第一热交换器60和第二热交换器70之间的第二旁通配管23上,设置有开闭自如的第三流量控制装置85。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70和第三旁通配管24的另一端连接部(与第二旁通配管23连接的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开闭自如的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旁通配管流量控制装置)。

(室内机103的结构)

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成,制冷剂通过从上述中继器102的第一连接配管21分支的分支配管21a、21b、21c和从第二旁通配管23分支的分支配管22a、22b、22c进行循环。各室内机103a、103b、103c分别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和开闭自如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靠近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而被连接,在制冷时根据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的出口侧过热度进行调节,在制热时根据过冷度进行调节。

对该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执行的各种运转时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的运转动作具有制冷、制热、制冷主体以及制热主体这四种运转模式。

在此,制冷运转模式是运转的室内机全部是制冷的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是运转的室内机全部是制热的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是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混合且与制热负荷相比制冷负荷大的运转模式。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是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混合且与制冷负荷相比制热负荷大的运转模式。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室外热交换器8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起作用。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是如下的运转模式:室外热交换器8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并作为蒸发器起作用。以后,说明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制热运转模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此,说明室内机103a、103b、103c全部欲进行制热的情况。

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将四通阀2切换成,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液体集管7而通过第二连接配管22向由电磁阀120a、120b、120c和电磁阀130a、130b、130c构成的切换部104流入。另外,在切换部104中,设置于分支配管21a、21b、21c的电磁阀130a、130b、13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在从第二连接配管22与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的配管上设置的电磁阀120a、120b、12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另外,在图11中,实线所示的配管以及设备表示制冷剂循环的路径,制冷剂不在虚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四通阀2通过短路配管34、单向阀180,经由第二连接配管22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50流入到切换部104。流入到了切换部10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切换部104分支并通过电磁阀120a、120b、120c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接着,制冷剂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在由分支配管22a、22b、22c构成的第二分支部105中汇合,进而流入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接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节流而膨胀并减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

从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三旁通配管24、第一连接配管21,流入到室外机101内的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出口配管26、气体侧旁通流路阻挡部150,向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流入。另外,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且干燥度被控制了的二相制冷剂,从液体侧出口配管25经过短路配管33、单向阀170后流入到分流器6。流入到了分流器6的二相制冷剂向被分割为两个的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供给。接着,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a的二相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上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另外,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b的二相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下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流入到了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在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从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集管9通过四通阀2,在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与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汇合,流入到压缩机1而被压缩。以后,制冷剂在与上述相同的路径中循环。

(制冷运转模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此,说明室内机103a、103b、103c全部欲进行制冷的情况。

在进行制冷的情况下,将四通阀2切换成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8流入。另外,在切换部104中,与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的电磁阀130a、130b、13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电磁阀120a、120b、12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另外,在图12中,实线所示的配管以及设备表示制冷剂循环的路径,制冷剂不在虚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8。此时,制冷剂在对室外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单向阀190通过第二连接配管22、第二气液分离器50以及第二旁通配管23、第三流量控制装置85,在第一热交换器60和第二热交换器70中与在第三旁通配管2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在第一热交换器6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70中被冷却了的液体制冷剂,一边使一部分制冷剂旁通到第三旁通配管24,一边流入到由分支配管22a、22b、22c构成的第二分支部105。流入到了第二分支部105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二分支部105被分支而流入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接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节流而膨胀并减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

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接着,制冷剂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130a、130b、130c,与第三旁通配管24的由第一热交换器6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70加热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汇合并流入到第一连接配管21。此时,在本制冷剂回路中,由于第二气液分离器50的入口的制冷剂流动成为单向,因此,通过了第一连接配管21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为气体侧出口配管26和液体侧出口配管25这两条路径而流出。流到了气体侧出口配管26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旁通流路阻挡部150向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流入。流到了液体侧出口配管25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60并经由四通阀2向储液器44流入。

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出的气体制冷剂,在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汇合,流入到压缩机1而被压缩。此时,通过第一连接配管21而流入的气体制冷剂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由此,从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起直至储液器44为止的路径中的流路截面积增大,可以降低该路径中的压力损失。因此,压缩机吸入温度较高地被维持,压缩机1的性能提高。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此,说明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室内机103a、103b进行制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四通阀2切换成,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配管22向由电磁阀120a、120b、120c和电磁阀130a、130b、130c构成的切换部104流入。另外,在切换部104中,与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的电磁阀130a、130b、12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电磁阀120a、120b、13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另外,在图13中,实线所示的配管以及设备表示制冷剂循环的路径,制冷剂不在虚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四通阀2通过短路配管34、单向阀180并经由第二连接配管22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50流入到切换部104。流入到了切换部104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切换部104分支,通过电磁阀120a、120b流入到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接着,制冷剂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在由分支配管22a、22b、22c构成的第二分支部105中汇合。在第二分支部105中汇合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到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103c连接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c。接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c节流而膨胀并减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c。接着,制冷剂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00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电磁阀130c流入到第一连接配管21。

另一方面,从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流入到了第二分支部105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的剩余部分,流入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接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从第二流量控制装置9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三旁通配管24流入到第一连接配管21,与从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c流入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汇合。

在第一连接配管21中汇合后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机101内的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出口配管26、气体侧旁通流路阻挡部150流入到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且干燥度被控制了的二相制冷剂,从液体侧出口配管25经过短路配管33、单向阀170后流入到分流器6。流入到了分流器6的二相制冷剂向被分割为两个的液体集管部分7a和液体集管部分7b供给。接着,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a的二相的液体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a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上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另外,供给到了液体集管部分7b的二相制冷剂,被分配到与该液体集管部分7b连接的各传热管15(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下部的分割区域配置的各传热管15)。流入到了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冷却室外空气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在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与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汇合,流入到压缩机1而被压缩。此时,通过利用第三气液分离器140使一部分气体制冷剂旁通,从而可以降低室外热交换器8的压力损失。

另外,也可以设为不设置储液器44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气体侧出口配管2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中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此,说明室内机103b、103c进行制冷、室内机103a进行制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四通阀2切换成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8流入。另外,在切换部104中,与室内机103a、103b、103c连接的电磁阀120a、130b、13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电磁阀130a、120b、12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另外,在图14中,实线所示的配管以及设备表示制冷剂循环的路径,制冷剂不在虚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8。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8中,制热所需的热量残留,制冷剂在对室外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

从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单向阀190通过第二连接配管22流入到第二气液分离器50。接着,在第二气液分离器50中,被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

由第二气液分离器50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电磁阀120a流入到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接着,制冷剂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另一方面,由第二气液分离器50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60,与在第三旁通配管24中流动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从进行制热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流出的制冷剂和从第一热交换器60流出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和第三流量控制装置85、第二热交换器70而汇合。

汇合后的液体制冷剂一边使一部分制冷剂旁通到第三旁通配管24,一边被由分支配管22a、22b、22c构成的第二分支部105分支,并流入到进行制冷的室内机103b、103c的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b、110c。接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b、110c节流而膨胀并减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该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b、110c中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在焓恒定的状态下进行。

从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b、11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进行制冷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b、1000c。接着,制冷剂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1000b、1000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130b、130c而汇合并在第一连接配管21中流通。接着,在第一连接配管21中汇合地流通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第三旁通配管24的由第一热交换器6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70加热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一步汇合并流入到第一连接配管21。

通过了第一连接配管21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外机101内的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为气体侧出口配管26和液体侧出口配管25这两条路径而流出。流到了气体侧出口配管26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旁通流路阻挡部150向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流入。流到了液体侧出口配管25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60,经由四通阀2向储液器44流入。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出的气体制冷剂在储液器44的入口或内部汇合,流入到压缩机1而被压缩。此时,通过第一连接配管21而流入的气体制冷剂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分支,由此,从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起直至储液器44为止的路径中的流路截面积增大,可以降低该路径中的压力损失。因此,压缩机吸入温度较高地被维持,压缩机1的性能提高。

以上,在如本实施方式6那样构成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中,也在制热运转模式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将由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调节了干燥度的二相制冷剂向分流器6供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中,也可以调节在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速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中,分流器6也向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供给与连接有各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分割区域相应的量的二相制冷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6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中,也可以与风速分布相匹配地调节在液体集管部分内由气体制冷剂向上方提起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可以向分割区域内供给按照风速分布的制冷剂,因此,可以充分地提高室外热交换器8的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使用在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液体集管7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在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中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液体集管7。可以得到在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中所示的效果。

另外,设置于第二旁通配管23的第一热交换器60、第二热交换器70以及第三流量控制装置85用于使从第二气液分离器50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大。因此,第一热交换器60、第二热交换器70以及第三流量控制装置85在本发明中并不是必需的结构。

实施方式7.

可以实施本发明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并不限于在实施方式6中所示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7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多室型空调装置)中,所述中继器具有:在所述室内机制热时作为所述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多个中间热交换器、以及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分别连接而作为所述膨胀阀发挥功能的多个第一流量控制装置,所述室内机具有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连接的室内热交换器,构成封闭的第一制冷剂回路,以使制冷剂在所述室外机和所述中继器的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中流动,构成封闭的第二制冷剂回路,以使不同于所述制冷剂的别的制冷剂在所述室内机和所述中继器的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中流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关于各运转模式下的四通阀2和电磁阀120a、120b、120c,130a、130b、130c的状态,在以下记载。

图15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四通阀2的方向,在制冷运转时,中继器102内的电磁阀120a、120b、12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电磁阀130a、130b、13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2被切换为使制冷剂从压缩机1向室内机103流出,中继器102内的电磁阀120a、120b、12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电磁阀130a、130b、13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

在制冷主体运转时,例如在室内机103c为制热运转、室内机103a、103b为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四通阀2被切换为使制冷剂从压缩机1向室外热交换器8流出,中继器102内的电磁阀130a、130b、12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电磁阀120a、120b、13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

在制热主体运转中,例如在室内机103c为制冷运转、室内机103a、103b为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四通阀2被切换为使制冷剂从压缩机1向室内机103流出,中继器102内的电磁阀120a、120b、130c被控制在打开状态,电磁阀130a、130b、120c被控制在关闭状态。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7中,如以下那样构成供各自的制冷剂循环的中继器侧制冷剂回路41(41a、41b、41c)和室内机侧制冷剂回路42(42a、42b、42c),成为使中间热交换器40(40a、40b、40c)介于两条制冷剂回路41、42之间的结构。即,将分支配管22a、22b、22c和分支配管21a、21b、21c连接,以使制冷剂在室外机101和由第一连接配管2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22与室外机101连接的中继器102的中间热交换器40(40a、40b、40c)中循环,从而构成封闭的制冷剂回路41a、41b、41c。而且,在该制冷剂回路41a、41b、41c中分别设置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10a、110b、110c。

另一方面,构成封闭的制冷剂回路42a、42b、42c,以使不同于上述制冷剂的别的制冷剂(例如,水或防冻液)在室内机103a、103b、103c的室内热交换器1000a、1000b、1000c和中继器102的中间热交换器40(40a、40b、40c)中循环。在制冷剂回路42a、42b、42c中设置泵43a、43b、43c,使中间热交换器40a、40b、40c介于上述中继器侧制冷剂回路41a、41b、41c和室内机侧制冷剂回路42a、42b、42c之间,利用中间热交换器40在流过两条制冷剂回路41、4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他功能以及结构与实施方式6相同。

这样,即便在别的制冷剂在中继器侧制冷剂回路41和室内机侧制冷剂回路42中流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6以及实施方式7中,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设置于室外机101。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中继器102中设置第三气液分离器140。另外,以下,说明在实施方式6所示的多室型空调装置10000中变更了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的设置位置的例子。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多室型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该实施方式8中,将第三气液分离器140与第一连接配管21的中途连接,将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设置在中继器102内。这样,通过将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设置在中继器102内,被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在第一连接配管21内流动,因此,可以大幅降低与室外机101和中继器102之间的延长配管相应的压力损失。其他功能以及结构与实施方式6以及实施方式7相同。

实施方式9.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对于在前述室外机100、101中流动的制冷剂而言,在使用不是单一制冷剂(例如,R22等)或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R502、R507A等)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R404A、R407C等)的情况下,被气液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中的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沸点低的制冷剂,借助第三气液分离器140而作为气体制冷剂旁通,被气液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第三气液分离器140的入口和组成比偏向沸点高的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而流出,由此,除降低室外热交换器8内的压力损失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使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性能降低的原因的二相状态下的温度梯度(温度滑移)缓和的效果。其他功能以及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8相同。

实施方式10.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中,未特别提及液体集管部分和室外热交换器8(更详细地说是传热管15)的连接结构的详细情况。通过将液体集管部分和室外热交换器8如以下那样进行连接,从而使大量的制冷剂流到与风速分布的偏差大的室外热交换器8的分割区域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另外,图17中也一并示出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以及向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的制冷剂量(制冷剂分布)。

在本实施方式10中,多个液体集管部分7a、7b的每一个和室外热交换器8的传热管15由多个支管45连接。详细而言,在上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a由支管45a与室外热交换器8的传热管15连接。另外,在下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小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液体集管部分7b由支管45b与室外热交换器8的传热管15连接。而且,在上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a与在下方配置的液体集管部分7b相比,成为与相同大小的区域连接的支管45的条数更多的结构。换言之,若观察与相同大小的区域连接的支管45a、45b的条数,则支管45a的条数比支管45b的条数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在室外热交换器8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与成为该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流出侧的位置连接的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气体集管部分。在图17中,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个气体集管部分9a、9b。另外,气体集管部分9a、9b利用制冷剂出口配管46与四通阀2连接。详细而言,气体集管部分9a利用制冷剂出口配管46a与四通阀2连接。另外,气体集管部分9b利用制冷剂出口配管46b与四通阀2连接。即,制冷剂出口配管46(制冷剂出口配管46a、46b)在室外热交换器8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将气体集管9(气体集管部分9a、9b)和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0中,配置在上方的液体集管部分7a与配置在下方的液体集管部分7b相比,成为与相同区域连接的支管45的条数更多的结构。因此,流入到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的制冷剂的流动阻力变小。因此,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即,如本实施方式10那样,通过将液体集管部分7a、7b和室外热交换器8连接,可以应对风速分布的更大的偏差。

实施方式11.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的结构中,通过将气体集管9如以下那样构成,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1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另外,图18中也一并示出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以及向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的制冷剂量(制冷剂分布)。

在本实施方式11中,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气体集管部分。在图18中,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个气体集管部分9a、9b。而且,在上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气体集管部分9a的内径,比在下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小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气体集管部分9b的内径大。因此,气体集管部分9a内的流动阻力变小,所以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即,通过如本实施方式11那样构成气体集管9,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可以应对风速分布的更大的偏差。

实施方式12.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1的结构中,即便如以下那样构成气体集管9,也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未记载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1中的任一个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图。另外,图19中也一并示出通过室外热交换器8的风速分布、以及向室外热交换器8供给的制冷剂量(制冷剂分布)。

在本实施方式12中,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气体集管部分。在图19中,气体集管9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个气体集管部分9a、9b。而且,在上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气体集管部分9a,与在下方配置的(与风速分布小的分割区域的传热管15连接的)气体集管部分9b相比,连接有条数更多的制冷剂出口配管46。在图19中,两条制冷剂出口配管46a与配置在上方的气体集管部分9a连接,一条制冷剂出口配管46b与配置在下方的气体集管部分9b连接。因此,气体集管部分9a内的流动阻力变小,所以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即,通过如本实施方式12那样构成气体集管9,可以向风速分布大的分割区域供给大量的制冷剂,可以应对风速分布的更大的偏差。

附图标记说明

1 压缩机、2 四通阀、3 室内热交换器、4 膨胀阀、5 第一气液分离器、6 分流器、6a 主体部、6b 连接配管部、7 液体集管、7a~7c 液体集管部分、8 室外热交换器、8a 室外热交换器、9 气体集管、9a、9b 气体集管部分、10 旁通回路、10a 第一旁通配管、11流量控制机构、12 送风机、13 框体、14 节流孔、15 传热管、16 翅片、20 控制装置、21 第一连接配管、21a~21c 分支配管、22 第二连接配管、22a~22c 分支配管、23 第二旁通配管、24 第三旁通配管、25 液体侧出口配管、26 气体侧出口配管、31 排出配管、32 制冷剂配管、33、34 短路配管、35 流路切换回路、36 吸入配管、37 制冷剂配管、40(40a~40c) 中间热交换器、41(41a~41c) 中继器侧制冷剂回路、42(42a~42c) 室内机侧制冷剂回路、43a~43c 泵、44 储液器、45(45a、45b) 支管、46(46a、46b) 制冷剂出口配管、50 第二气液分离器、60 第一热交换器、70 第二热交换器、85 第三流量控制装置、90 第二流量控制装置、100 室外机、101 室外机、102 中继器、103(103a~103c) 室内机、104 切换部、105 第二分支部、110a~110c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120a~120c 电磁阀、130a~130c 电磁阀、140 第三气液分离器、150 气体侧旁通阻挡部、160~190 单向阀、200 室内单元、300 空调装置、1000a~1000c 室内热交换器、10000多室型空调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