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5355发布日期:2018-12-14 21:5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风冷冰箱因其箱体的内胆壁上几乎不会产生结霜而广受欢迎。然而,在风冷冰箱实际运行过程中,并非风冷冰箱的所有位置处都没有凝霜形成,只是产生凝霜的部位从箱体的内胆壁转移到冰箱的蒸发器表面。蒸发器表面结霜会增大流经蒸发器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和蒸发器与空气之间的换热热阻,从而影响风冷冰箱的制冷能力。由此,需要对蒸发器进行定期除霜。

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蒸发器进行除霜。然而,现有技术中来自风冷冰箱的多个储物间室的回风一般都分别独立地吹向蒸发器的部分区域,导致蒸发器上的结霜比较集中,且霜层较厚。这不但会影响到蒸发器的除霜效果,还会导致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的浪费。据业内人士的不完全统计,现有技术中,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一般只有15%~20%被有效地用于对蒸发器除霜,剩余的热量基本上都用来加热蒸发器室内的气流,导致整个风冷冰箱内的温度升高。当蒸发器除霜结束后,再次对储物间室进行制冷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除霜前的温度,额外增加了风冷冰箱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除霜效率高、且耗能低的冷藏冷冻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高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能力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用于存储物品的冷藏室和变温室、用于为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变温室提供冷却气流的冷却室、以及分别用于供来自所述冷藏室的回风和所述变温室的回风流向所述冷却室的冷藏回风道和变温回风道;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对所述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

回风混合通道,与所述冷藏回风道的末端和所述变温回风道的末端相连,以使来自所述冷藏回风道的回风和来自所述变温回风道的回风在所述回风混合通道内混合后再流向所述冷却室;以及

回风导风嘴,设置于所述回风混合通道的末端,且配置成将所述回风混合通道内的混合后的回风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所述蒸发器的下方,以使得流经所述蒸发器的回风量的分布与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

可选地,所述回风导风嘴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以将所述回风导风嘴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三个回风导风通道;且

至少两个所述回风导风板在所述回风导风嘴内部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流经由所述回风导风嘴的横向两端向其中间依次排列的所述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依次递增。

可选地,所述回风导风板的数量为两个;且

两个所述回风导风板布置成使得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回风导风通道之间的一个中部回风导风通道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2~1:1:4之间的任一比值。

可选地,所述回风导风嘴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扩;且

所述回风导风嘴的出风口与开设在所述冷却室后壁的用于供来自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变温室的回风返回至所述冷却室内部的第一回风口相连,且所述第一回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以及所述回风导风嘴的出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均与所述蒸发器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回风混合通道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的厚度沿所述回风混合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回风导风嘴在所述进深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冷藏回风道和所述变温回风道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回风混合通道在任一位置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冷藏回风道和所述变温回风道中任一个的横截面面积、且小于等于所述冷藏回风道和所述变温回风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且在所述冷却室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以促使气流在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却室之间、以及所述变温室和所述冷却室之间循环流动;以及

送风导风嘴,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机之间,且配置成将经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所述风机。

可选地,所述送风导风嘴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缩;且

所述送风导风嘴的邻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与所述蒸发器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送风导风嘴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送风导风板,以将所述送风导风嘴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三个送风导风通道;且

至少两个所述送风导风板在所述送风导风嘴内部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流经由所述送风导风嘴的横向两端向其中间依次排列的所述送风导风通道内的送风量依次递增。

可选地,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用于存储物品、且位于所述变温室下方的冷冻室;且

所述冷却室位于所述冷冻室的后面,并通过所述冷冻室的后盖板与所述冷冻室相隔,所述风道盖板的下方形成有连通所述冷冻室和所述冷却室的第二回风口,以允许所述冷冻室内的回风经所述第二回风口返回至所述冷却室。

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中,来自冷藏室的回风和来自变温室的回风在回风混合通道中混合后通过回风导风嘴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蒸发器的下方,即本发明可同时对来自多个储物间室的回风进行引导,使得流经蒸发器的整体的回风量的分布与加热装置对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从而使得蒸发器上产生的凝霜的分布与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由此,不但能够避免蒸发器上的局部小范围区域内凝霜过厚,从而缩短蒸发器的除霜时间、提高蒸发器的除霜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主要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除霜,从而对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降低了冷藏冷冻装置的能耗。

进一步地,由于冷藏冷冻装置的第一回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以及回风导风嘴的出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均与蒸发器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因此来自冷藏室和变温室的回风可相对均匀地流经蒸发器,从而使得蒸发器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的所有区域均能够与气流发生热交换,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除霜效果和除霜效率均比较高,进一步地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风机和设置于风机和蒸发器之间的送风导风嘴,因此,可将经蒸发器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风机,避免气流在风机和蒸发器之间的局部区域内产生紊流、乱流或混流现象,减小了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了换热后的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同时,本发明通过位于蒸发器下游的送风导风嘴和位于蒸发器上游的回风导风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作用使得回风能够按照设定的风路穿过蒸发器的换热翅片间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气流流经蒸发器时所受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能力和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另一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加热装置对蒸发器加热除霜时的示意性热量分布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结霜分布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流经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回风量分布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回风通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1,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另一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和图2,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其内限定有用于存储物品的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用于为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提供冷却气流的冷却室14、以及分别用于供来自冷藏室11的回风和变温室12的回风流向冷却室14的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蒸发器20,设置于冷却室14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冷却该气流;加热装置30,设置于冷却室14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对蒸发器20进行加热除霜。

具体地,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可上下设置,且变温室12位于冷藏室11的下方。冷藏室11用于为用户提供冷藏功能,其内的温度通常设置为4℃~7℃。变温室12内的温度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或设定而改变,以为用户提供冷藏、冷冻和/或保鲜等功能。蒸发器20具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换热直管21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换热直管21的同向端部的多个U形管22,换热直管21和U形管22内流通有用于与气流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换热直管21上穿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翅片23,气流流经多个换热翅片23之间的换热间隙时与换热翅片23发生热交换,从而改变气流的温度,使其冷却。

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门体,其可枢转地或可推拉地连接到箱体10。具体地,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用于打开和/或关闭冷藏室11的第一门体81以及用于打开和/或关闭变温室12的第二门体82。

特别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回风混合通道40,与冷藏回风道15的末端和变温回风道16的末端相连,以使来自冷藏回风道15的回风和来自变温回风道16的回风在回风混合通道40内混合后再流向冷却室14;以及回风导风嘴50,设置于回风混合通道40的末端,且配置成将回风混合通道40内的混合后的回风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蒸发器20的下方,以使得流经蒸发器20的回风量的分布与加热装置30对蒸发器20进行加热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由于蒸发器20的有效换热区域或主要换热区域为其穿设有换热翅片23的换热直管21所在的区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30在蒸发器20上产生的热量分布、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等均是针对蒸发器20的具有换热翅片23的区域而言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加热装置30的类型、布置方式、参数(例如额定功率)或其他相关设置不同,其对蒸发器20加热除霜时所产生的热量的分布也不同,回风导风嘴50能够引导回风流动的风路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回风导风嘴50的配置基于加热装置30的选型、结构、位置和设定参数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风道或通道的末端意指沿风道或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下游的风道或通道的端部。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藏回风道15的末端即为冷藏回风道15的下端,变温回风道16的末端即为变温回风道16的下端,回风混合通道40的末端即为回风混合通道40的下端。

由此可见,本发明可同时对来自多个储物间室的回风进行引导,使得流经蒸发器20的整体的回风量的分布与加热装置30对蒸发器20进行加热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从而使得蒸发器20上产生的凝霜的分布与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分布一致。由此,不但能够避免蒸发器20上的局部小范围区域内凝霜过厚,从而缩短蒸发器20的除霜时间、提高蒸发器20的除霜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主要用于对蒸发器20进行除霜,从而对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降低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能耗。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内的气流温度和湿度都相对较高,当来自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的回风流经蒸发器20时更容易在蒸发器20上产生凝霜,因此,本发明通过回风导风嘴50对来自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的回风同时进行引导,即简化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风道结构,又能够比较全面和比较彻底地引导湿度较大的回风,从而比较精确地控制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加热装置对蒸发器加热除霜时的示意性热量分布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结霜分布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流经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回风量分布图。本发明的设计人发现,用于对蒸发器20进行除霜的加热装置30通常设置于蒸发器20的下方,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可以为设置于蒸发器20下方的电加热装置,例如电加热丝或电加热管等。此时,加热装置30对蒸发器20加热除霜时的热量分布可参见图3,加热装置30对应蒸发器20所产生的热量分布大致为加热装置30上方的一半圆形区域、或一抛物线和位于该抛物线下方的一水平线所围成的区域(即图3中具有剖面线的区域)。总体来看,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在蒸发器20上的分布大致为从中间向两边依次递减的趋势。因此,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也应该从蒸发器20的中间向其两边依次递减(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参见图4中具有剖面线的区域),为此,流经蒸发器20的回风量的分布也同样应该从蒸发器20的中间向其两边依次递减(参见图5)。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回风通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冷藏冷冻装置1的回风通道可包括冷藏回风道15、变温回风道16、回风混合通道40以及回风导风嘴50。在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回风导风嘴50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以将回风导风嘴5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三个回风导风通道。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在回风导风嘴50内部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流经由回风导风嘴50的横向两端向其中间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依次递增。也就是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依次递减,位于中间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最大,位于两端端部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最小。具体地,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布置成使得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的进口处的横截面面积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回风导风板5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回风导风板51布置成使得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位于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之间的一个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2~1:1:4之间的任一比值。由此,既能够使流经蒸发器20的回风量的分布与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分布大致保持一致,又能够简化回风导风嘴50的结构。也就是说,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可相对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对称设置,且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1:2、1:1:3或1:1:4。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3,由此,可使得流经蒸发器20的回风量分布最接近加热装置30所产生的热量分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导风嘴50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扩。也就是说,回风导风嘴50的横截面面积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因此回风导风嘴50内部的气流流动速度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回风导风嘴50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流向蒸发器20的气流,以增加气流与蒸发器20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回风导风嘴50的出风口53与开设在冷却室14后壁的用于供来自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的回风返回至冷却室14内部的第一回风口141相连,且第一回风口141在横向上的宽度以及回风导风嘴50的出风口53在横向上的宽度均与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由此,来自冷藏室11和变温室12的回风可相对均匀地流经蒸发器20,从而使得蒸发器20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的所有区域均能够与气流发生热交换,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1的蒸发器20的除霜效果和除霜效率均比较高,进一步地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意指蒸发器20的穿设有换热翅片23的换热直管21的宽度,也就是换热翅片23的布置宽度。进一步地,回风导风嘴50的邻近出风口53的区段可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朝前凸出,以尽量减小出风口53与第一回风口141之间的缝隙或实现出风口53与第一回风口141之间的无缝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回风相对均匀地流经蒸发器20”意指在蒸发器20的宽度方向上都有回风经过,即不会存在蒸发器20的某些区域没有回风经过的情况,从而充分地利用了蒸发器20的整个换热区域,扩大了蒸发器20的有效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回风混合通道40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的厚度沿回风混合通道4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回风导风嘴50在进深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的厚度。由此,既能够实现回风混合通道40与冷藏回风道15、变温回风道16以及回风导风嘴50的进风口无缝连接,又能够保证回风在经由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流向回风混合通道40、以及由回风混合通道40流向回风导风嘴50时的流速变化不会太大,从而保证冷藏冷冻装置1的整个回风通路中的回风速度相对均衡。

进一步地,回风混合通道40在任一位置处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中任一个的横截面面积、且小于等于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也就是说,回风混合通道40的最小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冷藏回风道15的横截面面积,同时还大于变温回风道16的横截面面积。回风混合通道40的最大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等于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具体地,冷藏回风道15和变温回风道16可均为宽度和厚度均恒定的导风通道。由此,既能够避免由于回风混合通道40的横截面面积过小而导致回风进入回风混合通道40内的阻力过大,又能够避免由于回风混合通道40的横截面面积过大而导致回风进入回风混合通道40内的速度急速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风机70,设置于冷却室14内、且在冷却室14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蒸发器20的下游,以促使气流在冷藏室11和冷却室14之间、以及变温室12和冷却室14之间循环流动;以及送风导风嘴60,设置于蒸发器20和风机70之间,且配置成将经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风机70。由此,可将经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风机70,避免气流在风机70和蒸发器20之间的局部区域内产生紊流、乱流或混流现象,减小了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了换热后的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同时,本发明通过位于蒸发器20下游的送风导风嘴60和位于蒸发器20上游的回风导风嘴50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作用使得气流能够按照设定的风路穿过蒸发器20的换热翅片23间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气流流经蒸发器20时所受的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制冷能力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导风嘴60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缩。也就是说,送风导风嘴60的横截面面积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缩小,因此送风导风嘴60内部的气流流动速度越来越大。换句话说,送风导风嘴60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蒸发器20换热后流向风机70的气流,以将换热后的气流尽快地送往冷藏室11、变温室12或其他储物间室,从而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送风导风嘴60的邻近蒸发器20的进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与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由此,能够保证经过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几乎全部经过送风导风嘴60的引导流向风机70,避免部分气流流向送风导风嘴60的外部而产生紊流、混流等现象,进一步加快了气流流动的速度,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

由于回风导风嘴50的设置,流经蒸发器20中部区域的气流量相对流经蒸发器20端部区域的气流量较大,因此,为了更加顺畅地引导经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尽可能地减小气流流动阻力,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导风嘴60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送风导风板61,以将送风导风嘴6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三个送风导风通道。至少两个送风导风板61在送风导风嘴60内部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流经由送风导风嘴60的横向两端向其中间依次排列的送风导风通道内的送风量依次递增。也就是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送风导风通道内的送风量依次递减,位于中间的送风导风通道内的送风量最大,位于两端端部的送风导风通道内的送风量最小。具体地,至少两个送风导风板布置成使得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送风导风通道的进口处的横截面面积依次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导风板6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送风导风板61布置成使得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送风导风通道621,6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位于两个端部送风导风通道621,623之间的一个中部送风导风通道6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2~1:1:4之间的任一比值。由此,既能够使刚流出蒸发器20的气流量分布与流经蒸发器20的气流量分布一致,以减小气流阻力、顺畅地引导气流,又能够简化送风导风嘴60的结构。也就是说,两个端部送风导风通道621,623可相对于中部送风导风通道622对称设置,且两个端部送风导风通道621,6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送风导风通道6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1:2、1:1:3或1:1:4。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端部送风导风通道621,6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送风导风通道6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3,由此,使流出蒸发器20的气流量分布最接近流经蒸发器20的气流量分布。

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中,回风导风板51和送风导风板61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以便对回风导风通道和送风导风通道进行精细的划分,从而更加精确地控制气流量的分布或分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送风导风嘴60中的送风导风板61的数量可与回风导风嘴50中的回风导风板51的数量保持一致。送风导风板61将送风导风嘴60分成的多个送风导风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与回风导风板51将回风导风嘴50分成的多个回风导风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内还限定有用于存储物品、且位于变温室12下方的冷冻室13。冷藏冷冻装置1还可包括用于打开和/或关闭冷冻室13的第三门体83。冷冻室13用于为用户提供速冻、冷冻等功能,冷冻室13内的温度通常设置为-24℃~-4℃。冷却室14位于冷冻室13的后面,并通过冷冻室13的后盖板131与冷冻室13相隔。后盖板131的下方形成有连通冷冻室13和冷却室14的第二回风口142,以允许冷冻室13内的回风经第二回风口142返回至冷却室14。也就是说,后盖板131的下端可相距位于其下方的内胆底壁一定的距离,从而在后盖板131的下端和内胆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回风口14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由于冷冻室13内的湿度较小,也就是说,来自冷冻室13的回风中所含的水分较少,因此,来自冷冻室13的回风在蒸发器20上的结霜量相当少。由此可见,来自冷冻室13的回风几乎不会对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产生影响。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但不限于冰箱、冰柜、吧台、冷藏箱等,还包括其他能够提供冷藏、变温、保鲜等功能的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前”、“后”、“横”、“竖”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