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器具及其隔热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3008发布日期:2018-10-02 18:0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器具及其隔热门。



背景技术:

传统冰箱的门一般通过发泡形成,用户不能从外面看到制冷器具内部。采用隔热玻璃模组的制冷器具则提供了用户不必开门即可观察制冷空间内部的可能性。然而,如果具有隔热玻璃模组的制冷器具门的隔热效果不理想则容易在门上出现凝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制冷器具的隔热门,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冷器具的隔热门,包括隔热玻璃模组,以及沿周向环绕所述隔热玻璃模组边缘的门框,所述门框包括多个沿着所述周向分布的隔热空腔;至少一对在周向上相邻的隔热空腔之间相互隔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门框中至少一对在周向上相邻的隔热空腔之间相互隔离,以阻碍门框内的空气沿周向的流动,从而减少冷气的泄露,提高隔热门的隔热效果。

应当理解,隔热玻璃模组包括至少两层间隔设置的玻璃板且在相邻玻璃板之间形成隔热空间。隔热玻璃模组可以包括真空隔热模组和/或中空隔热玻璃模组。

可选的,所述门框具有多个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隔热玻璃模组的各个边缘的边框条,每个边框条内设有至少一个沿所在边缘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所述隔热空腔。

可选的,相邻所述边框条中的所述隔热空腔在所在相邻边框条的连接拐角处隔离。由此,用于隔离相邻隔热空腔的隔离件可以设置于边框条的之外的部件中,从而简化边框条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框还包括用于连接相邻所述边框条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一对分别插入相邻所述边框条的所述隔热空腔内的连接部;相邻所述边框条之间的隔热空腔通过所述连接件隔断。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与所在边框条的隔热空腔过盈配合,以防止连接件在隔热空腔内发生晃动。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内设有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至少一个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空腔内设有隔离件、以在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将所在隔热空腔分为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注塑件,因此能够较容易地形成隔离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插入所述边框条内的隔离件,沿所述边框条的长度方向,所述边框条内的隔热空腔由所述隔离件隔离为至少两个。

其中,边框条内的隔离件可以是形成于隔热空腔内的壁,或者为填充于所述隔热空腔内的填充物。

可选的,所述边框条包括:位于所述隔热玻璃模组的外侧的侧框部,以及位于所述隔热玻璃模组的后方的后框部。

可选的,所述侧框部、后框部分别设有所述隔热空腔,沿门的前后方向,所述侧框部的隔热空腔的厚度大于所述后框部的隔热空腔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隔热玻璃模组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玻璃层或者塑料层。

可选的,所述隔热玻璃模组包括抽成真空的隔热层和/或填充有惰性气体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多层结构的相邻两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多层结构中,至少一对相邻两层之间在边缘设有密封部,以将相邻两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为密封的隔热层。

可选的,所述后框部的后方设有门密封条,所述门密封条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内侧。由此将门密封条与密封部在门的前后方向错开,由此可以防止冷气直接沿前后方向经由门密封条、密封部泄露,改善门主体在前侧表面发生凝露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后框部在所述密封部的内侧还设有独立封闭的隔热腔。隔热腔用于在密封部和制冷器具的制冷空间之间阻隔冷气,防止冷气从门密封条处泄露。

其中,所述隔热腔可以位于所述门密封条的内侧、以在门密封条和制冷空间之间阻隔冷气,或者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门密封条和所述隔热玻璃模组之间、以在制冷空间和隔热玻璃模组之间阻隔冷气。

可选的,各个所述密封部沿门的前后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隔热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门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门的局部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门中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门中连接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器具r及其隔热门d,例如冰箱,但不限于冰箱,可以是任一种具有隔热门的制冷电器。

如图2至图4所示,隔热门d包括门主体10以及围绕门主体10的边框20。结合图3所示,门主体10包括隔热玻璃模组11,门框20沿周向环绕隔热玻璃模组10的边缘。门框20呈环绕门主体10的环形,隔热玻璃模组11则设于门框20所形成的环形区域内。

门框20包括多个沿着周向分布的隔热空腔,且至少一对在周向上相邻的隔热空腔之间相互隔离,即在周向上不连通。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门框20中至少一对在周向上相邻的隔热空腔之间相互隔离,以阻碍门框20内的空气沿周向的流动,从而减少冷气的泄露,提高隔热门的隔热效果。

如图3并结合图5、图6所示,门框20多个包括分别位于隔热玻璃模组11的各个边缘的边框条20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边框条201的连接件202,连接件202包括一对分别插入相邻边框条201内的连接部p。

其中,隔热空腔可以位于边框条201内,也可以位于连接件202内。本实施例中,边框条201以及连接件202内均设有隔热空腔。

如图4,每个边框条201内设有沿所在边缘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隔热空腔,定位为第一隔热空腔v1。

连接件202具有分别插入对应边框条201内的第一端a、第二端b,连接件202内设有从第一端a向第二端b延伸的至少一个隔热空腔,定义为第二隔热空腔v2。如图5,第二隔热空腔v2具有两个,分别沿平行于隔热玻璃模组11的方向分布。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如无特殊说明,“前后方向”指的是门的前后方向即门的厚度方向。“前方”为指向门的正面的方向,“后方”为指向门的背面的方向。“内侧”指的是在门主体所在平面中靠近门主体的中心的一侧,即远离门的边缘的一侧。

其中,为了实现门框20内的隔热空腔沿周向的隔离,可以设置将边框条201内的第一隔热空腔v1进行分隔、以构成沿周向的隔离的若干个,此时,可以通过插入边框条201内的隔离件来实现对第一隔热空腔v1的分隔,隔离件可以是填充物或者形成于边框条201内的壁。或者,也可以将连接件202内的各个第二隔热空腔v2分别进行分隔、以将各个第二隔热空腔v2分为沿周向隔离的若干个腔室。

本实施例中,相邻边框条201之间的隔热空腔通过连接件202隔断。具体地,连接件202通过连接部p插入对应的边框条201的第一隔热空腔v1中。如图6所示,每个第二隔热空腔v2中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壁202c,以将对应的第二隔热空腔v2隔离成两个或者多个。由此,对于连接件202来说,其内部的隔热空腔从第一端a到第二端b不相通。

当连接件202插入边框条201的第一隔热空腔v1中时,连接件202的外壁与第一隔热空腔v1的腔壁之间没有空隙,或者两者之间的空隙被填满。例如,两者的形状相互匹配且过盈配合。由此,沿周向相邻的边框条201的第一隔热空腔v1之间不连通,彼此之间无法发生空气交换。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边框条201一般为挤出件,其横截面形状不容易改变。而连接件202一般为注塑件,在各个位置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成型难度低。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02也可以设置为实心件,或者可以将连接件202的第一端a和/或第二端b封闭,以将相邻边框条中的第一隔热空腔在连接拐角处隔离。

继续参照图4,门框20可以分为侧框部21和后框部22,其中侧框部21位于隔热玻璃模组11的外周面外,后框部22则沿门的前后方向x位于隔热玻璃模组11的后方。第一隔热空腔v1同时位于侧框部21、后框部22中。沿前后方向x,第一隔热空腔v1在侧框部21中部分的厚度与侧框部21的厚度相适应,在后框部22中部分的厚度则与后框部22的厚度相适应。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侧框部21在后方的表面与后框部22在后方的表面基本平行,因此,沿门的前后方向x,第一隔热空腔v1在侧框部21中部分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大于在后框部22中部分的厚度。

隔热玻璃模组11可以为多层结构,例如包括两层或多层玻璃板。而在门主体10中,除了隔热玻璃模组11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与隔热玻璃模组11层叠设置的层结构,例如,门主体10中还设有位于隔热玻璃模组11前方的前保护板12(如图4),或者还可以包括位于隔热玻璃模组11的后方的后保护层(图中未示出)。在多层结构的门主体10中,至少一对相邻且具有间隔的两层结构之间在边缘分别设有密封部(如图4中标记s1、s2所示)以用于在相邻两个层结构之间形成隔热层。各个隔热层可以抽成真空或者由惰性气体填充。优选地,各个密封部s1、s2沿前后方向x的投影相互重叠。

后框部22还设有位于密封部s1、s2的内侧的门密封条30。由此门密封条30位于各个密封部s1、s2的内侧,将门密封条30与密封部s1、s2在门的前后方向x错开,由此可以防止冷气直接沿前后方向x经由门密封条30、密封部泄露,改善门主体在前侧表面发生凝露的问题。

后框部22在密封部s1、s2的内侧还设有独立封闭的隔热腔v3。隔热腔v3用于在密封部s1、s2和制冷器具的制冷空间之间阻隔冷气,防止冷气从门密封条30处泄露。

其中,隔热腔v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任意一个隔热腔v3均可以沿前后方向x位于门密封条30和隔热玻璃模组11之间,或者位于门密封条30的内侧,以在门密封条30和制冷空间之间阻隔冷气。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