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08342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车辆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凝器,其包括两根第一集流管,连通于第一集流管之间第一扁管组,连通于第一集流管上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具有进气管的第一集流管上的储液干燥泵,还包括被设置在靠近第一集流管的顶部位置,并与设置在第二扁管组两端的第二集流管连通设置的第二扁管组,以及设置于两个第一集流管内,以将第一扁管组沿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上扁管组和下扁管组的隔离板;于第二集流管上连通有出液口,进气管设置于上扁管组所在区域的第一集流管上,下扁管组与第二集流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在冷凝器上部设置过冷段,可保证过冷段的迎风面积,以保证冷凝器冷凝效果,也便于汽车中网的造型设计,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专利说明】
车辆冷凝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冷凝器。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空调冷凝器一般布置在汽车前端模块中,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进入前端模块并流经冷凝器,冷凝器中制冷剂的热量从冷凝器翅片散出,以实现冷凝器的散热,并使气态制冷剂液化。现有冷凝器在使用时受迎风面面积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位于冷凝器底部的过冷段,其在实际情况中常会因汽车中网造型的制约,而迎风面面积较小以致散热不足,从而会导致冷凝器换热能力不足,而使空调系统的使用品质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冷凝器,以可保证冷凝器过冷段的迎风面面积,而使冷凝器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种车辆冷凝器,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连通于所述两根第一集流管之间第一扁管组,连通于两根第一集流管之一上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具有所述进气管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储液干燥罐,还包括:
[0006]第二扁管组,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顶部位置,并与设置在第二扁管组两端的第二集流管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一上,连通有出液口 ;
[0007]隔离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以将所述第一扁管组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上扁管组和下扁管组,所述进气管设置于所述上扁管组所在区域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上,所述下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一连通;
[0008]气态制冷剂由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内,因所述隔离板对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分隔,经所述上扁管组后,通过所述储液干燥罐顺次流经所述下扁管组、第二集流管以及第二扁管组后,由所述出液口流出以形成热交换路径。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扁管组因所述隔离板的分隔而分为沿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布置的串联相通的两组。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气管相邻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气管集成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固连的固定板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平行设置。
[0013]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分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后,而与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将所述第一扁管组和所述第二扁管组隔尚安装的分隔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方向设置,以形成对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下分隔。
[0016]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包括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径向设置的第一分隔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垂直固连的第二分隔板。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半径。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0019](I)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冷凝器,使第二扁管组靠近于第一集流管的顶部位置设置,且气态制冷剂最终流经第二扁管组后由出液口流出,此即在冷凝器的上部设置了过冷段,从而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冷凝器下方空间限制不便于大体量过冷段布置,以及因汽车中网造型使得冷凝器下部迎风面积较小,而导致过冷段散热不足的麻烦;另一方面在冷凝器上部布置过冷段也可因冷凝器上部的前方零部件阻挡较少,而可保证过冷段的迎风面积,以保证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同时其也可便于汽车中网的造型设计,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O
[0020](2)出液口和进气管相邻设置可便于两者的布置。
[0021](3)第二集流管和第一集流管平行布置可使冷凝器结构紧凑,而便于在车辆上的装配。第二集流管分置于第一集流管的外侧,可使得两集流管与空气充分接触,而提高散热效果。
[0022](4)第二扁管组的两端贯穿于第一集流管后与第二集流管连通,可使第二扁管组与第一扁管组之间结构更为紧凑,以减小冷凝器的结构尺寸。
[0023](5)分隔板沿第一集流管横截面方向设置,可使第二扁管组所形成的过冷段单独布置于冷凝器的上方,而可使过冷段具有较好的散热冷却效果。
[0024](6)分隔板由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构成,使第二扁管组与第一扁管组并排布置于冷凝器的上方,可在冷凝器换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过冷段,从而可使冷凝器结构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3为图1中B-B线的剖视图的;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6为图4中D-D线的剖视图;
[00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冷凝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图7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上固定梁,2-下固定梁,3-第一集流管,4-第二集流管,5-储液干燥罐,6_固定板,7-进气管,8-出液口,9-固定支架,10-隔离板,11-上扁管组扁管,12-下扁管组扁管,13-第二扁管组扁管,14-翅片,15-分隔板,151-第一分隔板,152-第二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8]实施例一
[003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冷凝器,由图1至图3中所示,其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第一集流管3,在两根第一集流管3之间设置有第一扁管组,第一扁管组由多个并排布置于两根第一集流管3之间的扁管构成,在其中一根第一集流管3上设置有进气管7,在设置有进气管7的第一集流管3上还设置有储液干燥罐5,而在两根第一集流管3上靠近于其顶部的位置也设置有第二扁管组,并且在第二扁管组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二集流管4,在其中一根第二集流管4上则设置有出液口 8。
[0040]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集流管3内设置有隔离板10,设置于两根第一集流管3之间的第一扁管组也因隔离板10的分隔,而分为沿第一集流管3的长度方向布置的上扁管组及下扁管组,前述的构成第一扁管组的扁管也因此而分为构成上扁管组的上扁管组扁管11,以及构成下扁管组的下扁管组扁管12。本实施例中因上扁管组与下扁管组的设置,使得在第一扁管组内形成“之”字形的流通路径,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上扁管组也因第一集流管3中隔离板10的设置而分为由第一集流管3串联相通的两组,以可延长流通路径的长度。当然,除了进一步分为两组,也可使上扁管组仅为一组,或也可设计为三组、四组等其它数量。
[0041]本实施例中进气管7即连通于上扁管组所在区域的第一集流管3上,储液干燥罐5的进、出口连通于第一集流管3上时,也因隔离板10的分隔而分别与上扁管组及下扁管组相连通,从而经由储液干燥罐5形成上扁管组和下扁管组之间的连通通道,以使上扁管组和下扁管组串联相通。本实施例中相对于与储液干燥罐5相连通的一端,下扁管组的另一端则与前述的第二集流管4的一端相连通,与下扁管组相连通的第二集流管4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扁管组的一端,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则连通于另一根第二集流管4上,前述的出液口 8也即连通设于该第二集流管4上。
[0042]本实施例中第二扁管组由多个并排布置的第二扁管组扁管13构成,且第二扁管组扁管13的两端也为贯穿于两根第一集流管3中,然后再分别与两根第二集流管4相连通。为隔离第二扁管组和第一扁管组,在第一集流管3中于第二扁管组扁管13和上扁管组扁管1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5,且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5为沿第一集流管3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由此使得第二扁管组为单独置于两根第一集流管3的上部。
[0043]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扁管组及第二扁管组中相邻的扁管之间均填装有翅片14,翅片14通过钎料钎焊在扁管上,以保证翅片14与扁管之间的热传递性,而各扁管与第一集流管3或第二集流管4之间的缝隙也可通过钎焊密封。在两根第一集流管3的顶部及底部还分别设置有上固定梁I和下固定梁2,在两根第一集流管3以及储液干燥罐5上也固连有固定支架9。上固定梁1、下固定梁2及各固定支架9可用于冷凝器于车辆上的安装。
[0044]本实施例中为使得冷凝器的结构较为紧凑,两根第二集流管4也与第一集流管3平行布置,且为使得第二集流管4和第一集流管3可充分与空气接触,以保证散热效果,两根第二集流管4也分别布置于两侧的第一集流管3的外侧。此外,为便于进气管7及出液口8的布置,本实施例中也使得进气管7和出液口 8相邻布置,且在第一集流管3上靠近于进气管7及出液口 8的位置也固连有固定板6,进气管7和出液口 8的端口及固定设置在固定板6上。
[0045]本实施例的车辆冷凝器在工作时,气态制冷剂由进气管7进入上扁管组内,流经上扁管组中的上扁管组扁管11以由扁管及翅片14散热后,成为气液混合体,然后制冷剂进入储液干燥罐5内以将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过滤,出储液干燥罐5后,制冷剂再经下扁管组及一侧的第二集流管4进入第二扁管组中,并由第二扁管组散热后进入另一侧的第二集流管4,以最终由出液口 8排出,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热交换路径。在整个热交换路径中,下扁管组及第二扁管组内形成了冷凝器的过冷段。
[0046]本实施例的车辆冷凝器通过在冷凝器的上部设置过冷段,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冷凝器下方空间限制不便于大体量过冷段布置,以及因汽车中网造型使得冷凝器下部迎风面积较小,而导致过冷段散热不足的麻烦;另一方面在冷凝器上部布置过冷段也可因冷凝器上部的前方零部件阻挡较少,而可保证过冷段的迎风面积,以保证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同时其也可便于汽车中网的造型设计,而可使该冷凝器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0047]实施例二
[004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冷凝器,由图4至图8中所示,其具有和实施例一种的车辆冷凝器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集流管3中的用以分隔第二扁管组与第一扁管组的分隔板15由沿第一集流管3径向布置的第一分隔板151,以及与第一分隔板151垂直固连的第二分隔板152构成,且第一分隔板151的长度也小于第一集流管3的半径。通过分隔板15的如上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扁管组为与第一扁管组并排布置在冷凝器的上方,由此可在冷凝器换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于冷凝器上部增加过冷段,可使冷凝器结构更为紧凑。
[0049]本实施例的车辆冷凝器在工作时,气态制冷剂由进气管7进入上扁管组内,流经上扁管组中的上扁管组扁管11以由扁管及翅片14散热后,成为气液混合体,然后制冷剂进入储液干燥罐5内以将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过滤,出储液干燥罐5后,制冷剂再经下扁管组及一侧的第二集流管4进入第二扁管组中,并由第二扁管组散热后进入另一侧的第二集流管4,以最终由出液口8排出,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热交换路径。在整个热交换路径中,下扁管组及第二扁管组内形成了冷凝器的过冷段。
[0050]本实施例的车辆冷凝器通过在冷凝器的上部设置过冷段,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冷凝器下方空间限制不便于大体量过冷段布置,以及因汽车中网造型使得冷凝器下部迎风面积较小,而导致过冷段散热不足的麻烦;另一方面在冷凝器上部布置过冷段也可因冷凝器上部的前方零部件阻挡较少,而可保证过冷段的迎风面积,以保证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同时其也可便于汽车中网的造型设计,而可使该冷凝器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冷凝器,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3),连通于所述两根第一集流管(3)之间第一扁管组,连通于两根第一集流管(3)之一上的进气管(7),以及设置于具有所述进气管(7)的所述第一集流管(3)上的储液干燥罐(5),其特征在于: 第二扁管组,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顶部位置,并与设置在第二扁管组两端的第二集流管(4)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4)之一上,连通有出液口(8); 隔离板(10),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3)内,以将所述第一扁管组沿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上扁管组和下扁管组,所述进气管(7)设置于所述上扁管组所在区域的所述第一集流管(3)上,所述下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管(4)之一连通; 气态制冷剂由所述进气管(7)进入所述第一集流管(3)内,因所述隔离板(10)对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分隔,经所述上扁管组后,通过所述储液干燥罐(5)顺次流经所述下扁管组、第二集流管(4)以及第二扁管组后,由所述出液口(8)流出以形成热交换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扁管组因所述隔离板(10)的分隔而分为沿所述第一集流管(3)长度方向布置的串联相通的两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8)与所述进气管(7)相邻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8)和所述进气管(7)集成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3)固连的固定板(6)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4)与所述第一集流管(3)平行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4)分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3)后,而与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4)连通;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3)内设有将所述第一扁管组和所述第二扁管组隔离安装的分隔板(1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沿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横截面方向设置,以形成对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上下分隔。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包括沿所述第一集流管(3)径向设置的第一分隔板(151),以及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51)垂直固连的第二分隔板(152)。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5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3)的半径。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5690754SQ201620516725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5月31日 公开号201620516725.0, CN 201620516725, CN 205690754 U, CN 205690754U, CN-U-205690754, CN201620516725, CN201620516725.0, CN205690754 U, CN205690754U
【发明人】张骁诚, 徐建波, 丁国峰, 刘晓革, 许岩, 黄文豪, 陈睿, 李弘舟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