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蓄冷热交换的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6983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蓄冷热交换的送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冰蓄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蓄冷热交换的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年发电量已达4.94万亿千瓦时,跃居世界第一。但缺电现象仍然存在,其特点是:电网负荷低,供电系统峰谷差较大(25%~35%)。事实上国家是推出了峰谷电使用的鼓励政策,主要是从用电价格上进行鼓励,如浙江省杭州市根据现行的《浙江省电网销售电价表》,居民生活用电峰谷电价为:月用电量50千瓦时及以下部分:高峰电价0.568元/千瓦时,低谷电价0.288元/千瓦时。月用电量51-200千瓦时部分:高峰电价0.598元/千瓦时,低谷电价0.318元/千瓦时。月用电量201千瓦时及以上部分:高峰电价0.668元/千瓦时,低谷电价0.388元/千瓦时。也就是说谷电的价格基本是峰电价格的一半。

因此实现谷电时蓄冷,峰电时释冷,能够有效削峰填谷,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冰蓄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一般采用管路沉浸在蓄冷冷源的冰水混合物中,管路中流动的是乙二醇介质,通过传导交换热量,乙二醇将蓄冷冷源内的冷量带走,并再由盘管蒸发器,将乙二醇所带的热量传输给周围(如物品或者空气),从而实现冷热量的循环与交换。有专利及文献报导,采用热管技术,将热管伸入冰水混合物中,通过固体传热的方式实现冷热量的传递与交换。但这种固体传热自然对流的方式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比较低,为了实现冷量的传递,需要较大的蒸发面积。而这个蒸发面积与实物储藏所构成的体积有关,有时由于体积固定,面积就会受到限制而无法产生需要的制冷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热管技术,并采用强制对流循环的方式,将蓄冷冷源冷量进行传递与释放,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蓄冷热交换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冷冷源、热管蒸发器和风机;

所述的蓄冷冷源通过制冷方式将水变成冰将电能转化成冷量储存;

所述的热管蒸发器包括插入蓄冷冷源内并用于传送冷量的热管,以及固定在热管的散热翅片;

所述的风机用于形成强制对流,将吸入的空气与热管蒸发器上的热管与散热翅片发生热量交换,形成输出冷风。

作为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上开设与热管穿透配合的通孔,通孔的边沿设有环形的翻边,增加与热管的热交换面积,提升传热效率。

作为优选的,设置与所述风机对应的进气窗口,该进气窗口内设置有绝热格栅,风机启动,绝热格栅打开进风,在风机关闭后,绝热格栅包括内部环境的密封和隔热。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绝热格栅包括格栅框架以及转接在格栅框架的若干格栅,各个格栅的两端中部连接有插入格栅框架内的转轴;每个格栅包括中空的格栅外壳,填充在格栅外壳内的隔热材料,以及封闭所述格栅外壳两端的格栅端盖。

在送风需要时,翻动格栅实现送风的同时,又能在不需要送风时,关闭内部填充隔热材料的格栅,形成良好的保温功能。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格栅结构具有打开和关闭两种工作状态,在格栅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相邻两格栅的边沿具有一贴合处,其中一块格栅上设有柔性密封条,另一块格栅具有与所述柔性密封条配合的凹槽,保持内部需要送风空间的密封,避免热量损耗。

作为优选的,所述格栅外壳上设置有嵌装所述柔性密封条的装配槽,以便更好的固定住柔性密封条,避免其脱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热管技术,并采用强制对流循环的方式,将蓄冷冷源冷量进行传递与释放;并能保持释放环境空间的保温和密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送风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格栅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送风系统,包括蓄冷冷源11、热管蒸发器12和风机13。

蓄冷冷源11通过制冷方式将水变成冰将电能转化成冷量储存。蓄冷冷源的构成可以是通过压缩式制冷、半导体制冷、吸收式制冷等制冷方式,将电能进行转化为冷量。通过热交换,由蓄冷用的物质(如水或者其他固体)对冷量进行吸收,转变为其的显热或者潜热存储起来,构成蓄冷冷源。蓄冷冷源需要有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放置将存储的冷量与外界环境发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损失。

热管蒸发器12由热管14及与之紧密配合的翅片15组成,热管将蓄冷冷源的冷量采用固体传热方式进行冷量的传递,并由与之紧密相连的翅片进行固体传热,形成整个热管蒸发器均匀的温度场。

热管蒸发器中各个热管之间内部不存在用于传递冷量的循环介质,只是由热管来传热。热管蒸发器的热管一部分伸入蓄冷冷源中,与蓄冷冷源的物质(如水或者其他固体)形成良好的接触,便于蓄冷冷源的冷量传递给热管。为了实现良好的热量传递效果,可以增加热管的数量、伸入蓄冷冷源的长度、热管的形状及翅片等来加大热管与蓄冷冷源的接触面积。

热管蒸发器除了如在制作时采用涨管等工艺,使翅片与热管紧密接触,减少传热热阻外,可以采用多组翅片以便增大传热面积。

热管蒸发器同时也可以采用并行多组的方式,按照所需传递冷量的大小进行匹配,比传统意义上采用循环介质需要管路联通来讲,能够快速实现热交换面积的快速匹配。

风机13是采用强制对流的方式将将热管蒸发器所形成的均匀温度场的冷量与空气中热量进行交换,一方面空气吸收了热管蒸发器的冷量,实现温度降低;另一方面热管蒸发器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通过固体传热将热量与蓄冷冷源的冷量进行不断地交换,从而实现了蓄冷冷源与空气的冷热交换。

风机的转速是可以进行跨级或者无级调速,由此产生不同的风量,风量的大小不同,空气温度降低的程度不同,再与周围空气混合后形成的冷风空气温度不同,产生的冷风的风速以及由此带来效应就不同。如蓄冷冷源为冰水混合物,那么热管蒸发器表面温度基本在0℃,如果采用强制对流循环,吹出来的冷风会比传统意义上空调的冷风温度来得低得多,给人的舒适感比较差。此时如果降低风速或者引入周围的热空气温度降低的冷风进行混合,冷风的温度会有所升高,给人的舒适感就会改善。

送风系统在热管蒸发器热交换表面积及风机风速(风量)实现合适的匹配,就会营造一个合适或者所需的送风效果。送风系统的电源还可以采用蓄电池,以便实现空调的移动使用。

如图2~4所示,风机对应的进气窗口内设置有绝热格栅。包括格栅框架2以及转接在格栅框架2的若干格栅1,各个格栅1的两端中部连接有插入格栅框架内的转轴7。

每个格栅1包括中空的格栅外壳3,填充在格栅外壳3内的隔热材料4,以及封闭格栅外壳3两端的格栅端盖。本实施例中,格栅具有错位的第一平板部9和第二平板部8,以及连接在第一平板部9和第二平板部8边沿的连接部10;具体可采用的格栅为Z型板,连接部10的棱角通过圆弧过渡,减少送风阻力。

格栅1结构具有打开和关闭两种工作状态,在格栅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相邻两格栅1的边沿具有一贴合处,其中一块格栅上设有柔性密封条5,另一块格栅具有与柔性密封条配合的凹槽6;对应的,格栅外壳3上设置有嵌装柔性密封条5的装配槽,便于柔性密封条5的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格栅外壳3由HIPS、ABS或者PP等塑料而不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以便格栅外壳3内(需要保温的空间)外(环境)不形成冷桥,进行热量传递。格栅壁较薄,内部中空,以便充填隔热材料4;该隔热材料可以是EPS发泡成型泡沫塑料也可以用PU填充格栅外壳,形成良好的保温性能。格栅外壳3可以是整体挤塑成型,也可以使由两部分以按扣的方式拼合而成,便于安装。格栅外壳做成各个格栅外壳在转动时不干涉结构,同时在闭合时,格栅与格栅之间有良好的密封;在开启时,格栅转动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能够将冷风送出。

本实施例中,柔性密封条5为T型密封条,柔性密封条安装在格栅外壳上,在格栅转动闭合时,格栅与格栅之间形成挤压力,将柔性密封条变形,从而阻止格栅外壳内(需要保温的空间)外(环境)空气的流动,放置热交换形成能量的损失。

格栅端盖用于罩在格栅外壳的端部,一方面可以防止在隔热材料填充时,隔热材料外溢;另一方面格栅端盖与格栅支架或者步进电机等运动部件相连,实现格栅的运动与翻转。

本实施例中,各个格栅的转轴上安装有齿轮,其中一个转轴的齿轮与电机联动,相邻两个格栅的齿轮经同步带传动。格栅支架是格栅安装的基体,其与步进电机等运动部件相连,实现格栅的运动与翻转。同时格栅支架又与送风产品的外壳安装位置相固定,从而形成一个部件与送风产品相匹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举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