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3625发布日期:2018-06-08 04:25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能够抑制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冷却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冻机油并使之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空调装置中,通过检测吸入气体的温度因回油加热而上升的温度差来测量加热给制冷剂回路带来的影响,并且控制流量调整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9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以往的空调装置中,在例如使用了排出温度易于上升的制冷剂时,存在无法抑制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之虞。

本发明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抑制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通过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负荷侧热交换器和所述流路切换装置,能够利用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地进行运转,在所述冷却运转中,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相连且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与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在所述加热运转中,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相连;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配置于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出部和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配管,从由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第1旁通流路,该第1旁通流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油流出侧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相连,导入从所述油分离器流出的流体;配置于所述第1旁通流路并冷却所述流体的辅助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第1旁通流路并控制所述流体的通过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第2旁通流路,该第2旁通流路与连接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所述配管以及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和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配管相连,导入流过将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相连的所述配管的液体制冷剂或液体和气体的二相制冷剂;以及配置于所述第2旁通流路并控制制冷剂的通过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采用排出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来调整第1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所以抑制了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的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通过了辅助热交换器的流体的温度和流向第1旁通流路的流体的状态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和辅助热交换器的能力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说明图8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说明图9所记载的处理1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3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对各图所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及配置等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改变。

实施方式1.

[空调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0具有用主管3和支管4a、4b连接室外机1和室内机2a、2b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15。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了2台室内机2a、2b经由主管3和2个支管4a、4b而并联连接于室外机1的例子,室内机可以是1台,也可以是3台以上。

[室外机]

室外机1设置于例如房间的外部的室外,作为排出或供给空调的热的热源机而起作用。在室外机1中搭载着例如压缩机10、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储液器16、第1旁通流路70、辅助热交换器71和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通过配管将它们加以连接。另外,在室外机1中搭载着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送风的送风机即风扇14。

压缩机10吸入并压缩制冷剂而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由例如可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压缩机10使用低压壳体结构的为宜,其中,例如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密闭容器内为低压的制冷剂压力环境,吸入并压缩密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

油分离器11对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进行分离,由例如旋风型油分离器等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由例如四通阀等构成,切换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和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需要说明的是,制热运转模式是热源侧热交换器13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起作用的情况,制热运转模式是热源侧热交换器13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另外,制热运转模式是加热室内的加热运转模式,制冷运转模式是冷却室内的冷却运转模式。

热源侧热交换器13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在制冷运转模式时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使例如从风扇14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储液器16设置于作为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吸入部,蓄积因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不同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或因过渡的运转的变化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

辅助热交换器71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冷运转模式时都作为冷却器或冷凝器而起作用,使例如从风扇14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辅助热交换器71在仅冷冻机油流通的情况下使冷冻机油冷却,在冷冻机油和制冷剂双方流通的情况下使冷冻机油和制冷剂冷却和冷凝。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辅助热交换器71具有将各制冷剂流路不同的传热管安装于共用的传热翅片的结构。也就是说,多个传热翅片以朝向同一方向的方式彼此相邻地配置,多个传热管大多插入于传热翅片。并且,设置于同一传热翅片上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3的传热管和辅助热交换器71的传热管成为彼此独立的状态。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13配置于上侧,辅助热交换器71配置于下侧,多个传热翅片被共有。由此,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辅助热交换器71的周围的空气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辅助热交换器71双方流通。另外,例如辅助热交换器71的传热面积比热源侧热交换器13的传热面积小,辅助热交换器71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3相比被形成为热交换量少。

第1旁通流路70使高温的冷冻机油和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并使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并由配管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剂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而冷凝。第1旁通流路70的一端与油分离器11的油流出侧相连,另一端与压缩机10和储液器16之间的吸入配管17相连。

在第1旁通流路70上配置着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设置于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侧。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对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和冷凝后要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另外,室外机1具有高压检测传感器79、排出温度传感器80、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1、低压检测传感器82、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和外气温度传感器96。高压检测传感器79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高压压力。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温度。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1检测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的温度。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1也可以检测压缩机10的壳体外表面的温度,在此情况下,模拟地检测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的温度。低压检测传感器82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低压压力。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流体的温度。外气温度传感器96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3的空气吸入部,检测室外机1的周围的温度。

[室内机]

室内机2a、2b设置于例如房间的内部的室内,向室内供给空调空气。室内机2a、2b具有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和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为佳。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上游侧。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经由主管3和支管4a、4b而与室外机1相连。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通过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由风扇22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吹送室内空气。

另外,室内机2a、2b具有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和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检测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制冷剂的温度。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设置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制冷剂的入口侧的配管。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检测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设置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

控制装置97进行例如空调装置100整体的控制,例如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PU、或者它们中2个以上的组合而构成。控制装置97基于例如上述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信息和来自遥控器等输入装置的指示来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风扇14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切换)、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的切换、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开度等,从而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图1例示出了控制装置97设置于室外机1的情况,但控制装置97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室外机1和室内机2a、2b,还可以设置于室内机2a、2b中的至少一方。

[空调装置的工作模式]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0基于来自室内机2a、2b的指示而在其室内机2a、2b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空调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中,具有驱动着的所有室内机2a、2b都执行制冷运转的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着的所有室内机2a、2b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以下,对各运转模式和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图2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对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产生冷能负荷的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用实线箭头表示流过制冷剂回路15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流过第1旁通流路70的冷冻机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首先,对制冷剂回路1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压缩机10吸入并压缩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而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与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冷凝了的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主管3和支管4a、4b而流入室内机2a、2b。

流入了室内机2a、2b的制冷剂由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了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室内空气被冷却。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开度由控制装置97控制成过热度(superheat)恒定。需要说明的是,过热度通过采用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检测的温度与在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检测的温度之差而得到。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支管4a、4b和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和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被压缩。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和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分别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和冷凝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中,在制冷运转模式时,由油分离器11分离了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与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在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排出温度上升时,能够使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了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引部,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抑制压缩机10的老化和损伤等。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增加而提高制冷能力。其结果是,能提高利用空调装置100的用户的舒适性。尤其是,在适用于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是例如如R32制冷剂(以下,称为R32)等那样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比R410A制冷剂(以下,称为R410A)等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的风险、压缩机10的老化和损伤等风险的效果变得显著。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冷却了的冷冻机油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来抑制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

[制热运转模式]

图3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用实线箭头表示流过制冷剂回路15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流过第1旁通流路70的冷冻机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首先,对制冷剂回路1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压缩机10吸入并压缩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而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主管3、支管4a、4b,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向室内空气放热,从而一边对室内空间制热一边冷凝。由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冷凝了的制冷剂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通过支管4a、4b、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中一边从室外空气吸热一边蒸发,并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和储液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和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分别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和冷凝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热运转时的效果]

与上述的制冷运转模式时同样地,在制热运转模式时,由油分离器11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与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在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排出温度上升时,能够使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了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引部,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抑制压缩机10的老化和损伤等。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增加而提高制冷能力。其结果是,能提高利用空调装置100的用户的舒适性。尤其是,在适用于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是例如如R32制冷剂(以下,称为R32)等那样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比R410A制冷剂(以下,称为R410A)等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的风险、压缩机10的老化和损伤等风险的效果变得显著。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冷却了的冷冻机油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来抑制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

[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动作]

接下来,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动作进行说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由例如控制装置97来控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基于例如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而被控制。

首先,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和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的相关性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开口面积)变大时,通过第1旁通流路70的辅助热交换器71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流量增加。其结果是,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干度降低,所以,存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开口面积)变小时,通过第1旁通流路70的辅助热交换器71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其结果是,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干度上升,所以,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

接下来,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和流入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状态的相关性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流入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状态与流入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流量的增加一起变化。例如,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小时,仅有积存在油分离器11的下部的冷冻机油流入第1旁通流路70。仅有冷冻机油流入第1旁通流路70时是流入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量比流入油分离器11的冷冻机油的量少时。在逐渐打开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时,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开始流入第1旁通流路70。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流入第1旁通流路70时是流入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量比流入油分离器11的冷冻机油的量多时。

图4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通过了辅助热交换器的流体的温度和流向第1旁通流路的流体的状态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和辅助热交换器的能力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以下,采用图4和图5,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和辅助热交换器71的热交换量的相关性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为K1以下时,冷冻机油流入第1旁通流路70。流入了第1旁通流路70的冷冻机油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到空气温度附近,并从辅助热交换器71流出。

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得比K1大时,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流入第1旁通流路70。

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比K1大且为K3以下时,流入了第1旁通流路70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比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低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比K1大且为K3以下时,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成为液体制冷剂。

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比K1大且为K2以下时,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被冷却到空气温度附近。

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比K2大且为K3以下时,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温度随着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大而变高。

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得比K3大时,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温度成为制冷剂的冷凝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得比K3大时,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成为二相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增大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而使流向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流量增加时,辅助热交换器71中的热交换量增大。但是,若流向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流量过多,则由于辅助热交换器71能够热交换的热交换量存在上限,所以,不再能完全冷却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从而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温度上升。在从辅助热交换器71流出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即使进一步增加流向第1旁通流路70的流体的流量,冷却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冷却能力也不变化,所以,没有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效果。而且,应流向室内机2a、2b的气体制冷剂会额外地旁通,所以,会引起空调装置100的性能、能力降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一边把握辅助热交换器71能够处理的上限能力一边进行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控制。也就是说,基于设置于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的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出的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温度来控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动作。

图6是说明图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控制装置97例如每隔一定间隔的设定周期(例如30秒)就实施以下的控制。首先,在步骤S02,控制装置97取得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当前的开度即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d、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温度即排出温度Td、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侧的温度即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外气的温度即外气温度Ta、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的温度即冷冻机油温度Toil、以及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压力即排出侧压力Ps。例如,控制装置97的取得部(省略图示)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取得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d,从排出温度传感器80取得排出温度Td,从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取得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从外气温度传感器96取得外气温度Ta,从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1取得冷冻机油温度Toil,从高压检测传感器79取得排出侧压力Ps。

在步骤S04,控制装置97取得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即冷凝温度CT。也就是说,控制装置97从排出侧压力Pd换算制冷剂的冷凝温度CT。

在步骤S06,控制装置97运算从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减去外气温度Ta而得到的值即温度差ΔT。在步骤S08,控制装置97比较温度差ΔT和温度差阈值Tth。需要说明的是,温度差阈值Tth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温度差阈值Tth为例如5度。

在步骤S08,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小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控制装置97运算从排出温度Td减去目标排出温度Tdn而得到的值即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排出温度Tdn是预先设定的值,是与压缩机10的规格相关的值。目标排出温度Tdn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在步骤S12,控制装置97运算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乘以控制常数G1而得到的值即操作量Ocon。控制常数G1是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控制量相关的值,是正值。控制常数G1被预先设定并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因此,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正,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高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操作量Ocon被向开方向运算。另外,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负,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低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操作量Ocon被向关方向运算。在步骤S14,控制装置97运算当前开度Od加上操作量Ocon而得到的值即输出开度On,前进到步骤S16。

在步骤S08,在温度差ΔT为温度差阈值Tth以上时,维持当前开度O1d,所以,在步骤S15,运算输出开度Onex=Od,前进到步骤S16。

在步骤S16,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温度Toil减去冷凝温度ET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在步骤18,控制装置97比较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和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为例如30K。

在步骤S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以下时,前进到步骤S20,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减去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为例如10K。

在步骤S22,控制装置97运算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乘以控制常数G2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常数G2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正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总是被向关方向运算,并且,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越变小,即,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Osh接近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就越变大。另外,控制常数G2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负,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低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为固定值。

在步骤S24,控制装置97运算输出开度Onex加上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而得到的值即修正开度Oop,前进到步骤S28。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小时,前进到步骤S24,控制装置97运算修正开度Oop=输出开度Onex,前进到步骤S28。

在步骤S28,控制装置97将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设定为修正开度Oop。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对温度差阈值Tth为5度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温度差阈值Tth不限于5度。也就是说,在达到辅助热交换器71能够处理的上限能力且从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为二相状态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的温度为与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的制冷剂的高压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也就是说,达到了辅助热交换器71能够处理的上限能力时的、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与外气温度Ta之差即温度差阈值Tth最大为从冷凝温度减去外气温度而得到的差,所以,只要将阈值设定为其以下即可。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温度来调整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能对从油分离器11旁通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量设定上限,所以,能够阻止多余的旁通,抑制空调装置100的能力降低和性能降低。

实施方式2.

图7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的空调装置101中,对具有与图1的空调装置10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1的空调装置100相比,在图7的空调装置101中,室外机1的结构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流量调整器73由例如毛细管等固定了流路阻力值的装置构成。流量调整器73具有例如比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为全开状态时的流路阻力小的流路阻力。需要说明的是,配置着流量调整器73的配管相当于本发明的“旁通路78”。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也可以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并省略流量调整器73的旁通路78。

在空调装置101中,在例如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为排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控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以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为全关状态。排出温度阈值为例如比有压缩机10损伤的风险的温度、或者有冷冻机油老化的风险的温度低的温度,例如被设定为115度以下。排出温度阈值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等而预先设定,被存储于例如存储部(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所以,即使在假设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冻机油、或者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也会按照压缩机10、油分离器11、辅助热交换器71、流量调整器73、压缩机10的顺序循环。因此,即使假设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不使压缩机10的内部的冷冻机油枯竭的量的冷冻机油通过辅助热交换器71和流量调整器73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且能确保压缩机10的润滑和密封所需的冷冻机油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能够切实地抑制压缩机10的损伤的风险。

实施方式3.

图8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的空调装置102中,对具有与图7的空调装置101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7的空调装置101相比,在图8的空调装置102中,室外机1的结构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配置着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第2旁通流路74。第2旁通流路74的一端与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哪一个情况下都流通液体制冷剂或包括液体制冷剂在内的二相制冷剂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主管3之间的配管相连,另一端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流出侧相连。也就是说,第2旁通流路74旁通连接着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和压缩机10的吸入侧。第2旁通流路74是在制冷运转时使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且在制热运转时使中温中压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配管。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调整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的连接部之间配置着压力调整装置76。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中的比连接着第2旁通流路74的连接部更靠热源侧热交换器13侧的位置。压力调整装置76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将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部的压力调整成中压。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调整流入第2旁通流路74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压力。而且,在室外机1中设有检测负荷侧节流装置20出口与压力调整装置76之间的压力的中压检测传感器77。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102执行的各运转模式下的第2旁通流路74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在制冷运转模式时,例如压力调整装置76为全开状态。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大部分经由压力调整装置76而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主管3和支管4a、4b而流入室内机2。流入了室内机2的制冷剂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进行热交换。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通过支管4a、4b和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和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被压缩。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2旁通流路74,因第2流量调整装置75而膨胀。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75而膨胀了的制冷剂与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流出的流体合流,然后与从储液器16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9。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中,在制冷运转模式时,能够利用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流体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并利用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冷却了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时,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也就是说,例如在辅助热交换器71的处理能力即热交换能力达到了上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来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由于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和压缩机10损伤。另外,由于能切实地冷却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增加压缩机10的转速,因此,也能够增加制冷的强度。

[制热运转模式]

在制热运转时,压力调整装置76为例如如下的开度:将从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出口直到压力调整装置76的入口为止的压力升压到中间压力。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被控制成:使得中压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值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值。具有在制热运转时基于由中压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中间压力Pm来控制压力调整装置76的开度的功能。具体地说,控制装置97由中压检测传感器77测量中间压力Pm,并控制成使得中间压力Pm满足下述(1)式。

Ps<Pm<Pd····(1)

在此,Ps是低压检测传感器82检测出的吸入压力,Pd是高压检测传感器79检测出的排出压力。

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向室内空气放热、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成为中温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支管4a、4b和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中温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旁通流路74,在第2流量调整装置75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与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流出的冷冻机油和液体制冷剂合流后,与从储液器16流出的制冷剂合流,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9。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中,在制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利用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流体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并利用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冷却了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时,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也就是说,例如在辅助热交换器71的处理能力即热交换能力达到了上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来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102,由于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和压缩机10损伤。另外,由于能切实地冷却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增加压缩机10的转速,因此,也能够增加制冷的强度。

[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和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动作]

图9是说明图8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是说明图9所记载的处理1的图。采用图9和图10,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和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动作进行说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和第2流量调整装置75基于例如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来控制开度,基于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出的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温度来切换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和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的控制对象。

控制装置97例如每隔一定间隔的设定周期(例如30秒)就实施以下的控制。首先,在图9的步骤S02,控制装置97取得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当前的开度即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d、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当前的开度即第2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2d、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温度即排出温度Td、辅助热交换器71的出口侧的温度即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外气的温度即外气温度Ta、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的温度即冷冻机油温度Toil、以及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压力即排出侧压力Ps。例如,控制装置97的取得部(省略图示)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取得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d,从第2流量调整装置75取得第2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2d,从排出温度传感器80取得排出温度Td,从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取得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从外气温度传感器96取得外气温度Ta,从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1取得冷冻机油温度Toil,从高压检测传感器79取得排出侧压力Ps。

在步骤S04,控制装置97取得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即冷凝温度CT。也就是说,控制装置97从排出侧压力Pd换算制冷剂的冷凝温度CT。

在步骤S06,控制装置97运算从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1减去外气温度Ta而得到的值即温度差ΔT。

在步骤S108,控制装置97比较温度差ΔT和温度差阈值Tth且根据第2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2d判断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关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温度差阈值Tth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温度差阈值Tth为例如5度。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小且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10,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大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200。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小且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对象为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大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对象为第2流量调整装置75。

在步骤S110,控制装置97运算从排出温度Td减去目标排出温度Tdn而得到的值即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排出温度Tdn是预先设定的值,是与压缩机10的规格相关的值。目标排出温度Tdn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在步骤S112,控制装置97运算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乘以控制常数G1而得到的值即操作量O1con。控制常数G1是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控制量相关的值,是正值。控制常数G1被预先设定并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因此,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正,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高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操作量O1con被向开方向运算。另外,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负,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低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操作量O1con被向关方向运算。在步骤S114,控制装置97运算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d加上操作量O1con而得到的值即输出开度O1n。

在步骤S116,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温度Toil减去冷凝温度ET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在步骤118,控制装置97比较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和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为例如30K。

在步骤S1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以下时,前进到步骤S120,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减去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为例如10K。

在步骤S122,控制装置97运算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乘以控制常数G2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常数G2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正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总是被向关方向运算,并且,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越变小,即,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Osh越接近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就越变大。另外,控制常数G2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负,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低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的情况下,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修正量为固定值。

在步骤S124,控制装置97运算输出开度O1nex加上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而得到的值即修正开度O1op,前进到步骤S128。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小时,前进到步骤S126,控制装置97运算修正开度O1op=输出开度Onex,前进到步骤S128。

在步骤S128,控制装置97将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设定为修正开度O1op。

在步骤S108,在温度差ΔT比温度差阈值Tth大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200。

在图10的步骤S210,控制装置97运算从排出温度Td减去目标排出温度Tdn而得到的值即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排出温度Tdn是预先设定的值,是与压缩机10的规格相关的值。目标排出温度Tdn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在步骤S212,控制装置97运算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乘以控制常数G3而得到的值即操作量O2con。控制常数G3是与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控制量相关的值,是正值。控制常数G3被预先设定并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因此,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正,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高的情况下,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操作量O2con被向开方向运算。另外,在排出温度调整量ΔTd为负,即,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目标值低的情况下,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操作量O2con被向关方向运算。在步骤S214,控制装置97运算第2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2d加上操作量O2con而得到的值即输出开度O2n。

在步骤S216,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温度Toil减去冷凝温度ET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在步骤S218,控制装置97比较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和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为例如30K。

在步骤S2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为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以下时,前进到步骤S220,控制装置97运算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减去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是预先设定的值,被存储于存储部(省略图示)。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SHoil为例如10K。

在步骤S222,控制装置97运算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乘以控制常数G4而得到的值即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常数G4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正时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修正量总是被向关方向运算,并且,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越变小,即,随着冷冻机油过热度Osh越接近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修正量就越变大。另外,控制常数G4被设定成: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Osh为负,即,冷冻机油过热度Osh低于冷冻机油过热度Osh的目标值的情况下,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修正量为固定值。

在步骤S224,控制装置97运算输出开度O2nex加上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2而得到的值即修正开度O2op,前进到步骤S228。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18,在冷冻机油过热度Osh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ILsh小时,前进到步骤S226,控制装置97运算修正开度O2op=输出开度O2nex,前进到步骤S228。

在步骤S228,控制装置97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设定为修正开度O2op。

[第1流量调整装置和第2流量调整装置的动作的效果]

这样,通过进行由辅助热交换器71出口温度判定的开度需要与否,能够对从油分离器11旁通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量设定上限,所以,能够阻止多余的旁通,抑制能力降低和性能降低。

实施方式4.

图11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的空调装置103中,对具有与图8的空调装置102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8的空调装置102相比,图11的空调装置103具有中继装置6。

空调装置103在室外机1与中继装置6之间形成供第1制冷剂(以后标记为制冷剂)流通的1次侧循环,在中继装置6与室内机2a~2c之间形成供热介质(以后标记为载冷剂)流通的2次侧循环,在设置于中继装置6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中进行1次侧循环与2次侧循环的热交换。作为载冷剂,可以采用水、防冻液、添加了防蚀材料的水等。

[室内机]

多个室内机2a~2c为例如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室内机,分别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经由支管4a~4c与中继装置6相连,在从风扇22a~22c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载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中继装置]

中继装置6具有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1泵65a和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

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设置于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的、一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上游侧。

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由例如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用于对1次侧循环的制冷剂与2次侧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运转着的室内机为制冷的情况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在运转着的室内机为制热的情况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

第1泵65a由例如变频式的离心泵等构成,为吸入载冷剂而升压了的状态。第1泵65a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上游侧。

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1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由例如开关阀等构成,分别对各室内机2a~2c的流入侧的来自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流路进行开关。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下游侧。

在中继装置6中,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一次侧循环的入口设有入口温度传感器91a,在一次侧循环的出口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92a。入口温度传感器91a和出口温度传感器92a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在中继装置6中,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二次侧循环的入口设有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在二次侧循环的出口设有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如上所述,图11所示的空调装置103与图1~图4所示的空调装置100同样地,通过冷却在油分离器11分离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能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进行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的喷射。

实施方式5.

图12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参照图8,对空调装置20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对具有与图1的空调装置10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8的空调装置200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a~2c、以及配置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2a~2c之间的中继装置5。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5通过供制冷剂流通的主管3而相连,中继装置5和多台室内机2a~2c通过供制冷剂流通的支管4a~4c而相连。而且,由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中继装置5而向各室内机2a~2c流通。

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5用2根主管3相连,中继装置5和各室内机2各用2根支管4a~4c相连。这样,用2根配管将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5以及室内机2a~2c和中继装置5分别相连,从而施工容易。

[室外机]

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同样地,在室外机1中,压缩机10、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储液器16、第1旁通流路70、辅助热交换器71和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被连接,与作为送风机的风扇14一并被搭载。

而且,室外机1具有第1连接配管18a、第2连接配管18b、由止回阀等构成的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19d。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1连接配管18a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3逆流。第1逆流防止装置19b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流路向第2连接配管18b逆流。第1逆流防止装置19c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连接配管18a向储液器16逆流。第1逆流防止装置19d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连接配管18a向储液器16逆流。

通过这样设置第1连接配管18a、第2连接配管18b和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19d,不管室内机2要求的运转如何,都能够使流入中继装置5的制冷剂的流动为恒定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对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19d由止回阀构成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只要是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可以是开关装置或具有全关功能的节流装置而不管其构成如何。

[室内机]

多个室内机2a~2c为例如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室内机,分别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和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经由支管4a~4c、中继装置5和主管3而与室外机1相连,在从风扇22a~22c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的上游侧。

另外,在室内机2中分别设有检测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85c、以及检测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a~84c。需要说明的是,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85c和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a~84c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检测出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的入口侧温度和出口侧温度被送给控制装置97。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对3台室内机2a~2c经由中继装置5和制冷剂配管4而与室外机1相连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室内机的连接台数不限于3台,也可以是2台以上。

[中继装置5]

中继装置5具有气液分离器50、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第3节流装置51、第4节流装置57、多个第1开关装置53a~53c、多个第2开关装置54a~54c、止回阀等作为逆流防止装置的多个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以及止回阀等作为逆流防止装置的多个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c。

气液分离器50在制冷负荷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将在室外机1生成的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和气体,使液体流入图12的下侧的配管而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使气体流入图12的上侧的配管而向室内机2供给热能。气液分离器50设置于中继装置5的入口。

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由例如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为了充分确保向产生了冷能负荷的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供给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而使高压或中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连接于第3节流装置51与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之间。低压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的一端连接于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侧之间,另一端经由第4节流装置57和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而被向中继装置5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导通。

第3节流装置51具有作为减压阀或开关阀的功能,使液体制冷剂减压并调整到设定的压力,或者开关液体制冷剂的流路。第3节流装置51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设置于液体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50流出的配管上。

第4节流装置57具有作为减压阀或开关阀的功能,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开关制冷剂流路,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根据室内侧负荷来调整旁通液体流量。并且,第4节流装置57在全冷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使制冷剂流出到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来调整向产生了冷能负荷的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供给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第4节流装置57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设置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的低压状态的制冷剂的入口侧的流路。

多个第1开关装置53a~53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2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2开关装置54a~54c由例如电磁阀等构成,对从室内机2a~2c流出的低压低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关。第1开关装置53a~53c与向中继装置5的出口侧导通的低压配管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1开关装置53a~53c只要能够进行流路的开关即可,可以是具有全关功能的节流装置。

多个第2开关装置54a~54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2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2开关装置54a~54c由例如电磁阀等构成,分别对向各室内机2a~2c供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关。第2开关装置54a~54c分别与气液分离器50的气体侧配管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2开关装置54a~54c只要能够进行流路的开关即可,可以是具有全关功能的节流装置。

多个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2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使中温中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正实施着制热运转的室内机2a~2c流出,并与第3节流装置51的出口侧的配管相连。由此,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能够防止从正实施着制热运转的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流出的、无法充分确保过冷度的中温中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正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另外,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图示成了或为止回阀,但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任何装置都可以,可以是具有开关装置或全关功能的节流装置。

多个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2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c使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入正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并与第3节流装置51的出口配管相连。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c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从第3节流装置51流出的无法充分确保过冷度的中温中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正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另外,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c图示成了或为止回阀,但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任何装置都可以,可以是具有开关装置或全关功能的节流装置。

另外,在中继装置5中,在第3节流装置51的入口侧设有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在第3节流装置51的出口侧设有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检测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检测第3节流装置51出口的液体制冷剂的中间压力。

而且,在中继装置5中,设有检测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流出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8。温度传感器88设置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侧的配管,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

控制装置97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来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风扇14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的切换、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的开度、第1开关装置53a~53c、第2开关装置54a~54c、第3节流装置51、第4节流装置57的开关等,从而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97也可以设置于室内机2a~2c中的至少1台,还可以设置于中继装置5。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2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本空调装置200能够在室内机2a~2c中的接受了指示的室内机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也就是说,空调装置200能够在所有的室内机2a~2c中进行相同运转,也能够在室内机2a~2c中分别进行不同的运转。

在空调装置200执行的运转模式中,包括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是所有的室内机2a~2c都执行制冷运转的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是室内机2a~2c执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且制冷负荷大的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是所有的室内机2a~2c都执行制热运转的模式,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是室内机2a~2c执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且制热负荷大的模式。以下,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13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图13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都产生了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13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

首先,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而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一边向室外空气放热一边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而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主管3而流入中继装置5。

流入了中继装置5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50和第3节流装置51,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被充分过冷却。然后,过冷却了的高压制冷剂的大部分经由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和支管4a~4c,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因第4节流装置57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中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中继装置5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此时,第4节流装置57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温度传感器88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

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流出的大部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通过从室内空气吸热而一边冷却室内空气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

分别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支管4a~4c和第1开关装置53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合流,从中继装置5流出,通过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6b,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由于无需使制冷剂流向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所以,与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为关状态。在从负荷侧热交换器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开放与产生了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而使制冷剂循环即可。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的开度例如与上述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同样地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和由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14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4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产生了冷能负荷且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c产生了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图14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

首先,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而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一边向室外空气放热一边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a和主管3而流入中继装置5。

流入了中继装置5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50分离成高压气体制冷剂和高压液体制冷剂。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开关装置54c和支管4c,然后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c,通过向室内空气放热而一边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c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c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负荷侧节流装置20c而膨胀,经由支管4c和第2逆流防止装置55c。

通过了第2逆流防止装置55c的液体制冷剂与在由气液分离器50分离后在第3节流装置51中膨胀到中间压的中间压液体制冷剂合流。此时,第3节流装置51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检测出的压力与由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检测出的压力的压力差为规定的压力差(例如为0.3MPa等)。

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被充分过冷却后,大部分经由第3逆流防止装置56a~56b和支管4a~4b,然后由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因第4节流装置57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第4节流装置57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温度传感器88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然后,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中与中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流入中继装置5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

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器50分离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和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b而流入室内机2a~2b。因室内机2a~2b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后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通过从室内空气吸热而一边冷却室内空气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85b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6a~86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支管4a~4b、第1开关装置53a~53b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流出的剩余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合流,然后从中继装置5流出,通过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d,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由于无需使制冷剂流向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所以,与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为关状态。在从负荷侧热交换器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开放与产生了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而使制冷剂循环即可。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15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图15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都产生了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5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装置5。

首先,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第1逆流防止装置19c而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3而流入中继装置5。

流入了中继装置5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50、第2开关装置54a~54c和支管4a~4c后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流入了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的制冷剂通过向室内空气放热而一边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分别由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而膨胀,通过支管4a~4c、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c、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被控制为开状态的第4节流装置57和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85c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

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d,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一边从室外空气吸热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和储液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由于无需使制冷剂流向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所以,与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为关状态。在从负荷侧热交换器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开放与产生了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而使制冷剂循环即可。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的开度例如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6是说明图1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图16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产生热能负荷而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c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16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地流入中继装置5。

首先,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第1逆流防止装置19c而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3而流入中继装置5。

流入了中继装置5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50、第2开关装置54a~54b和支管4a~4b后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入了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制冷剂通过向室内空气放热而一边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而膨胀,经由支管4a~4b和第2逆流防止装置55a~55b,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中被充分冷却。然后,大部分在经由了第3逆流防止装置56c和支管4c后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c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由也作为旁通而使用的第4节流装置57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中与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中继装置5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

因负荷侧节流装置20c而膨胀了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c,通过从室内空气吸热而一边冷却室内空气一边成为低温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c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支管4c和第1开关装置53c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2流出的剩余一部分的制冷剂合流,从中继装置5流出,通过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d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一边从室外空气吸热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和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此时,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作为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85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另一方面,负荷侧节流装置20c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c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c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

另外,第4节流装置57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7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温度传感器88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由于无需使制冷剂流向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所以,与没有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为关状态。在从负荷侧热交换器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开放与产生了热负荷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相连的负荷侧节流装置而使制冷剂循环即可。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如上所述,图12~图16所示的空调装置200与图1~图4所示的空调装置100同样地,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通过冷却在油分离器11分离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而能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进行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的喷射。

实施方式6.

图17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的空调装置201中,对具有与图12的空调装置20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12的空调装置200相比,在图17的空调装置201中,室外机1的结构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流量调整器73由例如毛细管等固定了流路阻力值的装置构成。

在空调装置201中,在例如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为排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控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以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为全关状态。排出温度阈值为例如比有压缩机10损伤的风险的温度、或者有冷冻机油老化的风险的温度低的温度,例如被设定为115度以下。排出温度阈值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等而预先设定,被存储于例如存储部(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所以,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了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冻机油、或者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也会按照压缩机10、油分离器11、辅助热交换器71、流量调整器73、压缩机10的顺序循环。因此,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了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不使压缩机10的内部的冷冻机油缺乏的量的冷冻机油通过辅助热交换器71和流量调整器73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且能确保压缩机10的润滑和密封所需的冷冻机油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能够切实地抑制压缩机10的损伤的风险。

实施方式7.

图18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的空调装置202中,对具有与图17的空调装置201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17的空调装置201相比,在图18的空调装置202中,室外机1的结构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配置着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第2旁通流路74。第2旁通流路74的一端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哪一个情况下都流通液体制冷剂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主管3之间的配管相连,另一端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流出侧相连。也就是说,第2旁通流路74将连接着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和压缩机10的吸入侧旁通。第2旁通流路74是在制冷运转时使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且在制热运转时使中温中压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配管。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调整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的连接部之间配置着压力调整装置76。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中的、比连接着第2旁通流路74的连接部更靠热源侧热交换器13侧的位置。压力调整装置76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将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部的压力调整成中压。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调整流入第2旁通流路74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压力。而且,在室外机1中设有检测负荷侧节流装置20出口与压力调整装置76之间的压力的中压检测传感器77。

压力调整装置76在例如全制冷运转模式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为全开状态。另外,压力调整装置76在例如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为将从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的出口直到压力调整装置76的入口为止的压力升压到中间压力的开度。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被控制成:使得中压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值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值。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202中,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哪一个情况下,都能够利用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流体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并利用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冷却了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而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202,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了时,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也就是说,即使例如在辅助热交换器71的处理能力即热交换能力达到了上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来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202,由于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和压缩机10损伤。另外,由于能切实地冷却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增加压缩机10的转速,因此,也能够增加制冷的强度。

实施方式8.

图19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的空调装置300中,对具有与图12的空调装置20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12的空调装置200相比,在图19的空调装置300中,中继装置6的构成不同。

空调装置300在室外机1与中继装置6之间形成供第1制冷剂(以后标记为制冷剂)流通的1次侧循环,在中继装置6与室内机2a~2c之间形成供热介质(以后标记为载冷剂)流通的2次侧循环,在设置于中继装置6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中进行1次侧循环与2次侧循环的热交换。作为载冷剂,可以采用水、防冻液、添加了防蚀材料的水等。

[室内机]

多个室内机2a~2c为例如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室内机,分别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经由支管4a~4c而与中继装置6相连,在从风扇22a~22c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载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中继装置]

中继装置6具有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第3节流装置61、第4节流装置68、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第1泵65a、第2泵65b、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和多个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

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的、一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上游侧。

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由例如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用于对1次侧循环的制冷剂与2次侧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运转着的室内机均为制冷的情况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在运转着的室内机均为制热的情况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在运转着的室内机为制冷制热混合的情况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中的一方中间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另一方中间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和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由例如四通阀等构成,切换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需要说明的是,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均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例如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均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和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的一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下游侧。

第1泵65a和第2泵65b由例如变频式的离心泵等构成,为吸入载冷剂而升压了的状态。第1泵65a和第2泵65b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上游侧。

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9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由例如二通阀等构成,分别将各室内机2a~2c的流入侧的连接对象切换到来自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的流路和来自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流路。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下游侧。

多个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按照多个室内机2a~2c的每一个而分别设有与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量(在图19的例子中为3个)。多个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由例如二通阀等构成,分别将各室内机2a~2c的流出侧的连接对象切换到向第1泵65a的流路和向第2泵65b的流路。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1泵65a和第2泵65b的上游侧。

在中继装置6中,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低压侧的入口设有入口温度传感器89,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低压侧的出口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90。入口温度传感器89和出口温度传感器90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在中继装置6中,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一次侧循环的入口设有入口温度传感器91a~91b,在一次侧循环的出口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92a~92b。入口温度传感器91a~91b和出口温度传感器92a~92b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在中继装置6中,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二次侧循环的入口设有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93b,在二次侧循环的出口设有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94b,在多个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的入口设有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5a~95d。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93b、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94b、和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5a~95d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在中继装置6中,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出口侧设有出口压力传感器98。出口压力传感器98检测高压制冷剂的压力。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20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载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

首先,对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流入了中继装置6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被充分过冷却后通过被控制为开状态的第3节流装置61。过冷却了的高压制冷剂的大部分因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因第4节流装置68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由第4节流装置68而膨胀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中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流入中继装置6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此时,第4节流装置68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89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0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

从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流出的大部分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一边冷却载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a~91b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2a~92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

分别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和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合流,从中继装置6流出,通过主管3而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b,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接下来,对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二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由第1泵65a和第2泵65b升压了的载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成为低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双方或任一方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流过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的载冷剂冷却室内的空气来进行制冷。在制冷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1泵65a和第2泵65b。此时,第1泵65a和第2泵65b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94b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93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21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载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

首先,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流入了中继装置6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上游侧被分离成高压气体制冷剂和高压液体制冷剂。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后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一边加热载冷剂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压力传感器98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因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

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上游侧分离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在第3节流装置61膨胀到中间压而成为中间压液体制冷剂。因第3节流装置61而膨胀了的中间压液体制冷剂与因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了的液体制冷剂合流。

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的大部分因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因第4节流装置68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第4节流装置68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89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0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然后,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中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中继装置6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

因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而膨胀了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一边冷却载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a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2a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流出的剩余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合流,然后从中继装置6流出,通过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b,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接下来,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二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二次侧循环中,例如室内机2a~2b进行制冷运转,室内机2c进行制热运转。首先,进行与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a~2b相关的说明。由第1泵65a升压了的载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成为低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b,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载冷剂冷却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在制冷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b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1泵65a。此时,第1泵65a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进行与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2c相关的说明。由第2泵65b升压了的载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成为高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c,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c。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c的载冷剂加热室内的空气,进行制热。在制热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冷却,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c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2泵65b。此时,第2泵65b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22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载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地流入中继装置5。

首先,对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流入了中继装置6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和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后分别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流入了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的制冷剂一边加热载冷剂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分别由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通过被控制为开状态的第4节流装置68和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此时,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和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压力传感器98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a~91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

接下来,对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二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由第1泵65a和第2泵65b升压的载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成为高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双方或任一方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c,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流过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c的载冷剂加热室内的空气,进行制热。在制热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冷却,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c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1泵65a和第2泵65b。此时,第1泵65a和第2泵65b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94b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93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然后,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23是说明图19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中,用粗线表示制冷剂循环的流路,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双线箭头表示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载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图23中,以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产生了热能负荷且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c产生了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23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地流入中继装置6。

首先,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流入了中继装置6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上游侧被分离成高压气体制冷剂和高压液体制冷剂。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流路切换装置64b后流入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一边加热载冷剂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出口压力传感器98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后的值与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subcool)为恒定。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因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

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的上游侧分离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在第3节流装置61膨胀到中间压而成为中间压液体制冷剂。因第3节流装置61而膨胀了的中间压液体制冷剂与因第2流量控制装置62b而膨胀了的液体制冷剂合流。

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的大部分因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的剩余一部分因第4节流装置68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第4节流装置68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89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0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然后,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中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流入中继装置6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

因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而膨胀了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一边冷却载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1流量控制装置62a的开度被控制成:使得采用由入口温度传感器91a检测出的温度与由出口温度传感器92a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流路切换装置64a而与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0流出的剩余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合流,然后从中继装置6流出,通过主管3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第1逆流防止装置19b,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储液器16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接下来,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二次侧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二次侧循环中,例如室内机2a~2b进行制冷运转,室内机2c进行制热运转。首先,进行与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a~2b相关的说明。由第1泵65a升压了的载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成为低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63a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a~66b,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a~21b的载冷剂冷却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在制冷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a~67b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1泵65a。此时,第1泵65a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a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a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进行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2c相关的说明。由第2泵65b升压了的载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成为高温的载冷剂通过被设定为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63b相连通的状态的第1流路切换装置66c,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c。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c的载冷剂加热室内的空气,进行制热。在制热时,载冷剂被室内的空气冷却,通过第2流路切换装置67c而返回中继装置6内的第2泵65b。此时,第2泵65b的电压被控制成:例如使得由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出的温度和由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恒定。

接下来,如下示出冷冻机油的流动。积存在压缩机10的壳体内的冷冻机油由制冷剂加热到与制冷剂同等的温度,并从压缩机10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的冷冻机油由油分离器11分离,经由第1旁通流路70而流入辅助热交换器71。流过辅助热交换器71的冷冻机油一边向从风扇14供给的室外空气放热一边被冷却成与室外空气同等的温度。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0。

如上所述,图19~图23所示的空调装置300与图1~图4所示的空调装置100同样地,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通过冷却在油分离器11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而能经由第1流量调整装置72进行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的喷射。

实施方式9.

图24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4的空调装置301中,对具有与图19的空调装置30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19的空调装置300相比,在图24的空调装置301中,室外机1的构成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流量调整器73由例如毛细管等固定了流路阻力值的装置构成。

在空调装置301,在例如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为排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控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以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为全关状态。排出温度阈值为例如比有压缩机10损伤的风险的温度、或者有冷冻机油老化的风险的温度低的温度,例如被设定为115度以下。排出温度阈值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等而预先设定,被存储于例如存储部(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配置的流量调整器73,所以,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冷冻机油、或者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也会按照压缩机10、油分离器11、辅助热交换器71、流量调整器73、压缩机10的顺序循环。因此,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不使压缩机10的内部的冷冻机油枯竭的量的冷冻机油通过辅助热交换器71和流量调整器73而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即使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产生异常而成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且能确保压缩机10的润滑和密封所需的冷冻机油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能够切实地抑制压缩机10的损伤的风险。

实施方式10.

图25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5的空调装置302中,对具有与图24的空调装置301相同的构成的部位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图24的空调装置301相比,在图25的空调装置302中,室外机1的结构不同。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机1还具有配置着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第2旁通流路74。第2旁通流路74的一端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哪一个情况下都流通液体制冷剂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主管3之间的配管相连,另一端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流出侧相连。也就是说,第2旁通流路74将连接着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和压缩机10的吸入侧旁通。第2旁通流路74是在制冷运转时使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在制热运转时使中温中压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配管。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调整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的连接部之间配置着压力调整装置76。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配置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b之间的配管中的、比连接着第2旁通流路74的连接部更靠热源侧热交换器13侧的位置。压力调整装置76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将第2旁通流路74的上游部的压力调整成中压。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调整流入第2旁通流路74的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的压力。而且,在室外机1中设有检测负荷侧节流装置20出口与压力调整装置76之间的压力的中压检测传感器77。

压力调整装置76在例如全制冷运转模式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为全开状态。另外,压力调整装置76在例如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为将从室内机2的负荷侧节流装置20a~20c的出口直到压力调整装置76的入口为止的压力升压到中间压力的开度。也就是说,压力调整装置76被控制成:使得中压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值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值。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302中,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哪一个情况下,都能够利用由辅助热交换器71冷却了的流体而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并利用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3冷却了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而使压缩机10的吸入焓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302,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了时,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也就是说,例如在辅助热交换器71的处理能力即热交换能力达到了上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2流量调整装置75为开状态来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调装置302,由于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所以,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老化和压缩机10损伤。另外,由于能切实地冷却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冷冻机油,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吸入加热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被抑制,所以,能够增加压缩机10的转速,因此,也能够增加制冷的强度。

图26是示意性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构成的图。如图26所示,控制装置97包括取得各种传感器的输出的取得部97-1、利用取得部97-1取得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调整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的流量调整装置控制部97-2、以及存储着用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调整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调整的参数等的存储部97-3。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5,该制冷剂回路15通过配管而连接压缩机10、热源侧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20和负荷侧热交换器21以供制冷剂循环;以及将压缩机10的排出侧和压缩机10的吸入侧旁通的第1旁通流路70;配置于第1旁通流路70并冷却制冷剂的辅助热交换器71;配置于第1旁通流路70并通过调整开度来控制制冷剂的通过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72;以及检测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80,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出时的目标温度即排出目标温度值高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大,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排出目标温度值低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小。优选的是,还具有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72并联连接的旁通路78。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配置于旁通路78并控制制冷剂的通过的流量调整器73,流量调整器73具有比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为全开状态时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流路阻力小的流路阻力。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油分离器11,该油分离器11配置于连接压缩机10和节流装置20之间的配管,从由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第1旁通流路70的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油分离器11相连。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检测在辅助热交换器71进行了热交换的流体的温度的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以及检测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进行热交换之前的空气的温度的外气温度传感器96,在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出的温度与外气温度传感器96检测出的温度之差比阈值大时,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被固定,在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出的温度与外气温度传感器96检测出的温度之差比阈值小时,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排出目标温度值高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大,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排出目标温度值低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的开度变小。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取得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冷凝温度检测装置,阈值是冷凝温度检测装置取得的冷凝温度与外气温度传感器96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以下的值。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第2旁通流路74,该第2旁通流路74将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节流装置20之间的配管与压缩机10的吸入侧旁通。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配置于第2旁通流路74并通过调整开度来控制制冷剂的通过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75。另外,优选的是,在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3和节流装置20之间的配管中的、比连接着第2旁通流路74的连接部更靠热源侧热交换器13侧的位置,配置着调整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76。另外,优选的是,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排出目标温度值高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变大,在排出温度传感器80检测出的温度比排出目标温度值低时,使第1流量调整装置72或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变小。另外,优选的是,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3检测出的温度与外气温度传感器96检测出的温度之差比阈值大时,调整第2流量调整装置75的开度。通过采用上述构成,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抑制了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也就是说,可以适当改良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用其它结构代替至少一部分。而且,对其配置没有特别限定的构成要件不限于实施方式所公开的配置,能够配置于能达到其功能的位置。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在制冷运转模式和制热运转模式下,对排出温度阈值为115度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排出温度阈值能根据例如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来设定。

例如,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为120度的情况下,由控制装置97来控制压缩机10的动作以使得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不超过120度。例如,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超过了110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7控制成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以使压缩机10减速。这样,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为120度且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超过了110度时使压缩机10减速那样的情况下,可以将排出温度阈值设定为比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的阈值即110度稍低的温度即从110度至100度之间的温度(例如105度等)。

另外,例如,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的极限值为120度且在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超过了110度时不使压缩机10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将排出温度阈值设定为从120度至100度之间(例如115度等)。

另外,例如,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不限于R32,也可以是含有R32的混合制冷剂等。含有R32的混合制冷剂是例如包括R32、HFO1234yf、HFO1234ze等的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需要说明的是,HFO1234yf、HFO1234ze等是化学式由CF3CF=CH2表示的四氟丙烯系制冷剂,是地球温变暖系数小的制冷剂。已知R32或含有R32的制冷剂与R410A相比,在压缩机10的同一运转状态下,压缩机10的排出温度上升约20度。

例如,已知在R32和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中,在R32的质量比率为62%(62wt%)以上的情况下,与使用了R410A的情况相比,压缩机的排出温度提高3度以上。

另外,例如,已经在R32和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中,在R32的质量比率为43%(43wt%)以上的情况下,与使用了R410A的情况相比,排出温度提高3度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空调装置能够使压缩机的排出温度降低,在上述那样使用使压缩机的排出温度变高的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中,其效果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压缩机的排出温度变高的制冷剂,不限于含有R32的制冷剂,也包括例如CO2(R744)等高压侧为超临界的制冷剂。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对辅助热交换器7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一体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辅助热交换器7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3也可以分体构成。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对辅助热交换器71配置于下方且热源侧热交换器13配置于上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辅助热交换器71配置于上方且热源侧热交换器13配置于下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8中,对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5、6之间使用2根主管3来连接的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8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5、6之间使用3根主管来连接的空调装置。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10由低压壳体型的压缩机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压缩机10也可以是高压壳体型的压缩机。

另外,例如,一般来说,多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和负荷侧热交换器附近设置通过送风来促进制冷剂的冷凝或蒸发的送风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辅助热交换器和负荷侧热交换器附近设置送风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负荷侧热交换器,也可以采用利用了辐射的辐射式加热器。另外,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和辅助热交换器,也能够采用使制冷剂与水或防冻液等液体进行热交换的类型的热交换器。也就是说,热源侧热交换器、辅助热交换器和负荷侧热交换器只要能够进行制冷剂的放热或吸热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制冷剂和水或防冻液等液体进行热交换的类型的热交换器,采用例如板式热交换器。

而且,以配管连接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而使制冷剂循环的直膨式空调装置,以配管连接室外机1、中继装置5和室内机2之间而使制冷剂循环的直膨式空调装置,以及以配管连接室外机1和中继装置6而使制冷剂循环且以配管连接中继装置6和室内机2而使载冷剂循环的间接式空调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于如下的空调装置:仅在室外机内使制冷剂循环,在室外机、中继装置和室内机之间使载冷剂循环,在室外机中进行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从而进行空气调节。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室内的加热(制热运转)、冷却运转(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室内机而利用为:进行制冷剂与水等的热交换,从而通过加热运转而生成热水、或通过冷却运转而生成冷水。

符号说明

1室外机、2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3主管、4制冷剂配管、4a支管、4b支管、4c支管、5中继装置、6中继装置、10压缩机、11油分离器、1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3热源侧热交换器、14风扇、15制冷剂回路、16储液器、16b第1逆流防止装置、16d第1逆流防止装置、17吸入配管、18a第1连接配管、18b第2连接配管、19压缩机、19a第1逆流防止装置、19b第1逆流防止装置、19c第1逆流防止装置、19d第1逆流防止装置、20负荷侧节流装置、20a负荷侧节流装置、20b负荷侧节流装置、20c负荷侧节流装置、21负荷侧热交换器、21a负荷侧热交换器、21b负荷侧热交换器、21c负荷侧热交换器、22风扇、22a风扇、22b风扇、22c风扇、50气液分离器、51第3节流装置、52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3第1开关装置、53a第1开关装置、53b第1开关装置、53c第1开关装置、54a第2开关装置、54b第2开关装置、54c第2开关装置、55a第2逆流防止装置、55b第2逆流防止装置、55c第2逆流防止装置、56a第3逆流防止装置、56b第3逆流防止装置、56c第3逆流防止装置、57第4节流装置、60制冷剂间热交换器、61第3节流装置、62a第1流量控制装置、62b第2流量控制装置、63a第1中间热交换器、63b第2中间热交换器、64a第1流路切换装置、64b第2流路切换装置、65a第1泵、65b第2泵、66a第1流路切换装置、66b第1流路切换装置、66c第1流路切换装置、67a第2流路切换装置、67b第2流路切换装置、67c第2流路切换装置、68第4节流装置、70第1旁通流路、71辅助热交换器、72第1流量调整装置、73流量调整器、74第2旁通流路、75第2流量调整装置、76压力调整装置、77中压检测传感器、78旁通路、79高压检测传感器、80排出温度传感器、81冷冻机油温度传感器、82低压检测传感器、83辅助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传感器、84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a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b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4c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5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a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b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5c入口侧温度传感器、86入口侧压力传感器、86a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6b出口侧温度传感器、87出口侧压力传感器、88温度传感器、89入口温度传感器、90出口温度传感器、91a入口温度传感器、91b入口温度传感器、92a出口温度传感器、92b出口温度传感器、93a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3b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4a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4b室内机入口温度传感器、95a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5b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5c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5d室内机出口温度传感器、96外气温度传感器、97控制装置、97-1取得部、97-2流量调整装置控制部、97-3存储部、98出口压力传感器、100空调装置、101空调装置、102空调装置、200空调装置、201空调装置、202空调装置、300空调装置、301空调装置、302空调装置、ET冷凝温度、G1控制常数、G2控制常数、G3控制常数、G4控制常数、O1con操作量、O1d第1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1n输出开度、O1nex输出开度、O1op修正开度、O2con操作量、O2d第2流量调整装置当前开度、O2n输出开度、O2nex输出开度、O2op修正开度、OILsh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Ocon操作量、Od开度、On输出开度、Onex输出开度、Oop修正开度、Osh冷冻机油过热度、Ps排出侧压力、SHoil冷冻机油过热度目标值、T1辅助热交换器出口侧温度、Ta外气温度、Td排出温度、Tdn目标排出温度、Toil冷冻机油温度、Tth温度差阈值、ΔOoil冷冻机油修正量、ΔOoil2冷冻机油修正量、ΔOsh冷冻机油过热度差、ΔT温度差、ΔTd排出温度调整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