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6454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低温热源的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海洋轮船在航行过程中,燃料燃烧后的废气一般直接排放,或者进行简单的初步利用,热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十分浪费;并且,在海洋轮船上人们对电能及淡化水的需要求也十分迫切,如果直接使用燃料发电或者进行淡化水,则会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并且也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提高对低温热源的利用率,并且实现对低温热源的综合利用。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包括:热交换器,以热交换的方式将低温热源的能量传递至工质;透平机,所述透平机的工质入口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工质出口连接,对外做功;涡流管,所述涡流管包括涡流管入口、热端出口以及冷端出口,所述涡流管入口与所述透平机的出口连接;蒸馏器,所述蒸馏器包括热源入口、热源出口、蒸馏器冷凝液入口、蒸馏器冷凝液出口以及海水入口,所述热源入口与所述热端出口连接;射流泵,所述射流泵包括射流泵入口、射流泵出口以及一级引射入口,所述一级引射入口与所述热源出口连接;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工质入口以及冷凝器工质出口,所述冷凝器工质入口与所述射流泵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通过工质泵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工质入口连接。

本发明利用低温热源加热工质,通过工质使透平机对外做功,然后利用涡流管进行能量分离,再用蒸馏器进行海水淡化,从而实现对低温热源的能量的充分利用;另外,由于涡流管与射流泵耦合,射流泵吸入室产生的高真空度低压环境大大降低了涡流管冷端出口与热端出口的背压,能有效提高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效应,另一方面也间接的降低了透平机出口的背压,提高了透平机的工作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冷凝器冷凝液入口以及冷凝器冷凝液出口,所述冷凝器冷凝液入口与所述蒸馏器冷凝液出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液为海水,所述冷凝器冷凝液出口与所述海水入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还包括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通过供液泵与所述射流泵入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还包括第三支路,所述射流泵还包括二级引射入口,所述第三支路依次通过膨胀阀、蒸发器与所述二级引射入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器制冷液入口及蒸发器制冷液出口,制冷液自蒸发器制冷液入口进入,自蒸发器制冷液出口流出,降低制冷液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端出口与所述一级引射入口通过冷却器连接,所述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制冷液入口及冷却器制冷液出口,所述冷却器制冷液出口与所述蒸发器制冷液入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端出口与所述一级引射入口通过冷却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馏器还包括不凝性气体出口,所述不凝性气体出口与真空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平机为膨胀机或汽轮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热交换器,11、工质泵,2、透平机,21、发电机,3、涡流管,31、涡流管入口,32、热端出口,33、冷端出口,4、蒸馏器,41、热源入口,42、热源出口,43、蒸馏器冷凝液入口,44、蒸馏器冷凝液出口,45、海水入口,46、不凝性气体出口,47、真空泵,5、射流泵,51、射流泵入口,52、射流泵出口,53、一级引射入口,54、二级引射入口,6、冷却器,61、冷却器制冷液入口,62、冷却器制冷液出口,7、冷凝器,71、冷凝器工质入口,72、冷凝器工质出口,721、第一支路,722、第二支路,723、第三支路,73、冷凝器冷凝液入口,74、冷凝器冷凝液出口,8、蒸发器,81、蒸发器制冷液入口,82、蒸发器制冷液出口,83、膨胀阀,9、供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包括热交换器1、透平机2、涡流管3、蒸馏器4、射流泵5以及冷凝器7。

所述热交换器1将低温热源的能量传递给内部的工质,使工质蒸发,形成高压蒸汽。

所述透平机2的工质入口与所述热交换器1的工质出口连接,对外做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平机2与发电机21连接,利用高压蒸汽状态的工质进行发电。优选的,所述透平机2为膨胀机或汽轮机,更加适用于海洋轮船废气的能量转化。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工作时,无需额外从透平机2抽取工质,使得全部工质用于做功,做功效果更好。

所述涡流管3包括涡流管入口31、热端出口32以及冷端出口33,所述涡流管入口31与所述透平机2的出口连接。进入涡流管3的工质,通过涡流管3的转换,发生能量分离,形成低温流体和高温流体,分别自冷端出口33及热端出口32流出,可以为外界提供冷能量及热能量。涡流管3的使用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蒸馏器4包括热源入口41、热源出口42、蒸馏器冷凝液入口43、蒸馏器冷凝液出口44以及海水入口45,所述热源入口41与所述热端出口32连接。海水从海水入口45进入蒸馏器4中;工质自蒸馏器4的热源入口41进入,对海水进行加热蒸发后,从热源出口42流出;冷凝液自蒸馏器冷凝液入口43进入,将海水蒸汽冷凝后,从蒸馏器冷凝液出口44流出,然后蒸馏器4将产生出淡水以及浓海水。

所述射流泵5包括射流泵入口51、射流泵出口52以及一级引射入口53,所述一级引射入口53与所述热源出口42连接,所述热源出口42流出的工质作为引射流体。由于热端出口32与一级引射入口53的连通,射流泵5吸入室产生的高真空度低压环境,将大大降低涡流管3出口的背压,有效提高涡流管3的能量分离效应,另一方面也间接的降低了透平机2出口的背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透平机2的工作效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低温热源的利用效率。射流泵5的使用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冷凝器7包括冷凝器工质入口71以及冷凝器工质出口72,所述冷凝器工质入口71与所述射流泵出口52连接,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72包括第一支路721,所述第一支路721通过工质泵11与所述热交换器1的入口连接。自所述射流泵5的射流泵入口51流出的工质,在冷凝器7中放热,变为液态,然后从冷凝器7的冷凝器工质出口72流出,被工质泵11抽入热交换器1中,完成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7还包括冷凝器冷凝液入口73及冷凝器冷凝液出口74,所述冷凝器冷凝液入口73与所述蒸馏器冷凝液出口44连接。冷凝液依次经过蒸馏器冷凝液入口43、蒸馏器冷凝液出口44、冷凝器冷凝液入口73及冷凝器冷凝液出口74,在蒸馏器4和冷凝器7中完成两次预热,尽可能的提高自身温度,避免系统热量的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液为海水,所述冷凝器冷凝液出口74与所述海水入口45连接。由于海水两次预热后才进入蒸馏器4的海水入口45,被蒸馏淡化,所以海水的温度在进入蒸馏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升高,所以自所述热端出口32流出的工质,可以以较少的能量使海水蒸发。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72还包括第二支路722,所述第二支路722通过供液泵9与所述射流泵入口51连接。所述第二支路722中的工质,经供液泵9加压后,作为工作流体进入射流泵5中,制造低压环境,使一级引射入口53中的工质可以被顺利吸入射流泵5中。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工质出口72还包括第三支路723,所述射流泵5还包括二级引射入口54,所述第三支路723依次通过膨胀阀83、蒸发器8与所述二级引射入口54连通。所述第三支路723中的工质在膨胀阀83中由中温高压状态,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然后在蒸发器8中吸收热量低压蒸发,达到制冷效果。自蒸发器8流出的工质同样作为引射流体,被吸入射流泵5中,与所述一级引射入口53的工质一同,在射流泵5中和工作流体进行传质传能混合后,进入冷凝器7,释放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8还包括蒸发器制冷液入口81及蒸发器制冷液出口82,制冷液自蒸发器制冷液入口81进入,自蒸发器制冷液出口82流出,释放热量被蒸发器8中的工质吸收,降低制冷液温度,为外界提供制冷。

进一步的,所述冷端出口33与所述一级引射入口53通过冷却器6连接,所述冷却器6包括冷却器制冷液入口61及冷却器制冷液出口62,所述冷却器制冷液出口62与所述蒸发器制冷液入口81连接。制冷液依次流过冷却器制冷液入口61、冷却器制冷液出口62、蒸发器制冷液入口81以及蒸发器制冷液出口82,先后在冷却器6和蒸发器8两次释放热量。经过两次的热量释放,可以尽量降低制冷液的温度,加强系统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蒸馏器4还包括不凝性气体出口46,所述不凝性气体出口46与真空泵47连接。蒸馏器4中的不凝性气体经不凝性气体出口46被真空泵47抽出以维持蒸馏器4内真空度,防止蒸馏器4内部的压强过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