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99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冰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制冰功能的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规家电之一,除保鲜、冷冻功能外,采用冰箱制冰也是越来越普及的一种应用,现有风冷冰箱的制冰过程主要通过冷风直接吹在制冰盒上来制冰,其中所用冷风为整个制冷系统的循环风,但采用系统循环风制冰存在以下问题:冷风经过系统的多次循环后,很容易携带食物异味,甚至会携带一定的细菌,如此制得冰块存在异味,从而影响口感,甚至是食用不安全;即使在冷风风道中采用过滤也无法完全避免以上情况。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同的冰箱设计方式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冰箱,包括箱体和门体,所述箱体内部具有冰箱间室,所述门体安装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箱体与所述门体之一设置有制冰室,其中,所述制冰室包括彼此隔离设置的冷风隔间和制冰隔间,所述制冰室内设置有供冷量传递的热管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具有分别延伸至所述冷风隔间与所述制冰隔间内部的第一换热端、第二换热端;所述冰箱还具有与所述冷风隔间连通以向所述冷风隔间内输送冷风的冷风导入风道;所述制冰隔间内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端相连的制冰盒。

所述冰箱制冰时,冷风经由所述冷风导入风道进入所述冷风隔间内并与所述热管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端换热以将冷量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端,所述第二换热端上的冷量直接转移至所述制冰盒以完成制冰过程。

进一步,所述冷风隔间具有与所述冰箱间室连通的排风口。

进一步,所述冰箱还具有蒸发器及将所述蒸发器制成的冷风输送至所述冰箱间室的制冷风道。

进一步,所述冷风导入风道与所述制冷风道连通。

进一步,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端的翅片组、穿设所述翅片组并延伸至所述制冰隔间内的热管组;其中,热管组延伸至所述制冰隔间内的一端构成所述第二换热端。

进一步,所述制冰室内部设置有用于隔离所述冷风隔间、制冰隔间的隔板,所述热管组穿过所述隔板。

进一步,所述第二换热端嵌设于所述制冰盒内。

进一步,所述制冰盒内设置有底部呈弧面的制冰槽,所述制冰槽上侧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制冰槽内冰块推出的拨杆。

进一步,所述制冰盒下方设置有储冰盒,所述储冰盒上侧设置有供冰块导入所述储冰盒的导冰板。

进一步,所述制冰隔间靠近所述储冰盒位置处设置有取冰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冰箱中所涉及的制冰室具有隔离设置的冷风隔间和制冰隔间,进入冷风隔间内冷风所提供的冷量通过热管换热器实现在冷风隔间与制冰隔间之间的转移,从而完成制冰隔间内部的制冰过程,在此制冰过程中,有效防止了冰箱内的食物异味、细菌传递至制冰隔间内,所制冰块带无异味、干净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冰箱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热管换热器与制冰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所示结构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方式。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的冰箱包括箱体1和门体2,箱体1内部具有冰箱间室3,在本实施例中,仅对一个冰箱间室3进行展示;在其它实施例中,冰箱可以具有多个冰箱间室3,其中冰箱间室3可以是冷冻室、冷藏室、软冷冻室等。

门体2安装于箱体1上,具体而言,门体2设置于冰箱前侧用于盖合冰箱间室3。在本实施例中,冰箱的门体2上设置有一制冰室;在其它实施例中,制冰室也可也直接固定的设置于箱体1上。

参考图1所示,设置于门体2上的制冰室包括彼此隔离设置的冷风隔间41和制冰隔间42,具体的,制冰室内部设置有隔板40,隔板40用于将制冰室隔离成冷风隔间41、制冰隔间42两个独立不连通的空间。

制冰室内设置有供冷量传递的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具有分别延伸至冷风隔间41与制冰隔间42内部的第一换热端51、第二换热端52。

结合图1、图2所示,热管换热器包括设置于第一换热端51的翅片组510、穿设翅片组510并延伸至制冰隔间42内的热管组50;其中,热管组50延伸至制冰隔间42内的一端构成第二换热端5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翅片组510为均匀间隔分布的金属片组,例如可以是铝片等极易导热的金属薄片;热管组50为若干根平行分布的导热管,若干根平行分布的导热管在冷风隔间41内的一端垂直插设于翅片组510中。本实施例中构成热管组50的若干导热管穿设隔板40,导热管内部设置有制冷剂,以便于冷量在第一换热端51、第二换热端52之间的转移,即实现冷量从冷风隔间41向制冰隔间42的传递。

本发明制冰隔间42内具有与第二换热端52相连的制冰盒60,参考图2、图3所示,第二换热端52与制冰盒60的一种具体配合方式为:第二换热端52的嵌设于制冰盒60内,即制冰盒60上设置有若干通孔,热管组50的若干导热管伸入制冰隔间42的一端穿设于通孔中并与制冰盒60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具体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3所示,若干通孔设置于制冰盒60的周边侧壁上,热管组50的若干导热管插入通孔中以对制冰盒60供冷。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热管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及其与制冰盒60的配合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热管换热器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结构,其与制冰盒6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限于本实施例所示。

以下展示的是制冰隔间42内部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图3所示,制冰盒60内设置有底部呈弧面的制冰槽600,制冰槽600上侧设置有用于将制冰槽600内冰块推出的拨杆61。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冰槽600内在垂直于槽体的形成方向(槽体的形成方向即为垂直于图2中所示平面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平行的隔板601,隔板601将制冰槽600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区域,隔板601的设置可以避免冰块尺寸过大,保证制得的冰块都具有合适的尺寸。参考图2所示,制冰槽600上侧设置有与制冰槽600的弧面底部相适应的拨杆61,拨杆61的一端设置有旋转轴610,拨杆61可绕旋转轴610转动;当拨杆61按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其远离旋转轴610的一端进入制冰槽600内部并将制冰槽600内部的冰块推出。

为了便于冰块的推出过程,冰块制成后,制冰槽600的底部设置有产热模块(图中未示出),产热模块散发一定的热量并将冰块与制冰槽600的底部分离。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制冰盒60下方设置有储冰盒63,储冰盒63上侧设置有供冰块导入储冰盒63的导冰板62。具体参考图1所示,导冰板62一端固定于制冰隔间42侧壁上,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储冰盒63的上方。拨杆61将制冰盒60中的冰块推出后,冰块顺着导冰板62滑动落入储冰盒63内。参考图1所示,制冰隔间42靠近储冰盒63位置处还设置有取冰口64。

本发明的冰箱还具有与冷风隔间41连通以向冷风隔间41内输送冷风的冷风导入风道11。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冷风隔间41具有进风口411,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冷风导入风道11,冰箱门体2关闭时,冷风导入风道11的末端与进风口411连通。在制冰室设置于箱体2上的实施方式中,冷风导入风道11的末端直接与进风口4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冷风隔间41还具有与冰箱间室3连通的排风口412,在冷风隔间41内部与第一换热端51进行换热后的冷风通过排风口412进入冰箱间室3,并对冰箱间室3内部进行制冷。

本发明的冰箱还具有蒸发器(图中未示出)及将蒸发器制成的冷风输送至冰箱间室3的制冷风道10。参考图1所示,制冷风道10设置于冰箱的背侧,其具有连通冰箱间室3的出风口100。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冷风导入风道11的起始端与制冷风道10连通,即进入冷风隔间41内部的冷风和直接进入冰箱间室3内部的冷风均由制冷风道10提供。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所示排风口412与出风口100均与同一冰箱间室3连通,但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口412与出风口100也可以分别与不同的冰箱间室3连通。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冰箱的制冰原理,以下对本发明冰箱的制冰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冰箱制冰时,冷风经由冷风导入风道11进入冷风隔间41内并与热管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端51换热以将冷量传递至第二换热端52,第二换热端52上的冷量直接转移至制冰盒62以完成制冰过程。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制成冷风经制冷风道10,一部分经过出风口100直接进入冰箱的冰箱间室3内部,另一部分进入冷风导入风道11并通过进风口411进入冷风隔间41;在冷风隔间41内部,冷风与与第一换热端51的翅片组510进行热交换(即部分冷量由冷风传递至翅片组510),经过换热后的冷风在通过排风口412进入冰箱间室3内部;第一换热端51上的冷量经过热管组50转移至第二换热端52;在制冰隔间42内部,第二换热端52上的冷量直接转移至制冰盒62,预先置于制冰盒62内部的水在低温下形成冰块。具体冷风的流向可参考图1中的箭头所示方向。

本发明冰箱中所涉及的制冰室具有隔离设置的冷风隔间和制冰隔间,进入冷风隔间内冷风所提供的冷量通过热管换热器实现在冷风隔间与制冰隔间之间的转移,从而完成制冰隔间内部的制冰过程,在此制冰过程中,有效防止了冰箱内的食物异味、细菌传递至制冰隔间内,所制冰块带无异味、干净卫生。

本发明中所涉及冰箱的“前侧”指的是用户使用冰箱时开启门体2的一侧,“背侧”指的是与“前侧”相对的一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