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8731阅读:1220来源:国知局
布液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制冷配套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布液器。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包括两个关键的部件:冷凝器和蒸发器。目前国内一般的降膜式蒸发器采用的是密封式一级布液器,其制作精确度要求高,布液一次完成,下排管也充斥着饱和蒸汽影响换热管的受液,结构和制作较为复杂,故对安装精度要求高,而且这种分配器只是增加了一层分配层,无法解决在长径比较大时,沿壳体长度方向分液不均的问题,同时无法解决布液器中气液两相同时存在下,分液不均压降大的问题,以及进液口不在布液器的中心导致的分液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均匀降膜的布液器。

一种布液器,包括气液分离器、第一布液层和第二布液层,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布液层上,且出口与所述第一布液层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布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布液层的下方,且入口与所述第一布液层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一布液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布液层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口,且每一所述第二入口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布液层包括多个并列排列的均液器,每一所述均液器的入口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所述第一布液层包括第一均液板、第二均液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液板和所述第二均液板之间的多条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均液板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处,且所述第一均液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均液出口,每一所述均液出口与一条所述导流通道连通,且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均液板覆盖在所述第二布液层的上方。

所述第一布液层还包括多条导流板和与所述导流板一一对应的上面板,每一所述导流板均与所述第二均液板、且与所述第二均液板和对应的所述上面板围成对应的所述导流通道。

每一所述均液器均包括第三均液板和第四均液板,所述第三均液板和所述第四均液板上均均匀分布有均液孔,所述第三均液板设置于所述第四均液板和所述第一布液层之间,且所述第三均液板与所述第四均液板之间、所述第三均液板和所述第一布液层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第三均液板和所述第四均液板的尺寸相同,且所述第三均液板上的均液孔的数量小于所述第四均液板上的均液孔的数量。

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两层设置有透气孔的支撑板和气液过滤网,所述外壳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布液层连通,两层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且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侧沿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所述气液过滤网设置于两层所述支撑板之间,两层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气液过滤网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形成进气管。

所述第一均液板为圆形结构,且其上的所有均液孔以所述第一均液板的中心为圆心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均液板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均液板直径相等的圆形槽体,所述第一均液板的所有所述均液孔均与所述圆形槽体连通,且所有所述导流通道均与所述圆形槽体连通。

靠近所述第一布液层的所述支撑板到所述第一布液层之间具有间距。

本发明提供的布液器,通过设置第一均液层实现布液器周向的布液均匀,通过设置二级布液层,实现整个布液器的布液均匀,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实现在进液处实现气液两相的分离,保证全液相均匀降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第一布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取下上面板的第一布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取下第一均液板和上面板的第一布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器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

图中:

1、气液分离器;2、第一布液层;3、第二布液层;11、外壳;12、支撑板;13、气液过滤网;21、第一出口;22、第一均液板;23、第二均液板;24、导流通道;25、导流板;26、上面板;31、第二入口;32、均液器;321、第三均液板;322、第四均液板;323、均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组装显示器组件的工装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8所示的布液器,包括气液分离器1、第一布液层2和第二布液层3,所述气液分离器1设置于所述第一布液层2上,且出口与所述第一布液层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布液层3设置于所述第一布液层2的下方,且入口与所述第一布液层2的出口连通。

气液两相混合冷媒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1分离后,液相冷媒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布液层2和所述第二布液层3,完成均液过程。

所述第一布液层2设置有多个第一出口21,所述第二布液层3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口31,且每一所述第二入口31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21连通,保证由所述第一布液层2进入所述第二布液层3的液相冷媒已经进行了初步均液过程。

所述第二布液层3包括多个并列排列的均液器32,每一所述均液器32的入口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21连通,由所述第一布液层2的第一出口21流出的液态冷媒分别进入对应的所述均液器32内进行二次均液,增加均液效率。

所述第一布液层2包括第一均液板22、第二均液板23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液板22和所述第二均液板23之间的多条导流通道24,所述第一均液板22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器1的出口处,且所述第一均液板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均液出口,每一所述均液出口与一条所述导流通道24连通,且所述导流通道24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入口31连通,所述第二均液板23覆盖在所述第二布液层3的上方,经过所述气液分离器1分离后的液相冷媒流至所述第一均液板22上后再均匀流入所有所述导流通道24内,并经对应的所述导流通道24流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入口31连通,实现对液态冷媒的一级均液过程。

优选的,所述第一均液板2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均液板23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直线上。

当所述第一均液板2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均液板23的中心不处于同一竖直直线上时,根据处于所述第二均液板23的位置调节所述均液孔323的直径和所述导流通道24的走向。

所述第一布液层2还包括多条导流板25和与所述导流板25对应的上面板26,每一所述导流板25均与所述第二均液板23、且与所述第二均液板23和对应的所述上面板26围成对应的所述导流通道24,所述导流板2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均液板23上,且与所述第二均液板23密封设置,所述上面板26形成所述导流通道24的上侧壁用于保证液相冷媒在所述导流通道24内流动,起密封作用。

每一所述均液器32均包括第三均液板321和第四均液板322,所述第三均液板321和所述第四均液板322上均均匀分布有均液孔323,所述第三均液板321设置于所述第四均液板322和所述第一布液层2之间,且所述第三均液板321与所述第四均液板322之间、所述第三均液板321和所述第一布液层2之间具有间距,经过所述第一均液层的液相冷媒,所述第二入口31设置于所述第三均液板321上方、且与所述第三均液板321的中心相对应。

所述第三均液板321和所述第四均液板322的尺寸相同,且所述第三均液板321上的均液孔323的数量小于所述第四均液板322上的均液孔323的数量,即所述第三均液板321上的均液孔323密度小于所述第四均液板322的密度。

所述气液分离器1包括外壳11、两层设置有透气孔的支撑板12和气液过滤网13,所述外壳1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布液层2连通,两层所述支撑板12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部,且每一所述支撑板12的侧沿与所述外壳11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所述气液过滤网13设置于两层所述支撑板12之间,两层所述支撑板12和所述气液过滤网13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形成进气管,当气液两相混合冷媒从进气管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1下部所述支撑板12下侧时,由于气液两相冷媒的密度差,气体冷媒通过所述支撑板12和所述气液过滤网13向上溢出,液相冷媒向下流动至第一布液层2内进行均液过程。

所述第一均液板22为圆形结构,且其上的所有均液孔323以所述第一均液板22的中心为圆心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均液板22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均液板22直径相等的圆形槽体,所述第一均液板22的所有所述均液孔323均与所述圆形槽体连通,且所有所述导流通道24均与所述圆形槽体连通。

靠近所述第一布液层2的所述支撑板12到所述第一布液层2之间具有间距,用于临时容纳经过所述进气管进入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保证气液两相混合冷媒的气相和液相的分离。

本申请提供的布液器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布液阻力降低60%,均匀效果提升3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