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7655发布日期:2018-09-11 16:4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变温室的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作为一种可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容器已成为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之一。通常,将冰箱的贮藏室划分为诸如冷藏室、冷冻室和变温室等多个具有不同温度的收纳室,以分别存放需在不同温度下保存的物品。一般情况下,食物的冰晶区在-1℃至-5℃之间,在冰晶区食物将变为块粒状,传统冰箱的冷冻室及变温室由于降温速度慢,使得其中放置的食物在渐进式冷冻过程中容易形成块粒状结晶体,这样破坏了食物营养,并增加了一定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快速降温的冰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

贮藏室,其分隔为变温室和至少一个其他收纳室;

蒸发器,其对供给到所述贮藏室的空气进行冷却;

蒸发器室,其配设有所述蒸发器,且形成有通向所述贮藏室的送风口;

第一送风机,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配置成将经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送入所述贮藏室中;以及

第二送风机,其设置在连接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变温室的变温供给风路中,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送风机吹送的空气送入所述变温室中。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

变温风门,其设置在所述变温供给风路中所述第二送风机的上游侧。

可选地,所述变温室中设置有速冷板。

可选地,所述变温室包括母座间室和可推拉地设置在所述母座间室中的抽屉,所述抽屉的后壁下部设置有贯通所述后壁的进风缺口,所述速冷板设置在所述抽屉中且位于所述进风缺口的上方;

所述变温供给风路设置在所述变温室的后侧,所述母座间室与所述变温供给风路之间通过一分隔体隔开;所述分隔体上设置有朝所述变温室突伸的两个出风嘴,其中一个出风嘴配置成越过所述后壁的顶部从所述抽屉的顶部开口向所述抽屉中送风,另一个出风嘴配置成穿过所述进风缺口向所述抽屉的下部送风。

可选地,所述抽屉的侧壁上设置有位于不同高度的两组出风口,每组出风口包括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出风口;

所述速冷板进一步设置在所述两组出风口之间,以将所述抽屉分隔形成上下两个分别具有独立风路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

送风机罩,其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机的出风侧,所述送风机罩设置有用于在封闭所述送风口时供冷却空气流过的开口部,以使所述蒸发器室在所述送风机罩封闭所述送风口的状态下仍连通到与所述变温室相连的变温供给风路。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其他收纳室包括冷冻室,其形成在所述变温室的下方,所述冷冻室通过与其相连的冷冻供给风路与所述蒸发器室连通;且

所述蒸发器室形成于所述冷冻室的后方;

所述送风机罩配置成在封闭所述送风口的状态下,断开所述蒸发器室与所述冷冻供给风路之间的流路。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其他收纳室还包括冷藏室,其形成在所述变温室的上方,所述冷藏室通过与其相连的冷藏供给风路与所述蒸发器室连通;且

所述送风机罩配置成在封闭所述送风口的状态下,使所述蒸发器室通过所述开口部同时与所述冷藏供给风路和所述变温供给风路连通。

可选地,所述冰箱还包括:

冷藏风门,其设置在所述冷藏供给风路中。

可选地,所述冷藏供给风路包括一个与所述送风口连通的冷藏进风通道和与所述冷藏室连通的多个冷藏出风通道,所述多个冷藏出风通道配置成分别在所述冷藏室后壁的不同位置处与所述冷藏室连通;

所述冰箱还包括分路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冷藏供给风路中,其包括与所述冷藏进风通道连通的分路进口和与所述多个冷藏出风通道分别连通的多个分配口,所述分路送风装置配置成受控地将来自于所述分路进口的气流经所述多个分配口中的一个或多个分配至相应的冷藏出风通道中。

可选地,所述分路送风装置还包括:

壳体,其上形成有所述分路进口和所述多个分配口;和

调节件,具有至少一个遮挡部,所述至少一个遮挡部可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配置成受控地对所述多个分配口进行遮蔽,以调整所述多个分配口各自的出风面积。

本发明的冰箱,由于能够同时利用两个送风机对变温室吹送冷气,从而可加快冷气在变温室中的循环,实现对变温室快速降温。本发明有利于变温室中的食物快速通过冰晶区,避免在食物细胞之间生成大的冰晶体;减少细胞内水份外析,从而使解冻时汁液流失少;细胞组织内部浓缩溶质和食品组织、胶体以及各种成分相互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浓缩的危害性下降到最低程度;将食品迅速降低到微生物生长活动温度之下,有利地抵制微生物的增长及其生化反应;食品速冻时间短,有利于提高冰箱的利用率和连续性使用等优点。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冰箱在蒸发器室送风口的外侧设置可动式送风机罩,该送风机罩具有允许蒸发器冷却的空气流过的开口部,并能封闭蒸发器室送风口。由此,在停止向被分隔的贮藏室的一部分收纳室供给冷气的状态下,能够独立地向变温室供给冷气。从而能够利用一个蒸发器根据每个收纳室各自的冷却负荷来适当冷却各收纳室。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控制可动式送风机罩以及风道中的各风门,能够将冷量集中分配到所需的一个或两个收纳室,同时通过在冷藏供给风路中设置分路送风装置,可将冷量分配到冷藏室的不同区域,从而可根据不同收纳室的冷量需求或者冷藏室内不同的区域的冷量需求,对冷风进行合理地分配,增强冰箱的保鲜性能和运行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变温室和变温供给风路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变温室和变温供给风路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变温室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一送风机和送风机罩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中送风机罩处于关闭状态,图5b中送风机罩处于打开状态;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的供给风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分路送风装置的示意性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向)。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冰箱100包括作为本体的隔热箱体20,其可包括前侧开口的钢板制外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且前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内胆、以及在外壳与内胆之间的间隙中进行充填发泡形成的发泡聚氨酯制隔热材料。该隔热箱体20的内部形成用于贮藏食品等的贮藏室。根据保存温度及用途,贮藏室的内部分隔为变温室22和至少一个其他收纳室。其他收纳室可为冷藏室21和/或冷冻室23等。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贮藏室的内部可分隔为变温室22、冷藏室21和冷冻室23,其中贮藏室的最上层为冷藏室21,冷藏室21的下层为变温室22、变温室22的下层为冷冻室23。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意识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100与现有的冰箱一样,还可包括蒸发器24、压缩机(图中未示出)、冷凝器(图中未示出)、节流元件(膨胀阀或毛细管)(图中未示出),蒸发器24经由冷媒配管与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连接,构成制冷循环回路,在压缩机启动时降温,以对供给到贮藏室的空气进行冷却。

蒸发器24可设置在蒸发器室240中。蒸发器室240形成有送风口241,其作为与贮藏室连接的开口,蒸发器24冷却后的空气经该送风口241向贮藏室传送。冰箱100还包括用于向贮藏室传送冷风的供给风路。具体地,供给风路包括与变温室22相连的用于向变温室22送风的变温供给风路210、与冷冻室23相连的用于向冷冻室23送风的冷冻供给风路230、以及与冷藏室21相连的用于向冷藏室21送风的冷藏供给风路210。送风口241作为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流经的开口,其连通蒸发器室240、变温供给风路210、冷冻供给风路230以及冷藏供给风路210。

冷藏供给风路210形成在冷藏室21的背面,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219分隔而成。冷藏供给风路210形成有使冷气流向冷藏室21的冷藏出风口211。此外,冷藏供给风路210中设置有冷藏风门212。冷藏风门212可为由马达等驱动的可开闭的风门,其控制供给到冷藏室21的冷气流量,从而使冷藏室21的内部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变温供给风路210形成在变温室22的后侧,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221分隔而成,用于将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供给到变温室22。变温供给风路210中设置有变温风门222。变温风门222可为由马达等驱动的可开闭的风门,其控制供给到变温室22的冷气流量。

冷冻供给风路230形成在冷冻室23的后侧,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232分隔而成,分隔体232上形成有吹出口234,以将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吹到冷冻室23中。蒸发器室240可设置在冷冻室23的后方,特别是设置在冷冻供给风路230的后侧。蒸发器室240与冷冻供给风路230或冷冻室23之间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242分隔。蒸发器室240可为内胆与分隔体242包夹形成的空间。送风口241可形成在分隔体242的上部。冷冻室23的下部背面形成有使空气从冷冻室23返回蒸发器室240的回风口(图中未示出)。

在送风口241处设置有第一送风机50,配置成将经蒸发器24冷却后的空气送入贮藏室中。特别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100还包括第二送风机70,其设置在变温供给风路210中,用于将来自第一送风机50吹送的空气送入变温室22中。变温风门222可进一步设置在变温供给风路210中第二送风机70的上游侧。本发明由于能够同时利用两个送风机对变温室22吹送冷气,从而可加快冷气在变温室22中的循环,实现对变温室22快速降温。

特别地,变温室22中可设置速冷板40,以使置于速冷板40上的物品具有较快的冷却速度。该速冷板40可为导热材料制成的板式结构,例如铝板。

参见图2-图4并结合图1,变温室22可包括母座间室32和可推拉地设置在母座间室32中的抽屉30。速冷板40设置在抽屉30中。母座间室32与变温供给风路210之间通过分隔体221隔开。分隔体221上设置有朝变温室22突伸的出风嘴,来自变温供给风路210的冷气经由第二送风机70吹送至各出风嘴中,从而使冷气经由出风嘴吹向变温室22。在分隔体221上还设置有供变温室22中的冷风返回蒸发器室240的回风口2213,回风口2213上可设置回风叶片。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抽屉30的后壁32下部设置有贯通后壁32的进风缺口321,速冷板40设置在抽屉30中且位于进风缺口321的上方。优选地,分隔体221上设置有朝变温室22突伸的两个出风嘴2211,2212,其中出风嘴2211配置成越过后壁32的顶部从抽屉30的顶部开口向抽屉30中送风,出风嘴2212配置成穿过进风缺口321向抽屉30的下部送风。由此,可使速冷板40的上下两侧均有冷风流过,从而可加速速冷板40蓄冷,进一步增大了置于速冷板40上物品的冷却速度。

更进一步地,抽屉30的侧壁31上设置有位于不同高度的两组出风口311,312,每组出风口311,312包括沿纵深方向(或者说抽屉30的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出风口,以供流入抽屉30中的冷气在抽屉30中进行换热后经由出风口流出抽屉30。速冷板40可进一步设置在两组出风口311,312之间,以将抽屉30分隔形成上下两个分别具有独立风路的空间。具体地,位于上方的一组出风口311的底缘所处的水平面高于进风缺口321的顶缘所处的水平面,且位于下方的一组出风口312的顶缘所处的水平面接近进风缺口321的顶缘所处的水平面。

如图3所示,速冷板40将抽屉30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具有各自的进风口和各自的回风口,从而在各自的空间中形成相对独立的风路。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抽屉30的一个空间的风路,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对于抽屉30的上部空间而言,冷风从出风嘴2211流入上部空间,并经由一组出风口311流出上部空间;对于抽屉30的下部空间而言,冷风从出风嘴2212流入下部空间,并经由一组出风口312流出下部空间。流出上部空间或下部空间的空气经由回风口2213以及返回风路(图中未示出)返回蒸发器室2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温室22可包括两个以上的抽屉30,可在每一抽屉30后壁32相应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或多个出风嘴。

参见图5,第一送风机50可包括旋转式螺浆风扇54和扇壳56,其中扇壳56形成有呈大致圆筒状开口的风洞55。扇壳56安装于蒸发器室240的送风口241,是成为第一送风机50吸入侧与出风侧之间边界的部件。风扇54与风洞55同轴设置,风扇54的出风侧端部相比于风洞55的出风侧端部,即相比于扇壳56的出风侧端面更靠近外侧,即更靠近出风侧或更远离蒸发器室240那一侧。由此,可降低沿风扇54旋转半径方向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阻力,能够以较小的流动损失来送出空气。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蒸发器室240的送风口241的外侧,即第一送风机50的出风侧设置有遮蔽装置60,遮蔽装置60包括用于封闭送风口241的送风机罩62。送风机罩62可动地设置在第一送风机50的出风侧,其设置有用于在封闭送风口241时供冷却空气流过的开口部622,以使蒸发器室240在送风机罩62封闭送风口241的状态下仍连通到变温供给风路210。

继续参见图5,遮蔽装置60的支承基体64与第一送风机50的扇壳56的出风侧端面紧密接触地固定在一起。送风机罩62上朝向蒸发器室240的那一表面,即朝向第一送风机50的那一表面,成型为凹形表面。并且,凹形表面的周缘部形成与支承基体64抵接的抵接部67。由此,尽管风扇54比扇壳56更向出风侧突出,但送风机罩62可不与风扇54接触,而在风洞55的外侧与支承基体64抵接,从而封闭送风口241。

送风机罩62可成型为在靠近第一送风机50一侧具有凹形部的大致箱形的形态。在送风机罩62的上部侧壁上,将该侧壁的一部分切除,从而形成开口部622。

在送风机罩62上方,可用合成树脂制分隔体217形成变温供给风路210的入口部216(参见图1)。入口部216为背面侧的分隔体242与前面侧的分隔体217包夹形成的空间,其上部与变温供给风路210连通。开口部622即使在送风机罩62封闭送风口241的状态下也连通于变温供给风路210。由此,即使关闭送风机罩62,也能够保证具有让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流向变温室22的流路。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入口部216的上部同时与变温供给风路210和冷藏供给风路210连通。即使关闭送风机罩62,也能够保证具有让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流向变温室22和冷藏室21的流路。

支承基体64为在大致中央部分具有冷气可流通开口的大致平板状部件。支承基体64的朝向冷冻室23侧的表面设置有导柱68,送风机罩62在风扇54的旋转轴方向上可往复运动地支承在导柱68上。也就是说,在风扇54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导柱68可滑动地插配在形成于送风机罩62上的支承孔69中。由此,送风机罩62可如图5a所示的那样,接近第一送风机50;或者可如图5b所示的那样,离开第一送风机50。

如图5a所示,如果送风机罩62接近第一送风机50,则送风机罩62周缘的抵接部67将与支承基体64的朝向冷冻室23侧的表面抵接,从而封闭第一送风机50的空气流路。也就是说,通过送风机罩62封闭蒸发器室240的送风口241,使空气流路的一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具体而言,通过封闭送风机罩62,来关闭从送风口241至冷冻供给风路230的流路。

这里,如前所述,送风机罩62形成有开口部622,开口部622即使在送风机罩62封闭送风口241的状态下也连通于变温供给风路210和冷藏供给风路210。由此,即使关闭送风机罩62,如图5a中箭头所示,第一送风机50吹送出的空气经由开口部622流向变温供给风路210和冷藏供给风路210。

这样,使送风机罩62向靠近蒸发器室240的方向移动,通过利用送风机罩62封闭送风口241,能够停止向冷冻室23供给冷气,但仍能向变温室22和冷藏室21供给冷气。

另外,代替用送风机罩62抵接支承基体朝向冷冻室23侧的表面的这种结构,也可用送风机罩62抵接支承基体的外周面或扇壳56的出风侧端面或外周面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如果送风机罩62朝离开第一送风机50的方向移动,则送风机罩62与支承基体之间会形成间隙,即形成用于空气流动的开口。也就是说,送风机罩62处于打开状态。并且,如箭头所示,第一送风机50吹送出的空气从送风机罩62的抵接部67与支承基体之间形成的开口流出。

这样,通过使送风机罩62向离开蒸发器室240的方向移动,能够将冷气供给到变温室22、冷藏室21和冷冻室23。

此外,关于使送风机罩62开闭的机构及驱动方法,可采用各种方法。例如,可利用马达、螺线管及其他方式来开闭送风机罩62。此外,也可采用将相当于遮蔽装置60的支承基体的部件固定到分隔体232上的结构,来实现送风机罩62与扇壳的抵接。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100的供给风路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藏供给风路210包括一个与送风口241连通的冷藏进风通道218和与冷藏室21连通的多个冷藏出风通道215,多个冷藏出风通道215配置成分别在冷藏室21后壁的不同位置处与冷藏室21连通。每个冷藏出风通道215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冷藏出风口211。

冰箱100还可进一步包括分路送风装置10,设置在冷藏供给风路210中,其可根据冷藏室21内不同区域物品的表面温度受控地将冷气分配至相应的区域。

图7是图6所示的分路送风装置10的示意性爆炸图。如图7所示,分路送风装置10包括与冷藏进风通道218连通的分路进口128和与多个冷藏出风通道215分别连通的多个分配口123。分路送风装置10配置成受控地将来自于分路进口128的气流经多个分配口123中的一个或多个分配至相应的冷藏出风通道215中。

例如刚将物品放置在冷藏室21的顶部时,设置在冷藏室21顶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该区域的温度较高,分路送风装置10可以将冷气全部分配给冷藏出风口211位于该区域附近的一个或多个冷藏出风通道215,快速对高温物品冷却,避免了对其他已存物品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对整个冷藏室21进行冷却带来的电能浪费。

具体地,该分路送风装置10可包括壳体和调节件14。壳体上形成有分路进口128和多个分配口123。调节件14具有至少一个遮挡部141,至少一个遮挡部141可动地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受控地对多个分配口123进行遮蔽,以调整多个分配口123各自的出风面积。来自第一送风机50的送风可经过分路送风装置10的分配供向冷藏室21的不同区域。

在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上形成有三个分配口123,分路送风装置10可通过旋转调节件14实现仅遮蔽一个分配口123、遮蔽两个分配口123,或者不遮蔽任一分配口123。此外,调节件14还可会根据需求的风量大小来决定旋转的角度,以使遮挡部141对相应分配口123的一部分进行遮蔽,以使该分配口123以预设出风面积出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可由本体12和盖板16组成。具体地,本体12包括圆形的底板127和自底板127的不同周缘向外延伸的多个弧形周壁121。相邻弧形周壁121之间形成前述分配口123。盖板16设置于弧形周壁121的远离底板127的一端,用于封盖弧形周壁121。调节件14的每个遮挡部141为与弧形周壁121同轴设置的弧形遮挡板,以使遮挡部14绕弧形周壁121的轴线转动,从而受控地对分配口123进行遮蔽。

壳体内可设置直流步进电机18,以带动调节件14旋转。因步进电机存在齿隙晃动的问题,为了削弱晃动对调节过程的影响,还可以在调节件14与壳体之间设置一个弹性元件146,用于在调节件14沿一个方向转动时对其施加与该方向相反的预紧力,由此能够减小转动过程中的晃动。弹性元件146可以为盘簧、发条,其一端连接于调节件14的转动中心位置,另一端连接在盖板16上。

下面,再次参见图1至图7来说明具有上文所述结构的冰箱100的工作过程。

首先,将说明变温室22的冷却运转。如图1和图6所示,使压缩机运转,打开变温风门222,使第一送风机50和第二送风机70运转,由此进行变温室22的冷却。即,由蒸发器24冷却的空气依次通过蒸发器室240的送风口241(第一送风机50)、变温风门222、第二送风机70、冷藏供给风路210和出风嘴,供给到变温室22。由此,能够快速地对保藏在变温室22内的食品进行冷却。并且,供给到变温室22内的循环冷气从回风口2213经由返回风路返回至蒸发器室240内,以使蒸发器24再次对其进行冷却。

这里,不论是如图5a所示的关闭送风机罩62的状态,或者是如图5b所示的打开送风机罩62的状态,冷气都能够从蒸发器室240流至变温供给风路210。也就是说,无论送风机罩62是打开还是关闭,均可将冷气供给到变温室22。由此,能够相对于冷冻室23的冷却运转独立地进行变温室22的冷却运转。例如,在关闭送风机罩62的状态下,通过使压缩机运转,打开变温风门222,关闭冷藏风门212,使第一送风机50和第二送风机70运转,可以仅向变温室22供给冷气。

接下来将说明冷却冷冻室23的运转。如图1所示,使压缩机运转,使第一送风机50运转,打开送风机罩62,由此,能够进行冷冻室23的冷却。具体地,如图5b所示,送风机罩62处于离开第一送风机50的状态。由此,蒸发器24冷却的空气通过配设在蒸发器室240送风口241处的第一送风机50吹送出,依次经过冷冻供给风路230及吹出口234供给到冷冻室23,以使蒸发器24再次对其进行冷却。

因此,能够以适当的温度来冷却保藏在冷冻室23内的食品等。并且,冷冻室23内的空气通过在冷冻室23的下部背面底部形成的回风口,经由蒸发器室240的回风口(图中未示出)流回蒸发器室240内。

这里,冷冻室23的冷却运转相对于冷藏室21和变温室22的冷却是独立进行的。如前所述,由于无论送风机罩62是打开还是关闭,均可将冷气供给到冷藏室21和变温室22,因而可以根据冷冻室23的负荷状态来控制送风机罩62的开关。

例如,在关闭冷藏风门212和变温风门222的状态下,通过使压缩机运转,打开送风机罩62,使第一送风机50运转,可仅向冷冻室23供给冷气。

接下来将说明对冷藏室21的冷气供给。使压缩机运转,打开冷藏风门212,使第一送风机50运转,由此进行冷藏室21的冷却。即,由蒸发器24冷却的空气依次通过蒸发器室240的送风口241(第一送风机50)、冷藏风门212、冷藏供给风路210和冷藏出风口211,供给到冷藏室21。由此,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对保藏在冷藏室21内的食品等进行冷却。

并且,供给到冷藏室21内的循环冷气从回风口(图中未示出)经由返回风路返回至蒸发器室240内,以使蒸发器24再次对其进行冷却。

如前所述,这里,不论是如图5a所示的关闭送风机罩62的状态,或者是如图5b所示的打开送风机罩62的状态,冷气都能够从蒸发器室240流至冷藏供给风路210。也就是说,无论送风机罩62是打开还是关闭,均可将冷气供给到冷藏室21。由此,能够相对于冷冻室23的冷却运转独立地进行冷藏室21的冷却运转。

例如,在关闭送风机罩62的状态下,通过使压缩机运转,打开冷藏风门212,关闭变温风门222,使第一送风机50运转,可以仅向冷藏室21供给冷气。在向冷藏供给风路210供给冷气的过程中,可通过分路送风装置10调节各冷藏出风口211的风量,以根据冷藏室21内不同区域物品的表面温度受控地将冷气分配至相应的区域。

如上所述,在冰箱100中,能够将由一个蒸发器24冷却的冷气分别独立地供给到各贮藏室。由此,能够根据变温室22、冷藏室21和冷冻室23各自的冷却负荷分别对变温室22、冷藏室21和冷冻室23进行适当冷却。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冰箱100,仅靠一个蒸发器24也可像现有技术包括两个或三个蒸发器的冰箱100那样交替地冷却变温室22、冷藏室21和冷冻室23。这里,冰箱100不需要复杂的冷媒回路和回路切换控制,所以能够以较少的热量损耗来高效地冷却各贮藏室。

进一步地,冰箱100不需要冷藏室21专用的蒸发器和变温室22专用的蒸发器,因此能够扩大变温室22和冷藏室21的空间。另外,可根据应供给冷气的贮藏室的目标保冷温度来调整蒸发器24的冷却温度(冷媒的蒸发温度),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冰箱100,在对蒸发器24进行除霜时可利用遮蔽装置60的送风机罩62封闭送风口241,关闭冷藏风门212和变温风门222。由此,能够防止蒸发器室240内的被加热的空气流入冷藏供给风路210、变温供给风路210和冷冻供给风路230。

此外,可在除霜的过程中打开冷藏风门212,以使除霜带来的湿度较高的冷气通过送风机罩62的开口部622供给到冷藏室21,以提高冷藏室21内的湿度,防止贮藏在其中的食品等变干燥,有效提高保鲜效果。

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给出了用送风机罩62上形成的开口部622同时与变温室22和冷藏室21相连的例子,然而也可将开口部622构造成仅与一个收纳室相连。例如,可使开口部622仅连通到变温室22,或者仅连通到冷藏室21等。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例所示的冷藏室21或变温室22构造成处于冷冻温度范围的收纳室。即使是这种变形,根据本发明,也可利用唯一的蒸发器24适当地对保冷温度不同的各收纳室分别进行冷却。

另外,虽然给出的示例是在送风机罩62上设置一个开口部622,但是开口部622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也可设置多个开口部622。即,可在送风机罩62上形成与各收纳室分别连接的多个开口部622。例如,在送风机罩62处除了前述的开口部622外,还可再追加形成一个另外的开口部622,使两个开口部622分别与变温室22和冷藏室21连通。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